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期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于六、七世纪之间发生在昙鸾(476--542)、道绰(562---645)与善导(613---681?)三位大师身上。他们对于弘传弥陀净土教门,不遗余力。本书对三位大师开展弥陀净土教门的思想,提出几个重要的见解:
一、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证入念佛三昧都有极为浓厚的兴趣,且一再以此教导信徒,因为往生与否在于有无证入空性,即使下品往生者,虽不知空性的道理,但在临终所发的勇勐心便能令其证入空性。
二、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称名念佛的修持见解,具有甚深哲理,在称念的同时亦操持空观,这跟目前华人社会所推行的仅以口头唸佛的方式不同。
三、 昙鸾、道绰与善导对弥陀本愿的推广已成系统,亦受到肯定与注目。然这须配合忏悔来操持,亦即凡夫须忏悔、念佛,方能获致阿弥陀佛的加被而往生极乐国。在此须再下一转语,欲往生极乐国时须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的诸圣前来迎接,否则无由到达,即使证入念佛三昧者亦然,这是彰显弥陀本愿的深层意义。
四、 称名念佛可以通向实相念佛,也就是说,善导转换「十念」为「十声」,亦可证入念佛三昧。善导操持的「称名念佛」是含有「思念」、「忆念」的内涵,即心内的忆念和口称的声音完全打成一片,以证入念佛三昧。
五、 近代印光弘传「称名念佛」时,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教学依据,他深知该章经文的教示本属实相念佛,而特以持名念佛能证入实相念佛来诠释《念佛圆通章》的经义,因而导出称名念佛可以通向实相念佛,亦即得以证入念佛三昧。
作者简介
陈剑锽
高雄巿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净土思想及宋明学术思想。
现任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着有《圆通证道---印光的净土启化》(2002,东大)、《净土或问.导读》(2004,东大),以及学术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导言 1
壹.中国弥陀净土教门的开展 1
贰.昙鸾的十念相续与空观思想 4
参.道绰的末法观与创立净土门 10
肆.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与念佛三昧 13
伍.「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 17
陆.〔附论〕印光以称名念佛诠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0
第二章 昙鸾的空观思想 23
壹.前言 23
贰.「十念相续」的空观内涵:赋予下辈的救度 28
参.「生而无生」的空观内涵:上辈的智慧体验 44
肆.结语 50
第三章 道绰的末法观念与净土门的创立 53
壹.前言 53
贰.末法思潮的兴起与道绰的末法观念 56
一、末法思潮的兴起 56
二、道绰的末法观念肆 61
参.道绰归向净土的动机与净土门的创立 73
一、道绰的归净动机 73
二、道绰创立净土门 79
肆.结语 88
第四章 道绰、善导的忏悔观--以末法观念及念佛三昧为核心 91
壹.前言 91
贰.道绰、善导的末法观念及忏悔思想 97
一、道绰的末法观及忏悔修福思想 97
二、善导的罪恶观及忏悔灭罪思想 109
参.善导证入念佛三昧及道绰的三忏悔 119
一、善导拜谒道绰前已证得「念佛三昧」 119
二、有关道绰「三忏悔」的疑问及其省思 25
肆.结语 132
第五章 「称名念佛」与善导「十声」教法 137
壹.前言 137
贰.「称名念佛」与「执持名号」的修持内涵 139
参.「称名念佛」与弥陀法界身之普摄三根 148
肆.「十念」转换为「十声」与善导的教法 156
伍.结语 166
附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宗经典的诠释问题--以印光之诠释为主 171
壹.前言 171
贰.印光对《念佛圆通章》的诠释 181
一、「都摄六根」的念佛法则 182
二、「净念相继」与念佛三昧 185
参.《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宗经典的问题 192
一、近代以持名法诠释《念佛圆通章》的共识 192
二、从教化立场看印光的诠释向度 196
肆.结语 201
第六章 结论 203
附录:昙鸾(476-542)、道绰(562—645)与善导(613—681?)之事蹟简表 207
征引书目 217
索引 239
第五段评价: 《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我必须说,它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重量级的著作。在台湾,净土法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要深入了解其思想史的演变,尤其是早期祖师们的贡献,常常会感到信息碎片化。这本书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以极其清晰的思路,将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净土宗的奠基者,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他们如何将阿弥陀佛的本愿,转化为具体的修行法门,并最终确立了净土宗的核心教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轨辙”二字的深刻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引,为后世的修行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径。阅读此书,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净土教门的“破茧成蝶”,从初期探索到最终成熟的过程,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让人不禁赞叹。这本书让我对净土法门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也更加理解了为何这个法门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
评分第一段评价: 初拿到《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我便被这个充满古朴韵味的题目所吸引。身在台湾,我们对佛教,特别是净土法门,有着深厚的感情与认识,许多长辈甚至会将往生西方净土视为人生最终的归宿。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一窥净土教门是如何从萌芽到枝繁叶茂,尤其聚焦于昙鸾、道绰、善导这三位关键人物,他们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无疑是塑造了后世净土宗信仰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如同一次细致的“行脚”,带领我走过那些古老的修行之道,理解他们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为众生开辟出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坦途。从书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教法的虔诚,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能够启迪心灵的指南,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信仰的根源,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第四段评价: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接触过不少净土宗道场的普通信徒,我总觉得“净土法门”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却难以完全体会。《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深入理解了这个法门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昙鸾大师“以无明为本,以无量寿为体”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了净土法门并非只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道绰大师如何将净土法门与当下众生的根机结合,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弥陀,更是让我看到了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而善导大师的“专修念佛”,则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不乏学术的严谨,但整体而言,对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启发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能够闻思佛法的因缘。
评分第三段评价: 《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本书,真是一部净土宗的“史诗级”读物!我一直对净土法门很有兴趣,尤其是在台湾,相信往生极乐净土的人数众多,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背后的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的法脉传承,用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三位大师孤立地来看待,而是强调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仿佛一条河流,源头活水,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宏大的净土教海。对于书中所探讨的“易行道”概念,以及如何让普通信徒也能依教奉行,特别是善导大师提出的种种方便法门,我都觉得非常实用和接地气。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净土信仰最忠实的注脚,让我对我们所走的这条“净土法门”之路,有了更清晰、更坚定的认识。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读完《行脚走过净土法门: 昙鸾、道绰与善导开展弥陀净土教门之轨辙》这部巨著,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参与了净土教门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长年茹素、对佛法有一定研究的台湾信徒,我一直对弥陀净土法门情有独钟,但对于其思想源头和发展脉络,总觉得有些零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作者对于昙鸾大师的“他力本愿”思想的阐释,道绰大师将净土法门普及化、世俗化的贡献,以及善导大师“五念行”的精妙开示,都写得淋漓尽致,条理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三位大师思想时,那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他没有将他们简单地视为历史人物,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各自所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如何以智慧和慈悲,为后世众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这本书让我对“信愿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我对阿弥陀佛的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