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2年,台湾中医护理学会成立之后,台湾各地护理人员纷纷响应修读中医护理技术的风潮,许多相关的进修地点与进修课程都受到各级医护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其中,教科书籍与教授课程的师资最令人关心。
目前,在台湾南部的高屏地区,我们联合了辅英科技大学、美和技术学院、大仁科技大学的护理系专任教师与义守大学附设医院临床中医师,希望共同编写一套属于比较本土、比较适合台湾中医院所护理专业实用的教材。此本《中医护理学》就是邀请南台湾三个大学推动中医护理课程较为卖力的护理老师与中医师合力编撰,每位老师在百忙当中,另外「挤」出时间,沟通教学方法、编辑分工与进一步编写中医护理教材,热忱之心令人感动。
先前已经出版的《中医伤科护理学》、《针灸护理学》颇受各校授课教师欢迎,出版后荣获各校採用。今又出版《中医护理学》,想必能继续引起各校护理老师的欣赏。
作者简介
高宗桂(主编)
学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医学博士(针灸)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内科)
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博士生
现职:台湾中医医学会理事长
大仁科技大学副教授
江晓菁
学历:台湾大学护理研究所硕士
现职:大仁科技大学护理系讲师
李翠芬
学历:高雄医学大学牙医学系博士班
菲律宾东方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
现职:辅英科技大学护理学院
社区照护学群专任讲师
林丽味
学历: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乙组(护理组)毕业
现况:澳洲 Deakin University 护理哲学博士进修中
马惠文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护理系硕士班中医护理组
现职:大仁科技大学护理系讲师
许世源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博士班
成功大学化学研究所硕士
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系医学士
现职: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系讲师
义大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张家祯
学历:美国Baker College 健康管理硕士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骨伤专业医学士
现职:美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蔡家梅
学历: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RMIT University护理系硕士
现职:辅英科技大学护理学院
成人照护学群专任讲师
潘奕汝
学历:美国Baker College 健康管理硕士
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医学士
现职:美和技术学院美容系讲师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护理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研究与临床业务发展
第三节 中医护理特色
第二章 辅助疗法及替代疗法之趋势与应用
第一节 辅助暨替代医学(CAM)的定义
第二节 辅助暨替代医学(CAM)的分类
第三节 民众寻求辅助暨替代医学(CAM)常见的原因
第四节 民众寻求辅助暨替代医学(CAM)使用率
第五节 辅助暨替代医学(CAM)于护理之应用现况
第三章 中医护理主要概念简介 人、环境、健康、护理
第一节 中医护理思想
第二节 中医护理主要概念
第四章 中医体质学说在护理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体质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与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四节 中医体质学说在护理的应用
第五章 中医护理评估方法
第 一节 中医护理评估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与纪录
第一节 辨证施护的定义
第二节 症-病-证三者的关系
第三节 辨证施护的过程
第七章 食膳在疾病护理的应用
第一节 食膳护理对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节 食膳护理的应用原则
第三节 食膳在疾病护理的应用
第四节 饮食宜忌护理
第八章 拔罐疗法及其护理
第一节 拔罐的定义及治病原理
第二节 拔罐用具的种类与特点
第三节 拔罐方式的分类及效果
第四节 拔罐的体位及禁忌症
第五节 起罐及其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 拔罐护理
第九章 情志护理
第一节 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
第二节 情志的类别
第三节 情志护理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情志护理的原则
第五节 情志护理的要诀
第十章 推拿按摩护理法与练习
第一节 推拿按摩作用机转
第二节 推拿按摩适应症及禁忌症
第三节 推拿按摩基本要求
第四节 推拿按摩常用手法
第五节 推拿按摩护理
第六节 小儿推拿
第七节 穴位按压
第八节 推拿按摩法之操作步骤及护理要点说明
第十一章 刮痧护理法与练习
第一节 痧症的定义、起因与发作时机
第二节 刮痧疗法的作用原理
第三节 刮痧疗法用具
第四节 刮痧手法与顺序
第五节 刮痧疗法禁忌症
第六节 刮痧疗法护理
第七节 中暑刮痧疗法
第八节 刮痧疗法之操作步骤及护理要点说明
第十二章 耳穴护理法与练习
第一节 耳穴概述
第二节 相关中西医学理
第三节 耳廓各部解剖名称、耳穴定位与主要作用
第四节 耳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耳穴技术操作及其护理
第十三章 传统中药煎煮法与服药方法
第一节 中药煎煮法
第二节 中药服药方法与护理
第十四章 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务之应用举例
第一节 糖尿病
第二节 中风
第三节 失眠
第四节 痴呆
第五节 眩晕
参考文献
最近一直感觉身体有些亚健康,容易疲劳,晚上也睡不太好。身边也有朋友推荐过中医,但我总是觉得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里了解起。看到《中医护理学》这本书,我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理解的“护理”不仅仅是生病了才需要,更是一种日常的健康管理和保养。中医的很多理念,比如“治未病”,就非常符合我的想法。这本书有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的活力呢?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情志护理”的介绍。我一直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医讲究“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认为这些情绪的过度波动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引发疾病。这本书会不会教我们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没有一些方法,比如通过特定的音乐、冥想、或者是一些传统的小技巧,来帮助我们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更好地平衡生活中的压力,让心情也变得更舒畅。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最近偶然接触到了《中医护理学》这本书。虽然我并不是医疗专业人士,但出于对传统医学的敬仰和对身心健康的关注,我还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书的装帧很朴实,没有华丽的封面,却散发着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质感。我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总觉得“中医”和“护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会讲述一些关于如何用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来照顾身体、呵护心灵的故事。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辨证施护”的部分。我理解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也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症状、环境等不同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调理方案。那么,“辨证施护”想必就是将这种理念延伸到日常的护理中,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照顾,而是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详细阐述这一点的,比如它会列举哪些具体的“证型”,又会针对这些证型提出哪些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还是配合穴位按摩,或者是某种特定的作息方式?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精细、更贴心地照顾自己和家人,让健康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是日常的积极维护。
评分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养生经验的读者,我一直坚信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护理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中医智慧的大门。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更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来指导我们的日常起居、饮食作息,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食疗”和“药膳”的详细介绍。我深知“药食同源”的道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食物来调理身体,却是一门学问。这本书会不会列举各种常见的食材,并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给出具体的搭配和食用方法?比如,针对容易感冒的人,推荐哪些食物?针对消化不良的人,又该如何选择?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利用饮食来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的知识,让日常的饮食成为一种积极的健康投资,而不是仅仅满足口腹之欲。
评分我是一名即将进入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中医护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众多护理学书籍中,《中医护理学》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了解到中医护理不仅仅是简单地执行医嘱,更是一种将中医哲学理念融入到实践中的独特学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与护理实践的结合,比如它会如何讲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概念,并将其与具体的护理操作联系起来。 我对书中关于“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我知道中医有很多独特的疗法,比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等,这些技术在临床护理中是如何应用的?它是否会详细介绍每种技术的操作流程、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这些技术的基本认知,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包含一些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护理相结合的案例,比如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辅助中医护理的诊断和治疗,或者是一些将传统中医理念应用于现代医疗场景的创新实践。
评分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直线下降,白天也总是提不起精神。听朋友说,中医在调理这类问题上很有一套。我看到《中医护理学》这本书,觉得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对“护理”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照料病人,但这本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针对病人的,更是关于如何照顾好自己,如何“自护”。 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经络穴位护理”的内容。我知道中医里有很多穴位,据说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很多不适。但具体哪些穴位能帮助我改善睡眠?哪些穴位又能提神醒脑?这本书会不会图文并茂地展示这些穴位的具体位置,并详细讲解按摩的手法、力度和频率?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掌握一些简单易学、随时可用的经络穴位按摩技巧,这样即使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也能随时随地给自己做个“小疗程”,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被疲惫感吞噬,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