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与「坠入情网」很像,两者都是「心」的产物。
得慈心定就是「深深坠入情网」。但慈心是无我、出世的爱,有别于世俗的贪爱和执着。正如有人所言──它像是坠入情网,不同之处在于它很平静。
我们如何分辨两者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无了了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现前。
所有的禅修都致力于获得寂静,在成道过程中,培养止的能力不可或缺。此书中,作者慈济瓦法师将慈心禅做一详细介绍,以此调伏扰动不安的心,培养深层的定力。
修习慈心禅,我们需要正念分明地观察身心,之后对自己施以慈心,并善巧地选择放送慈心的对象做为禅修的所缘。为了不让专注力随意散失,道德的生活、具备正见、清除情绪障碍,以及发愿,就成为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只要接受老师的正确指导,并持之以恆的练习,所得到的除了更深层的禅定力,还有随之而来的放松、平静,以及喜悦。
慈济瓦法师是上座部的比丘,指导禅修经验极为丰富,书中解说细腻、譬喻生动,且贴近生活。读者在参考运用此书的方法时,一定能感受其中源源不断、温柔且富含能量的慈心。
作者简介
慈济瓦法师(Venerable Sujiva)
为马来西亚华裔。1975年获颁马来西亚大学农业科学系荣誉学士,旋即出家为上座部比丘,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在指导禅修之外,同时兼为作家和诗人。早年在修习过程中,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师父,包括知名的缅甸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
法师自1982年起驻钖马来西亚哥打丁吉山林中,在邻近新加坡边界的一座老橡胶园中创立「寂乐禅修苑」,邀请马哈希禅法的老师来指导闭关禅修,教授正念观禅。
法师通晓六国语言,除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文外,巴利文、中文(国语、广东话)、缅文、泰文等也都非常流畅。他酷爱森林和大自然,对于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分。1995年起他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学,指导过澳洲、纽西兰、香港、义大利、瑞士、德国、捷克、美国、巴西等地一万名以上的学生,1999年也曾在美国教授阿毗达摩。法师无论指导新学或老参都极富经验,深受学生爱戴。
法师其他的着作有《毗钵舍那观实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智慧禅实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等;禅诗作品则有:心之声(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走动的鸢尾兰(Walking Iris)、林之风(Wind in the Forest)等。
译者简介
雷叔云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硕士,曾任职图书馆界与教育界。现旅居加州,为自由撰稿人,译有《当囚徒遇见佛陀》、《遇见100%的爱》、《当下?繁花盛开》、《生命不再等待》。
【前言】 让心说话
禅修的时与地
爱是什么?
四愿
随念
慈心的利益
瞋恚的过患
宽恕(护卫禅:修悲)
随喜(护卫禅:修喜)
接纳(护卫禅:修舍)
两类慈心的修习
五盖
定的因缘
禅定以及禅定自在
改变慈心之所缘
对一切众生的遍满慈
方位扩展的慈心
散发慈心的方法
慈心与四梵住
什么是业?
在日常生活中修习慈心
慈经
慈心禅与观禅
前言
让心说话
多年前,史蒂芬曾希望我修订我以前所写的一本有关慈心的书,我却迟至今日才开始动笔,而且还是在他百般相劝之下。耽搁如此之久,我也找不出什么好借口,除了(我认为)没有好理由来做这件事吧!因为我还有好些事想做呢!譬如说,禅修。
而且,我还有另一个借口:我需要在此一课题上累积更多体验。上一版的内容虽然简要,毕竟立论依然正确,而且似乎已充分表达了完整内容。
于是,我此刻住在史蒂芬父母的渡假小屋,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利奇瑞其斯小村的边缘,坐在篠悬木下开始写下自伯恩来此这几天,心中的思绪。一路由伯恩来到这里,花了数小时。那天下午,吃罢简餐(吉特卡调制的),我躺卧在床,打开心门,准备接收心的讯息来重写这本书。不久,有一种轻快飞翔的感觉生起,接着是鸟儿飞翔的影像,起初这意象是白色的鸟,翼尖带蓝,接着出现了猫头鹰的影像,我注意到猫头鹰是这间小屋的象征 屋主对猫头鹰显然情有独钟,因为在挂画和陶制的摆饰上随处可见,甚至屋顶上也有一只陶土做的猫头鹰,显然有一只猫头鹰曾以此处为家,如今却踪迹杳然......这倒是少见。我将我所见的影像诠释为心想飞向自由。过去我经常将飞鸟的意象应用于慈心向十方扩展的修习之中。
问题是──「心」是什么?我们也许很快便联想到感受和情绪,可是我觉得那样未免肤浅。「心」有更深的意涵,深入到可以触及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意义。
多年前我读到一本饶富趣味的书,是一位女士写给孙女的忠告,她最后一个劝告,也就是书名《依随你心》(Follow Your Heart),这句忠言在我身上产生了影响。我已经注意到一段时日了,每当我选择跟随理性而忽视「心」的时候,我多容易将自己搅进「热锅」里!因此我现在每做重大决定之际,必先征询我的「心」。对我而言,这是直观,是由内心生起的内观智慧,它与感受相近,却是了了分明,毫不「盲目」。
心必须有一席之地,它的声音必须让人听见。我们太常忽略心了,尤以理性较强的人更是如此,他们总在避免涉足水深危险之处,于是痛苦累积了一段时日之后,导致严重的健康及神智上的问题。来向我习禅的人常有这类问题,他们诉苦说头、心、胃等部位痉挛或抽痛。若运用正念,不需多久便可以察知这疼痛与压力或感受脱不了关系。他们修习慈心禅时,往往发现心中生起的感受是痛苦,而非预期的喜悦。
痛苦和快乐的感受都跟「心」息息相关,不可能只体验其一而摒弃另一个。要获致真正的快乐,两者都必须加以了解。这一点在「观禅—正念」与「慈心禅」中都是一致的,用耳聆听并打开心门。若要真正了解心在何处,我们不能让理性擅权,相反地,要将理性放一边,让内心微细的觉知运作,这就是直观。这种直观跟感受类似,与它共同努力,可以唤醒我们的内心,找到所追寻的答案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直观自有其重要性,所以不应误以为是一种有待驯服的野性。
一位老太太参加我的老师的禅修之后告诉我,大师赋予她洞见生命的能力。老师告诉她:人若缺少了自我爱,就什么都不管用了。
自我爱?对西方人好像颇为困难,东方人则视为理所当然。到底什么是自我爱?我发现答案在于结合两种禅修(观禅与慈心禅),两者携手并进,可以促使我们发心并完成修道。而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心」。
如今,我视心为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直观是一个人内在的眼睛,可以看见超越理性的层次。直观从实相而来,快乐和痛苦的问题一直存在其中;现在我了解到这是心的吶喊和欢唱,是「心的声音」。是的,我敢说它可以一路追溯至「绝对真理」本身,直到万法的心要。如果无知于此,就会感觉自己不够完整,于是盲目地去贪爱攫取,结果是更不快乐。若有了觉知,心便跃入了崇高的追寻,飞向自由。一旦心找到了真正的家,便可觅得真正的寂静,时时安住其内,也可以说,它就成为这世界永续快乐的来源。
于是我起床,将这些思绪笔之于书。
在这里的十天左右,将是一段心写故事的时光──至少是写我过去培育慈心的经验,故事会跟随她(心)的节奏和灵感,因此,这可以说是一段真正的假期。喔,还有,你──理性,请让开,让心说话!
你仍然不清楚心是什么吗?去照照镜子,你会看到心的倒影。
(评价三) 作为一个已经接触了一段时间静坐冥想的人,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化我修行体验的书籍。《慈心禅》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慈心”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他人友善,而是从自身出发,培养一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我常常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苛责自己,这种内在的批判也阻碍了我对外界的真正敞开。书中提供的练习,比如“慈心观”的引导,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将这份善意播撒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才能够自然而然地流淌出去。我发现,当我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时候,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那些曾经让我困扰的烦恼,似乎也变得不那么尖锐了。书中的一些比喻非常生动,比如将心比作一棵树,需要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这让我对自己的内在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评价四) 我是一个对心理学和灵性成长都很有兴趣的人,平时也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慈心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和力。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是巧妙地将禅修的智慧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定力”的部分,它不是那种刻板的、僵硬的专注,而是一种柔软的、有弹性的觉察力。我以前总以为定力就是要排除一切杂念,让自己脑袋一片空白,这对我来说太难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定力更多的是一种“当下”的品质,是能够安住在当下,不被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忧虑所牵绊。当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这种“安住当下”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高效,也更能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即使是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喘息和喜悦。
评分(评价二) 一开始拿到《慈心禅》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里“平静、喜悦、定力”这几个词太吸引人了。我一直是个容易胡思乱想的人,脑子里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常常弄得自己心力交瘁。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喜欢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不像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觉得这些禅修的道理一点都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书中提到的“看见自己的情绪,但不被情绪控制”,我就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会在情绪上来的时候,说出一些伤害人的话,或者做出一些后悔的决定。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开始学着用一种更超然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绪,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看着情绪起起落落,但知道自己不是那个角色。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已经感觉到了变化,和家人朋友的沟通好像变得更顺畅了。
评分(评价五) 坦白说,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主要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静”和“喜悦”。我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人,一点小事就可能让我情绪波动很大,更别提什么“定力”了。读了《慈心禅》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平静和喜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透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去培养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自我关怀”的强调,它不像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空洞,而是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比如,当我们感到疲惫或者沮丧的时候,该如何温柔地对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书中的“慈心”练习,让我学会了如何对自己说一些肯定的话,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温暖的内在空间。这对我这个曾经总是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人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在能量正在慢慢被唤醒,对生活也重新燃起了希望。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浅淡的色调和那个若隐若现的莲花图案,都传递出一种疗愈感。我最近生活压力有点大,常常感到心烦意乱,睡眠也不太好。朋友推荐了这本《慈心禅》,说里面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人找回内心的平静。我平常对禅修这块接触不多,有点担心会太艰涩难懂,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的文字就非常温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内心。书中的一些小故事特别触动我,让我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去感受。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那一部分,我学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技巧,比如在感到焦虑的时候,尝试去观察自己的呼吸,不去评判,只是单纯地感受气息的进出。一开始可能效果不明显,但坚持了几次之后,确实能感觉到心跳慢慢缓下来,思绪也不再那么混乱了。这种循序渐进的感觉很好,不会让人觉得目标遥不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