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

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净土法门
  • 净土宗
  • 昙鸾
  • 道绰
  • 善导
  • 佛教
  • 宗派
  • 净土三祖
  • 行脚
  • 法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初期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于六、七世纪之间发生在昙鸾(476--542)、道绰(562---645)与善导(613---681?)三位大师身上。他们对于弘传弥陀净土教门,不遗余力。本书对三位大师开展弥陀净土教门的思想,提出几个重要的见解:

  一、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证入念佛三昧都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且一再以此教导信徒,因为往生与否在于有无证入空性,即使下品往生者,虽不知空性的道理,但在临终所发的勇勐心便能令其证入空性。

  二、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称名念佛的修持见解,具有甚深哲理,在称念的同时亦操持空观,这跟目前华人社会所推行的仅以口头唸佛的方式不同。

  三、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弥陀本愿的推广已成系统,亦受到肯定与注目。然这须配合忏悔来操持,亦即凡夫须忏悔、念佛,方能获致阿弥陀佛的加被而往生极乐国。在此须再下一转语,欲往生极乐国时须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的诸圣前来迎接,否则无由到达,即使证入念佛三昧者亦然,这是彰显弥陀本愿的深层意义。

  四、 称名念佛可以通向实相念佛,也就是说,善导转换「十念」为「十声」,亦可证入念佛三昧。善导操持的「称名念佛」是含有「思念」、「忆念」的内涵,即心内的忆念和口称的声音完全打成一片,以证入念佛三昧。

  五、 近代印光弘传「称名念佛」时,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教学依据,他深知该章经文的教示本属实相念佛,而特以持名念佛能证入实相念佛来诠释《念佛圆通章》的经义,因而导出称名念佛可以通向实相念佛,亦即得以证入念佛三昧。

作者简介

陈剑锽

  高雄巿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净土思想及宋明学术思想。

  现任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着有《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2002,东大)、《净土或问.导读》(2004,东大),以及学术论文十余篇。

佛法兴衰的见证:中古佛教的革新与流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中古时期佛教思想的深刻变革,重点考察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时代,不同宗派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重塑佛法义理,以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版图中开辟新的道路。 第一部分:信仰的移植与本土化的艰难 自汉代佛教东传以来,如何将源自印度的深奥教义与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相融合,一直是佛教学者面临的核心课题。本书首先梳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事业的蓬勃发展与随之而来的义理争论。我们聚焦于那些试图调和“性空”与“缘起”之见的努力,以及佛教与儒、道两家思想之间微妙的张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南北对峙的背景下,佛教在北方的生存环境与在南方的学术氛围存在显著差异。南方注重玄学式的清谈与义理的思辨,而北方则更需要一种能安顿社会大众、具有即时救济能力的信仰体系。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为后来的教派分化埋下了伏笔。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的“格义”方法如何从最初的粗糙比附,逐渐发展为更加精微的理论构建,同时揭示了这种本土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原典教义所产生的“离经”风险。 第二部分:从禅思到实践:知识分子的出路选择 中古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的态度复杂多变。一方面,禅修和般若思想为他们提供了逃离世俗政治倾轧的精神庇护所;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佛教的“出世”倾向抱持审慎态度。本书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是朝廷重臣,又是虔诚的佛子——来分析他们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挣扎与取舍。 通过对彼时书信、碑刻和个人著述的研读,我们发现,对于这批精英而言,佛教不再仅仅是哲学的思辨工具,而是关乎个体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他们试图将佛教的觉悟境界融入到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去,寻求一种既能超越世俗苦难,又不至于完全脱离社会责任的“中道”。这种努力,实际上是对印度“沙门”形象的本土化重塑,即“士大夫菩萨”的雏形。 第三部分:戒律的重塑与僧团秩序的重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僧团内部纪律和生活规范的建立。本书探讨了在缺乏成熟戒律传统的背景下,中国僧侣如何参照《十诵律》等根本性戒律,结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重新制定适用于本土的僧伽规范。 我们分析了早期寺院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官方对寺院土地和人口的控制策略,这些都深刻影响了戒律的执行力度。尤其关注了那些试图恢复“头陀行”的苦行僧群体,他们与那些在城市中依附权贵、享受供养的僧人之间形成的对比,揭示了僧团内部张力与自我净化的动力。戒律的“灵活”与“僵化”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宗教权威认同的动态过程。 第四部分:异教思潮的冲击与佛教的自我辩护 中古时期,道教的兴起,特别是上清派和灵宝派的成熟,对佛教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和挑战。道教吸收了大量早期道家和民间信仰的元素,构建了成熟的天人谱系和长生久视的法门,对追求“涅槃寂静”的佛教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本书详细比较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修炼成仙观的异同。面对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佛教徒不得不加强自我辩护,例如通过阐释“三教同源”的观点来消弭冲突,或者强调佛教在解脱生死轮回上的彻底性,以区别于道教侧重延年益寿的“有为之法”。这种辩护策略,最终促使佛教在教义上更加清晰地界定了自身的独特价值。 第五部分:地方志与石窟艺术中的民间信仰转向 佛教的传播并非仅限于宫廷和知识精英,它深入到广大的乡村社会。本书利用地方志中零星记载的建寺、塑像活动,以及石窟造像风格的演变,来侧面印证佛教在民间信仰中的角色转换。 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像主题从早期的佛、菩萨本尊,逐渐转向了更加世俗化、更贴近百姓日常苦难的形象,如地藏菩萨的接引、药师佛的消灾祈福等。这种“亲民化”的倾向,表明佛教正在努力适应底层民众对即时感应、现世利益的诉求。石窟艺术中世俗题材的增多,是佛教本土化进程中,艺术语言对民间心理需求的积极回应。 结语:中古佛教的遗产与未来 中古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的奠基阶段,它成功地将一个外来的宗教体系,嵌入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使其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形态。本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在义理、制度、实践和艺术上所做的开拓性工作,它们为隋唐时期净土宗、禅宗等成熟宗派的全面开花,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些思想的交锋与整合,塑造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的基本格局与精神面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
壹.中国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 1
贰.昙鸾的十念相续与空观思想 4
参.道绰的末法观与创立净土门 10
肆.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与念佛三昧 13
伍.「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 17
陆.〔附论〕印光以称名念佛诠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0

第二章 昙鸾的空观思想 23
壹.前言 23
贰.「十念相续」的空观内涵:赋予下辈的救度 28
参.「生而无生」的空观内涵:上辈的智慧体验 44
肆.结语 50

第三章 道绰的末法观念与净土门的创立 53
壹.前言 53
贰.末法思潮的兴起与道绰的末法观念 56
一、末法思潮的兴起 56
二、道绰的末法观念肆 61
参.道绰归向净土的动机与净土门的创立 73
一、道绰的归净动机 73
二、道绰创立净土门 79
肆.结语 88

第四章 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以末法观念及念佛三昧为核心 91
壹.前言 91
贰.道绰、善导的末法观念及忏悔思想 97
一、道绰的末法观及忏悔修福思想 97
二、善导的罪恶观及忏悔灭罪思想 109
参.善导证入念佛三昧及道绰的三忏悔 119
一、善导拜谒道绰前已证得「念佛三昧」 119
二、有关道绰「三忏悔」的疑问及其省思 25
肆.结语 132

第五章 「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 137
壹.前言 137
贰.「称名念佛」与「执持名号」的修持内涵 139
参.「称名念佛」与弥陀法界身之普摄三根 148
肆.「十念」转换为「十声」与善导的教法 156
伍.结语 166

附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宗经典的诠释问题--以印光之诠释为主 171
壹.前言 171
贰.印光对《念佛圆通章》的诠释 181
一、「都摄六根」的念佛法则 182
二、「净念相继」与念佛三昧 185
参.《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宗经典的问题 192
一、近代以持名法诠释《念佛圆通章》的共识 192
二、从教化立场看印光的诠释向度 196
肆.结语 201

第六章 结论 203

附录:昙鸾(476-542)、道绰(562—645)与善导(613—681?)之事蹟简表 207
征引书目 217
索引 23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言

壹.中国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

中国初期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于六、七世纪之间发生在昙鸾(476—542)、道绰(562—645)与善导(613—681?)三位大师身上。此说是就昙鸾、道绰与善导专弘弥陀净土教门而言,跟相传创立白莲社的庐山慧远(334—416)有着极为不同之处。

据说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僧俗共十八人(即所谓的「东林十八高贤」)创立白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由于白莲社为结社念佛之始,因此一般称净土宗为「白莲宗」或「莲宗」。虽然这个传说自宋代以来极为流行,仿效白莲社结社念佛的团体也很多,因此慧远被推尊为净土宗初祖的说法便成为定论。但是经过汤用彤(1892—1965)考证,认为不可信,再经方立天(1933— )补充说明、陈扬炯(1932— )详细论证,认为十八高贤结莲社一事出于伪託。基此,确知庐山慧远并非专修净土,他的净土思想结合般若学与禅学,使用观想念佛,与后世持名念佛不同。他实际上并未弘传弥陀净土法门,依汤用彤指称,在庐山慧远后,「北方大弘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陈扬炯亦认为:「慧远是中国净土宗的先驱者之一,但是,后世奉之为净土宗初祖,则恐怕是夸大了。慧远也不是弥陀信仰的思想家,他只是追求永生,没有独特的净土教义。因此,慧远去世后二百多年中,他的弥陀信仰思想不见有什么影响。弘扬弥陀净土的大师昙鸾、道绰、隋慧远、智顗、吉藏、窥基等,谁也没有提过他的净土信仰。」可见,从实际弘传弥陀净土教门的立场来看,应以昙鸾、道绰与善导这一系为主。

另外,净影寺慧远(523—592)是现存最早《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注疏本的作者,但他属于地论学统的学者,此学统为印度大乘佛教之如来藏学说在中国的延展,因而净影寺慧远纯就经论研究的立场来探讨弥陀净土,并非以弥陀净土信仰者的立场来讨论弥陀净土,他没有信仰、弘扬弥陀净土,仅从经典本身进行讨论。而且,从实际弘传的情况来看,昙鸾、道绰与善导在后来受到重视,而净影寺慧远的净土学说便相对的阒寂无人。

中国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应以昙鸾为是,而非以庐山慧远的结社与修念佛三昧为是,这个初步共识如获得首肯,研究昙鸾、道绰及善导在中国弥陀净土法门的贡献,则为刻不容缓之事。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重量级的著作。在台湾,净土法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要深入了解其思想史的演变,尤其是早期祖师们的贡献,常常会感到信息碎片化。这本书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以极其清晰的思路,将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净土宗的奠基者,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他们如何将阿弥陀佛的本愿,转化为具体的修行法门,并最终确立了净土宗的核心教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轨辙”二字的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引,为后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阅读此书,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净土教门的“破茧成蝶”,从初期探索到最终成熟的过程,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让人不禁赞叹。这本书让我对净土法门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也更加理解了为何这个法门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初拿到《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我便被这个充满古朴韵味的题目所吸引。身在台湾,我们对佛教,特别是净土法门,有着深厚的感情与认识,许多长辈甚至会将往生西方净土视为人生最终的归宿。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一窥净土教门是如何从萌芽到枝繁叶茂,尤其聚焦于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无疑是塑造了后世净土宗信仰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如同一次细致的“行脚”,带领我走过那些古老的修行之道,理解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为众生开辟出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坦途。从书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教法的虔诚,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启迪心灵的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信仰的根源,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接触过不少净土宗道场的普通信徒,我总觉得“净土法门”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却难以完全体会。《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深入理解了这个法门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昙鸾大师“以无明为本,以无量寿为体”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净土法门并非只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道绰大师如何将净土法门与当下众生的根机结合,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弥陀,更是让我看到了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而善导大师的“专修念佛”,则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不乏学术的严谨,但整体而言,对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启发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能够闻思佛法的因缘。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真是一部净土宗的“史诗级”读物!我一直对净土法门很有兴趣,尤其是在台湾,相信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数众多,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背后的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的法脉传承,用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三位大师孤立地来看待,而是强调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仿佛一条河流,源头活水,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宏大的净土教海。对于书中所探讨的“易行道”概念,以及如何让普通信徒也能依教奉行,特别是善导大师提出的种种方便法门,我都觉得非常实用和接地气。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净土信仰最忠实的注脚,让我对我们所走的这条“净土法门”之路,有了更清晰、更坚定的认识。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读完《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部巨著,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了净土教门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长年茹素、对佛法有一定研究的台湾信徒,我一直对弥陀净土法门情有独钟,但对于其思想源头和发展脉络,总觉得有些零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对于昙鸾大师的“他力本愿”思想的阐释,道绰大师将净土法门普及化、世俗化的贡献,以及善导大师“五念行”的精妙开示,都写得淋漓尽致,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三位大师思想时,那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他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视为历史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各自所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以智慧和慈悲,为后世众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这本书让我对“信愿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阿弥陀佛的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