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

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会
  • 佛教
  • 宗教
  • 修行
  • 讲座
  • 佛学
  • 心灵
  • 智慧
  • 文化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不自觉地发生过无数次的喜悦,这个喜悦是来自何处呢?我们可以说它是来自于「无处」,或者说它是来自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无因的。它没有行动、没有思想、没有情绪,只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纯粹的喜悦,它脱离了头脑、脱离了思维。因为它没有想要到达任何地方,没有目的地,没有命运要履行、没有终点,因为它所到之处就是终点。这样的喜悦,我们把它叫做「静心」。

  在修办道的过程中,不知多少人拥有过这样的喜悦,尤其是在初逢三天法会时,那仙佛的慈悲、点传师的付出、办事人员的热心,以及课程的内容,真教每一个进入三天法会的人,重拾原来的自己,不自觉地进入宁静的喜悦,让每一个人放松在当下的这个片刻。这是什么力量呢?天道的殊胜,再再牵引出一个封锁已久、迷失已久的心灵。在三天法会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变得清醒、喜悦、柔和又自在了。

  因此,三天法会的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关键,我们必须用一颗真挚、清晰的心,办好这闪亮的三天。其中,课题的内容便佔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讲师的修持、口才、智慧、用心,都影响着这初次探寻究竟的心。如果课题内容不扎实、重点不明确、流程不连贯,便会影响班员的专注与兴趣。

  从过去以来,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三天法会专题,以致于找资料时只好东拼西凑,或依照过去听课的经验模拟,听听录音带、翻遍所有道义书籍,再重新整合,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

  明德出版社为了减少您寻找资料的时间与麻烦,特别将刚求道道亲参加三天法会的课题,逐一重写、编列,以丰富的内容、多种的题纲呈献给您。共计三册,纲要明确、多

《净土法门入门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一套深度剖析佛教核心思想与修行方法的专著,聚焦于净土法门这一广受大众信奉的修行路径。全书旨在为初入佛门的读者提供清晰、系统的指引,并为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提供深入的理论阐释与实用的修行指导。我们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历史典故与现代生活实例,展现净土法门“信、愿、行”三资粮的精髓。 第一部分:净土法门的历史渊源与核心教义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净土法门自古以来的传承脉络,从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的“三辈九品”教诲,到后世诸大德的弘扬与发展。 一、净土思想的源起与发展 详细介绍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着重阐述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这“净土三经”的核心思想。我们分析了印光大师“祖述教典,不立异说”的原则,强调净土法门并非“易行道”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众生根基的慈悲垂顾。 二、依正二报的殊胜描绘 本书用了相当篇幅来描绘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庄严净土(依报)以及生在净土的众生所享有的无量功德与智慧(正报)。这些描绘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物质世界的赞美,而是着重解释了净土环境对于修行人消除障碍、证悟佛性的重要意义。例如,如何理解“七宝楼阁”、“莲花化生”的深层佛理,以及它们如何契合凡夫的认知习惯,助力心性的安住。 三、信、愿、行为根本 深入剖析了净土法门修行的三大支柱: 1. 信(深信不疑): 不仅是相信有西方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深信自身与佛性不二,深信佛语真实不虚,以及深信念佛一定能够往生。本书特别区分了“盲目相信”与“理性确信”的区别。 2. 愿(至诚恳切): 阐述了求生净土的强烈动机,即“脱离轮回之苦,亲近弥陀之教诲”。强调愿心必须坚固,不可有丝毫犹豫或退转的杂念。 3. 行(专持名号): 详细讲解了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和方法。我们探讨了“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的异同,并重点论述了“摄心专注”的重要性,指出念佛不仅仅是口头功夫,更是摄心归一的禅定法门。 第二部分:净土法门的实修指导与常见问题辨析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修行者提供日常修持的指南,并解答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常见困惑。 一、日常念佛仪轨与方法 本书提供了多种适合不同根器行者的念佛方式,包括: 出声念佛: 如何控制音量、节奏与呼吸,以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金刚持(默念): 适用于需要保持环境安静或心境收摄的场合,讲解如何用心耳相接。 日课安排: 提供了从每日功课量(如万声、十万声)到如何安排早晚课的建议,强调贵在恒常而非强求数字。 二、如何处理修行中的障碍与心魔 修行路上难免遭遇“掉举”(心散乱)和“沉没”(昏沉懈怠)的困扰。 对治掉举: 强调用佛号将散乱的念头拉回正轨,如同驯服野马。 对治沉没: 建议调整念佛的音量和速度,或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来提振精神。 业障现前: 探讨在念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或负面情绪,引导读者以忏悔心和愿力来转化,视之为消业的助缘。 三、开悟与往生的辨证关系 这是本书探讨的核心难点之一。我们明确指出,净土法门的核心目标是往生,而非此生求得开悟。 非求开悟: 阐述为何对于业障深重的凡夫而言,企图在五浊恶世中彻底断惑证真极为困难,强求反而容易走火入魔。 往生即是究竟: 强调只要信愿真切,临终蒙佛接引,到净土后自然得不退转地,一切智慧方能圆满成就。因此,念佛的功夫在于“摄心”与“发愿”,而不是追求即时境界的提升。 第四部分:临终关怀与助念的艺术 往生关怀是净土法门实践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一、正念的保持 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临终预备心”,学习将万事万物视为无常的提醒,从而更专注地持戒念佛。 二、助念仪轨与技巧 为家属和助念团提供实用的指导: 1. 环境的设置: 如何营造一个清净、庄严的助念环境。 2. 语言的运用: 助念者应以何种语调和内容来安慰和提醒临终者,避免世俗的干扰。 3. 关键时刻的引导: 在病人神识迷离时,如何清晰、坚定地提醒其忆佛名号,并帮助其放下对身体和亲人的挂碍。 结语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对阿弥陀佛的绝对信赖,将修行重心坚定地放在“持名念佛,求生安养”之上。它不是一部高深的哲学论著,而是一本能够引领普通信众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获得终极解脱之道的实践指南。阅读本书,如同获得了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航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持斋的意义∕9
前言∕10
持斋字句解∕11
为何要持斋?∕15
心好就好,何必吃素?∕35
动物不吃,不是愈多?∕36
结论∕38
◆人生真谛∕39
为什么要探讨人生真谛?∕40
何谓人生真谛?∕42
如何探讨人生真谛?46∕
结论∕75
◆认识魔考及其应付方法~之一∕77
前言∕78
何谓魔考?∕79
为何要有魔考?∕81
魔考的种类与应付方法∕84
结论∕91
◆认识魔考及其应付方法~之二∕93
前言∕94
考验有什么用意?∕96
有哪些考验?∕102
如何来面对种种考验?∕106
结论∕111
◆十条大愿~之一∕113
前言∕114
何谓十条大愿?∕118
结论∕132
◆十条大愿~之二∕133
前言∕134
为何要立愿?∕135
何谓十条大愿?∕138
十条大愿的重要性∕148
天谴雷诛真实义∕166
结论∕168
◆我们为什么要求道∕169
前言∕170
何谓道?道与人之关系∕171
求道的意义、目的何在?∕174
求道的好处∕177
结论∕18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持斋的意义

一 前言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来谈有关持斋的问题呢?因为一个真正懂得「持斋」的人,必定能给自己找到一条解脱的路。而八仙之长南极老仙翁也说:「真正爱自己,是找寻一条解脱的路。」因次,对于什么是「持斋」,当然有了解的必要性了。有人一听到「吃素」就瞪大了眼,认为那是件很可怕的事。吃素真的很可怕吗?不会的,只要你知道持斋的意义,对于吃素这件事,也就不难了。一般人之所以会感到吃素很难,或许有些人是因为着重在吃的口感以及质感上面;其实,我们都被骗了!是香料在香,而不是肉在香,这些香料不也都是值物所制作出来的吗?因此,我们要先对持斋有个基本上的认识之后,再来研究吃素的问题,就不会感到很难了。

二 持斋字句解

持斋并不是只有指不吃肉而已,那是狭义的说法;若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身、口、意、的清静。因此,所谓的「持斋」是:

‧持:保守、遵守之意。
‧斋:洁净身心。
‧斋字拆解:
一点玄关窍,一步上法船,了却凡尘事,左刀斩七情,右刀断六欲;
一路上天堂,一路下地狱,小心谨慎行,要往上前进,可别向下堕。
‧持斋:保守身心之洁净,非礼勿视、听、言、动、食。也就是在身、口、意方面都能做到清净,才算是真正的「持斋」。然而又该如何做呢?

1口清:
◎口不出秽言{不绮语、恶口、两舌、妄言}。
不讲虚伪美丽的谎言,不随便开口骂人、不讲中伤人的话,不说两头话,不讲夸张的大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把法会这种比较“神圣”的活动,变得“接地气”一些。我常听长辈说起法会的好处,也知道法会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对于我这种生活节奏快、接触佛教知识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总觉得法会好像离我们有点远。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像是在讲方法论,我猜想它会不会不仅仅是介绍不同法会的名称和流程,而是更侧重于“如何参与”和“如何从中受益”。比如说,如果我是一个第一次参加法会的信徒,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小贴士,像是需要准备什么,在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真正地投入进去,而不是感到拘束或不知所措?我希望它能解答我一些关于“怎么做”的疑问,而不是仅仅告诉我“这是什么”。而且,如果书中能分享一些当代人参加法会的真实体验,或者是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我会觉得更有共鸣。甚至,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当下因缘的法会,或者如何将法会中的感悟带回日常生活中,那就更棒了。

评分

哇,收到这本《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真是太棒了!一直以来都对法会这种庄严又殊胜的场合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信息也不太容易获取。这次看到有专门的系列出版,而且还是第二辑,立刻就心动了。光看书名,就感觉它不只是记录,更像是在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法会的深层意义。我尤其期待它能解析法会中那些看似繁复的仪轨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比如每个环节的用意、唱诵的意义,甚至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法会类型。有时候参加法会,虽然当下感觉很平静,但事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完全领会,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贴心的向导,把这些都讲清楚,那就太好了。我猜想,它应该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法会介绍,甚至可能是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法会案例分析,让我们可以透过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今时今日的修行。而且,台湾在这方面一直有很深厚的传统,这本书会不会也融入一些台湾本土的特色,比如某些寺院特有的法会形式,或者一些在地化的讲解方式?这让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借此加深对佛教仪轨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法会所传达的精神。

评分

对于《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这是一本能够引导我去“看见”法会之美的书。我参加法会时,常常会被那种庄严的氛围所感动,但有时也会觉得,这些唱诵、拜忏、仪轨,它们更深层的意义是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专题”,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法会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说,法会中使用的那些法器,它们的声音和意义是什么?唱诵的经文,为什么要那样唱,有没有特别的技巧?拜忏的动作,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忏悔和发愿?我希望能透过这本书,去理解法会中那些“有形”的仪式,与“无形”的功德之间的连接。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观察和体验法会的心得?比如,在法会中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感受慈悲和智慧的流动?我对于如何将法会中的正面能量带回生活中,也充满了疑问,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让我能够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

评分

《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这本书,看到标题就觉得很有分量。我平常对佛教的理解比较零散,虽然会念经,但对于法会这种大型的集体修行活动,了解得不多。每次看到大家参加法会,都觉得那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体验,但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既然是“专题”系列,而且还有“系列2”,我猜它一定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整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追溯法会的起源和发展?又或者,它会不会从不同宗派的角度去解析各个宗派的法会特色?比如说,净土宗、密宗、禅宗,他们在法会的形式和侧重点上会有什么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百科全书,把关于法会的各种知识点都梳理清楚,让我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而且,对于“三天”这个时间长度,一定有其深意,我非常想知道这三天分别是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功德利益有什么区别。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佛法理解的大门。

评分

这次入手《三天法会专题(系列2)》,纯粹是出于对“法会”这个词本身的好奇心。我之前参加过几次法会,感觉气氛都很祥和,但坦白说,对于法会流程中的许多细节,以及它们为何如此安排,我并没有太深的理解。常常是跟着大众一起做,感觉很受用,但事后想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性,又带着点“专题”的意味,我猜测它应该不是那种走马看花的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比如为什么法会要持续三天?这三天分别侧重哪些内容?三天的时间长度背后有什么样的佛理考量?我特别想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更系统地学习关于法会的知识,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会不会像一个教材一样,由浅入深地讲解,从基础概念讲到实践应用?还有,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法会之间的异同?比如,焰口法会、梁皇宝忏法会、药师法会等等,它们各自的重点和特色是什么?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比如法器、坛城、法服的介绍,那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会更有帮助。总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想要好好学习”的动力,希望它能满足我这份求知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