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

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对比分析
  • 华语教学
  • 语言学
  • 第二语言习得
  • 对比语言学
  • 汉语教学
  • 语言研究
  • 外语教学
  • 应用语言学
  • 教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外华语文教学研究丛书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eries」

  策划:董鹏程先生 /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祕书长
  主编:柯华葳教授 / 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全球华语文教师的最佳指导书

  本丛书集结台湾数十位优秀华语文学者专家费时二年完成,充分展现台湾优质华语文教学实力。编选主题涵盖华语研究和实务教学,其中有以议题为轴的如华语语音教学、教材分级考量、华语评量以及整合各层面为经纬的教科书如华语文的教与学、儿童华语教学、汉语阅读的心理与教学等,是一套系统而完备的华语文教学研究最佳丛书。

本书特色

  对比分析理论从Lado 1957以来,历经各种语言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的洗礼与挑战,始终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内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因潮流或理论内在的更迭而遭受漠视。如今,华语教学已然迈进国际,引起举世之注目,自然必须借镜国际间第二语言习得的传统,适时以华语教学的经验来验证相关之理论。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引介与略述本书的内容与组织,第六章做为总结,其余四章,分别剖析与对比分析有关的四个主要重点议题:对比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的挑战,中介语的介入,优选理论和习得度等等代表每个时期都引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的前后惯穿为经,以理论沿革与变迁为纬,期望能编织一张明确而简单的素描构图,导引初学者进入对比分析的理论与对外华语教学的应用。

作者简介

钟荣富

  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语言学博士。曾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台湾语言暨教学研究所所长,客家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访问教授 (Senior Visiting Fellow),现任南台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座教授。着有《福尔摩沙的烙印—台湾客家话》、《最新文鹤语言学概论篇》、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当代语言学概论》等书及60几篇学术论文。

《文化视域下的跨语言交际研究》图书简介 导言:语言、文化与交际的深度融合 本书《文化视域下的跨语言交际研究》聚焦于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及其在实际跨语言交际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语言不再是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承载特定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的复杂载体。本书旨在打破传统语言学仅关注句法、词汇和语音的局限,将文化因素置于核心地位,深入剖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障碍、语篇组织差异以及非语言行为的影响,为提升学习者和使用者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理论框架建立在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之上,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跨语言交际模型。我们坚信,有效的跨语言交际不仅仅是信息的准确转译,更是文化理解、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过程。 --- 第一部分:文化嵌入与语言认知基础 第一章:语言观的文化建构 本章首先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语言”本身的认知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倾向于将语言视为一种透明的交流工具,强调直接和效率;而另一些文化则视语言为艺术形式或身份的象征,推崇含蓄、语境依赖的表达。我们将对比分析“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信息编码与解码策略上的根本区别,并以具体案例说明这种认知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会议、商务谈判和日常寒暄的成败。重点讨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当代跨文化研究中的修正与应用,特别关注语言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文化成员的思维定势。 第二章:文化价值体系对语用选择的制约 语用是交际的灵魂。本章深入剖析文化核心价值观(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如何精确地制约着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选择。我们将分析“面子”(Face)概念在不同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维护策略。例如,在请求、拒绝、道歉和批评等高风险语用行为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如何运用委婉语、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或更强硬的直接表达来平衡“自身面子”与“交际对象面子”的需求。本章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标准,揭示了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深层文化根源。 第三章:非语言符号的跨文化解读 交际的绝大部分信息由非语言符号传递。本章系统梳理了非语言交际要素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性及其在跨语言交流中的误导性。内容涵盖体态语(姿势、手势)、眼神接触(Oculesics)、空间距离(Proxemics)、触碰行为(Haptics)以及时间观念(Chronemics)。特别关注那些在特定文化中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非语言标记,例如手势的“文化特异性”——一个在 A 文化中表示赞同的动作,可能在 B 文化中具有冒犯性。通过对这些“沉默的语言”的深入解读,本书强调了在跨语言互动中对非语言线索的敏感性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必要条件。 --- 第二部分:语篇结构与社会互动模式 第四章:叙事策略与信息组织模式的差异 叙事是人类构建意义和传递知识的基本方式。本章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组织信息和构建故事的内在逻辑与篇章结构。重点考察了“线性叙事”(常见于西方文本分析)与“螺旋式”或“情景式”叙事(常见于某些东方传统叙事)的对比。我们分析了在学术写作、商业报告以及口头故事讲述中,听众的文化预设如何影响作者对论点呈现的顺序、细节的详略取舍以及对逻辑衔接词的使用偏好。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接受度。 第五章:会话管理与互动中的权利与义务 会话分析揭示了社会权力结构如何通过语言互动得以体现。本章探讨了在跨文化对话中,谁有权开始、维持或结束对话,以及谁可以打断或更正对方发言的潜规则。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对“沉默”的容忍度与解读方式。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长时间的沉默被视为思考或尊重的体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解读为不适、同意或信息的缺失。本章还涉及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不同社会层级和亲疏关系中的动态调整,阐明了交际中的“互动策略”如何反映了深层的社会等级观念。 第六章:媒体与数字空间中的跨文化语境重塑 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跨语言交际的场域被极大地拓宽。本章关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中,文化差异如何与新兴的语言形式(如表情符号、网络迷因、缩写词)相结合,产生新的交际挑战与适应性表达。探讨了“全球化俚语”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网络空间中身份的“多重代理性”(Multiple Agency),即个体如何在不同语境中切换其文化标识。本章强调了对新兴数字语篇中文化嵌入元素的敏感性识别,以避免网络交流中的文化误读。 --- 第三部分:应用与教学策略的反思 第七章:跨文化冲突的语言学干预 本章将理论分析应用于实际冲突解决。通过对实际发生过的跨文化误解案例进行语用学和文化人类学层面的回溯分析,识别冲突发生的关键节点——通常是语用失误或文化假设的破裂。本章提出了一套基于“文化敏感性训练”的干预模型,旨在帮助交际者识别自身文化预设,并在冲突升级时,运用中立化的、清晰的语言策略进行“元交际”(Metacommunication),即对交际过程本身的讨论,以重建共同理解的基础。 第八章:面向未来的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本书最后总结了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我们认为,有效的语言教学必须超越对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将文化能力视为与语法能力同等重要的核心要素。本章提出了培养“文化适应性”和“语用灵活性”的具体教学法,包括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中的文化脚本植入、以及基于真实语料库的文化负载词汇分析。目标是培养出不仅能“说得对”(Grammatically Correct),更能“说得当”(Culturally Appropriate)的跨语言交际者。 结语:走向深度理解的交际之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次跨语言的尝试,都是一次与异质文化的深刻对话。真正的交际成功,源于对差异的尊重和对共同人性的探寻。通过深入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作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弥合认知鸿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理解与合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曾志朗
丛书序之一──缘起 董鹏程
丛书序之二──编者序 柯华葳
代序 郑锦全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对比分析:名词与内涵
第二节 对比分析:现况与展望
第三节 本书概述

第二章 对比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的起源与背景
第二节 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
2.2.1 正迁移
2.2.2 负迁移
2.2.3 正负迁移的互动
2.2.4 化石化:负迁移的效应
第三节 对比的层次
2.3.1 语音对比
2.3.2 音韵对比
第四节 对比分析的分化
第五节 对比分析的弱点
2.5.1 两个语言之间的对比无法说明或预测所有的偏误类型
2.5.2 许多第二语言上的偏误并非受到母语干扰所引起
2.5.3 对比分析无法兼顾「学习过程」
第六节 对比分析与听讲教学法
第七节 结语

第三章 偏误分析
第一节 偏误分析:发展与影响
第二节 偏误的界定
第三节 华语的偏误类型与解释
3.3.1 干扰
3.3.2 概化
3.3.3 语用偏误
3.3.4 传统语法的痕迹
3.3.5 综合论述
第四节 偏误分析的弱点
第五节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
第六节 结语

第四章 中介语
第一节 衍生语法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介语:标记理论
第三节 中介语:语音声学的考察
4.3.1 外国学生的华语擦音
4.3.2 华语的[z]声母与舌尖元音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优选理论与习得度
第一节 衍生音韵学的背景
第二节 优选理论:架构与理念
第三节 优选理论:习得度
第四节 华语习得过程:优选理论的角度
5.4.1 日生的华语鼻音
5.4.2 韩生的[r]与[l]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概要与综述

第二节 发现与启示
6.2.1 不变的核心观念
6.2.2 对比分析的准备
6.2.3 对比分析的研究趋势
6.2.4 华语教学: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英语、日语、韩语、泰语、越南语与华语的辅音之对比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曾志朗 / 中央研究院院士
让先进的知识,充实华语文的教学

  幸亏我们有董鹏程先生,华语文的教学和研究,才有可能在情势最恶劣的日子里苦撑过来。我每次看到书架上那一大册又一大册的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丛书,都会有一阵激动。数十年内,董先生靠一己薄弱的力量,号召周边的友人一齐努力,动员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把当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华语文的心得写成论文,再四处去张罗出版的资金,将这些论文付印成册,就是要把最先进的华语文教、研知识传播给所有教华语文的老师,让他们有所借镜,以提升教学的效能与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真是令人感佩!

  如今,我的书架上,又要有一大册要摆上去了,我有幸先看到初稿,很多知名学者的专着都收藏在内,而且从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到实际课堂上的应用,从教材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多媒体实验,琳瑯满目,应有尽有;而且学术的深度够,论述的严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教学经验的说明,比起几年前的功力,又是增强了许多。我学到好多很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对华语文认识,也更深了一层。希望这本知识集成,会帮助所有对华语文教学和研究有兴趣的人。还是一句话:「董先生,谢谢你。」

丛书序之一
缘起
「对外华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策划◎董鹏程(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祕书长)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于2001年(民国90年)6月提研究计画,请政府重视全球化学习华语文学习热潮,并提八点建言:
  一、成立华语文教育政策委员会
  二、鼓励大学设置华语文教学系所
  三、建立华语文教师的认证制度
  四、因地因人制宜编辑华语文教材
  五、建立全球华文教学资讯网路
  六、发展华语文能力测验评量系统
  七、提升华语文教育为辅导教育
  八、政府应从宽列经费做长远投资

  行政院于2003年(民国92年)12月1日指示成立「国家对外华语文教学政策委员会」。

  由于政府积极鼓励,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及华语中心。台湾目前有华语文学系8所,硕士班10所,华语中心39所。因此,华语文的学习已成为一门显学,华语文领域研究人数也不断增加。

  在大陆开放前,台湾曾领先世界华语文市场二、三十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积极推广对外汉语教学,每年编纂之华语文相关读物或教材数量惊人,反观台湾,并没有一套完整且质量并重的华语文教学研究系统丛书,职是之故,结合台湾优秀华语文学者共同编纂,作为研究生,以及华语文教学研究者之参考丛书。

  丛书计画出版十八册,为配合第九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的举办,订2009年12月先发行九册,包括:方丽娜《华人社会与文化》;何德华《华语教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宋如瑜《华语文教学实务》;竺家宁《词汇之旅》;张郁雯《华语评量》;蔡雅薰《华语文教材分级研制原理之建构》;郑昭明《华语文的教与学:理论与应用》;钟荣富《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曹逢甫、李子瑄《汉语语言学》。

  另九册预定于2010年(民国99年)6月出版,包括:李樱《语用研究与华语教学》;胡志伟、吴敏而、高千惠《汉语阅读的心理与教学》;陈纯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应用》;詹惠珍《华语教学之社会与文化研究》;郑琇仁、宋如瑜《多媒体华语教学》;曾金金《华语作为第二语言之语音教学》;张郇慧《华语句法新论-上》;曹逢甫、郑萦《华语句法新论-下》;蔡雅薰、陈仁富、陈雅铃、林景苏、刘莹、林文(音勾)《儿童华语教学》。

  筹画、编审过程中,得到赖明德、曹逢甫、柯华葳、黄美金、胡志伟、郑昭明、郑锦全、汤廷池、李英哲、叶德明、姚荣松诸教授的指导、参与,才能顺利出版此丛书。

  谨此要向以上的教授们献上感谢。

丛书序之二
编者序
「对外华语文教学研究丛书」主编◎柯华葳(国立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又有专书出版了。这一次规模更大,参与的人数更多,照顾的层面也更广。

  全球想要学华语文的人数从来没少过,师资不足一直是个问题。因应需求,国内华语文教学或是应用华语文相关系所纷纷成立,华语文教学专业教科书需求因此产生。华文会董祕书长鹏程先生对华文推广念兹在兹,看到培育华语师资教材方面的需求,以及台湾此领域相关教授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可供参考,乃规划本系列华语文教学和研究丛书,邀请国内相关学者共襄盛举。

  系列丛书规划由基础语言分析如汉语语言学、华语句法、词汇到教学实务。其中有以议题为轴的如华语语音教学、教材分级考量、华语评量以及整合各层面为经纬的教科书如华语文的教与学、儿童华语教学、汉语阅读的心理与教学等。此次参与撰写学者们在华语研究和实务教学中皆是佼佼者。他们以过去研究为基础,搭配实务上的观察与反省,或是编写或是着作,使本丛书得以完成。

  两年前,董祕书长和我先拟一个丛书初步架构,由其开始邀约学者。第一次开会,就每位学者专长与拟撰写主题进行沟通。尔后,作者们提出一份写作大纲,并以2009年第九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会议时间为出版时间。学者们皆体认这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与时效性,无异议同意写作时间表与撰写格式。为避免其中有过多重叠,由我略加调整学者所提出大纲中疑似重叠处,由董先生进一步与作者沟通,征得同意,大纲于是底定,学者们开始撰写。为确保进度,华文会于期中再一次邀约作者们餐叙,并针对部份稿件内容再一次就可能重叠处协商。

  一开始写书时,我们即告知作者们,为使书更显其专业,完稿后会送审。今年春天部分作者如期交稿,我们陆续邀请不同学者审查,审查后作者再修稿。这系列着作以及动员都是为更深刻耕耘华语文这块园地。其中董祕书长的远见及他多年全心全力的投入,感动学者愿意执笔,成就今天这番事业。

  忝为编辑,特别感谢下列审查委员以学术之名,为丛书把关。前九册分别由郑锦全院士、李英哲教授、郑昭明教授、汤廷池教授、胡志伟教授、叶德明教授、姚荣松教授、黄美金教授、柯华葳教授审查。

  丛书筹划编辑过程中,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在董鹏程祕书长的领导下,所有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一併致上谢意。

代序
郑锦全(中央研究院院士)

  过去许多年,外国大学里的华语文教师常被当作教书匠看待,校方要求老师是华语母语者,绝大部分时间教书,不特别鼓励研究,很少具备升迁梯阶。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可能形成优良的老师,不过,卓越的内容是隐性的个人的学养造诣,而不是显性的可以言传的理论架构。近年来,为了因应国际上大量需求华语文教师,各地设立短期师资培训班或正规华语文教学学位学程,希望培养出能够胜任的老师。理想的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学识呢?首先,对自己的华语文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为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也要对学生的母语有相当的认识。知己知彼,就能做出两种语言的对比,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本书《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作者钟荣富教授自从1989年取得美国伊利诺大学语言学博士后,回台湾执教,担任过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系主任、台湾语言研究所所长,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也在南台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当过讲座教授,最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授课两年。他的研究与着作涵盖语言学概论、音韵理论以及客家话、闽南话、英语、华语文等的结构与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是阐述对比分析的最佳人选。

  最近几年,华语文教学界强调跟随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CTFEL)所订的外语教学5C准则: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 Comparisons(比较)、Communities(社区),用来规划教学内容、检讨课程、筛选教材、设计活动。这些所谓准则,用到华语文教学,就变成粗枝大叶的轮廓。例如「比较」这一准则,怎么比较?魔鬼在细节,提倡5C的人,好像没有什么人有系统地讨论过这些问题:华语「吃饭」闽南口音说成「吃换」,英语母语者把「办公室旁边」说成「旁边办公室」,有的学生说「我要讲故事给我的朋友」,还有人说「我穿了一个新的帽子」。

  钟教授在本书里深入讨论对比分析,不但提出现象,还从语言的系统差异来解释华语及学习者的母语的异同。从对比自然扩展到第二语言学习偏误,偏误的结果就是还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性语言中介语。本书对中介语的内容以及母语语言规则在学习第二语言上的干扰与促进都有详细的讨论,并且以规则及优选论的观点解释华语教学的声韵、语法等方面的问题。钟教授的文字深入浅出,论证充实,呈现出语言教学不再是个人自由心证,而是有理论有实证的学科,对华语文研究生和教师的研究和实践都有极大的帮助。

作者自序

会写《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这样的一本书,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夙缘却渊源留长,断非心血来潮。

  一九九二年,我初次受聘为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的委员,随即参与世界华语文学会的活动,开始留心华语教学的理论与实务之间的互动,并于九三年随团前往大陆参观了北京大学、上海外语学院、华东师大等等实际从事华语教学的学术重镇,蒐集了相关的研究资料。次年,又随世界华语文学会与国语推行委员会合组的考察团,到美国、加拿大的十六个华文学校从事实地考察研究,与海外孤立奋斗的华语教师与家长分享他们的心得与经验,当然也分享了他们的困难与抱怨,收获极为丰硕。每天午夜,回到旅馆,写下杂记,心得与感触往往荡漾着泪水与感动,久久无法平息。我本身长年在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培育国内的国高中英语教师无数,每年巡回到各个国中与毕业校友座谈,言论之间很难回避由于母语干扰而带来的教学困扰,因此逼迫自己钻研对比分析相关的论着,积极尝试把抽象的理论化为日常的用语,借以和最前线的教师交换经验。

  时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由于经济崛起,文化眼界放宽,华语文学习的热潮于是乎席卷全球,华语教师立刻成为抢手的职缺。本着口碑与传统,教育部开始要求「华语教师证照」,充分授权各大专院校开设华语文教师专班。2005年,高师大成立华语文教学中心,招收两班华语文教师专班,我责无旁贷地投入实地教学,任教的课程虽名为「汉语语言学概论」,但是为了讲解语言分析在教学上的应用,无时无刻不精心设计把对比分析的概念置入行销,暗藏在讲义的字里行间。第二年,南台科技大学也开了华语文教学专班,我更无法推辞,慨然担下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饶是如此,我还是从来没有想到会撰写这样的一本书。有一天,华文会的董先生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应该出版一套华语文教学丛书,以利华语文教师的参考。我马上支持,积极怂恿他去规划,基于过去两次海外考察团的经验,我对董先生的运筹帷幄充满了信心。后来曹逢甫老师应邀担任主编,广征意见,终于有了丛书的雏形。我个人则很庆幸离开了台湾,来到新加坡,以为这样可以把所有事情抛诸脑后。可惜,现在的e-mail无远弗届,华文会的叶小姐总能找到我,终于无法逃脱,只能接受,就这样有了本书的诞生。

  起初的构想是:简单地把手中现有的文献与材料加以整理。没想到越写越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釐清,于是四处蒐集语料、录音、分析、制作语图、整理偏误,最后惧然发现:华语教学上的对比分析还有极多问题未曾经过深入的讨论,然而时间与篇幅的限制,最后还是我把声调部分割爱。我们把声调有关的分析将来视时间或情况,另写论文或章节等待再版时增补。

  任何一本书都不是单一个人能独力完成的,尤其是像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这种题目,必须要有坚实的语料为分析与讨论的基础,同时也要有实际从事华语教学的经验,才能免除理论的空泛。明时雅人张潮的《幽梦影》有句:读佛书,宜对美人,以挽堕空。做理论研究,宜对经验实务,以挽空泛。我很幸运,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年请我指导一位研究生,司秋雪。她大学读的是北大语言大学的对外华语系,毕业后在陕西师范学院国际中心从事华语的实务教学,兼具经验与理论的背景,透过她的积极协助,让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蒐集到许多相关的语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陜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的许端老师协助录制的多个国家学生的华语读音。此外,特别感念北京语言大学的曹文老师,她提供了北京语言学院长期蒐集的华语偏误语料库,使我们的语料分析进行得相当顺利。秋雪本人则肩负了本书相关的语音声谱与比较表的制作,前后六易其稿,过程艰辛备尝,对本书的成形,厥功至伟,特别值得感谢。

  目前在国立高雄大学西洋语文学系任教并兼任东亚语言学系系主任的赖怡秀助理教授,不但精心校了两次稿,还亲手撰写了三段解说文字,让第五章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更为简明。联合大学客家所的郑明中与香港教育学院的陈雪珠两位助理教授都参与了校稿并给了许多建议,特别是在声谱制作及解说方面,使错误减至最少。他们对优选理论与华语教学方面的诠释,各有洞见,各有坚持,无不精辟,纳入本书之后,丰富了内容,活泼了文字与概念。这些显然不是感谢两个字能表达的。高师大英语所的新科博士罗勤正,巧心细工地核对OT有关的论述与韩语的音韵。台语所硕士洪雅娟精通日语,协助核对了日语语音与华语的对比。他们两位的协助,庶几减低了韩日语音可能会出现的乖误。当然,远在韩国任教的朋友严翼相教授,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Kim Chonghyuk教授也给予适时的协助,日本朋友失田昭文则正好在辅大召开的声韵学研讨会中,略微讨论与指正一些小缺点。泰国语音得力于严修梅小姐,她是泰国侨生,曾到上海外语学院教授泰语,后来到了新加坡,积极准备申请国大研究所,她本想请我指导,可惜我已经决定回台工作,然而她还是每週都会来与我分享她从事教学的经验。越南语音多半靠阅读与聆听录音,逐一找出华语与越南语的对比。此外,我也感谢高师大英语系的博士生廖淑蓉帮我量测台湾学生英语塞音及绘图与修订文稿。然而,衷心铭谢匿名审稿者良多的建议与补充,使书稿益臻完善。

  最后,把此书献给带我进入语言学研究的郑锦全院士,没有他的指导,不可能会有这本书的书写。同时感谢他百忙之中为本书写的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华语教学领域抱有极大热情的研究者,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引起我深思的著作,虽然书中并未直接涉及“对比分析”这个具体概念,但其内在的许多探讨方向与我长期以来在跨文化语言习得方面所做的研究不谋而合。这本书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构了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在学习华语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挑战,并深入剖析了这些挑战的根源。它并未直接列出具体的教学法,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学习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乃至语用层面可能出现的偏误,并巧妙地将这些偏误与学习者原有的语言系统以及认知习惯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语境”这一概念的强调,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脱离具体语境的语言知识传授往往是低效的,只有将语言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才能真正内化和灵活运用所学。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生动,读来不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不断激发新的思考。例如,作者在讨论量词习得的困难时,并未简单归咎于学习者“不努力”,而是细致地阐述了量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分类逻辑,以及不同语言在处理此类范畴时的差异,这为我未来设计量词教学模块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未以“对比分析”为题,却以一种更为隐晦却深刻的方式,为理解和解决华语教学中的难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

近期读完一本关于语言学习理论的专著,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虽然专注于探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普遍规律,但其中关于“迁移”和“干扰”的章节,却让我联想到许多华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构建一个跨越语言种类的通用学习模型。我特别赞赏书中对“类化”过程的细致描写,它解释了学习者如何基于已有的语言知识去理解和生成新的语言现象,以及这种类化过程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尽管书中并未直接点名华语,但其关于“负迁移”的论述,恰恰印证了我以往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自某些特定语言背景的学生,在某些华语的语法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困难,这并非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固有的语言习惯在“作祟”。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教学“药方”,而是邀请读者一起“诊断病情”,去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学,这样想。我从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目标语言的“是什么”,更要深入挖掘学习者“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机制。例如,书中关于“句法结构”的讨论,为我理解一些学生在华语句子排序上的困惑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并非不知道某些词语,而是习惯了母语的句法模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语言学习复杂性的新视野,虽然它不是一本直接指导华语教学的书,但其深刻的理论价值,为任何一种外语教学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最近对人类语言发展这一宏大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阅读了一本相关的著作。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渊博和严谨的态度,梳理了语言从起源到演变的历史脉络,探讨了语言作为人类特有能力的基础,以及不同语言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虽然书中并未涉及具体的华语教学实践,但其中对于“语言共性”和“语言个性”的论述,却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强调,尽管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但人类大脑在处理和习得语言时,却存在着一些普遍的机制。这种普遍性,为我们跨语言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例如,书中关于“句法生成”的讨论,让我联想到许多华语学习者在造句时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源于某个单一语言背景,而是人类在学习复杂句法结构时可能经历的共同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语言适应性”的探讨,即语言如何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演变。这让我意识到,语言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和社会功能。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它并没有直接提供“怎么教”的答案,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为理解语言本身的奥秘提供了基础。我从中获得的关于语言结构“普遍性”的认识,为我在分析华语的某些语法现象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比较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局限于华语自身的规则,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人类语言的整体图景中去审视。

评分

最近,我深入研究了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的著作,这本书以一种科学而严谨的方式,揭示了大脑在接收、处理和记忆语言信息时所遵循的规律。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构建语言知识体系,以及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虽然书中没有直接讨论华语,但其中关于“工作记忆”、“长期记忆”以及“元认知策略”的章节,对我理解华语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和突破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主动学习”的强调,以及它如何通过“信息编码”、“意义建构”和“知识迁移”等环节,促进语言的深度学习。这与我在华语教学中推崇的“以学定教”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华语教学方法,而是让我们理解“学习者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从而为我们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书中关于“遗忘曲线”的研究,让我意识到定期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这提醒我在华语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和系统性复习。这本书就像一个“学习的引擎”,它让我们看到了语言学习背后更深层次的认知机制,为我未来在华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优化学习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从中获得的关于“认知负荷”的理解,对我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华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著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语言本身出发,而是从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切入,进而探讨语言使用中的障碍。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的跨文化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方式、价值观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存在着怎样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如何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表达中。我深感书中对于“非语言交际”的重视,以及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书中关于眼神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等方面的分析,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教学内容,但却为理解华语学习者在实际沟通中可能遇到的误解提供了极好的注脚。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后,依然无法顺畅地进行交流,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目标文化语境下交际规则的理解。这本书并非一本语言教材,但它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解读”的框架,让我们意识到,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套符号系统,更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未来的华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交际策略,让他们不仅仅“会说”,更能“说得恰当”。书中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展现了不同文化群体在理解和回应信息时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理解某些华语学习者在“言外之意”的理解上出现的困难,提供了非常深刻的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