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医生怎么说,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本书是以中西医对照方式,针对唿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肝脏及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风湿系统疾病、内分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等七大分类,三十六种常见病症加以详述其预防、改善方法。
针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中西医治疗及用药、科学药方、日常生活的预防与治疗等,均加以详述。除了告诉你生活习惯上需注意什么,还附有清楚而确实的食疗建议,告诉你应该怎么吃最正确?
每篇均附有QA问答,针对大家最容易会有的疑惑一一加以解答。例如:感冒一定要用抗生素吗?哪些人最容易罹患红斑性狼疮?如何区分感冒与麻疹?…等。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列出各种症状的治疗、调养和预防,条理清楚而易懂,让病人和家属可以自我详细了解病症,作为和医生讨论的依据及照护上的参考。
作者简介
邓伟民
广州军区总医院华侨科副主任
擅长中西医学联合治疗更年期症候群、慢性骨盆腔疾病等。
黄伟毅
广州军区总医院华侨科主治医师
从事中西医学临床工作10多年。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系统疾病…等,均颇有研究。
审订者简介
林昭庚教授
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中、西医学学识修养深厚,着述甚丰,先后完成《新针灸大成》、《针灸学新论》、《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等三十二种着作,在国内外发表针灸相关论文两百三十多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西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以其学术成就在台湾获奖,亦受国际学术界之肯定,曾于1993年获李登辉总统颁发总统文化奖…等。
【现任】
中国医药大学专任教授、中华针灸医学会理事长
【经历】
总统府国策顾问
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
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
第1章唿吸系统疾病
感冒
支气管哮喘
阻塞性肺气肿
肺结核
肺癌
第2章循环系统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心律不整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
心力衰竭
动脉硬化
先天性心脏病
第3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
肠炎
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肝硬化
肝癌
第4章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结石
肾炎
第5章风湿类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红斑性狼疮
第6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
糖尿病
高脂血症
肥胖
高尿酸血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7章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
贫血
血栓
淋巴瘤
推荐序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有典籍记载以来,即超过三千年的历史,不仅具有完整的医学理论,更累积无数医家的临床智慧,迄今仍广为世人使用,极具珍贵价值。
人们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一个人身体要健康,必须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规律的生活;第二,要有适当的运动;第三,要有均衡的营养;第四,同时要修身养性,让自己能够有一个快乐的人生观。
《中医怎么说,西医怎么说》一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基础,依中西医对照方式,介绍三十五种常见疾病的中西医概念与治疗方式,并详述该疾病的饮食疗法、生活中的预防与保健等知识,不仅让读者了解西医对于疾病的医学检测方式与用药知识,亦加入中医辨证施治的观念,同时提出养生调理的相关事项;综观现代社会,虽然进步的科技、发达的医药,带给人们舒适的生活,但却造成环境污染,使人们的生活品质日益恶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的年龄层亦逐年降低。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视,以中医理论观点来看,虽然医食本同源,但由扁鹊所提:「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存身也。」正是意味着食疗与医疗并重。
目前市面上琳瑯满目的保健工具、养生健康食品,无一不是在宣告着「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种「养生之道」来追求健康、延缓衰老,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的共同课题,而如何运用知识与科技,选择适当的保养工具,使自己聪明的抗老、保健康,正是现代人们迫切需要的。
此本《中医怎么说,西医怎么说》诚为坊间不可多得的保健书籍,时值本书出版之际,特为文推荐。
中华针灸医学会 理事长
中国医药大学 中医所教授
林昭庚
谨识2009年08月
这本书的题目《中医怎么说 西医怎么说》让我相当好奇,毕竟在台湾,我们接触中西医的经验非常多元,从长辈口中的祖传秘方,到现代医学的精密检查,两者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我一直觉得,要理解自己的身体,光靠一种说法可能不够全面。有时候,感觉西医比较注重眼前的问题,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快速缓解症状;但中医似乎更着重于“治本”,从身体的整体平衡、阴阳五行来调整,虽然见效可能慢一点,但长远来看,好像更能让身体“打底”。这本书的出现,刚好触及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比较系统、有条理的比较,让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在面对不同的健康状况时,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希望它不只是简单的罗列两者的观点,而是能深入浅出地解释它们背后的理论基础,甚至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上,是如何互补共存的。例如,在慢性病的管理上,中医的调养是不是能协助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又或者,在急性病症处理上,西医的介入是否能为中医的后续治疗争取更多时间?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
评分《中医怎么说 西医怎么说》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作为台湾读者,对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关系的强烈好奇心。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依旧根深蒂固的环境里,中医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同时,西方医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直认为,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够深入剖析这两种医学体系在世界观、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的差异,甚至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中医的“天人合一”与西医的“人体工程学”之间的对话。在疾病的预防上,中医的“未病先防”和西医的“健康筛查”又各自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两种医学的智慧融合,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身心健康。我希望它能提供给我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能够更从容、更有智慧地去应对,而不是被单一的医学框架所局限。
评分读到《中医怎么说 西医怎么说》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在台湾生活里,大家聊到生病时常见的对话场景。我记得小时候,感冒发烧,外婆会立刻煮一锅草药茶,说是排寒;但妈妈则会坚持带我们去看西医,量体温、开退烧药。这种“两种说法并存”的情况,在我们家,在亲戚朋友间,几乎是家常便饭。所以,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对照组。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下,在中医里被认为是“湿气重”的情况,在西医的诊断下,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生理指标?又或者,西医里说的“免疫力下降”,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又会对应到哪些脏腑功能的失调?我希望作者能不偏不倚,公平地呈现两种医学体系的观点,避免过度神化或贬低其中一方。毕竟,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两种医学的结合,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导览员,带领我们穿越中西医的“迷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路径,尤其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或许能有新的视角。
评分《中医怎么说 西医怎么说》这个题目,听起来就很有学术性,又带着一丝亲民感。在台湾,我们常常会在药妆店看到各式各样的保健品,有些标榜着“XXX草本精华”,有些则强调“高含量XXX维他命”,背后往往隐含着中西医不同的养生哲学。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身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时候用单一的医学角度去解释,难免会有遗漏。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在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下,如何解释身体的某些不适;而在西医的“细胞、分子、基因”层面,又会如何解读同一个现象,这将会是非常有趣且有价值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对于更年期女性常有的潮热、盗汗等症状,中医的“阴虚火旺”和西医的“荷尔蒙失调”这两种解释,究竟是如何分别看待和处理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根据自身情况,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风?我希望它能带来一种更理性、更科学的健康观,让我们不再被各种说法弄得眼花缭乱。
评分我看到《中医怎么说 西医怎么说》这个书名,第一个想法就是,终于有人把我们常常在讨论,但又说不清楚的事情给系统化了!在台湾,大家对中医的“经验医学”和西医的“实证医学”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期待。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中医的诊断方式很“玄”,像是“望闻问切”就能了解很多;但西医的仪器检查,又感觉更客观、更精确。这本书如果能把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诊断逻辑,进行一个有趣的对比,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收获。我希望作者能解释,为什么同一个病症,在中医看来是“肝郁气滞”,而在西医看来可能是“压力过大导致自主神经失调”?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治疗上会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会不会有“治标”与“治本”之外,更深层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体内部的运作,并且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在什么时候,应该寻求哪种医学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在面对疾病时,不至于感到孤立无援,而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