这是一部关于大脑和阅读的颠覆之书,多年来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玛莉安?沃夫博士大胆立论:人脑根本就不是为了阅读文字所「设计」。书写文字花了两千年的时间才被发展出来,新生儿更需要两千个日子才能学会阅读,简直就是要大脑全面改造才能适应文字!光看为数众多的阅读障碍者(dyslexia)就知道,讲到阅读,咱们的脑袋可一点都不「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而所谓的「阅读障碍」更可能代表着无边无际的创造力!
本书主要在叙述人类大脑如何演化出阅读能力的故事,并同时揭露智力演化的奥祕,而此故事其实一直不断在我们眼前更迭、在我们指间流转。隐藏在学习阅读过程的背后,脑部构造及回路相互之间不断建立新的连结,简而言之,我们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由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我们正在阅读时,我们的脑无论是在生理或智力层面,都永远地改变了。本书将以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的例子,并且与一般人眼中地位低下的乌贼作对比,探索关于「阅读」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脑」的个体智力,与复杂的生物学基础。
正如平克在语言认知领域的权威之作《语言本能》,沃夫博士的《普鲁斯特与乌贼》将在书写语言的研究上贡献良多,身为阅读的爱好者的她殚精竭虑,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孩童大脑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的各种转变。
作者简介
玛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塔夫兹(Tufts)大学儿童发展系教授,并担任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曾获颁该校约翰.狄比亚久(John DiBiaggio)公共服务奖。她目前和丈夫与两个儿子住在麻州剑桥。
译者简介
王惟芬(第四章至全书)
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系学士,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科技医疗史中心硕士。曾任中研院动物所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助理,主要翻译经验多为学术文章,也译过 DISCOVERY 节目、环境资讯电子报之环境新闻与百大入侵种网页资料,译有《抗生素的迷思》、《右手、左手:探索不对称的起源》。
杨仕音(一至三章)
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系学士、动物学研究所硕士,主修病毒遗传。美国长春藤Dartmouth College科技管理学硕士。曾获台湾大学郭光雄教授研究奖学金以及Roger F. Naill研究奖学金。目前在中央研究院负责生物多样性网站的翻译工作,译有《半颗脑袋就够了》。
致我的中文读者:
我很荣幸以英文撰写这本书并得知这本书将有中文翻译。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了解到地球上竟有如此惊奇丰富的书写系统,各个书写系统拥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及组织大脑阅读的特殊方式。中文的书写系统代表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且流传至今的组字法。就其本身而论,它是人类所拥有最珍贵的发明之一。了解且使用这种语文的你们或许对于中文字体卓越的书写与表意方式习以为常。我不懂中文,仅能借由语言学者的放大镜看懂几个中文字的特征,不过我能告诉你,即使仅靠着这些有限的知识,我对发明中文汉字系统的人还是啧啧称奇,十分佩服那些具有高知识性及艺术般外型的字体。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人文学者歌德,曾说过唯有当我们学习一种不同于我们所用的语言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语言。我最大的希望是中文读者可以借由阅读这本主要是针对拼音文字的书来丰富自己对中文书写系统的赞赏。在这之前,我从未想过这本书会被翻译,在数个章节中,我曾比较过数个汉字及其他亚洲书写系统。在中文翻译版中,我多加了几个比较的例子。毕竟,这最终都算是集体性的知识范畴,是关于我们语言间独特的差异与更深层的相似性,由此人类都将了解这份难以形容的世界性礼物──借由文字的书写建构人类的心智。
玛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推荐序
最宝贵的阅读时光
洪兰
说话是个本能,阅读是个习惯,一个孩子放在自然的环境中,没有人教他说话,他会说话;一个孩子放在自然的环境中,没人教他阅读,他是文盲。人会阅读可以说是一个奇蹟(miracle),因为大脑中并没有一个阅读中心来专司阅读,但是在左脑前区却有一个语言中心,当这个地方受损,我们会有失语症。从脑造影的图片中我们看到大脑在阅读时征召了很多不同的区域来「共襄盛举」,这是为什么「失读症」(dyslexia),在不同文字中都佔了人口比例的6%左右。会阅读真是件不容易的事,父母亲若是了解了大脑内部运作的繁复,或许以后对他的孩子读得慢可以有多一点的宽容之心。
阅读使人类透过文字的媒介将前人的智慧纳为已用。中国以前一直积弱不振,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都是文盲,使他们的智慧停留在原始的阶段,无法更上一层楼的开发他天赋的能力。我们常听到大人惋惜某个人事业只能做到某个程度,因为「受限于他读的书不多…」,就是这个意思。阅读使讯息传递超越时空的限制,古人穷一生之力写一本书,我们花两个礼拜把它读完,他一生的智慧就被我们内化成自己的经验了,我们不需要代代去发明轮子(轮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发明),我们就站上了过往今来无数伟人的肩膀上,高瞻远顾了,我们现在能够享受这样进步的文明,全拜文字传承之赐。
阅读的重要性在「美国二十一世纪策略联盟」在全国性大调查「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中名列前茅,有79%的美国人认为阅读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全世界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最应该大量投资的一项。我们知道十九世纪的财富在土地;二十世纪的财富在人力;二十一世纪的财富在脑力。李光耀在本世纪初说新加坡小国小民,没有自然的资源,他们最大的财富在他们人民的脑力上,因此新加坡大力推广阅读,使他们快速的跃上亚洲的排行榜。回想我们台湾又何尝不是小国小民,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国民的脑力,所以我们也应该大力推广阅读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但是在推动阅读时,老师碰到阅读迟缓者、失读症者、不喜欢阅读者常常束手无策,像失读症者,他根本是基因上的关系使他不能阅读,纵使打到手心出血,他还是不能读,只是可怜了有这个基因的孩子。
当我们不知道阅读的神经机制时,老师很难对症下药找出补救的方法,而且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对甲生有效的方式,对乙生可能无效,因此一本大脑阅读神经机制的科普书在现在就有迫切的需要了。这本书的作者在阅读领域浸淫很久,对文献知道的很详细,对实验的解释也很清楚,书中提到同一村的老人、文盲与识字者在大脑的差异发人深省,文字是个钥匙,打开千古人类智慧的秘门,每个会阅读的人都要心存感激,感激启蒙我们的人,给了我们一个人生最大的礼物。阅读使我们可以跟任何心仪的古人神交,从此不寂寞,从此人生不一样!
对一个影响我们一生祸福这么大的工具,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在运作它,使自己得到大脑运作范围内,阅读的最大好处。
推荐人简介
曾为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目前为国立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暨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讲学之余,致力科普书籍的译作,曾翻译三十三本认知神经科学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于阅读习惯的推广,足迹遍及台湾各县市城乡及离岛近千所的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
《普鲁斯特与乌贼》这本书,我尝试着去理解,去体会,它给我的感觉,就像在海边拾贝壳。有些贝壳,外观朴实无华,但握在手里,却能感受到它经过千万年打磨的细腻触感;有些贝壳,色彩斑斓,但细看之下,却可能隐藏着细微的裂痕。作者的文字,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存在。它不像那种让你一眼就惊艳的华丽辞藻,而是那种需要你耐心去触摸,去感受,才能领略其中奥妙的质感。我被书中那些对“时间流逝”的描绘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反思。那些曾经以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时间的沉淀下,会显露出多么强大的生命力。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感官体验”的段落,它们太生动了,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歌声,触摸到微凉的指尖。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暂时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而是完全投入到书中的世界。我无法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评价它,它更像是一种“共鸣”,一种在阅读过程中,你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与自己内心的某种默契的达成。它不是一本你可以轻易概括的书,而是一段需要你用心去经历的旅程。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完全理解《普鲁斯特与乌贼》的意图,它不像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不像一本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它的节奏很慢,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行走,只能凭借着一些模糊的指引向前摸索。但正是这种“摸索”的过程,让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的乐趣。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生活中最细微的瞬间,然后将它们放大,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孤独”的描绘,那种并非源于与世隔绝,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疏离感,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感同身受。它不是那种让你流泪或大笑的书,而是一种让你在安静中,逐渐产生某种“了然”的书。我会在阅读时,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那些被我忽视的感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生活中的很多意义,并非显而易见的,而是隐藏在那些平凡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它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无数隐藏路径的迷宫,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角落,新的风景。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来,但已经被它深深吸引,并且期待着下一次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它。它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吸引你,让你欲罢不能的类型。相反,它需要你投入耐心,去一点点地剥开它的外壳,去感受它内核的脉动。我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思路,那些看似跳跃的叙事,那些不连贯的意识流,让我有些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种“不连贯”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而是试图捕捉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受,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内心,并非总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更多时候,它是一个充满无数细碎光点和幽暗角落的复杂空间。作者用他独特的方式,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形成了一幅既真实又迷幻的画面。我喜欢那些关于“存在”的探讨,那些关于“时间”的思考,它们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融入在故事的肌理之中,让你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冥想,一次对自我存在的探索。读完后,我并没有立刻觉得“懂了”,而是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好像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被轻轻敲击了一下,然后开始回响。
评分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读完了《普鲁斯特与乌贼》!这本书,我得说,它完全改变了我看待很多事物的方式。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理性”的人,对那些充满象征意味、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有点敬而远之。但这本书,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向导,把我领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好像一切都顺其自然地发生,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多么深刻的情感和哲思。有时候,我会被一个词语,一个场景,甚至是某个人物的某个微小动作所触动,然后就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奇特,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会让你拍案叫绝的,而是那种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回味,甚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书中某个片段都会突然跳出来,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甚至开始留意起周围的细节,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色彩、声音、气味,好像都带上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作者的语言,有时候像晨雾一样缥缈,有时候又像利刃一样精准,但总是那么有力量,直击人心。我还没完全消化完所有的感悟,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让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通往内心深处的旅程。
评分说实话,我第一次翻开《普鲁斯特与乌贼》时,心里是有压力的。普鲁斯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难啃”的标签,而“乌贼”这个词又充满了神秘感和疏离感。我以为会是一场艰涩的智力挑战,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然,它并非易读,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对于细节的描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微妙情感的捕捉,那些藏在微笑背后的失落,那些欲言又止的渴望,都通过他精准的笔触跃然纸上。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记忆”的处理。它不是线性地讲述过去,而是让记忆像潮水一样涌来,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画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又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这种破碎而又连贯的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主人公的意识之中,和他一起经历着那些纠缠不清的过往。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阅读体验,每个人读这本书,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