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

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淨土法門
  • 淨土宗
  • 曇鸞
  • 道綽
  • 善導
  • 佛教
  • 宗派
  • 淨土三祖
  • 行腳
  • 法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初期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於六、七世紀之間發生在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三位大師身上。他們對於弘傳彌陀淨土教門,不遺餘力。本書對三位大師開展彌陀淨土教門的思想,提齣幾個重要的見解:

  一、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證入念佛三昧都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且一再以此教導信徒,因為往生與否在於有無證入空性,即使下品往生者,雖不知空性的道理,但在臨終所發的勇猛心便能令其證入空性。

  二、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稱名念佛的修持見解,具有甚深哲理,在稱念的同時亦操持空觀,這跟目前華人社會所推行的僅以口頭唸佛的方式不同。

  三、 曇鸞、道綽與善導對彌陀本願的推廣已成係統,亦受到肯定與注目。然這須配閤懺悔來操持,亦即凡夫須懺悔、念佛,方能獲緻阿彌陀佛的加被而往生極樂國。在此須再下一轉語,欲往生極樂國時須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的諸聖前來迎接,否則無由到達,即使證入念佛三昧者亦然,這是彰顯彌陀本願的深層意義。

  四、 稱名念佛可以通嚮實相念佛,也就是說,善導轉換「十念」為「十聲」,亦可證入念佛三昧。善導操持的「稱名念佛」是含有「思念」、「憶念」的內涵,即心內的憶念和口稱的聲音完全打成一片,以證入念佛三昧。

  五、 近代印光弘傳「稱名念佛」時,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為教學依據,他深知該章經文的教示本屬實相念佛,而特以持名念佛能證入實相念佛來詮釋《念佛圓通章》的經義,因而導齣稱名念佛可以通嚮實相念佛,亦即得以證入念佛三昧。

作者簡介

陳劍鍠

  高雄巿人,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香港大學中文係哲學碩士、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

  現任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著有《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啓化》(2002,東大)、《淨土或問.導讀》(2004,東大),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佛法興衰的見證:中古佛教的革新與流變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中古時期佛教思想的深刻變革,重點考察瞭在那個社會動蕩、思想激蕩的時代,不同宗派如何應對現實挑戰,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重塑佛法義理,以期在紛繁復雜的思想版圖中開闢新的道路。 第一部分:信仰的移植與本土化的艱難 自漢代佛教東傳以來,如何將源自印度的深奧教義與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相融閤,一直是佛教學者麵臨的核心課題。本書首先梳理瞭魏晉南北朝時期,譯經事業的蓬勃發展與隨之而來的義理爭論。我們聚焦於那些試圖調和“性空”與“緣起”之見的努力,以及佛教與儒、道兩傢思想之間微妙的張力。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在南北對峙的背景下,佛教在北方的生存環境與在南方的學術氛圍存在顯著差異。南方注重玄學式的清談與義理的思辨,而北方則更需要一種能安頓社會大眾、具有即時救濟能力的信仰體係。這種地域性的差異,為後來的教派分化埋下瞭伏筆。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的“格義”方法如何從最初的粗糙比附,逐漸發展為更加精微的理論構建,同時揭示瞭這種本土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原典教義所産生的“離經”風險。 第二部分:從禪思到實踐:知識分子的齣路選擇 中古時期,士大夫階層對佛教的態度復雜多變。一方麵,禪修和般若思想為他們提供瞭逃離世俗政治傾軋的精神庇護所;另一方麵,他們也對佛教的“齣世”傾嚮抱持審慎態度。本書選取瞭幾位具有代錶性的知識分子——他們既是朝廷重臣,又是虔誠的佛子——來分析他們在入世與齣世之間的掙紮與取捨。 通過對彼時書信、碑刻和個人著述的研讀,我們發現,對於這批精英而言,佛教不再僅僅是哲學的思辨工具,而是關乎個體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他們試圖將佛教的覺悟境界融入到治理國傢的實踐中去,尋求一種既能超越世俗苦難,又不至於完全脫離社會責任的“中道”。這種努力,實際上是對印度“沙門”形象的本土化重塑,即“士大夫菩薩”的雛形。 第三部分:戒律的重塑與僧團秩序的重建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對僧團內部紀律和生活規範的建立。本書探討瞭在缺乏成熟戒律傳統的背景下,中國僧侶如何參照《十誦律》等根本性戒律,結閤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念,重新製定適用於本土的僧伽規範。 我們分析瞭早期寺院經濟的運作模式,以及官方對寺院土地和人口的控製策略,這些都深刻影響瞭戒律的執行力度。尤其關注瞭那些試圖恢復“頭陀行”的苦行僧群體,他們與那些在城市中依附權貴、享受供養的僧人之間形成的對比,揭示瞭僧團內部張力與自我淨化的動力。戒律的“靈活”與“僵化”之爭,實際上反映瞭中國社會對宗教權威認同的動態過程。 第四部分:異教思潮的衝擊與佛教的自我辯護 中古時期,道教的興起,特彆是上清派和靈寶派的成熟,對佛教構成瞭直接的競爭和挑戰。道教吸收瞭大量早期道傢和民間信仰的元素,構建瞭成熟的天人譜係和長生久視的法門,對追求“涅槃寂靜”的佛教産生瞭強大吸引力。 本書詳細比較瞭佛教的因果報應論與道教的修煉成仙觀的異同。麵對道教在民間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佛教徒不得不加強自我辯護,例如通過闡釋“三教同源”的觀點來消弭衝突,或者強調佛教在解脫生死輪迴上的徹底性,以區彆於道教側重延年益壽的“有為之法”。這種辯護策略,最終促使佛教在教義上更加清晰地界定瞭自身的獨特價值。 第五部分:地方誌與石窟藝術中的民間信仰轉嚮 佛教的傳播並非僅限於宮廷和知識精英,它深入到廣大的鄉村社會。本書利用地方誌中零星記載的建寺、塑像活動,以及石窟造像風格的演變,來側麵印證佛教在民間信仰中的角色轉換。 我們觀察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造像主題從早期的佛、菩薩本尊,逐漸轉嚮瞭更加世俗化、更貼近百姓日常苦難的形象,如地藏菩薩的接引、藥師佛的消災祈福等。這種“親民化”的傾嚮,錶明佛教正在努力適應底層民眾對即時感應、現世利益的訴求。石窟藝術中世俗題材的增多,是佛教本土化進程中,藝術語言對民間心理需求的積極迴應。 結語:中古佛教的遺産與未來 中古時期是中國佛教曆史的奠基階段,它成功地將一個外來的宗教體係,嵌入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並使其發展齣具有自身特色的形態。本書總結瞭這一時期在義理、製度、實踐和藝術上所做的開拓性工作,它們為隋唐時期淨土宗、禪宗等成熟宗派的全麵開花,奠定瞭不可或缺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這些思想的交鋒與整閤,塑造瞭此後一韆多年中國佛教的基本格局與精神麵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言 1
壹.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 1
貳.曇鸞的十念相續與空觀思想 4
參.道綽的末法觀與創立淨土門 10
肆.道綽、善導的懺悔觀與念佛三昧 13
伍.「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 17
陸.〔附論〕印光以稱名念佛詮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0

第二章 曇鸞的空觀思想 23
壹.前言 23
貳.「十念相續」的空觀內涵:賦予下輩的救度 28
參.「生而無生」的空觀內涵:上輩的智慧體驗 44
肆.結語 50

第三章 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 53
壹.前言 53
貳.末法思潮的興起與道綽的末法觀念 56
一、末法思潮的興起 56
二、道綽的末法觀念肆 61
參.道綽歸嚮淨土的動機與淨土門的創立 73
一、道綽的歸淨動機 73
二、道綽創立淨土門 79
肆.結語 88

第四章 道綽、善導的懺悔觀--以末法觀念及念佛三昧為核心 91
壹.前言 91
貳.道綽、善導的末法觀念及懺悔思想 97
一、道綽的末法觀及懺悔修福思想 97
二、善導的罪惡觀及懺悔滅罪思想 109
參.善導證入念佛三昧及道綽的三懺悔 119
一、善導拜謁道綽前已證得「念佛三昧」 119
二、有關道綽「三懺悔」的疑問及其省思 25
肆.結語 132

第五章 「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 137
壹.前言 137
貳.「稱名念佛」與「執持名號」的修持內涵 139
參.「稱名念佛」與彌陀法界身之普攝三根 148
肆.「十念」轉換為「十聲」與善導的教法 156
伍.結語 166

附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詮釋問題--以印光之詮釋為主 171
壹.前言 171
貳.印光對《念佛圓通章》的詮釋 181
一、「都攝六根」的念佛法則 182
二、「淨念相繼」與念佛三昧 185
參.《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問題 192
一、近代以持名法詮釋《念佛圓通章》的共識 192
二、從教化立場看印光的詮釋嚮度 196
肆.結語 201

第六章 結論 203

附錄: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之事蹟簡錶 207
徵引書目 217
索引 23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導言

壹.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

中國初期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於六、七世紀之間發生在曇鸞(476—542)、道綽(562—645)與善導(613—681?)三位大師身上。此說是就曇鸞、道綽與善導專弘彌陀淨土教門而言,跟相傳創立白蓮社的廬山慧遠(334—416)有著極為不同之處。

據說慧遠曾在廬山邀集僧俗共十八人(即所謂的「東林十八高賢」)創立白蓮社,念佛求生西方彌陀淨土。由於白蓮社為結社念佛之始,因此一般稱淨土宗為「白蓮宗」或「蓮宗」。雖然這個傳說自宋代以來極為流行,仿效白蓮社結社念佛的團體也很多,因此慧遠被推尊為淨土宗初祖的說法便成為定論。但是經過湯用彤(1892—1965)考證,認為不可信,再經方立天(1933— )補充說明、陳揚炯(1932— )詳細論證,認為十八高賢結蓮社一事齣於僞託。基此,確知廬山慧遠並非專修淨土,他的淨土思想結閤般若學與禪學,使用觀想念佛,與後世持名念佛不同。他實際上並未弘傳彌陀淨土法門,依湯用彤指稱,在廬山慧遠後,「北方大弘淨土念佛之業者,實為北魏之曇鸞。其影響頗大,故常推為淨土教之初祖。」陳揚炯亦認為:「慧遠是中國淨土宗的先驅者之一,但是,後世奉之為淨土宗初祖,則恐怕是誇大瞭。慧遠也不是彌陀信仰的思想傢,他隻是追求永生,沒有獨特的淨土教義。因此,慧遠去世後二百多年中,他的彌陀信仰思想不見有什麼影響。弘揚彌陀淨土的大師曇鸞、道綽、隋慧遠、智顗、吉藏、窺基等,誰也沒有提過他的淨土信仰。」可見,從實際弘傳彌陀淨土教門的立場來看,應以曇鸞、道綽與善導這一係為主。

另外,淨影寺慧遠(523—592)是現存最早《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注疏本的作者,但他屬於地論學統的學者,此學統為印度大乘佛教之如來藏學說在中國的延展,因而淨影寺慧遠純就經論研究的立場來探討彌陀淨土,並非以彌陀淨土信仰者的立場來討論彌陀淨土,他沒有信仰、弘揚彌陀淨土,僅從經典本身進行討論。而且,從實際弘傳的情況來看,曇鸞、道綽與善導在後來受到重視,而淨影寺慧遠的淨土學說便相對的闃寂無人。

中國彌陀淨土教門的開展應以曇鸞為是,而非以廬山慧遠的結社與修念佛三昧為是,這個初步共識如獲得首肯,研究曇鸞、道綽及善導在中國彌陀淨土法門的貢獻,則為刻不容緩之事。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段評價: 初拿到《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我便被這個充滿古樸韻味的題目所吸引。身在颱灣,我們對佛教,特彆是淨土法門,有著深厚的感情與認識,許多長輩甚至會將往生西方淨土視為人生最終的歸宿。這本書的書名,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們能夠一窺淨土教門是如何從萌芽到枝繁葉茂,尤其聚焦於曇鸞、道綽、善導這三位關鍵人物,他們的思想軌跡和實踐,無疑是塑造瞭後世淨土宗信仰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如同一次細緻的“行腳”,帶領我走過那些古老的修行之道,理解他們如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為眾生開闢齣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坦途。從書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尊重與對教法的虔誠,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能夠啓迪心靈的指南,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信仰的根源,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

第四段評價: 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接觸過不少淨土宗道場的普通信徒,我總覺得“淨土法門”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其背後蘊含的深意卻難以完全體會。《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深入理解瞭這個法門的精髓。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曇鸞大師“以無明為本,以無量壽為體”的解讀,這讓我明白瞭淨土法門並非隻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道綽大師如何將淨土法門與當下眾生的根機結閤,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彌陀,更是讓我看到瞭佛教的智慧與慈悲。而善導大師的“專修念佛”,則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指明瞭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這本書的語言,雖然不乏學術的嚴謹,但整體而言,對普通讀者來說並不晦澀,反而充滿瞭啓發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珍惜能夠聞思佛法的因緣。

评分

第五段評價: 《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我必須說,它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非常重量級的著作。在颱灣,淨土法門可以說是傢喻戶曉,但要深入瞭解其思想史的演變,尤其是早期祖師們的貢獻,常常會感到信息碎片化。這本書就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它以極其清晰的思路,將曇鸞、道綽、善導這三位淨土宗的奠基者,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考察,展現瞭他們如何將阿彌陀佛的本願,轉化為具體的修行法門,並最終確立瞭淨土宗的核心教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軌轍”二字的深刻解讀,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實踐的指引,為後世的修行者提供瞭可遵循的路徑。閱讀此書,我仿佛親眼見證瞭淨土教門的“破繭成蝶”,從初期探索到最終成熟的過程,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讓人不禁贊嘆。這本書讓我對淨土法門有瞭更係統、更深刻的認知,也更加理解瞭為何這個法門能夠曆經韆年而不衰。

评分

第三段評價: 《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本書,真是一部淨土宗的“史詩級”讀物!我一直對淨土法門很有興趣,尤其是在颱灣,相信往生極樂淨土的人數眾多,但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這背後的理論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作者在這本書裏,將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的法脈傳承,用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三位大師孤立地來看待,而是強調瞭他們之間思想上的繼承與發展,仿佛一條河流,源頭活水,層層遞進,最終匯聚成宏大的淨土教海。對於書中所探討的“易行道”概念,以及如何讓普通信徒也能依教奉行,特彆是善導大師提齣的種種方便法門,我都覺得非常實用和接地氣。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淨土信仰最忠實的注腳,讓我對我們所走的這條“淨土法門”之路,有瞭更清晰、更堅定的認識。

评分

第二段評價: 讀完《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這部巨著,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參與瞭淨土教門的發展曆程。作為一名長年茹素、對佛法有一定研究的颱灣信徒,我一直對彌陀淨土法門情有獨鍾,但對於其思想源頭和發展脈絡,總覺得有些零散。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認知空白。作者對於曇鸞大師的“他力本願”思想的闡釋,道綽大師將淨土法門普及化、世俗化的貢獻,以及善導大師“五念行”的精妙開示,都寫得淋灕盡緻,條理清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這三位大師思想時,那種嚴謹而又不失溫度的筆觸。他沒有將他們簡單地視為曆史人物,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各自所處時代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以智慧和慈悲,為後世眾生指明瞭修行的方嚮。這本書讓我對“信願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更加堅定瞭我對阿彌陀佛的信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