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r在本书中以严谨考察、旁征博引、饶富深度的方式来介绍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她以清楚的例子说明理论的主张与支持理论的研究发现。她在序论的章节中介绍了理论建立的 基础,在结论的章节则探讨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趋势与未来的可能性。借由其对各学派的呈现 架构,米勒帮助读者了解在不同理论间所共通的层面;这是其他依照历史时序或按照个别理论 来撰写的书籍所无法提供的。这本书适合进阶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是个人相当有价值 的研究资产。」─ Thomas F. Mandeville,西南德州州立大学
Miller的这本着作针对儿童发展提供了清楚易懂、有趣动人、平衡不偏的纵览。本书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学识与严谨的分析,包含了针对各理论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各理论学者着作的 节录。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特点:
◎将主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置于历史与现代情境的脉络之下,使学生能对理论拥有既宽且深的 了解。
◎提供了清楚的架构,协助读者认识与了解发展心理学之研究发现的重要性。
◎对于以不同方式和儿童进行互动的读者,提供了看待儿童行为的不同视角。
◎以相同的结构呈现每个章节,协助读者能针对不同理论进行比较。
在本版中,新增了:
◎在每个理论中,扩充了对于目前研究的论述。
◎加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新观点,包括连结论、进化心理学、Siegler的重叠波形模式、动态系 统、理论的理论、模组天生论、发展神经科学与脉络中的发展。
◎在每一章中,提出对应用层面的论述。
作者序
主译者序
导论 1
理论是什么? 3
发展的理论是什么? 7
发展的理论之重要性 10
理论所阐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12
摘要 19
本书的架构 19
推荐读物 20
第一章 Piaget的认知阶段论与新皮亚杰学派 21
自传速写 22
理论的大方向 26
阶段的描述 32
记忆 55
发展的机制 57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62
应用 66
理论的评价 67
Piaget对自己理论的修正 81
新皮亚杰学派 84
摘要 94
推荐读物 95
第二章 Freud和Erikson的精神分析理论 97
Freud 98
自传速写 98
理论的大方向 101
阶段的描述 115
当代对关系的研究 121
发展的机制 122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123
应用 125
理论的评价 126
Erikson 130
自传速写 131
理论的大方向 132
阶段的描述 136
当代Erikson的研究 142
发展的机制 142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143
应用 144
理论的评价 144
摘要 146
推荐读物 148
第三章 社会学习论 149
理论的历史 150
理论的大方向 157
关于发展的研究例子:道德判断与性别角色 176
发展的机制 179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181
应用 184
理论的评价 186
今日的社会学习论 191
摘要 192
推荐读物 194
第四章 讯息处理论 195
理论的历史 198
理论的大方向 201
主要的发展取向 207
发展的机制 233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237
应用 239
理论的评价 240
摘要 246
推荐读物 247
第五章 动物行为论与其他进化理论 249
理论的历史 250
理论的大方向 254
对于人类发展心理学的贡献 266
发展的机制 288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288
应用 290
理论的评价 291
摘要 298
推荐读物 300
第六章 Gibson对知觉发展的生态理论 301
自传速写 302
理论的大方向 303
发展的趋势 308
婴儿学到什么 312
发展的机制 317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318
应用 319
理论的评价 319
摘要 322
推荐读物 323
第七章 Vygotsky和社会文化取向 325
自传速写 327
理论的大方向 329
Vygotskian 和其他社会文化研究的例子 343
发展的机制 353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355
应用 358
理论的评价 360
结果评论 367
摘要 368
推荐读物 370
第八章 当代的小型理论以及新兴的研究取向 371
理论的理论 372
模组天生论 376
发展神经科学 378
动力系统理论 380
脉络中的发展 384
批判心理学:发展理论具性别化吗? 387
对发展议题的看法 389
总结的想法 389
摘要 390
推荐读物 391
第九章 反思 393
重新探访发展的议题 394
发展的机制需要有更好的理论性说明 397
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399
结论 402
参考书目 403
索引 437
作者序
「请描述你自己的心理发展理论。」我在大学时,儿童心理学的期末考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当时我便开始思索我所学过的所有理论,然后谦逊地画出一个6(年龄)X 20 (发展任务)的矩阵。这矩阵涵盖所有的发展现象。我对于理论的兴趣就这样开始了。我想,如果当时教授出的题目是选择题,那么这本书应该会探讨截然不同的问题吧。
这本书已经是第四版了。在每一版里,我都努力要将心理发展的「全景」(“big picture”)介绍给大家。有很多教科书,它们虽然提供了很多事实,却未能对这些事实提出一个架构。学生对这现象有时很有挫折感。例如,将一排东西分散排开之后,儿童如何判断其个数?为什么某瑞士哲学家会对儿童这类的判断感到兴趣?妈妈离开,不在房间的时候,幼儿会哭。为什么这种现象值得研究?诸如此类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的架构。
为了方便读者比较各理论,本书每一章都採用相同的结构。为求一致,每一章都讨论发展的四个主题。此外,对于每一个理论,我也设法点出它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本书所介绍的理论都是我认为发展心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最可能感到兴趣的理论。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些重要理论必须割爱。有些被涵盖进来的「理论」并非正式理论。但是它们明白地指出要研究什么、要问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回答那些问题。在性质上它们也像是理论。
第四版是第三版的更新。在本书,我很努力地要向读者指出:自第三版以来,每一理论在重点、研究资料和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上有了怎样的变化。尤其是,我扩大了每一理论的「当代研究」这一部份的篇幅。许多新观点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里变得很有影响力。我把它们加进来了,例如联结论、进化心理学、重叠波形模式(overlapping waves model)、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s systems)、理论的理论(theory theory)、模组天生论(modularity nativism)、发展神经科学(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脉络中的发展(developing-person-in-context)等。这些观点有些就在新的章节「当代的小型理论与新兴的研究取向」里面加以介绍。为了使理论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我在每一章增加「应用」这一节。最后我要指出, Eleanor Gibson 和Anne Pick 最近出版了新书。他们在正式出版前就送我一本,使我能够及时将Gibson理论这一章作大幅更新。我很感激。
许多人对本书的某一版或好几版加以阅读并提出评论,我感谢他们:Patricia Ashton, Fran Blumberg, William Charlesworth, Michael Cole, Jeffrey Farrar, David Forbes, Bridget Franks, Eleanor Gibson, Harry Grater, Richard Griggs, Gardner Lindzey, Richard Luftig, Thomas Mandeville, John McClure, Jack Meacham, Scott Miller, Stuart Miller, Joy Osofsky, Anne Pick, Sue Rosser, Robert Siegler, Debra Valencia-Laver, Robert Watson, 与Rob Weisskirch。很多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曾提出很有帮助的建议。同时,我也要感谢John Flavell。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他把我从蜿蜒曲折的摸索中引导到理论的境界来。他至今仍然是我灵感的来源。最后,我要感谢Worth 出版社(Worth Publishers) 的Majorie Byers。她让这本第四版顺利诞生了。
Patricia H. Miller
(张文哲译)
主译者序
最早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刚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班时,在第一门必修课(Proseminar of Human Development & Psychology)的推荐补充书单中看到的,这是授课教授建议我们在进入正式课程内容前,要复习发展心理学的先备知识时,值得一读的参考书。经过数年,当我自己拿到学位回台任教后,我也曾用了这本书做为研究所课程「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之研读教材。
本书作者Miller提供了一个清楚一致的架构,协助读者能对照各家学派的内容;在每一章中也都同样针对「发展」的中心议题(如:先天 VS. 后天,质变VS. 量变)提出讨论。我认为对于学习发展心理学的学生而言,在已学习过大一或大二的「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下,对于各领域的发展现象与各家理论重点通常已有初步的印象,这样的编排架构与内容,对学习者于此领域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就增加「深度」的层面而言,读者对于单一理论能够更清楚其中心思想发展的脉络、研究的关注焦点、理论概念在应用上的强处与限制;同时借由与不同的理论取向间相对性的比较,更能协助读者区分各家论述间之异同,进而掌握特定理论的意涵。而就增加「广度」的层面而言,本书分别介绍不同的理论取向在关心哪些不同的行为特性,着重什么不同的研究问题,丰富了我们对不同发展面向的了解。Miller除了介绍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之外,也加入了很多新近的理论观点,所以除了大家耳熟能详之认知发展阶段论、精神分析论、社会学习论外,也有机会一窥如动态系统观、模组天生论等在发展心理学之大学教科书中较少介绍的观点。虽然篇幅相对不多,但的确帮助读者对于发展心理学近年来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Miller以清楚的架构、严谨的条理呈现本书内容,同时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带入美国生活中的现象,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严肃的教科书。但在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这却成了译者头痛的问题,在没有足够相关文化经验的情况下,深恐无法贴切传达作者的本意。另外,理论发展的内容与过程何其复杂与漫长,在本书有限的篇幅下,Miller所介绍之内容不免是以其自身观点进行的筛选与诠释,读者在阅读中自能加以评断。
本书由开始翻译至终于完成,花了比原先预计还长很多的时间,感谢出版社的于雪祥先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宽容,才让这本译作有机会在台湾呈现。在胡肇勋先生与林慧姿小姐用心的翻译后,虽由我再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但限于吾人等之才智,恐怕本书仍难免有错误不适之处,尚祈各位先进与读者不吝费心指正。也希望阅读本书的学生,无论是大学生或研究生,能共同分享吾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学习的喜悦,或兴起或维持对此研究领域的投入,一起探讨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改变过程。
程景琳
一本让我辗转反侧的读物,并非因为其内容晦涩难懂,恰恰相反,正是书中那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了光阴。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冰冷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作者以一种极为生动且富有温度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心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悄然演变。书中对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的阐述,简直如同在眼前播放了一部微型纪录片,那些对咿呀学语的孩子进行的细致观察,那些对他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构建社会性联系的深入剖析,都让我这个曾经的孩子,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童年,也更加理解了身边年幼的亲友。它没有罗列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是如何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形成自我,又如何与周围的世界发生微妙而深刻的互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青春期个体身份认同的探讨所吸引。那段青涩而迷茫的岁月,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叛逆和冲动,而是个体探索自我、定位价值的关键时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的我,在无数个深夜里,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出疑问: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而书中对这一阶段的理论梳理,让我茅塞顿开,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领着我,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
评分当我收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又带着一丝不安的。期待是因为“发展心理学”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关乎我们如何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复杂的个体,这本身就是生命中最神奇的旅程。不安则是因为这类书籍往往会陷入理论的泥沼,让普通的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没有给我“讲课”的感觉,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我回顾了人类心灵的漫长进化之路。我看到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认知的先驱者的思想火花,也看到了那些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成长和发展的理解是如何不断演变的。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从童年期的好奇与探索,到青少年期的独立与反叛,再到成年期的责任与担当,直至老年期的智慧与释然,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连续的生命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理论时的审慎态度,它并没有强行将某一种观点灌输给读者,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发展心理学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在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学科,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审视。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怀着一份期待和一份好奇的。我一直对人类的心智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感到着迷,这本书的主题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然而,我并没有预想中那样,一开始就沉浸在海量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中。相反,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入了一个关于生命发展的奇妙世界。书中对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特点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童年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分析所吸引,那些关于婴儿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学习语言、如何发展出自我意识的描绘,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正在发生。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去解释,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当读到关于青少年期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寻找归属感和发展独立性的章节时,我更是感同身受。那段充满挑战和探索的时期,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经历。这本书,让我觉得,成长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场舞蹈的绝佳指南。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心理学”的书籍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它们离现实生活太远,充满了学院派的精英视角,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接触的“人情世故”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解读人类的成长,反而像是蹲下身来,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最深刻的道理。书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交往模式的分析,让我对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为什么有些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疏远或亲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独立,都无法脱离社会网络而存在,我们的行为、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在谈论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变化时,作者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深受触动。那些关于衰老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挑战,关于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关于如何面对失去和告别,都让我提前开始思考生命的下半场。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些沉重的话题,反而以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态度去呈现,让我觉得,衰老并非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种对生命更深沉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仅仅是关于“病态”的分析,它更是一种关于“常态”的哲学,一种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命的书写。
评分说实话,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了解”的冲动。我总觉得,如果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成长轨迹,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一个关于生命从起源到成熟的史诗。书中对各个发展阶段的描绘,都充满了细节和洞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儿童游戏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论述所打动,那些看似简单的玩耍,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意义。这让我重新审视了童年的价值,也更加理解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书中对青春期社会性发展的分析,也让我回想起自己那个充满困惑和尝试的年纪,那些关于友谊、爱情、家庭关系的探索,都得到了更清晰的梳理。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理解的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客观、更成熟的视角去回顾和审视那段时光。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发展史”,而这本书,就是这部史诗最好的解读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