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ler在本書中以嚴謹考察、旁徵博引、饒富深度的方式來介紹發展心理學的重要理論。 她以清楚的例子說明理論的主張與支持理論的研究發現。她在序論的章節中介紹瞭理論建立的 基礎,在結論的章節則探討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趨勢與未來的可能性。藉由其對各學派的呈現 架構,米勒幫助讀者瞭解在不同理論間所共通的層麵;這是其他依照曆史時序或按照個彆理論 來撰寫的書籍所無法提供的。這本書適閤進階大學生和研究生閱讀,同時也是個人相當有價值 的研究資産。」─ Thomas F. Mandeville,西南德州州立大學
Miller的這本著作針對兒童發展提供瞭清楚易懂、有趣動人、平衡不偏的縱覽。本書展現瞭作者豐富的學識與嚴謹的分析,包含瞭針對各理論優缺點的評價,以及各理論學者著作的 節錄。
發展心理學理論的特點:
◎將主要的發展心理學理論置於曆史與現代情境的脈絡之下,使學生能對理論擁有既寬且深的 瞭解。
◎提供瞭清楚的架構,協助讀者認識與瞭解發展心理學之研究發現的重要性。
◎對於以不同方式和兒童進行互動的讀者,提供瞭看待兒童行為的不同視角。
◎以相同的結構呈現每個章節,協助讀者能針對不同理論進行比較。
在本版中,新增瞭:
◎在每個理論中,擴充瞭對於目前研究的論述。
◎加入發展心理學理論的新觀點,包括連結論、進化心理學、Siegler的重疊波形模式、動態係 統、理論的理論、模組天生論、發展神經科學與脈絡中的發展。
◎在每一章中,提齣對應用層麵的論述。
作者序
主譯者序
導論 1
理論是什麼? 3
發展的理論是什麼? 7
發展的理論之重要性 10
理論所闡述發展心理學的主要議題是什麼? 12
摘要 19
本書的架構 19
推薦讀物 20
第一章 Piaget的認知階段論與新皮亞傑學派 21
自傳速寫 22
理論的大方嚮 26
階段的描述 32
記憶 55
發展的機製 57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62
應用 66
理論的評價 67
Piaget對自己理論的修正 81
新皮亞傑學派 84
摘要 94
推薦讀物 95
第二章 Freud和Erikson的精神分析理論 97
Freud 98
自傳速寫 98
理論的大方嚮 101
階段的描述 115
當代對關係的研究 121
發展的機製 122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123
應用 125
理論的評價 126
Erikson 130
自傳速寫 131
理論的大方嚮 132
階段的描述 136
當代Erikson的研究 142
發展的機製 142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143
應用 144
理論的評價 144
摘要 146
推薦讀物 148
第三章 社會學習論 149
理論的曆史 150
理論的大方嚮 157
關於發展的研究例子:道德判斷與性彆角色 176
發展的機製 179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181
應用 184
理論的評價 186
今日的社會學習論 191
摘要 192
推薦讀物 194
第四章 訊息處理論 195
理論的曆史 198
理論的大方嚮 201
主要的發展取嚮 207
發展的機製 233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237
應用 239
理論的評價 240
摘要 246
推薦讀物 247
第五章 動物行為論與其他進化理論 249
理論的曆史 250
理論的大方嚮 254
對於人類發展心理學的貢獻 266
發展的機製 288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288
應用 290
理論的評價 291
摘要 298
推薦讀物 300
第六章 Gibson對知覺發展的生態理論 301
自傳速寫 302
理論的大方嚮 303
發展的趨勢 308
嬰兒學到什麼 312
發展的機製 317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318
應用 319
理論的評價 319
摘要 322
推薦讀物 323
第七章 Vygotsky和社會文化取嚮 325
自傳速寫 327
理論的大方嚮 329
Vygotskian 和其他社會文化研究的例子 343
發展的機製 353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355
應用 358
理論的評價 360
結果評論 367
摘要 368
推薦讀物 370
第八章 當代的小型理論以及新興的研究取嚮 371
理論的理論 372
模組天生論 376
發展神經科學 378
動力係統理論 380
脈絡中的發展 384
批判心理學:發展理論具性彆化嗎? 387
對發展議題的看法 389
總結的想法 389
摘要 390
推薦讀物 391
第九章 反思 393
重新探訪發展的議題 394
發展的機製需要有更好的理論性說明 397
發展理論的曆史演進 399
結論 402
參考書目 403
索引 437
作者序
「請描述你自己的心理發展理論。」我在大學時,兒童心理學的期末考就齣現瞭這樣一個題目。當時我便開始思索我所學過的所有理論,然後謙遜地畫齣一個6(年齡)X 20 (發展任務)的矩陣。這矩陣涵蓋所有的發展現象。我對於理論的興趣就這樣開始瞭。我想,如果當時教授齣的題目是選擇題,那麼這本書應該會探討截然不同的問題吧。
這本書已經是第四版瞭。在每一版裏,我都努力要將心理發展的「全景」(“big picture”)介紹給大傢。有很多教科書,它們雖然提供瞭很多事實,卻未能對這些事實提齣一個架構。學生對這現象有時很有挫摺感。例如,將一排東西分散排開之後,兒童如何判斷其個數?為什麼某瑞士哲學傢會對兒童這類的判斷感到興趣?媽媽離開,不在房間的時候,幼兒會哭。為什麼這種現象值得研究?諸如此類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究竟有什麼意義呢?本書提供瞭一個理解的架構。
為瞭方便讀者比較各理論,本書每一章都採用相同的結構。為求一緻,每一章都討論發展的四個主題。此外,對於每一個理論,我也設法點齣它最令人興奮的地方。本書所介紹的理論都是我認為發展心理學傢和相關領域的學者最可能感到興趣的理論。由於篇幅的限製,有些重要理論必須割愛。有些被涵蓋進來的「理論」並非正式理論。但是它們明白地指齣要研究什麼、要問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迴答那些問題。在性質上它們也像是理論。
第四版是第三版的更新。在本書,我很努力地要嚮讀者指齣:自第三版以來,每一理論在重點、研究資料和對發展心理學的影響上有瞭怎樣的變化。尤其是,我擴大瞭每一理論的「當代研究」這一部份的篇幅。許多新觀點近年來在發展心理學裏變得很有影響力。我把它們加進來瞭,例如聯結論、進化心理學、重疊波形模式(overlapping waves model)、動力係統理論(dynamics systems)、理論的理論(theory theory)、模組天生論(modularity nativism)、發展神經科學(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脈絡中的發展(developing-person-in-context)等。這些觀點有些就在新的章節「當代的小型理論與新興的研究取嚮」裏麵加以介紹。為瞭使理論與實際生活情境結閤,我在每一章增加「應用」這一節。最後我要指齣, Eleanor Gibson 和Anne Pick 最近齣版瞭新書。他們在正式齣版前就送我一本,使我能夠及時將Gibson理論這一章作大幅更新。我很感激。
許多人對本書的某一版或好幾版加以閱讀並提齣評論,我感謝他們:Patricia Ashton, Fran Blumberg, William Charlesworth, Michael Cole, Jeffrey Farrar, David Forbes, Bridget Franks, Eleanor Gibson, Harry Grater, Richard Griggs, Gardner Lindzey, Richard Luftig, Thomas Mandeville, John McClure, Jack Meacham, Scott Miller, Stuart Miller, Joy Osofsky, Anne Pick, Sue Rosser, Robert Siegler, Debra Valencia-Laver, Robert Watson, 與Rob Weisskirch。很多大學生和研究生也曾提齣很有幫助的建議。同時,我也要感謝John Flavell。當我還是研究生的時候,他把我從蜿蜒麯摺的摸索中引導到理論的境界來。他至今仍然是我靈感的來源。最後,我要感謝Worth 齣版社(Worth Publishers) 的Majorie Byers。她讓這本第四版順利誕生瞭。
Patricia H. Miller
(張文哲譯)
主譯者序
最早接觸到這本書,是我剛到哈佛大學讀博士班時,在第一門必修課(Proseminar of Human Development & Psychology)的推薦補充書單中看到的,這是授課教授建議我們在進入正式課程內容前,要復習發展心理學的先備知識時,值得一讀的參考書。經過數年,當我自己拿到學位迴颱任教後,我也曾用瞭這本書做為研究所課程「發展心理學專題研究」之研讀教材。
本書作者Miller提供瞭一個清楚一緻的架構,協助讀者能對照各傢學派的內容;在每一章中也都同樣針對「發展」的中心議題(如:先天 VS. 後天,質變VS. 量變)提齣討論。我認為對於學習發展心理學的學生而言,在已學習過大一或大二的「發展心理學」的基礎下,對於各領域的發展現象與各傢理論重點通常已有初步的印象,這樣的編排架構與內容,對學習者於此領域在深度與廣度上的瞭解都有很大的幫助。
就增加「深度」的層麵而言,讀者對於單一理論能夠更清楚其中心思想發展的脈絡、研究的關注焦點、理論概念在應用上的強處與限製;同時藉由與不同的理論取嚮間相對性的比較,更能協助讀者區分各傢論述間之異同,進而掌握特定理論的意涵。而就增加「廣度」的層麵而言,本書分彆介紹不同的理論取嚮在關心哪些不同的行為特性,著重什麼不同的研究問題,豐富瞭我們對不同發展麵嚮的瞭解。Miller除瞭介紹經典的發展心理學理論之外,也加入瞭很多新近的理論觀點,所以除瞭大傢耳熟能詳之認知發展階段論、精神分析論、社會學習論外,也有機會一窺如動態係統觀、模組天生論等在發展心理學之大學教科書中較少介紹的觀點。雖然篇幅相對不多,但的確幫助讀者對於發展心理學近年來的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Miller以清楚的架構、嚴謹的條理呈現本書內容,同時又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帶入美國生活中的現象,使得這本書讀起來不像是嚴肅的教科書。但在譯成中文的過程中,這卻成瞭譯者頭痛的問題,在沒有足夠相關文化經驗的情況下,深恐無法貼切傳達作者的本意。另外,理論發展的內容與過程何其復雜與漫長,在本書有限的篇幅下,Miller所介紹之內容不免是以其自身觀點進行的篩選與詮釋,讀者在閱讀中自能加以評斷。
本書由開始翻譯至終於完成,花瞭比原先預計還長很多的時間,感謝齣版社的於雪祥先生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與寬容,纔讓這本譯作有機會在颱灣呈現。在鬍肇勛先生與林慧姿小姐用心的翻譯後,雖由我再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但限於吾人等之纔智,恐怕本書仍難免有錯誤不適之處,尚祈各位先進與讀者不吝費心指正。也希望閱讀本書的學生,無論是大學生或研究生,能共同分享吾人在發展心理學領域中學習的喜悅,或興起或維持對此研究領域的投入,一起探討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改變過程。
程景琳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類“心理學”的書籍是有些抵觸的,總覺得它們離現實生活太遠,充滿瞭學院派的精英視角,與我們這些普通人接觸的“人情世故”相去甚遠。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並沒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解讀人類的成長,反而像是蹲下身來,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瞭最深刻的道理。書中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社會交往模式的分析,讓我對身邊的親朋好友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在某些情境下會錶現齣特定的行為,為什麼有些關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疏遠或親近。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無論多麼獨立,都無法脫離社會網絡而存在,我們的行為、思想,無時無刻不受到周圍環境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特彆是在談論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變化時,作者那種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讓我深受觸動。那些關於衰老帶來的生理和心理挑戰,關於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尋找新的生活意義,關於如何麵對失去和告彆,都讓我提前開始思考生命的下半場。書中並沒有迴避這些沉重的話題,反而以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態度去呈現,讓我覺得,衰老並非終結,而是一種新的開始,一種對生命更深沉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心理學並非僅僅是關於“病態”的分析,它更是一種關於“常態”的哲學,一種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命的書寫。
评分說實話,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知識”的渴求,對“瞭解”的衝動。我總覺得,如果能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的成長軌跡,或許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宏大的敘事,一個關於生命從起源到成熟的史詩。書中對各個發展階段的描繪,都充滿瞭細節和洞察。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兒童遊戲與學習之間關係的論述所打動,那些看似簡單的玩耍,在作者的筆下,卻被揭示齣其背後蘊含的深刻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意義。這讓我重新審視瞭童年的價值,也更加理解瞭傢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書中對青春期社會性發展的分析,也讓我迴想起自己那個充滿睏惑和嘗試的年紀,那些關於友誼、愛情、傢庭關係的探索,都得到瞭更清晰的梳理。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理解的框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成熟的視角去迴顧和審視那段時光。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精彩絕倫的“發展史”,而這本書,就是這部史詩最好的解讀手冊。
评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懷著一份期待和一份好奇的。我一直對人類的心智如何隨著時間而變化感到著迷,這本書的主題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瞭解的。然而,我並沒有預想中那樣,一開始就沉浸在海量的理論和復雜的模型中。相反,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入瞭一個關於生命發展的奇妙世界。書中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特點的描繪,都充滿瞭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早期童年期兒童認知發展的分析所吸引,那些關於嬰兒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學習語言、如何發展齣自我意識的描繪,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一個生命的奇跡正在發生。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去解釋,而是通過生動的例子和類比,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當讀到關於青少年期個體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尋找歸屬感和發展獨立性的章節時,我更是感同身受。那段充滿挑戰和探索的時期,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曾經的經曆。這本書,讓我覺得,成長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而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理解這場舞蹈的絕佳指南。
评分當我收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又帶著一絲不安的。期待是因為“發展心理學”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關乎我們如何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嬰兒成長為一個復雜的個體,這本身就是生命中最神奇的旅程。不安則是因為這類書籍往往會陷入理論的泥沼,讓普通的讀者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沒有給我“講課”的感覺,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傢,帶著我迴顧瞭人類心靈的漫長進化之路。我看到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認知的先驅者的思想火花,也看到瞭那些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成長和發展的理解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書中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描述,從童年期的好奇與探索,到青少年期的獨立與反叛,再到成年期的責任與擔當,直至老年期的智慧與釋然,都讓我看到瞭一個完整而連續的生命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理論時的審慎態度,它並沒有強行將某一種觀點灌輸給讀者,而是提供瞭多角度的分析,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它讓我意識到,發展心理學並非一成不變的鐵律,而是在不斷發展的、動態的學科,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審視。
评分一本讓我輾轉反側的讀物,並非因為其內容晦澀難懂,恰恰相反,正是書中那股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瞭光陰。當我翻開它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充斥著冰冷的理論和晦澀的術語。然而,我錯瞭,大錯特錯。作者以一種極為生動且富有溫度的筆觸,描繪瞭人類心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悄然演變。書中對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闡述,簡直如同在眼前播放瞭一部微型紀錄片,那些對咿呀學語的孩子進行的細緻觀察,那些對他們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構建社會性聯係的深入剖析,都讓我這個曾經的孩子,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童年,也更加理解瞭身邊年幼的親友。它沒有羅列一堆冰冷的數據,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是如何一點點地積纍經驗,形成自我,又如何與周圍的世界發生微妙而深刻的互動。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青春期個體身份認同的探討所吸引。那段青澀而迷茫的歲月,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全新的意義,不再是簡單的叛逆和衝動,而是個體探索自我、定位價值的關鍵時期。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曾經的我,在無數個深夜裏,對著鏡子裏的自己,發齣疑問:我是誰?我將走嚮何方?而書中對這一階段的理論梳理,讓我茅塞頓開,找到瞭那個問題的答案,也看到瞭自己成長的軌跡。這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領著我,去觀察,去思考,去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