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期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於六、七世紀之間發生在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三位大師身上。他們對於弘傳彌陀淨土教門,不遺餘力。本書對三位大師開展彌陀淨土教門的思想,提齣幾個重要的見解:
一、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證入念佛三昧都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且一再以此教導信徒,因為往生與否在於有無證入空性,即使下品往生者,雖不知空性的道理,但在臨終所發的勇猛心便能令其證入空性。
二、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稱名念佛的修持見解,具有甚深哲理,在稱念的同時亦操持空觀,這跟目前華人社會所推行的僅以口頭唸佛的方式不同。
三、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彌陀本願的推廣已成係統,亦受到肯定與注目。然這須配閤懺悔來操持,亦即凡夫須懺悔、念佛,方能獲緻阿彌陀佛的加被而往生極樂國。在此須再下一轉語,欲往生極樂國時須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諸聖前來迎接,否則無由到達,即使證入念佛三昧者亦然,這是彰顯彌陀本願的深層意義。
四、 稱名念佛可以通嚮實相念佛,也就是說,善導轉換「十念」為「十聲」,亦可證入念佛三昧。善導操持的「稱名念佛」是含有「思念」、「憶念」的內涵,即心內的憶念和口稱的聲音完全打成一片,以證入念佛三昧。
五、 近代印光弘傳「稱名念佛」時,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教學依據,他深知該章經文的教示本屬實相念佛,而特以持名念佛能證入實相念佛來詮釋《念佛圓通章》的經義,因而導齣稱名念佛可以通嚮實相念佛,亦即得以證入念佛三昧。
作者簡介
陳劍鍠
高雄巿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香港大學中文係哲學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
現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著有《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啓化》(2002,東大)、《淨土或問.導讀》(2004,東大),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第一章 導言 1
壹.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 1
貳.曇鸞的十念相續與空觀思想 4
參.道綽的末法觀與創立淨土門 10
肆.道綽、善導的懺悔觀與念佛三昧 13
伍.「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 17
陸.〔附論〕印光以稱名念佛詮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0
第二章 曇鸞的空觀思想 23
壹.前言 23
貳.「十念相續」的空觀內涵:賦予下輩的救度 28
參.「生而無生」的空觀內涵:上輩的智慧體驗 44
肆.結語 50
第三章 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 53
壹.前言 53
貳.末法思潮的興起與道綽的末法觀念 56
一、末法思潮的興起 56
二、道綽的末法觀念肆 61
參.道綽歸嚮淨土的動機與淨土門的創立 73
一、道綽的歸淨動機 73
二、道綽創立淨土門 79
肆.結語 88
第四章 道綽、善導的懺悔觀--以末法觀念及念佛三昧為核心 91
壹.前言 91
貳.道綽、善導的末法觀念及懺悔思想 97
一、道綽的末法觀及懺悔修福思想 97
二、善導的罪惡觀及懺悔滅罪思想 109
參.善導證入念佛三昧及道綽的三懺悔 119
一、善導拜謁道綽前已證得「念佛三昧」 119
二、有關道綽「三懺悔」的疑問及其省思 25
肆.結語 132
第五章 「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 137
壹.前言 137
貳.「稱名念佛」與「執持名號」的修持內涵 139
參.「稱名念佛」與彌陀法界身之普攝三根 148
肆.「十念」轉換為「十聲」與善導的教法 156
伍.結語 166
附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詮釋問題--以印光之詮釋為主 171
壹.前言 171
貳.印光對《念佛圓通章》的詮釋 181
一、「都攝六根」的念佛法則 182
二、「淨念相繼」與念佛三昧 185
參.《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問題 192
一、近代以持名法詮釋《念佛圓通章》的共識 192
二、從教化立場看印光的詮釋嚮度 196
肆.結語 201
第六章 結論 203
附錄: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之事蹟簡錶 207
徵引書目 217
索引 239
第一段評價: 初拿到《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我便被這個充滿古樸韻味的題目所吸引。身在颱灣,我們對佛教,特彆是淨土法門,有著深厚的感情與認識,許多長輩甚至會將往生西方淨土視為人生最終的歸宿。這本書的書名,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們能夠一窺淨土教門是如何從萌芽到枝繁葉茂,尤其聚焦於曇鸞、道綽、善導這三位關鍵人物,他們的思想軌跡和實踐,無疑是塑造瞭後世淨土宗信仰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如同一次細緻的“行腳”,帶領我走過那些古老的修行之道,理解他們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為眾生開闢齣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坦途。從書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尊重與對教法的虔誠,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能夠啓迪心靈的指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信仰的根源,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第四段評價: 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接觸過不少淨土宗道場的普通信徒,我總覺得“淨土法門”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其背後蘊含的深意卻難以完全體會。《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深入理解瞭這個法門的精髓。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曇鸞大師“以無明為本,以無量壽為體”的解讀,這讓我明白瞭淨土法門並非隻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道綽大師如何將淨土法門與當下眾生的根機結閤,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彌陀,更是讓我看到瞭佛教的智慧與慈悲。而善導大師的“專修念佛”,則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指明瞭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這本書的語言,雖然不乏學術的嚴謹,但整體而言,對普通讀者來說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啓發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能夠聞思佛法的因緣。
评分第五段評價: 《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我必須說,它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非常重量級的著作。在颱灣,淨土法門可以說是傢喻戶曉,但要深入瞭解其思想史的演變,尤其是早期祖師們的貢獻,常常會感到信息碎片化。這本書就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它以極其清晰的思路,將曇鸞、道綽、善導這三位淨土宗的奠基者,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展現瞭他們如何將阿彌陀佛的本願,轉化為具體的修行法門,並最終確立瞭淨土宗的核心教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軌轍”二字的深刻解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指引,為後世的修行者提供瞭可遵循的路徑。閱讀此書,我仿佛親眼見證瞭淨土教門的“破繭成蝶”,從初期探索到最終成熟的過程,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讓人不禁贊嘆。這本書讓我對淨土法門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知,也更加理解瞭為何這個法門能夠曆經韆年而不衰。
评分第三段評價: 《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真是一部淨土宗的“史詩級”讀物!我一直對淨土法門很有興趣,尤其是在颱灣,相信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數眾多,但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這背後的理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作者在這本書裏,將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的法脈傳承,用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三位大師孤立地來看待,而是強調瞭他們之間思想上的繼承與發展,仿佛一條河流,源頭活水,層層遞進,最終匯聚成宏大的淨土教海。對於書中所探討的“易行道”概念,以及如何讓普通信徒也能依教奉行,特彆是善導大師提齣的種種方便法門,我都覺得非常實用和接地氣。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淨土信仰最忠實的注腳,讓我對我們所走的這條“淨土法門”之路,有瞭更清晰、更堅定的認識。
评分第二段評價: 讀完《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部巨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參與瞭淨土教門的發展曆程。作為一名長年茹素、對佛法有一定研究的颱灣信徒,我一直對彌陀淨土法門情有獨鍾,但對於其思想源頭和發展脈絡,總覺得有些零散。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認知空白。作者對於曇鸞大師的“他力本願”思想的闡釋,道綽大師將淨土法門普及化、世俗化的貢獻,以及善導大師“五念行”的精妙開示,都寫得淋灕盡緻,條理清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這三位大師思想時,那種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筆觸。他沒有將他們簡單地視為曆史人物,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各自所處時代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以智慧和慈悲,為後世眾生指明瞭修行的方嚮。這本書讓我對“信願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瞭我對阿彌陀佛的信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