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连系的老友忽然兴沖沖来访,令人不敢掉以轻心;学期末缴报告最后期限,迟交学生上演一场飞车追逐记;被骗怕了,一通电话,难辨真假……是现代人的防备心,还是纯真和素朴的心遗失了。在寻常生活寻常事中,廖玉蕙以细腻的情思,体会出自成一格的生活哲学,及令人会心的廖式幽默,更提醒现代人找回在繁忙社会中,最易遗忘忽略的浓浓人情和单纯心境。全书搭配蔡全茂精致插画,更见风味。
本书特色
★ 廖玉蕙最新散文集。
★ 作者借由一篇篇生活细节的自省,转化为一篇篇温柔的文章,与读者一起探讨现代人互不信任、不注重礼貌的都会文明病。
★ 知性散文加上素朴插画,全书彩色印刷,文图并茂。
作者简介
廖玉蕙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教授创作、电影及戏剧等课程。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中山文艺创作奖、中兴文艺奖章及吴鲁芹文学奖。
着有散文集《不信温柔唤不回》、《妩媚》、《如果记忆像风》、《没大没小》、《像我这样的老师》、《公主老花眼》、《大食人间烟火》……等十余册,小说集《赌他一生》、《淡蓝气泡》,绘本书《一本灿烂》,及访谈录《走访捕蝶人》及学术论着《细说桃花扇》、《人生有情泪沾臆》……等。作品被选入高中国文课本及多种选集。
纯真遗落 015
隔壁班的女孩 025
30个同样的夏天 041
一「篮」幽梦 047
都是商鞅害的? 059
C教授的南柯梦 069
怀念一封邮递的书信 076
「人间」传奇远飏 080
走一趟震后的四川 083
我的智慧何以变成你的财产? 089
吃 醋 101
一张窗帘 107
猪的物语 113
我为卿狂 119
溺死一只老鼠以后 128
巴黎的那场婚礼 136
窗外一迳春光烂漫 143
顿时有了春色 152
好山好水好人情 159
谁道天公不惜花! 166
从冬天开「驶」 170
更胜山盟海誓 179
男人女人都命苦 182
以后不带汝出来哦! 185
谈 判 188
你放心! 192
窥探人生的答案 195
假日音乐会 199
飞车缴报告 202
诸葛亮的同学 205
一朝被蛇咬 209
这件事可以再商量 213
一只望远镜 219
肉丸仔的变身秀 222
重 逢 225
尽管春天往往短暂
廖玉蕙
距离上一本书的出版,已然三年。
三年来,发生了好多事,其实,心情并不是太好过。三年前,总是为我的新书出版高兴不已的母亲日渐病弱,我企图用《大食人间烟火》的出版,来鼓舞并挽留她,然而,千唿万唤也唤不回她逐渐向死神靠拢的态势;当我还没从死别的伤痛恢复过来,事业、交友两得意的儿子,竟然宣称必须前往远方去静心思考他的为来的人生,在伤口仍旧淌血的状况下真是雪上加霜。经过十个多月的浪游,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倦游归来;却轮到我的大哥逐渐陷入昏瞶,终至追随母亲前往不知名的远方;和儿子共赴天涯海角的女友,在从南美回来后,莫名其妙地发现罹患末期淋巴癌,经历一整年辛苦且漫长的抗争—换骨髓、化疗、出院、入院,再是努力咬牙逃命,终也逃不过死神的追捕,时间就在不久前的年终岁暮;而本来身体十分硬朗的外子,竟然在健检中发现罹癌,虽然侥倖从开刀房里捡回一命,却也经历九死一生的挣扎……生活里,乍然充满生离死别的阴影,我犹如泅泳过度的人,在怒海求生,载沉载浮,老觉得看不到让人安心的海岸。午夜梦回,不知怎地,脑海里尽是李叔同<送别>的旋律:「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人生至此,堪称凄凉。
然而,又能怎么样?除了偶或楞坐怅然外,也只能不断振臂攘拳,给自己打气加油:「撑着点儿!如果连我这样一向乐观面对的人也不支倒地、哀哀求告,这世界还剩了什么!」于是,我不断将眼光注视灿烂的阳光,尽管阳光经常刺眼;不断地在生活中密密寻春,尽管春天往往短暂。我抓住欢乐的剎那温暖,用文字将它掷进记忆库里,容许自己日后可以随时提取,以对付生活里不定期扑面而来的严寒。这就是我虽然被悲伤惆怅缠绕却永远笑脸迎人的秘密武器,而这本书的写作正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三辑作品,基本基调都是荒谬,夹带苦中作乐的况味儿。不足为外人道,却又忍不住要絮絮叨叨。
第一辑里的作品偏向较深沈的集体社会现象的呈现。譬如:<纯真遗落>便是针对诈骗横行的社会集体焦虑,写浑沌年代里虚实难辨所导致的彼此不再信任;<隔壁班的女孩>中,回首幼年饱尝寂寞孤独的困境,检讨学校及家庭中情意教育的不足;<30个同样的夏天>指陈现今学生的懒散无纪律,可以和近日洪兰教授掀起的教育伦理议题的讨论相对照;<一「篮」幽梦>叙写对公德心严重缺乏的因应对策,惆怅又无奈;<都是商鞅害的?>呈现台湾人不注重个人隐私的亏密习性,由来已久,且于今为烈;<怀念一封邮递的书信>则是描摹网路发达、讯息传递快速,人际关系面临新挑战时,旧世代人类的惘惘然;<C教授的南柯梦>嘲讽现代人开会多如牛毛,却往往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虚耗时间、毫无效率;<我的智慧何以变成你的财产?>批判知识阶层对智慧财产权犹且如此谬视,就遑论一般的社会大众了;<「人间」传奇远飏>借高信疆的逝去凭弔文学环境的日趋险恶;<走一趟震后的四川>写的虽然是震后的四川,但整个世界灾变频传,天灾人祸不断,又岂只是四川!
第二辑则多凝眸生活中的趣事及心情转换。不管<吃醋>、<一张窗帘>、<猪的物语>、<我为卿狂>或<溺死一只老鼠之后>在在都呈现矛盾、纠结的个人心事,显见虽是外在细事却足够让人心情千回百转。这类文章的发表,常常引来许多意外的回响,或可见出人们对曲折的个人心事的窥探兴趣,远胜过对家国大事的关心。其余如:<巴黎的那场婚礼>、<窗外一迳春光烂漫>、<顿时有了春色>或<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回味与咀嚼,就显单纯而静美,彷彿让记忆像轨道,一路蜿蜒,不只<从冬天开「驶」>,且直奔童年岁月,让人光想着,就觉情味无限。
第三辑则是短文的组合,大多是2006年在《中国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因为篇幅有限,多半单线进行,简单朴素,是社会观察的写实文章。虽然只是短制,希望承载的却是更大的企图:婚姻、女性、职场、师生、幸福……等议题,点到为止,却盼望余音袅袅,让读者萦怀,让自己宽心。
人生无论短长,一迳悲喜交织。不管多难走的路,也还是得直直走下去。然而,因为可以在字里行间尽情驱策驰骋,再大的苦,转念之间,都能成就美好的信念。感谢生活里密织的罗网中所有繁琐的际遇,无论开心或伤痛,因为有它,写作的天地因而宽阔无边;感谢一路相挺的读者,无论近在身边或远在天涯,因为有你们,写作时的备极辛劳,都不再让人觉得寂寞、孤单。感谢远走他方的母亲,无论她离开多久、多远,都不改我的思念,因为这样的思念,支撑我持续写作的动力,从小到大,我总是希望博得她的欢心,而经验告诉我,把新书捧送的那天,总可以看见她最美丽的笑颜。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个很青春、很纯真的故事,毕竟书名就这么暗示了。结果呢?嗯,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触及到的东西,远不止是简单的“纯真”二字。作者好像很擅长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挖掘出那些隐藏的暗流涌动。我尤其被书中某个角色在面对重大选择时的那种彷徨所打动。那种感觉,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思考,权衡了无数个利弊,甚至是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的一种审视。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地选择,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正确”的答案,只能在无数个不那么完美的选项中,做出一个相对不那么糟糕的决定。书中对这种“不那么糟糕”的描绘,真的是入木三分。它没有给读者一个标准化的结局,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它只是呈现了一个过程,一个充满挣扎和妥协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启发性。我记得我读到某个情节的时候,眼泪差点就掉下来了,不是因为悲伤,而是一种强烈的共鸣,好像作者把我心里那些说不出口的话,都给说了出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遗落”这个词,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失去,可能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或者,它本身就不是我们真的拥有过的。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跳读的内容,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好像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咀嚼。
评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非常特别的“静”。不是那种空无一物的寂静,而是一种蕴含着生命力的,宁静。作者似乎很擅长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然后用最简洁的笔触,将其放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它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像潮水一样,时而涌上来,时而退下去,将过去的记忆,带到我们的面前。我读到某个角色在多年后,偶然间发现一件曾经丢失的物品,瞬间被唤醒了尘封的记忆,那种怀旧的情绪,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它让我觉得,时间并不能完全抹去一切,有些东西,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珍贵。这本书,就像是一首悠扬的古琴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在你心底,奏出最动人的旋律。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得到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能够将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与之产生了共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让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它不够精彩,而是因为它里面的一些情绪和思考,实在是太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尤其对书中对“失去”的描绘,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而是一种淡淡的,却又无比坚韧的忧伤,仿佛是秋日里飘落的黄叶,虽然带着一丝悲凉,却也充满了生命的轮回感。我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种细腻的情感描绘,就像是用最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内心世界的地图,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读到某个角色在面对无法挽回的局面时的那种无力感,那种明明想要抓住,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从指缝溜走的无奈,真的让我感同身受。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这样的“遗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又或者,是我们自己选择放手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需要你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到它深邃的醇厚和回甘。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得到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某些对话,看似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感受到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 unspoken 的默契。它让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羁绊,都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悄然形成的。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纯真”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纯真”就是一种天真无邪,一种不谙世事。但读完之后,我发现,真正的“纯真”,或许是在经历了世事变迁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而“遗落”,也并非全然的失去,它可能是一种沉淀,一种升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选择”的描绘,每一个选择,都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不得不放下的东西,充满了无奈,却又充满了力量。我读到某个角色在面对艰难的抉择时,那种内心的纠结和挣扎,真的太真实了。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这样“不得不放下”的瞬间,它们就像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经意间留下的脚印,虽然不那么显眼,却也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轨迹。这本书,就像是一杯清淡的龙井,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清雅的香气和回甘。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得到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作者的笔触,有一种独特的清澈,它能够将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与之产生了共鸣。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拖了好久才读完,不是它不好看,而是太容易让人陷进去了,读着读着就忘了时间,忘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每次想说“好吧,就再看一章”,结果就是好几章过去了。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时,那种无声的呐喊,那种难以启齿的痛苦,真的能让人感同身受。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曾有过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一些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那些尘封的门,让你有机会和过去的自己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微场景的描绘,比如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的光斑,雨滴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又或者是某个转角处一闪而过的陌生人的眼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希望。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畅销书,让你一边读一边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茶,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甘甜和回味。里面的角色,没有谁是完美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影。正是这种真实感,才让我们觉得他们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和选择,都像是在复制我们自己的人生片段。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的经历,那些被遗忘的瞬间,那些曾经的遗憾,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这本书,真的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作者似乎很擅长在故事的叙述中,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象。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具有回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遗憾”的描绘,它不是那种强烈的,让你抓耳挠腮的遗憾,而是一种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忧伤,仿佛是海边散落的贝壳,虽美,却也带着一丝潮湿的叹息。我读到某个角色在面对一个错过的机会时,那种内心的挣扎和无法言说的痛苦,真的太真实了。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这样“错过”的瞬间,它们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布上,不经意间留下的笔触,虽然不那么显眼,却也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图景。这本书,就像是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没有激昂的旋律,却能在你心底,留下最悠长的回响。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得到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温度,它能够温暖你的内心,同时又能让你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就像是秋日里的一缕阳光,带着凉风。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这件事。我原本以为,“纯真”就是一种无知,一种懵懂,而“遗落”则意味着失去。但读完之后,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其有力的笔触,一点点地剥开我们对这两个词的刻板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择”的部分,每一个选择,似乎都像是在丢弃一部分自己,一部分曾经以为很重要,但终究还是要放下的东西。那种失去,并非全然的痛苦,有时候,它也是一种解脱,一种成长。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在最美好的年纪,也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忧愁,也可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而这些经历,即便最终被“遗落”,也终究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读到某个角色在多年后回想起某个片段时的那种复杂的情绪,那种夹杂着释然、遗憾和一丝怀念的感觉,真的太真实了。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已经忘记了的事情,其实只是被深深地埋藏在了记忆的角落,一旦某个契机出现,它们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提醒我们曾经的模样。这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悬念,但它却能悄无声息地触动你的内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往对话。
评分坦白说,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心理“按摩”。它的节奏不快,更像是缓慢的河流,在你需要停歇的时候,它就静静地流淌在那里,提供一种慰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些细节描绘,像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我能想象到某个夏日午后,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老旧的窗棂,在木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和旧书的气息。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书都难以做到的。书中对人物关系的刻画,也很是到位。它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摩擦,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会看到,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会有误解,会有隔阂,但同时,也会有默契,会有支持。这种复杂性,才是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我读到某个角色为了守护另一个角色的秘密而默默承受时,那种无声的付出,真的让人动容。它让我反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守护者”,他们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付出,维系着某种平衡。这本书,让我对“遗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失去,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断裂,一种记忆的模糊,一种错过的遗憾。而这些“遗落”,却又以另一种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它不是一本需要你一口气读完的书,更适合你闲暇时,泡上一壶茶,慢慢地,细细地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于“失去”的重新定义。我原本以为,“遗落”就是一种彻底的消失,一种无法挽回的终结。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遗落”中蕴含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沉淀,一种转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描绘,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充满了迂回和反复,充满了选择和取舍。我读到某个角色在经历了重大的变故之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默默地承受,默默地积蓄力量,最终迎来新的开始。这种坚韧的力量,真的让人动容。它让我觉得,即使是那些曾经以为的“遗落”,也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力量的源泉。这本书,就像是一杯甘醇的葡萄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丰富的层次和醇厚的味道。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得到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作者的笔触,有一种独特的细腻,它能够将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与之产生了共鸣。
评分我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纯真”的定义,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概念上,比如天真无邪,比如不谙世事。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纯真”,或许并非完全的空白,而是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某种美好的特质。而“遗落”,也并非全然的失去,它可能是一种沉淀,一种成长。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回忆”的处理方式,它不是线性地叙述,而是像碎片一样,在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方式,悄悄地浮现。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更贴近我们真实的记忆模式。我读到某个角色在多年后,偶然间听到一首熟悉的旋律,瞬间被拉回了某个遥远的过去,那种强烈的,却又模糊的情感冲击,真的太有画面感了。它让我觉得,即使是那些已经被我们认为“遗落”的东西,也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潜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可以轻松跳过的读物,你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其中的情绪,去体会其中的细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与之产生了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