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1
从《内经》以及一些古籍史书、论着中,可以看到推拿是人类最早的、属于物理性质的治疗手段之一种。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而手法治疗的优点又是显而易见的。国际医务界对无副作用的人类古老物理性质的治疗手段逐渐重视,使得推拿又成为一门年轻的未来科学。
本书在继承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并收集了各地的临床经验及有关的科研成果,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导,对推拿的发展史,推拿治病的原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做了系统的阐述。
全书共四篇。上篇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推拿的基本概念、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治疗的原则和基本治法及推拿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中篇是成人推拿部分,包括推拿手法、经络?穴、常见病证治疗三部分的内容,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一些推拿基本手法及推拿常见病证的诊疗。下篇是小儿推拿部分,介绍了小儿的常用推拿手法、穴位及临床疗效较为明显的常见病证的推拿诊疗方法。附篇主要介绍了一些有关自我推拿,推拿麻醉,练功及其他辅助手段的基本知识,可供一般民众及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时参考。
由于推拿治疗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学科的迅速发展,推拿学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全国许多中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推拿专业课程,而且全国针灸专业教学计画规定《推拿学》为其必修课程之一。为了保证教材的相对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央卫生部委託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共同编写了这本《推拿学》全国统编教材,供全国高 中医院校针灸专业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收集了各地的临床经验及有关的科研成果,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导,对推拿的发展史,推拿治病的原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作了系统的阐述。
本教材分上、中、下、附篇四大部分。上篇是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推拿的基本概念、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治疗的原则和基本治法及推拿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中篇是成人推拿部分,包括推拿手法、经络俞穴、常见病证治疗三部分的内容,介绍了目前临床常用的一些推拿基本手法及推拿常见病证的诊疗。下篇是小儿推拿部分,介绍了小儿的常用推拿手法、穴位及临床疗效较为明显的常见病证的推拿诊疗方法。附篇主要介绍了一些有关自我推拿,推拿麻醉,练功及其他辅助手段的基本知识,供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 参考。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医师的热情帮助,其中包括:钱霖、周文新、刘必亚、叶慈培、张蔚 同志,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因此本教材中肯定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院校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总结,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提高。
概 述 3
第一章 推拿简史 5
第二章 推拿的作用原理 9
第一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9
第二节 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11
第三节 推拿对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 14
【附】 现代医学对有关推拿调节
内脏功能原理的解释 20
第四节 有关推拿作用的实验观察 24
第三章 推拿治疗原则及治法 26
第一节 推拿治疗原则 26
第二节 推拿基本治法 29
第四章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34
第一节 头面部 34
第二节 胸腹部 36
第三节 嵴柱部 37
第四节 上肢部 41
第五节 下肢部 48
第五章 推拿手法 59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60
一、一指禅推法 60
【附】 缠法 61
二、 法 61
三、揉法 61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63
一、摩法 63
二、擦法(又称平推法)64
三、推法 64
四、搓法 64
五、抹法 66
第三节 振动类手法 66
一、抖法 66
二、振法 67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68
一、按法 68
二、点法 68
三、捏法 69
四、拿法 69
五、捻法 70
六、踩硚法 70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71
一、拍法 71
二、击法 71
【附】 桑枝棒制法 72
三、弹法 73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73
一、摇法 73
二、背法 75
三、扳法 75
四、拔伸法 78
第七节 推拿手法练习 79
第六章 经络与俞穴 84
第一节 经络 84
第二节 常用俞穴 92
第七章 常见病症治疗 102
第一节 四肢关节伤筋 102
一、肩部伤筋 102
肱二头肌长腱滑脱 109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111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111
冈上肌肌腱炎、冈上肌肌腱钙化 112
肩峰下滑囊炎 114
二、肘部伤筋 115
肱骨外上髁炎 116
肱骨内上髁炎 117
尺骨鹰嘴滑囊炎 118
三、腕与手部伤筋 119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121
指部腱鞘炎 123
腱鞘囊肿 124
指间关节扭伤 125
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 126
桡尺远端关节分离伴韧带损伤 127
腕管综合征 128
腕关节扭伤 130
四、髋部伤筋 131
髋关节滑囊炎 133
髋关节扭伤 134
髂胫束劳损(弹响髋) 135
【附】 扁平髋 136
五、膝部伤筋 137
侧副韧带损伤 140
创伤性滑膜炎 141
脂肪垫劳损 142
半月板损伤 143
六、踝部与足部伤筋 145
踝关节扭伤 147
踝管症候群 150
跟腱扭伤 151
跖筋膜劳损 152
第二节 漏肩风 153
第三节 胸 屏伤 158
第四节 颈椎病 160
第五节 落枕 165
第六节 椎骨错缝 166
第七节 腰痛 168
一、急性腰肌扭伤 168
二、慢性腰肌劳损 170
三、退行性嵴柱炎 171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173
第八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178
【附】 强直性嵴椎炎 182
第九节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183
第十节 胃脘痛 185
第十一节 泄泻 188
第十二节 便秘 191
第十三节 胃下垂 193
第十四节 胆绞痛 195
第十五节 头痛 198
第十六节 高血压病 201
第十七节 半身不遂 204
【附】 面瘫 208
第十八节 呃逆 209
第十九节 哮喘 211
第二十节 肺气肿 214
第二十一节 失眠 216
第二十二节 癃闭 218
第二十三节 痹证 220
第二十四节 痛经 223
第二十五节 闭经 225
第二十六节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228
第二十七节 乳痈 230
第二十八节 声门闭合不全 232
【附】 咽喉痛 233
概 述 237
第八章 常用手法 239
第一节 推法 239
第二节 揉法 241
第三节 按法 241
第四节 摩法 242
第五节 掐法 242
第六节 捏法 243
第七节 运法 244
第九章 常用穴位 245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246
一、攒竹(天门)246
二、坎宫 247
三、太阳 248
四、山根 248
五、人中 249
六、迎香 249
七、牙关 250
八、囟门 250
九、百会 250
十、耳后高骨 251
十一、风池 251
十二、天柱骨 252
第二节 胸腹部穴位 252
一、天突 252
二、膻中 253
三、乳根 254
四、乳旁 254
五、 肋 254
六、中脘 255
七、腹 256
八、脐 256
九、天枢 257
十、丹田 257
十一、肚角 258
第三节 腰背部穴位 259
一、肩井 259
二、大椎 259
三、风门 260
四、肺俞 260
五、脾俞 261
六、肾俞 261
七、腰俞 261
八、嵴柱 262
九、七节骨 263
十、龟尾 263
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 264
一、脾经 264
二、肝经 265
三、心经 266
四、肺经 267
五、肾经 267
六、大肠 268
七、小肠 269
八、肾顶 270
九、肾纹 270
十、四横纹 271
十一、小横纹 271
十二、掌小横纹 271
十三、胃经 272
十四、板门 272
十五、内劳宫 273
十六、内八卦 274
十七、小天心 274
十八、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275
十九、总筋 276
二十、大横纹 276
二十一、十宣(十王)277
二十二、老龙 277
二十三、端正 278
二十四、五指节 278
二十五、二扇门 279
二十六、上马 279
二十七、外劳宫 280
二十八、威灵 281
二十九、精宁 281
三十、外八卦 282
三十一、一窝风 282
三十二、膊阳池 283
三十三、三关 283
三十四、天河水 284
三十五、六腑 284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 286
一、箕门 286
二、百虫 286
三、膝眼 287
四、足三里 287
五、前承山 287
六、三阴交 288
七、解谿 288
八、大敦 289
九、丰隆 289
十、委中 289
十一、后承山 290
十二、仆参 290
十三、崑崙 290
十四、涌泉 291
第十章 常见病症治疗 292
第一节 婴儿腹泻 292
【附】 痢疾 294
第二节 呕吐 295
第三节 腹痛 296
第四节 疳积 298
第五节 便秘 299
第六节 脱肛 300
第七节 肠套叠 301
第八节 发热 302
第九节 咳嗽 304
第十节 哮喘 305
第十一节 百日咳 306
第十二节 麻疹 307
第十三节 惊风 309
第十四节 遗尿 310
【附】 尿潴留 311
第十五节 小儿肌性斜颈 312
第十六节 佝偻病 313
第十七节 夜啼 314
第十八节 小儿麻痹后遗症 316
【附】 小儿保健 317
1 自我推拿 319
一、眼保健 319
二、上肢保健 321
三、下肢保健 324
四、腰部保健 327
五、宽胸理气法 327
六、健胃法 329
七、安神法 330
八、举例 332
2 推拿麻醉 333
一、推拿麻醉的意义和特点 333
二、手术前的准备 333
三、穴位选择 334
四、推拿麻醉手法 334
五、辅助用药 335
六、推拿麻醉下的外科手术 335
七、手术后工作 336
3 指拨推拿 337
一、指拨法的基本原则
“以痛为腧,不痛用力”337
二、指拨法的基本手法 338
三、治疗举例 339
四、“指拨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341
4 体位、递质与热敷 343
一、体位 343
二、递质 344
【附】 膏摩方 344
三、热敷 345
【附】 热敷方 345
5 练功 346
一、基本步势 346
二、易筋经347
三、少林内功 351
推拿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推拿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