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愤怒

面对孩子的愤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n-Uwe Rogge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愤怒管理
  • 情绪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面管教
  • 沟通技巧
  • 家庭教育
  • 行为矫正
  • 养育技巧
  • 儿童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会捣蛋的不一定就是坏小孩;不吵闹的不一定就是乖小孩。

「该学的不学,只会打架、闹事!」
「还这么小就会挑衅父母,长大以后还得了!」
儿童与青少年的愤怒或暴力行为,是另一种形式的求助唿喊。孩子愤怒的形式不只限于肢体暴力,自卑、自虐的压抑也是一种愤怒。

孩子的愤怒是一面镜子,所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大人,都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

愤怒并非全无益处,它能帮助孩子塑造人格与创造性。一起成长的爸爸、妈妈、老师,会在孩子的愤怒中看到自己。处理儿童与青少年的愤怒时,大人也必须接受自己人格中的破坏性愤怒与创造性愤怒,唯有认识并接受这一点,大人才能接受孩子的整体人格。

「愤怒教育」──学会「怎么处理愤怒」的教育,从小就该开始,而且没有停止的一天

◆手足冲突
1.先把「受害者」抱在怀里,但是不要太久,也不要显示过多的同情。否则小的孩子每次一跟哥哥姊姊起冲突就会刻意哭闹以寻求爸妈的支持。对「受害者」表示同情的同时,清楚指示「兇手」离开现场:「妈妈要你出去!」如果兇手不走,那就带受害者离开。
2.如果冲突的状况不清不楚,你不知道是谁先起的头,不知道谁输谁?,恰当的做法就是把两个孩子分开,送到不同的房间里待着,等他们冷静下来后,再跟他们谈??当然不是问他们是谁先起的头,而是教导他们如何以不伤害对彼此的尊重的方式争执辩论。或者是单独与大的孩子讨论,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吵架
1.大人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示范出体谅、公平与诚实的行为。如果大人自己言行不一,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就很难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孩子总是看到大人以权力、以大声粗俗的言语、甚至以肢体暴力暂时「解决」问题,他们就很难接受以更复杂但更文明的方式去解决冲突。
2.孩子必须学会「以不伤到任何人的自尊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或学生要学会自己解决冲突,为自己负起责任。他们还必须学会,冲突的解决无关胜利或失败,也没有赢家和输家。互相贬低的权力争夺只会引起报复的慾望(「我们就看看谁最后会赢!」)。

◆愤怒仪式
「仪式」具有组织的功能。它让孩子看到,我在哪里,我可以做什么,我有能力做什么。仪式带来明确与可靠,带来方向。以「扭打仪式」为例,家长与孩子可以定期进行「扭打」游戏。让孩子学会,出拳可以,但是不能打脸、打肚子,只能打上臂,而且不是使尽全力,以免伤到对方。孩子必须学到,紧紧抓住对方可以的,但不能抓喉咙,只能抓手或脚,而且一旦对方示意忍受不了了,就得松手。仪式的可靠性给予孩子力量度过不安或过渡的状况,因为仪式为他们带来稳定与自信。

◆家长和老师的愤怒
1.不要觉得自己要成为完美的典范。孩子不需要无所不能的大人,孩子需要的是会犯错并认错的长者。因为错误能够鼓励人换一种做法。害怕犯错、避免犯错只会使亲子教育变得单调、正确而无情,并激孩子去扯掉大人的面具,让无所不能的大人狠很地摔回现实世界。大人如果太有自制力,从来不表露自己的感觉,孩子就会故意激怒大人,制造冲突。
2.孩子经常在大人身上看到一种不佳的愤怒处理方式:父母不是压抑或合理化自己的愤怒,就是把愤怒发洩为对孩子的贬低、伤害与虐待。能够接受自己的愤怒,不把自己的愤怒转为言语上或肢体上的攻击,这样的大人才是孩子需要的。这样的大人也才是儿童与青少年能够学习的榜样。电影主角之所以对儿童与青少年这么有吸引力,原因之一就是有缺陷、有弱点的英雄在真实生活中越来越少。

良好的愤怒教育,是帮助孩子适应竞争社会的重要课题

  本书为父母师长说明孩子愤怒与其在校表现、性别差异、家庭暴力、同侪交友之间的关系,并提倡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愤怒教育」,教导儿童与青少年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以健康、正确的方式来纾解。

  教育孩子面对并处理愤怒,是一种必要的生活手段,时时刻刻,每个成长阶段都在进行。良好、有效的愤怒教育,能让孩子在竞争社会中,具备更优秀的沟通、表达与自我肯定能力。

作者简介

扬乌韦.洛格(Jan-UweRogge)

  1947年生,家庭与沟通辅导顾问,与妻儿居住于汉堡。于杜宾根大学修习德语文学暨语言学、文化科学与政治,取得行为与社会科学博士,后于杜宾根大学文化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人员,领导多项以家庭、儿童与媒体为主题的研究计画,并于专业期刊与书籍发表多篇论着。后继续深造为家庭与沟通辅导,并接受专业教育人员进修训练。自1980年代初期进行沟通教育与沟通科学方面之研究,于幼稚园与中小学内外从事家庭与沟通辅导,并于各德语国家举办演讲、家长座谈会与专业教育人员进修活动,广受欢迎。出版十余本教育相关着作(《孩子需要界线》、《父母设下界线》、《青春期:松手与支持》、《恐惧使孩子更坚强》、《伟大的教育顾问》、《孩子不听话时》等等),多本成为畅销书,并译为十多国语言。定期参加广播和电视节目,讨论当前教育问题,并为奥地利杂志《妇女世界》专栏作家。

译者简介

罗慕谦

  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翻译。现于德国美因玆大学攻读翻译研究所,兼职翻译。译有《睡梦天堂》、《了解自闭儿的第一本书》、《天然保养自己来》、《创意教出优秀生》、《我家小孩受欢迎》、《我好享睡》、《遇见天使之前》、《英文文法圣经》等书。

书名:穿越迷雾的沟通:构建积极亲子关系的实用指南 引言: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每一次情绪的爆发,每一次看似无理的要求,都像是一团团难以穿透的迷雾,让父母感到困惑、无助,甚至挫败。我们渴望理解孩子深层的需求,建立稳定、充满信任的亲子联结,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在冲突的漩涡中迷失方向,用自己习以为常却可能无效的方式去应对。本书并非探讨如何“管理”或“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深度理解和积极互动的沟通工具箱,帮助父母穿越日常亲子关系中的种种障碍,构建起坚固而温暖的桥梁。 第一部分:认清表象背后的真相——理解行为的驱动力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往往只停留在对“表象”的反应上:孩子大声哭闹,我们关注的是如何让他安静下来;孩子顶嘴抗拒,我们着力于如何让他听话服从。然而,任何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识别的情绪,或是尚未习得的技能。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基础。我们将探讨“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而非“他为什么这么坏”。 需求的层次与表达: 我们将引入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父母识别孩子行为(如粘人、退缩、攻击性)背后真正渴望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安全感、归属感、自主权、被看见。我们将详细解析,当这些核心需求受挫时,孩子会如何用“问题行为”来发出求救信号。 情绪的生理学与发展: 探讨儿童大脑处理情绪的机制,理解为什么年幼的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难以用语言表达复杂的感受。我们将介绍“情绪的冰山模型”,教导父母如何潜入水下,触及冰山主体——那些潜藏的情绪和想法。 环境的塑造力: 父母的教养风格、家庭的沟通模式、外界环境的压力(如学校、同伴关系),是如何无形中影响和固化孩子的行为模式的。我们将审视我们自身的反应模式,认识到“我们如何反应,往往比我们说什么更重要”。 第二部分:倾听的艺术与共情的桥梁——建立有效连接的基础 有效的沟通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流动。在冲突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超越“听见”的深度倾听: 本章重点区分“听到声音”与“倾听意图”。我们将教授一系列主动倾听的技巧,包括目光接触的运用、非评判性的身体语言,以及如何使用“确认和反射”的语言来验证孩子的感受,例如:“听起来你对这件事非常失望,是吗?” 共情的力量:命名、接纳与验证: 共情不是同意孩子的行为,而是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我们将提供大量实用的句式,教父母如何精准地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如“你感到沮丧”),并验证这种感受的合理性,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做法。这种验证是解除孩子防御机制的关键第一步。 非暴力沟通在亲子中的实践: 引入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模型,并针对亲子场景进行改编。学习如何清晰、不带指责地表达观察到的事实(Observation)、自己的感受(Feeling)、需求(Need),并提出具体的请求(Request),从而将指责性的语言转化为建设性的对话。 第三部分:从反应到回应——化解冲突的实用策略 当紧张局势升级时,父母需要一套清晰、冷静的应对步骤。本书摒弃了惩罚和说教,转而关注解决问题和教授技能。 “暂停键”的运用: 在情绪高涨时,大脑的理性中枢(前额叶皮层)会暂时关闭。我们必须先学会给自己和孩子按下一个“暂停键”。本章将提供多种有效的“降温策略”——无论是物理上的空间转移,还是认知上的自我对话练习,确保在双方都冷静下来之前,不进行任何重要的对话。 共同解决问题的框架(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介绍这一革命性的方法,它要求父母将孩子视为解决问题的伙伴,而非敌人。核心在于:先倾听孩子的“立场”和“为什么”要做某事,再清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为什么”有此要求,最后一起头脑风暴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设定界限的艺术:坚定与温柔并存: 界限是爱的表达,而非控制的工具。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设立清晰、一致且可预测的家庭规则。关键在于“界限的陈述”与“后果的实施”要分离。后果必须是自然发生或逻辑相关的(例如,如果你不能照顾好玩具,那么玩具需要休息),而非报复性的惩罚。 第四部分:培养内在力量——赋能孩子的情商与自我管理 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自我调节,成为有责任感的个体。本书提供工具,帮助父母将每一次挑战都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情绪调节技能的“教练”模式: 父母需要从“警察”转变为“教练”。本章将提供具体的练习,帮助孩子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如深呼吸技巧、身体扫描、安全空间想象),而不是立即试图“修复”它。 错误与修复:成长的催化剂: 重新定义“犯错”。错误是学习的宝贵机会。我们将指导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修复”,即让他们承担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主导弥补过程,从而培养责任感和同理心。 自主权与责任的平衡: 探讨如何给予孩子与其年龄相符的决策权,从而满足他们对自主性的渴望,并自然地学会承担相应的结果。从选择穿什么衣服,到参与制定家庭规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内在驱动力。 结语: 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是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自我觉察和持续的实践。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和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工具。通过学习如何更好地倾听、更深地共情,以及更智慧地回应,父母将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更好地理解自己,共同穿越日常的挑战,迈向一个更和谐、更具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愤怒-永无止境的议题

更坏、更狠、更愤怒、更暴力……?∕序
「酷!」愤怒的多种面貌日常生活中的愤怒?

第二章 愤怒是生活的一部分 永远没完没了!

愤怒的发展从婴儿到成人
女生也不是好惹的!乖女生和坏男生
我快受不了了!家庭暴力
我快完蛋了!以愤怒与破坏发出求救的唿声

第三章 外来的影响

打完架了又合好!手足冲突
自从他交了这些朋友之后……同龄朋友的意义
该学的不学,只学会打架学校、愤怒与暴力
这种东西应该禁掉!媒体呈现的暴力
别烦我!空间太小、时间太少

第四章 与愤怒共存-预防与处理的方法

12.这些孩子真该打!处罚、承担后果与事后的弥补
13.这么野蛮!太可怕了!关于愤怒仪式的必要性
14.你们不要老是吵架啊!有自信的小孩才有能力吵架
15.有时候我真想大叫!家长和老师的愤怒

图书序言

  《愤怒有好处》(註:此为德文原书名),为什么要取这种书名?一位同事指责我,好像我非得需要这样的措辞,才能引起大众的注意;毕竟这个议题本身就已经够严肃了。而当这位同事继续往下看到副书名「为什么孩子可以愤怒」时,他就开始认为我真的太过分了,好像这世界上的暴力、毁坏、残忍、恨意还不够似的,好像我从来没听说过学校里的欺压、勒索、冷漠无情、打架、持刀持枪滥杀无辜这些事情似的,而且不只是在中小学校,不,连在幼稚园都会发生这种事。接着他举的例子--中间还穿插数字与比率(「每四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孩子有愤怒的倾向!」)--像子弹一般一一飞过我的耳边,逼得我不得不寻找掩护。等到他的愤慨稍稍平息下来后,我开始尝试解释。

  《愤怒有好处》--这个书名既无意挑衅,也无意低估。这个书名只想指出我在愤怒这个议题上一直并一再观察到的盲点。因为关于这个永无止境的议题,有一点真的很奇怪:我,将近三十年来都在探讨这个议题的我,老了;关于愤怒的理论、评估与推测却依旧年轻新鲜,就像一张刮坏了又不停重放的唱片。

  听到今日的儿童与青少年越来越愤怒,越来越粗暴,有时候人们会皱起眉头,然后想:「这种态度你早就听说过了,西元前七百年希腊哲学家赫西奥德--比二十与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悲观主义还要早--就写道:『如果我们民族的未来必须倚赖这些轻率的青少年,那我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因为这些青少年不知羞耻、肆无忌惮又自认成熟。我小的时候,大人教我们要举止得当、尊敬父母,而今日的青少年却个个自以为是,总要插嘴抢话。』」

  赫西奥德这句话一样有可能出现于现代。这令人吃惊,甚至令人不知所措,就像是成长的这一代使得成人的这一辈看到世界末日又移近了一步--而这种想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我们的青少年正在堕落,个个放荡无纪。」这篇西元前两千年的埃及楔形文字如此警告:「世界末日近了!」

  关于儿童与青少年的愤怒与暴力,出现过这么多,这么多有智慧、有意义,这么多深思熟虑、严肃认真--当然也有很多没有内容只求譁众取宠--的文章、书籍,其数量之多几乎是其他议题无法比拟的。随便从一叠这样的书籍、杂志、文章抓出一篇来看,有时候你根本无法看出来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惟有不合时宜的措辞能帮助你猜出大概的时期。

  我被邀请去参加一「预防暴力」系列活动的演讲会《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坏吗?》时,把以前的资料翻了一遍,翻出二十年前我在那里演讲的演讲稿--也是在一「预防暴力」的系列活动,也是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机构。我发觉这篇旧讲稿很有趣,尤其是结论部分,也就是在政治、教育和心理方面该怎么改进的结论。我决定开个大玩笑,把这篇讲稿带去原封不动再讲一遍,当中只做一些小小的改变,就是把人名改得更现代一点。但是关于在教育方面该怎么改进,这部分的结论还是不变。结果演讲会上大家都觉得这些改进建议非常重要,非常恰当,缺一不可,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实施。最后活动主办人又把我的想法总结了一下,并语重心长地唿吁要尽快将之付诸实行时,我微笑说:「谢谢。但是今天的演讲内容和最后这些结论我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在这里讲过,当时你们的前人允诺要尽快实施!但是照今天讨论的情形看来,真的付诸实行的并不多!」主办人一脸惊愕,有些听众忍不住笑了出来。

  我跟一位探讨此议题比我还久的同事讲起这件事时,他回答说,他自己偶尔也会做做这种事取乐。「因为乐趣,」他说,「几乎不可能在这个议题上出现。」他说,你只要看看听你演讲的同事和听众,就可以看到一张张「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表情,想着今日青少年真是『坏--更坏--坏到极点!』的表情。」但是有时候他实在笑不出来,因为人们处理儿童与青少年的愤怒与暴力的方式真的太可笑、太草率、太表面、太譁众取宠了。这个问题应该认真严肃地探讨,但是当中并不排除一定的冷静与轻松。

  我这样回顾过去,并不是为了照着「以前一直都是这样,所以现在还是这样并不算坏」的格言为现在辩解。对过去多少有些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以前有多少现象现在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一点却不得不令人注意:那便是现代人如何「夸大」处理这个议题。夸大的是「愤怒」和「暴力」等字眼的滥用,并任意将这两个字合而为一:暴力导致愤怒,愤怒导致暴力。暴力当然是愤怒的一部份,但是也只是「一部分」。我们只要仔细地回顾与比较,就可以清楚看到今日大众讨论此议题的盲点,同时也看到今日青少年的愤怒其实已分化为两类:愤怒被侷限为刺耳、显眼、向外的破坏行为,而向内压抑的愤怒--通常以疼痛、疾病、自卑和自虐等形式表现出来--却往往被忽略。于是儿童与青少年可能产生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过去也有,但是今日的问题行为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了--也跟着被忽略:所以儿童出现暴力行为的年龄越来越低。过去只有大一点的青少年才做的出来的事,今天12到14岁、有时候甚至是更小的孩子就做的出来。使用暴力的门槛越来越低,一点小事就可以动手:宁愿早点出手,侵犯界线、违反规则都在所不惜。我们缺乏「愤怒仪式」,借此把这种冲动、本能的肢体动作导向正轨。也别忘了:青少年暴力行为也与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输家的自卑感也越来越重。

  有自信是处理冲突与接受挫折的基本前提。觉得自己被接受、被关爱的人,觉得自己受到支持与引导的人,才能够更有建设性解决冲突。这样的人能够尊重对方,并学会怎么处理愤怒,也就是说学会接受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假装没有愤怒的存在,同时缓和、节制愤怒,而不是压抑愤怒,或是迁怒于人。处理愤怒指的不是整天举着投降的白旗,嘴里有节奏地喊着「OM!OM!」的梵咒,而是透过「愤怒教育」而习得。「愤怒教育」的中心思想是,造就创造性的愤怒--没有创造性的愤怒,就不会有自信与自主,也不会有觉醒与成长--并限制破坏性的愤怒,以促进人性与和平,否则混乱会爆发,人性也会泯灭。

  我无意重新发明一套愤怒教育学;我敬重所有多年来认真探讨这个问题的前辈与同事。我写本书的目的是辟出几条道路,好让读者在这片不着边际的森林里找到方向。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看法在我的思路与建议中得到证实,那更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接受“乖孩子”教育的人,我对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一直有点儿“恐惧症”。总觉得孩子不应该生气,不应该哭闹,应该时刻保持平和。这本书,特别是它关于“情绪接纳”的论点,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家长量身定做的“解药”。它不是让你去压抑孩子的愤怒,而是告诉你,愤怒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种信号,一种孩子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作者用大量的心理学原理和实践案例,讲解了如何识别孩子愤怒的根源,是从生理上的不适,还是社交上的挫败,亦或是情感上的需求未被满足?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共情”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说“我理解你”,而是通过复述孩子的情绪,用身体语言表达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疗愈的过程,我意识到我过去的很多教育方式可能是基于我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学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情绪。

评分

坦白说,我曾经是个很“怕”孩子哭闹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哭就是不听话,就是有问题,就得赶紧制止。这本书《面对孩子的愤怒》简直就是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它完全改变了我对孩子情绪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也非常科学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生气,以及愤怒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它不是让你去否定孩子的愤怒,而是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原因。我被书中关于“情绪的黄金法则”深深吸引,它告诉我,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先给予支持和理解。我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先抱抱他,告诉他“我知道你很难过”,效果真的出乎意料的好。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才愿意听我说话。这本书让我明白,面对孩子的愤怒,我不需要害怕,我只需要准备好一颗理解的心和一些有效的方法。

评分

我一直以为孩子发脾气是他们“不懂事”,需要我们大人去“纠正”。这本书《面对孩子的愤怒》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发脾气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绪挑战,从婴儿时期的无助哭闹,到学步期因为规则限制而产生的抗拒,再到学龄期因为同伴关系和学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和愤怒。书中提出的“情绪教练”概念,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让你去当法官,而是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设立界限”的指导,它不是简单地否定孩子的行为,而是教我们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同时,也能坚守原则,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学习自我控制。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不再是那个被孩子情绪推着走的家长,而是能够主动引导、陪伴孩子一起度过情绪风暴的“教练”。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的“救命稻草”,让我从育儿的泥沼中爬了出来。我家的孩子,简直是个“小火山”,随时可能爆发。以前,我看到他生气,就心烦意乱,要么就是硬着头皮去吼他,要么就小心翼翼地哄他,结果都适得其反。读了《面对孩子的愤怒》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都用错了方法。它不是让你去“控制”孩子的愤怒,而是让你去“理解”和“引导”。作者用了很多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孩子因为吃不到想吃的零食而大哭,或者因为弟弟抢了他的玩具而动手。这本书教我如何在那一刻,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用平静的语气去和孩子沟通,去倾听他到底在为什么而生气。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表达的窗口”的比喻,孩子通过愤怒来表达他们内心的需求,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对付孩子的愤怒,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面对孩子的愤怒》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孩子发脾气都是正常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安抚或者制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教你一些“技巧”,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孩子愤怒背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原因。作者用非常生动 relatable 的例子,比如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歇斯底里,或者因为一个小小的挫折就大哭大闹,这些场景我太熟悉了!但是,这本书没有将这些行为简单归结为“熊孩子”,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触发点,分析他们当时的感受,是恐惧、是失落、是委屈,还是被误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识别”的部分,它让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自己都没搞清楚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能去引导孩子呢?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敏锐的倾听者,如何用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回应孩子的爆发,而不是被他们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孩子的愤怒了,反而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