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就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整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像;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
爱情为核心:梁文道写过很多专栏,涉及不同领域,但写情感是头一遭,估计也是最后一次。从相恋、热恋、苦恋,到背叛、 分手、出走,甚至乱伦,无所不含,这是梁文道「爱情类型学」思考的一种尝试。
臭男人也温柔:是梁文道所有作品中,最私密、最感性、最特别的一本。读库主编「老六」戏称:臭男人也温柔。
1.《我执》抛却了梁文道平素示人的理性睿智,反将他内心的诸种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甚至人际的摩擦都揭露出来。
2.《我执》里有一个极其敏感柔软的梁文道,对外形象一向理性自持的梁文道在书中披露了私密事,包括他的爱情和家庭。
本书为梁文道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祕学笔记」的文字为主,时间约在2006年至2007年。
本书抛却了他平素示人的理性睿智,反将他内心的诸种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甚至人际的摩擦都抖搂了出来,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作者简介
梁文道
1970年生于香港,在台湾成长,1985年回港升学,199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梁文道长年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教育与媒体工作,并热心支持多样化的社会运动。他曾任多个非政府组织及艺术团体董事或主席,牛棚书院院长、香港商业电台一台总监,以及香港大学及理工大学的客席讲师。现为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
自1988年开始,他在报刊发表剧评、乐评、影评、书评,以及文化和政治评论。目前在中国大陆《南方週末》、《南方都市报》、《上海书评》、《东方企业家》、《天下美食》,香港的《苹果日报》、《明报》、《饮食男女》、《AM730》、《读书好》,台湾《联合报》,马来西亚的《星州日报》与《亚洲眼》,以及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等报刊上均可看见他的作品和专栏。尝出版书话《弱水三千》和《读者》,饮食散文《味觉现象学》,电影和音乐札记《噪音太多》,以及《十二》和《我执》等两部散文集与访谈录《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其时事评论集《常识》不但在大陆创下出版三个月内销售十八万册的佳绩,更荣获中国大陆2009年十大好书。
他被认为是当今中国大陆和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份子之一,曾获《Esquire》大陆版评选为「Men of the Year之2008年度意见领袖」等多种荣誉;并得到中国大陆《出版人》杂志所颁发的2009年度作家。
推荐序 香港有个梁文道 舒国治
推荐序 「有我之境」的私密阅读 杨 照
推荐序 星辰也有忧郁的影子 邓小桦
自序 回到台湾的我 梁文道
八月
一日 题解
二日 思念那不在者
三日 不可分类者
四日 禁欲
五日 真理
六日 树犹如此
七日 解谜
八日 空词
九日 真名
十日 情人之名
十一日 修辞
十二日 点歌
十三日 模式与个人
十四日 从圣诗到情歌
十五日 情歌的幻觉
十六日 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十七日 新我
十八日 水底之城
十九日 同一条河
二十日 对不起什么
二十一日 不可饶恕
二十二日 不可能的宽恕
二十三日 无名之伤
二十四日 可怖之美
选美
我虽千年能变化
书展再见
一日
二十五日 白鲸
二十六日 瓶中信
二十七日 反刍
二十八日 谎言
二十九日 重逢
三十日 黑暗之心
三十一日 河口
九月
二日 魂断威尼斯
三日 暗恋
四日 暗恋的道德
五日 偷窥
六日 爱的理型
七日 视而不见
八日 扮演上帝
九日 没有心的男人
十日 成就文学的方法
十一日 还债
十二日 他不是
十三日 借用
十四日 笑话
十五日 静物
十六日 诱人的寂寞
十七日 有钱人的笑话
十八日 空房
十九日 印痕
二十日 记忆术
二十一日 身体里的家
二十二日 逃逸
二十四日 真空
二十五日 同居
二十六日 生日
二十七日 帝国
二十八日 放逐
二十九日 书房
三十日 残缺
十月
一日 挫败之书
二日 孤独如狗
三日 寻常
四日 最初
五日 电视
六日 床边的故事
七日 因信称义
八日 月亮的时间
十日 纪念
十一日 倾城
十二日 相信
十三日 信物
十四日 罗马
十五日 杭州
十六日 杭州绣户(一)
十七日 杭州绣户(二)
十八日 寻梦
十九日 新城
二十二日 古代
二十三日 废墟的冷漠
二十四日 废墟不在别处
二十五日 垂钓
二十六日 无法承受
二十七日 回归
二十八日 示
二十九日 希望
三十一日 演出
十一月
一日 梦的反覆
二日 深度
我的病历
容器
三日 我会做的事
四日 电视里的亡灵
五日 死生契阔
六日 拯救自己
七日 造孽
八日 清洗
九日 儿子的记忆
十日 本能
十一日 码头
十二日 忘川
十三日 原初罪行
十四日 虚荣
十五日 奇缘
十六日 明星
十七日 流星
十八日 明星的小孩
十九日 偶像
二十日 骄傲
十二月
一日 音讯
二日 光年
三日 风筝
四日 落发(一)
五日 落发(二)
六日 狮子
七日 情书
八日 延滞
九日 追逐
十日 时间里的爱情
十一日 距离的消失
十三日 释放
十六日 星的距离
十七日 大城之路(一)
十九日 大城之路(二)
二十一日 大城之路(三)
二十三日 大城之路(四)
二十五日 大城之路(五)
二十八日 平安夜
二十九日 佳音
三十一日 沙之书
跋 西伯利亚的白兰地
推荐序1
香港有个梁文道
舒国治
香港有个梁文道,他写文章、论时情、观看世界皆有独造。我禁不住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同时也佩服有人能做得那么出色、那么妙。
终于,我被出版社委託谈一谈他。然我实知他不多,虽我识他亦有十来年。只不过其间没机会见上几面,但每回见面却又聊得极愉快极丰富。
但我真不够资格谈他。先别说我的学问不够;再者我看不到他的电视节目(台湾看不到凤凰台,说来不怕人笑,舍下亦无电视);三者不谙电脑,读不了他在网路上与日俱增的文章;甚至他在书上报上的文章我竟也忘了去追来细读。光阴似箭,转眼间他已从二十六岁的昔日少年马上步入四十岁的壮年矣,也已文章写出了、电视上论出了恁多各题各类各趣各风的作品,开启了恁大的一片思想与知识之文化论窥事业,这一下子,我忽然好想多晓得他一点了。我,也开始强烈的好奇了,好奇怎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独树一帜、自辟蹊径的年轻学问家的?
于是我便在纸上写下:香港有个梁文道………
当然,我虽好奇,却并不深悉他的成长与治学等诸多实情,只好就我在与他七八次的香港、台北、与北京的酒饭席间晤见上来揣想一个可能的梁文道。
譬似他永远在看书看书看书,看了这本,还要看那本,看了文学的哲学的,还要看历史的政治的,世间每一种事象皆不愿放过,皆极有兴趣。更还不只是兴趣,是不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莫非是一股童心?一股追问?莫非是一种对父亲、祖父,甚至舅舅、表哥等的殷殷追随与跟从,企求自他们大人那儿得到即令是出海冒险的快乐却同时仍获有依仗的保护与温暖,以及爱。
他这种不歇的好奇心,或说纠缠不休的窥探,几乎已像是在万里寻亲的途中不放过任何遭逢亲人的窄缝机会。
几乎可以说,他有一种傻,这种傻,这种专情,教他做恁多的事而不感到累。一如儿童的嬉戏疯闹。又他的傻,是一种浑然天真,你今天和他碰面,听他说话或看他听人说话的反应,觉得天真纯朴,并不如何如何聪明,但明天你看到报纸上他的文章,奇怪,怎么比昨天多聪明了点呢?再过几天你看到电视上的他,他妈的,怎么又更聪明了呢?梁文道便是这么一个不即时露出他犀利才智、却始终与日推移左右逢源目送飞鸿手挥琵琶的获取他更深化学养与淬鍊慧根的「学问栽植家」。并且他随手拈来。这亦是他生活与工作的高明处与独特处。
怎么说呢?
他看似只工作(写稿、读书、上电视做节目),不生活;然看自他的文章与节目,充满了生活的各桩情节:伊斯坦堡的海崃、京都的百年旅馆、亨利.詹姆斯的情感、少年台湾小太保的荒好岁月、生牡蛎的腥香鲜甜。
其实他抓紧片段的空闲,疯烈的生活。譬似这两年我遇见的他,常在饭桌上,他抓紧与同桌六、七人多聊、多听彼此近况,也同时迸发撞碰新出的任何话题,常常有趣极了,也热闹极了。这便是他的独妙生活,也是他特殊修士般工作下的极佳娱乐。然后九点半十点饭席散了,他马上又要回到幽禁如武侠小说面壁石洞的旅馆房间去进行三到五个小时(有时甚至到天亮)的无人窥知的默默写作自惩。(「锵锵三人行」掌柜窦文涛说得好:「文道写稿量与读书量的大,与睡觉量的少,几乎是自虐」)。
正因为他太常在室内台灯下伏案,致他说及的外间,皆是极如婴儿初见的光亮明洁、花也香海也蓝的兴奋。这种封闭式的工作型态,造就了他的天真,也达成了他的与世俗之隔绝。但他不能在光风霁月下待停太久。说来好笑,我差不多已在遐想,若梁文道在百忙中到台北休假三天,啥事也不用做,那我可以怎么替他规划一个行程呢?我甚至想,我自己亦可不留在台北相陪,欢迎他住我家客房,每天自顾自出门游玩,我写好几张A4纸的可游可逛行踪,何处不妨小坐,主人可略谈,何处院子花好,何处咖啡好,何处人景佳,何巷黄昏时分光好,他自去玩,他自去吃,他自徜徉与歇脚。甚至台东,亦可如此规划与他。便为了或许令他享三天实则平常之极的清福。
梁文道说话,没有广东腔。这与他童年待过台湾有些关系。但更与他喜欢接近所有的风土、所有的异地有关。而他虽每日写稿一如太多香港写家在报上所作,但奇怪,他的议论与绝大多数的「港见」极不相同。这三十年太多的香港专栏文家,即使见多识广,留英留美,谈英谈美,高论不乏,但总还是流溢着浓郁的港见,更不时透露出某些港叹。这颇正常,亦很应当。然而梁文道小小年纪,何以比较少这些东西呢?梁文道议港谈港,必也不少,只不过他所在意的「居港思港」之念,或许疏谈得多。搞不好他看任何的中国人角落,不管是新加坡台湾香港,闹热哄哄珠江三角洲、吴侬甜软的江南,喳喳唬唬的北京、摆龙门阵的四川,皆以某种类似遥远却又好奇的眼光。梁文道身处其中,似不很投入,就像他自己并不嵌在里头,这种「自火车上探头看一眼」式的观察,却写出、谈出极其精辟的论见,是他的绝活。何也?哦,是了,是举世皆过度世俗了。而他即使每一天皆投入世俗,却怎么也没与他们一般的世俗。中国大陆的一忽儿大锅饭又一忽儿全民奔经济,香港的商楼满佈、逼人透不过气的金融竞逐,台湾的人人顾盼自雄、皆欲自做老板、政治见解满口、俨然有朝一日亦想登高从政………他皆很能乐知乐见乐听乐参与其中实况,并享受众人的喧嚣与野悍畅肆,但他究竟是梁文道,一个埋头伏案的书呆子,一个只知理出思路的哲学探索者,一个若即若离的旁人;这些事皆不受他染指,这些地方即使他皆深爱却都不是他的故乡,他像是住在寺院里。
他像是太爱这个社会,故而要去离开。他像是太爱这些人群,故才不与他们靠得太近。就像电影或小说中的杰出儿子,太爱他的妈妈、姊姊、弟弟,便只能躲在树后看着他们、保护他们,却不与他们见面;乃相见只益增得悉他们脆弱后生出的不忍。
于是他消除不忍不舍的心底之痛,只好一迳的写、一迳的说,教人们一点一滴的从不同的角度逐步知解生命。譬似少写了一篇文章便少诵了一堂经般的令众生的苦痛没得到立解。
他的业作,我东思西想除了说「僧道一流」,已无其他身份可以解释。有人谓他是意见领袖,实他无意做任何的领袖,只是想找出意见、讲出意见。在这一处讲完了意见,便再去另处继续寻找。意见是他优游人生的最佳故乡,但也顶多如此,他只诵经,不做方丈。
推荐序2
「有我之境」的私密阅读--序梁文道的《我执》
杨照
我将梁文道的《我执》看作一本极其独特亦极其深刻的读书笔记。 不只因为梁文道是个认真、杰出的读书人,而且他在书中明白警告:
「如果一个人受过严格的文学理论训练,对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为了补偿自己对女人的亏欠这种说法,应该是要嗤之以鼻的。因为根据理论提供的常识,作者的实际生活和他笔下的作品不可能有这么简单直接的关系。假如有关系的话,那也是可疑可议的。」
换句话说,《我执》的内容不可以、不应该简单地被视为:二○○六年下半年,梁文道遭遇了生活上,尤其是爱情关系上的挫折,有一个「他」突然从梁文道的居住之处离开消失了,而这些片段小语,就是那样挫折痛苦思念心情下的灵光纪录。
不,如此看待这批文章,太直接太简单,缺少了认真阅读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复杂「可疑可议」态度。梁文道和那个挫折着痛苦着思念着的叙述者之间,不能如此直接简单等同起来,而该有着其他「可疑可议」的关系。
「可疑可议」之处,无法立即揭露,还好文章里留下了其他不那么可疑、不那么可议的线索,可供做为依据。那就是书中大量引用的其他文本。
不管那挫折着痛苦着思念着的叙述者,是梁文道还是虚构的角色,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扭曲变形或精神原型,文章里读着书、记录着阅读反思的,总是不折不扣,我们平常认识的那个梁文道。
在二○○六年八月到十二月间,他读了《恋人絮语》、《猫河》、康拉德的传记、《魂断威尼斯》、《禁锢在德黑兰的罗丽塔》、Edward Hopper的画、《空间诗学》、《纸房子》、《生活与命运》、《书简三叠》……等等、等等。他的生活、他的经验,由这些阅读堆砌构筑而成。
前面引用的那段文章,出自九月十三日的〈借用〉。有趣的是,「借用」有两方,借方与贷方,然而在生命与阅读的关系里,究竟孰是借方孰是贷方呢?
我们平常习惯的想像,是生命借用阅读。生命中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怀,我们自己说之不足道之不完,于是将前人在书中讲过的话,借来运用,说:「啊,我也正有此感!」或「啊,他已经帮我讲得如此精确!」或「啊,今天我才懂了书中的意思!」
然而,会不会存在另一种反向的可能,是阅读借用生命?甚至:为了彰示、扩充阅读的领略,才不得不借用具体生命故事来做为映衬、基底?
我怀疑,而且我觉得有充分理由怀疑,《我执》正是这种反向「借用」的精彩示范展现。一个读书人,因其杰出且强大的阅读能力,感应了藏在书籍文本后面的人间情绪矛盾纠结,穿透知性的理解而碰触到了直觉感受,他没有办法继续诉诸理性文字来传递那感知情绪,或者该说:那样的感知情绪一旦被写成理性文字就失去感染力量了,这种阅读需要一个主观且情绪性的主体做为桥樑来传达,于是梁文道就借用了一个主体生命,似幻似真、既事实又虚构的叙述者,来撰写这样一部奇特的读书笔记。
书中的叙述者不是刚好失恋,所以借用《恋人絮语》;反而是只有透过主体失恋的经验才能深刻传递阅读《恋人絮语》的感动,于是那位叙述者就非失恋不可了!
挫折着痛苦着思念着的生命,理所当然开放了所有感官的敏锐,迎接并对抗这个世界,于是他自己成了一面多角稜镜,将通过他的平常混浊的光,折射成鲜丽得令人无法逼视的纯粹色彩。
换个方式说,挫折着痛苦着思念着的生命,就是有着最强烈「我执」的生命。挫折痛苦思念来自于「想不开」,来自于清楚意识自我「自性」,所以会沉耽在离去、丧失以及想要追悔回复的挣扎中。这是最「有我」的生命。
《我执》写的,正是一种极度强烈的「有我」的文学;《我执》记录的,正是唯有透过这种「有我之境」才会出现的奇异景致。虽然一开头八月一日的〈题解〉文中说:「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愈紧愈是徒然。此之谓我执。」然而放在阅读与文学的范围中,「徒然」非但不是「徒然」,反而要从「徒然」中、从对于「徒然」的虚无慨叹中,才有办法灿然冒生出值得被领略记取的光彩来。
这批文章最早在香港报章刊载时,专栏题记为「祕学笔记」,内中所藏的,与其说是梁文道私人生活的祕密,还不如说是一种秘密的阅读态度。不是平常会在文章或录影上看到的那种公共态度,不是分析归纳或排比解说的态度,而是一种穿过具体生命,「我」无时不在、主观、感性、乃至于高度情绪化的私人态度。「祕学」者,是「私密之学」的意思吧!
我们不必试图从《我执》的文字里,去破解梁文道的私生活,不过我们却可以借由那似幻似真、既事实又虚构的笔法,赞叹这位读书人的阅读兴味与阅读能量,他当然能解析字面的普遍、公共意义,他还能进而和作者和文本进行生命与生命觌面相见、赤裸私密的感应,把阅读内容转化成自我体验,再用半告白半反思的语气,钻入每位读者的生命中,丰富我们的私密自我空间。
自序
回到台湾的我
曾经,几乎每一个香港写作人都渴望在台湾出书。因为那意味着更优雅的书籍设计,更专业细致的编辑效果,更大的市场,以及更佳阅读品味群体的认同。尤其像我这种曾经在台湾住过,和此地有特别缘分的人,「回台湾出书」是一个回到伊甸园般的反覆出现的梦。可是我必须坦白告诉台湾的读者,这样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了。
如今,说起台湾出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夸张的翻译书名。例如我刚刚读完的《暖化?别闹了!》,它的原名是《Cool It》,意思是要大家冷却发热的头脑,不要一窝蜂地以为碳减排便是对付全球暖化的唯一方法,可台译本的书名却容易让人以为作者根本要否定气候暖化的事实。相比之下,大陆版将它译作《冷却》,虽然不够噱头,但是老实得多。不知道为什么,在书店里看着那些名目离奇的台版翻译书,总会让我想起现任加州州长阿诺.史瓦辛格,因为他在台湾放映的每一部电影都要加上「魔鬼」二字,比方说「魔鬼孩子王」。
书市艰难,我完全理解并且同情出版界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每一本书都能在店面里喊叫:「买我吧!买我吧!」于是台湾的书籍带来了一场华文出版业的小革命,那就是为每一本书加上腰封,上面有十个以上的名人「强烈推荐」、「热情支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书愈是卖得不好,就愈是不能静悄悄地躲藏起来。终于,「试读本」也来了,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下一个华文市场的潮流。
我是一个在台湾长大,足足住了十五年的「老人」,但却是台湾书业里的新人,所以返故乡随新俗,也要麻烦一些朋友「强烈推荐」。为难了他们,让我觉得很过意不去;同时,我也由衷感激他们的勉强;感谢。
虽然我说了这么些不大中听的话,好像很不愿在台湾出书似的,可对于回台出版这件事,我真正感觉到的却是惭愧。这惭愧就像胡兰成见那乡下来的发妻去他任教的中学找他时的感受,是种老小说里豪杰赛箭正中靶心时所暗叹的那一声惭愧,是种让人瞧见本来面目的惭愧。台湾是我的来处,也是最不会把我当回事的地方。由于媒体工作的缘故,我在香港坐计程车会被司机问起特首该不该辞职的问题,在北京的饭馆里吃饭偶而会被人索要签名以及合照;只有台湾,我可以在街上逛了一整天,但没有半个人会多瞧我一眼。请别误会,我不是故发那套「名人」的感慨,欣喜地上终有一处可感凡人的轻松。恰恰相反,这种轻松使我更沉重,因为我在这里必将退去所有原不属我的光环,我要真真正正地照见自己。而这自己曾经如此细微,现在也是;曾经如此不堪,如今亦然。死后的审判如果存在,裸身之人终于要面对天父之时,想必就会感到这份惭愧。
在电视上天天露脸,在文字中日日独白,久而久之,你必将投射出一个形像。它或许招人喜欢,或许令人厌恶;或许会引出一群日日关心你最新动向的粉丝,或许会惹来一批什么都瞧你不顺眼的批评者。然而,我始终困惑,他们所喜所恨的那个梁文道究竟和我有何关系呢?我是否应该为观众的赞美而暗自欢喜,又是否应该为他们的辱骂而愤怒?就像一面镜子,也许我会把镜中影像错误地当成我自己。可是,我们又有谁能不透过镜子来完整地建立自己的主体呢?
《我执》在大陆出版之后,许多论者都认为它是某种意义上的自传。「自传」恰巧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题目,因为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有些电影的导演大家明明不认识,但大家都能肯定那部片子是导演本人的自传(比如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有些小说的作者明明不是读者私下熟悉的朋友,但大家竟能读出作者本人的经历(比如骆以军的一系列作品)。我不否定这些判断的真确,我只是好奇这些判断的依据。既然我们并不熟识侯孝贤与骆以军,那么能够使我们感到那些作品的「自传性」的,必然就是一些特定的效应了。那或者是一种腔调,一种修辞,一种喃喃自语的声音,那是文本的「自传效应」。不是别的,就是文本的「自传效应」能使人断定这份文本是个自传。既然它是种效应,想必它也可以营造,可以拟仿。
我在说谎吗?我写了二十年的评论,长期束缚于评论不得说谎的规则,深深明白(身为某种散文作者的)评论者绝对不能在文章里头虚构自身经历的律则。如果你说你在高铁里目睹了一件奇事,打算用它支持你的论点,那它就必然得真真正正地发生过,否则你就犯上不道德的重罪了。换句话说,起码在评论里面,我写出来的每一个「我」都真的是我,包括你现在看到的这个「我」字。
至于《我执》,我把它当成是一趟清理自我问题的疗程。当然,积压了这么多年的疑惑,不可期待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它有点感伤,也许是因为我有时候真的很感伤,于是把我读到的一切读进感伤;又或许是因为我读到了很感伤的东西,不得不把自己整个人都读进去,就像小时候看琼瑶,你非把自己想像成是个患上末期癌症的贫家子不可。如此铺衍,这个我就只能不断蔓延扩大了。说来说去都是我,这不是「我执」是什么?
说到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编辑曾文娟和李丽玲,她们的认真、细心和客气简直吓人,原来这就是台湾出版业的水准。这个岛屿始终有着全华文世界最优秀的作家群体,最富经验的编辑,于是,我满怀惭愧地回来了。
跋
西伯利亚的白兰地
那年夏天,是香港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学校不再上课,或者说,每一节课都变成了历史课;平素昏沉呆板的老师这时都成了大演说家,站在桌前慷慨激昂,目光含泪。写字楼里不再上班,大家围在收音机旁,老板不只不指责,还从房里走出来下令:「开大声点!」一室肃然,鸦雀无声,只听到纸页偶尔被风翻动。
都已经到了这种时候,你却还在书房里沉吟一句诗的韵脚,琢磨最恰当的隐喻,好让诗里的每一个字都像项鍊上的宝石那样,精稳妥当,不可动摇。这,难道不野蛮吗?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遭遇艺术与革命之矛盾,创作自主与社会责任之优次的困境,而且是很切身地遭遇。那年我十八岁,正要参与人生第一部实验剧场创作,正想把积压了十几年的青年郁闷和刚刚学到的青涩理论全部呕吐到黑色的台板上。但是所有那些比我年长也比我成熟的伙伴却在争论这台戏还该不该演。「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们问:「难道不就是为了回应时代,甚至唿唤那未来的世界吗?如今,世界就在这黑匣子外边,时代已然降临。我们竟然还要演戏?这岂不是太过自私!」也有人主张,如果政治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主,我们凭什么要在这巨大的热潮前隐身让步?始终不懈地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恐怕才是体现自由的最佳选择。毕竟,在属于史达林的夜晚,连唱一首情歌也是政治的。就是这样,两帮人争论了几个日夜,到了演出的那一天,有人留在剧场,有人则上街寻找他们心目中更大而且更真实的舞台。那年夏天,连剧场的老观众也都不见了,他们一一隐身于街头的人海洪流。
很多年后,我在已故台湾学者吴潜诚的书里初次读到爱尔兰诗人黑倪(Seamus Heaney)的〈契诃夫在萨哈林岛〉(Chekhov on Sakhalin),乃能逐渐逼近这个问题的核心。契诃夫和鲁迅一样,是位医生作家。不同的是,这位短篇小说的王者不只以文字诊治俄罗斯,而且从未放弃过行医救人。饶是如此,他仍深深愧疚于自己的失责;世间苦难深重,他却放纵自己的艺术才华,这实在无异于一种轻佻的冒犯。于是他决定走一趟萨哈林岛(也就是今天的库页岛)。那是沙俄时期的监狱岛,囚禁的全是政治犯和「暴乱份子」。契诃夫要为岛上的犯人写一本书,描述他们的故事,转达他们的声音。很明显,这是一趟赎罪之旅,而且是非常艰苦的旅程。因为从莫斯科到远东,中间是西伯利亚的苦寒荒芜,行程至少六个月。起行之前,朋友赠给他一瓶顶级法国白兰地。他就把这瓶昂贵的琼浆放进行囊,一路摇摇晃晃,在登陆岛上的第一个晚上,他才终于打开了这瓶白兰地。
黑倪如此形容那一刻:「作家正在享受琥珀色的白兰地。在周围弥漫着迫害气息和残酷音乐当中,他品尝着浓郁的醇酒和奢华的放纵。」那瓶酒,不只是朋友的礼物,也是一位艺术家的「天赋」(gift)。契诃夫在脚铐撞击的声音中,尽情享受创作的欢愉,释放自己天纵的才情。因为这一刻他心安理得,他的赎罪之旅已然结束(却也同时开启)。在两座险峻悬崖之间的铁索上,他找到了几不可得的精巧平衡。
大概从那年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个作家;而且由于荒废日久,也必将失去艺术创作的想望与能力。因为我的旅程没有尽头,完美的平衡始终未达;在艺术与赎罪之间,我严重倾斜,摇摇欲坠。
于是这本小书,不妨看作是途中偷偷舔舐酒瓶的结果。路上太过颠簸,天气阴晴不定,再好的酒也难免走味;就更不要说我深深珍重的,也许只不过是一把破敝的扫帚。
再直接点说,这里收录的全是我在评论(以及「类评论」)之外的副产品。它们全凭外缘而生,如果没有人约稿,我自己根本不会无端动手。
例如,《我执》那些看似日记的虚构散文习作,本是香港文坛前辈叶辉约我在他主编的报纸上所开的专栏;他在位多久,这个专栏就有多短寿。所以这堆东西的数量也就只有这么多。说起来,那还是我写作量最大的时候,本来每天就要交出一篇以上的评论,可是叶先生的面子我真是不能不给。问题在于该写什么好呢?时事、饮食、电影、音乐、书评和文化评论,能写的我都在其他报刊上写了。想了半天,才决定仿效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弄一批看起来很「感性抒情」的思考笔记,因为叶先生说我还未发表过「感性的散文」。
又如,〈我的病历〉,它是应老友胡恩威所邀,为剧团「进念 . 二十面体」的《断章记》场刊所作。时值一九九五年年尾,张爱玲几个月前去世,《断章记》是献给她的剧场悼文。可是〈我的病历〉与张爱玲根本无关;如果有关,顶多就是背后那种冷酷的态度。
剩下的全是即兴活动,有时是自己的评论专栏快要断稿,苦无素材下的应急文章;又有时是香港文学杂志《字花》催促出来的凑合游戏。悉小道耳,并不足观。
对了,为我撰序的邓小桦正是《字花》的编辑,香港文化界的新锐一代(这代人颇成气象,他们将来一定会踩着我的背嵴前进)。由于我自己也不晓得怎么形容这本书,只好请她提出她的诠释。多谢她在最后一刻交来这篇文章,看得我十分惭愧。
《我执》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我生命中那些总是挥之不去的声音,那些关于“我应该怎样”、“我必须做到”的命令。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仿佛背负着许多不属于我的期望,也背负着许多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找到一种“解绑”的方式,让我能够卸下那些沉重的包袱,找回属于自己的轻松和自由。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关于如何区分“自我”与“社会期望”,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如何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启发性的语言,引导我走向一条更加真实、更加自在的人生道路。
评分当看到《我执》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让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念头。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对未来充满焦虑,对过去耿耿于怀,总是在“如果……就好了”和“为什么会这样”之间徘徊。这种内心的不安,让我很难真正地享受当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找到一种“安住”的方法,让我的心能够平静下来,不再被这些纷乱的思绪所扰。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关于如何接纳不完美,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更加豁达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像温暖的阳光,驱散我内心的阴霾,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不得不说,《我执》这个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简直像一个钩子,瞬间勾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总觉得自己好像活在自己的一个小世界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来做事,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很难接受别人的建议。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很多事情都很难推进,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让我能够打破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与人沟通和合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坚持,如何拥抱变化,并且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活出更加圆满的人生。
评分哇,这书名《我执》,一听就很有深度,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最近生活有点儿乱糟糟的,常常觉得被一些看不见的念头给缠绕,不知道该怎么摆脱。听朋友说起这本书,好像能触及到内心深处的东西,讲的是那种怎么也甩不掉的“我”的执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帮我理清脑子里乱麻。我一直对哲学、心理学这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让人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总觉得这才是真正能改变人生的力量。书的封面设计看起来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带着一种沉静的思考,这点我很喜欢。我尤其好奇作者会怎么处理“我执”这个概念,是把它当作一个需要被打破的枷锁,还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接纳的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看到自己内心的盲点,找到一种更平和、更自在的生活方式。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总是在原地打转,明明知道不该这样,却又无能为力。如果这本书能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那就太好了。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的那些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甚至人生意义的深刻议题,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帮助我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我执》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看透”的智慧。我常常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无法真正看清自己,无法摆脱那些自以为是的“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拨云见日”的方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我执”的本质。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关于自我觉察、情绪转化,以及如何培养一种更加超然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照见自己内心的真实,也能够帮助我找到通往内心平静的钥匙,让我能够活得更加通透、更加从容。
评分《我执》这个名字,感觉很精准地抓住了我最近一直以来面对的困境。我常常会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要么就是我完全是对的,要么就是对方完全是错的,很难看到事情的中间地带,也很难去理解别人的立场。这种固执己见,让我在人际关系上吃了不少亏,也让自己错失了很多机会。我渴望能够有一种方法,让我能够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也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种情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原来我的“我执”并非那么牢不可破,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努力去调整和改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自我对话,如何反思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性。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也更加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和相处。
评分《我执》这个书名,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它好像在直接跟我对话一样。我这人吧,就是特别容易鑽牛角尖,一件小事能想半天,越想越烦。老是觉得事情不如意,总想把一切都掌控在手里,结果却常常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还什么都没做好。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特意强调说它讲的东西特别“实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能落实到生活中的。我最怕那些读起来像在听天书的书了,感觉离自己生活太远。所以,如果这本书真的能让我看到自己那些“执着”的点在哪里,并且教我怎么“松手”,那就真是太及时了。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比较亲切、比较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我执”,比如通过一些故事或者例子,让我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对照自己的生活。我不太想看那种一本正经、讲大道理的书,我更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好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但聊出来的东西却能让你豁然开朗。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困扰我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然后找到一种“放下”的方法,不再被这些念头绑架。
评分《我执》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宿命感”,让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难以摆脱的习惯和思维定势。我常常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做着同样的选择,即使知道这样做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却依然故我。这种“惯性”,就像一个强大的引力场,把我牢牢地吸在原地,让我很难挣脱。我渴望能够找到一种力量,让我能够打破这种“惯性”,重新获得自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辨识出那些阻碍我前进的“我执”,并且学会如何去克服它们。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地走出困境,找到通往更美好生活的道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改变的契机,让我能够真正地活出自我,而不是被过去的影子所束缚。
评分收到《我执》这本书,还没翻开,单是书名就让我心头一震。我最近常常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为什么有时候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而胡思乱想,甚至影响一整天的心情。这种“执念”,就像身体里长出来的一根刺,时不时地提醒着我它的存在,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把它拔出来。我一直很渴望能够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干扰,能够专注于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工具或者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我执”。是关于如何辨识那些不必要的执着,还是关于如何培养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让我能够摆脱那些束缚自我的思维模式,找到一种更自由、更洒脱的生活状态。我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像一股清泉,洗涤我内心的尘埃,让我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并且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我执》这个名字,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哪怕周围的人都说不对,我也常常一意孤行。这种“我执”,让我错过了不少机会,也伤害了不少人。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一种让自己变得更“柔软”的方法。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固执,去理解别人观点的价值,并且学会如何去妥协和变通。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给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摆脱“固步自封”的状态,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变得更加谦逊、更加包容,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