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

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Kroeger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平面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理论
  • 设计教育
  • 保罗·兰德
  • 设计启蒙
  • 设计思维
  • 艺术设计
  • 品牌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贾伯斯评价为史上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
  ◆美国LOGO设计教父最精辟、犀利的经典言谈
  ◆从商标设计到好设计的标准,道尽设计人该懂的所有事
  ◆瑞士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之父Weingart 撰序
  ◆所有设计人不能错过的大师开讲
  ◆最一针见血的思考与经验谈

  保罗.兰德(Paul Rand)为美国当今乃至全球,最杰出的logo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他为IBM、ABC、UPS、西屋所设计的商标无人不识,蔚为经典。他对设计的见解犀利,深信好设计的力量,为业界所尊崇,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与教育家。

  1995年2月,亚利桑那大学杰出学人计画(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邀请保罗.兰德到此客座讲学,带领学生思考设计前该知道的所有事。这本书的内容便是这段讲学期间的摘录。从平面设计初学者该懂的事、该看的书,电脑对设计的帮助,与客户的沟通,到设计是什么,透过精辟的问答,道出最一针见血,最直指核心的答案,机锋处处却有深富教育性与启发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智慧。

  大师开讲 Q&A
  Q:设计的定义是什么?
  A:设计是一种关系,一种比例。
  Q:对大学设计系的学生来说,教设计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A:必须给所有词汇下定义。学生必须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Q:这一代设计人最应该研究什么?
  A:了解情况。
  Q:初学者应该学什么?
  A:运用双手非常重要。那正是你和母牛以及电脑操作员不同的地方。
  Q:用电脑的好处? 
  A:你不会因为有了电脑就变成创意天才。
  Q:可以做出完美的设计吗? 
  A:除非你是上帝,否则不可能有完美的设计。
  Q:设计有过时的问题吗? 
  A:设计只有好与坏的差别,不必担心够不够新。
  Q:我们如何判断好设计与坏设计?
  A:这问题无法回答。
  Q:设计商标时要注意什么?
  A:不能从「多大」的角度去思考,要从「多小」去考量。
  Q:设计过程的第一要务?
  A:思考。你要怎么做,而不是你要做什么。
  Q:如何与客户沟通?
  A:如果确定你的想法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接受或拉倒。
  Q:要如何才能为你工作?
  A:为我工作是最糟的,因为你永远不会有机会做设计。

  关于保罗.兰德(Paul Rand,1914.8.15-1996.11.26)

  .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杰出的logo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贾伯斯赞誉他为「史上最伟大的平面设计师。」设计理念源自包浩斯倡导的现代主义美学,所设计的IBM商标无人不识,蔚为经典。

  .本名Peretz Rosenbaum,为避免本名过于犹太风格,增强姓名的辨识度,将名字缩短为Paul,改用舅舅的姓氏Rand,创造了前后都是四个字母的新名字。

  .父亲不相信做设计能养活人,1929-1932间,白天读普通高中,晚上到Pratt Institute上课。之后两年间,又陆续读了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the Art Student League。

  .在五年有限的学习中,设计专业大半来自自学,透过欧洲杂志认识Cassandre和Moholy-Nagy等人的作品,并深受德国包浩斯风格和设计师Gustav Jensen的影响。第一份工作是帮报章杂志设计备用图库。

  .初出茅庐的他,免费帮Direction杂志设计封面,以换取全然的自由空间,在业界奠定了所谓的”Paul Rand look”,受到全球的瞩目。

  .1936年,22岁时得到第一份全职工作,设计Apparel Arts杂志的专刊,并获邀担任Esquire Coronet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因为觉得自己资历未达,婉拒艺术指导一职,一年后才正式走马上任。

  .1941-1954担任广告设计,奠定丰富的平面设计经验与扎实的基础。

  .1954年起,开始参与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他的logo设计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西屋电器(Westinghouse)、UPS快递、IBM、耶鲁大学(Yale)及贾伯斯创办的NEXT电脑公司。

  .1946年于Pratt授课,1956年起于耶鲁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担任教授,教授平面设计。

作者简介

麦可.克鲁格(Michael Kroeger)

  .美国专业设计师,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校。
  .1993至1996年间曾任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凤凰城支部主席。
  .现任圣约瑟夫山学院助理教授。

菲力.波顿(Philip Burton)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教授。
  .曾任教于休士顿、莱斯和耶鲁大学。
  .1975-1996年间,是耶鲁大学平面设计暑期研习计画的核心教师之一。

洁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专栏作家和平面设计讲师,设计顾问公司冬屋工作室(Winterhouse Studio)的合伙人。
  .认为平面设计是「结合了平衡与和谐、色彩与光线、层次与张力、外形与内容的视觉语言」。
着有《保罗.兰德:美国现代主义者》(Paul Rand: American Modernist, 1998)等书。

史戴夫.盖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之一,出生于瑞士。
  .巴塞尔设计学院毕业,受教于鲁德和霍夫曼。
  .1969年同学肯.海伯特担任费城艺术学院平面设计系系主任时,邀请盖斯柏勒等人一起进行课程改革,打破打当时弥漫于美国广告圈的偏见:「我们把一整套瑞士设计哲学引进到这里,少即是多,以及字体编排、色彩和图画的重要性。」
  .除教学外,盖斯柏勒设计了许多精采海报,并为许多知名企业设计识别商标,包括NBC公司的孔雀标志,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红黑蓝标志以及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的眼睛和耳朵标志等等。

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

  .瑞士知名平面设计师和教学者。
.1947年开始在巴塞尔设计学院教授版面编排原则,与鲁德(Emil Ruder)共同为该学系奠下基础,他也是所谓「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的领导人物。

  .霍夫曼以海报设计享誉世界,强调动态平衡与低调简约的美学,字体与颜色的使用都很精简。
  .着有《平面设计手册》(Graphic Design Manual, 1965)等书。

戈登.萨乔(Gordon Salchow)

  .美国现代平面设计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毕业于耶鲁大学。
  .1968年负责创立辛辛那提大学平面设计系,对平面设计的相关教学贡献甚大。

《设计的哲学:从工匠精神到数字时代的视觉思维》 导言:重塑我们对“设计”的理解 设计,绝非仅仅是美化事物的表面,它是一门关乎思考、解决问题和塑造世界的系统性学科。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设计活动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角色。我们试图超越狭隘的“设计师”身份标签,将设计的视野拓宽至每一个需要结构化思维和创新路径的领域。 本书将从设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出发,探讨其与哲学、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的深层关联。我们不局限于特定的设计门类,而是着眼于设计思维的普适性原则——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索、如何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 第一部分:设计的根源与演化——从工具制造到概念构建 第一章:设计的史前史——人类的本能与早期工具 本章追溯设计的起源,将其置于人类进化的宏大叙事之中。我们将考察史前工具的形态学变化,分析这些早期的人造物如何反映了认知能力的飞跃。设计在此阶段表现为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是人类对环境进行改造和预测的直接结果。重点讨论“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始形态,以及早期人类在材料选择和结构稳定上的直觉性智慧。 第二章:手工艺的黄金时代与专业化分野 从中世纪的作坊到文艺复兴的学院派,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为现代设计奠定了美学和技术的基础。本章分析工匠如何通过世代传承掌握设计与制造的统一性。我们将深入研究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的核心内涵——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细节的偏执追求,以及制造过程本身的仪式感。同时,探讨工业革命如何迫使设计专业化,将创造性劳动与大规模生产的分离推向极致,这为后来的设计改革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现代主义的宣言与乌托邦的遗产 二十世纪初,一系列艺术与设计运动(如包豪斯、德意志制造联盟)对传统审美和功能提出了激进的挑战。本章详细剖析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核心理念——“为大众服务”、“功能至上”、“拒绝装饰”。我们将审视这些运动的社会抱负,即通过标准化和理性化的设计来创造更平等、更高效的社会环境。同时,批判性地评价这种理性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僵化和对人性化需求的忽视。 --- 第二部分:设计的核心原理——认知、结构与意义的构建 第四章:视觉语言的语法——形式、符号与信息传递 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方式。本章聚焦于视觉传达的底层机制。我们将探讨格式塔心理学在感知组织中的作用,分析点、线、面、空间、色彩和排版在引导观者注意力和建立意义层级上的技术性应用。重点阐述符号学在设计中的作用——一个图形或一个标志如何超越其物理形态,承载复杂的文化和商业含义。 第五章: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管理 优秀的设计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产物。本章将设计思维提升到系统分析的层面。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单个产品的美观度,而是考察产品、用户、环境以及服务流程构成的整体系统。讨论如何运用流程图、用户旅程图和结构化分析来剖析现有系统的低效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解决方案。这部分强调设计在商业战略、城市规划和社会服务优化中的作用。 第六章:人机交互的伦理边界与体验设计 随着技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成为新的核心领域。本章深入探讨用户体验(UX)的设计原则,关注可用性、可学习性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如AR/VR)带来的新的设计挑战,以及设计师在面对算法推荐、数据隐私和“注意力经济”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设计不再是中立的,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 第三部分: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回响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设计的去物质化——从实体到服务到体验 数字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设计的载体。本章探讨了从有形产品设计向无形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转变的趋势。分析软件、SaaS平台和数字接口的设计挑战,以及如何在这种“去物质化”的过程中保持设计的有效性和情感连接。探讨“服务蓝图”等新工具如何描绘跨越线上线下的完整用户旅程。 第八章:设计与可持续性——面向未来的责任 在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设计的角色必须从促进消费转向促进可持续性。本章探讨循环经济设计原则(Circular Design),包括材料选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慢设计”的理念。分析如何通过设计激励用户改变行为,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以及设计如何作为一种工具来抵消环境负面影响。 第九章:创新范式:设计驱动的变革 本章展望设计的未来地位。设计不再是产品开发周期的末端美化工作,而是驱动企业和组织变革的核心引擎。探讨“设计主导型组织”的特征,以及设计思维如何被应用于跨学科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和文化创新中。最终,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设计是一种持续的探索过程,要求我们不断质疑假设,拥抱不确定性,并始终以人为本,去构建一个更清晰、更有效、更具人性化的世界。 --- 结语:作为一种持续的探索 设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询问过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广泛的实践视角,激发读者将设计视为一种赋权工具,用于批判性地审视现状,并积极地塑造未来。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对话一
设计是什么?

对话二
怎么想设计?

设计师论兰德
美国平面设计教师︱菲力.波顿(Philip Burton)
专栏作家和平面设计讲师︱洁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平面设计师︱史戴夫.盖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美国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先驱︱戈登.萨乔(Gordon Salchow)
瑞士知名平面设计师︱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从1968年开始在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Basel School of Design)教排版。保罗.兰德有次和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一起过来。我很荣幸,能在平版印刷系的地下室暗房里,和一位享誉国际的设计名人碰面,那时我以为,他是来自一个每村每镇都耸立着摩天大楼的国家。

  兰德一边和我握手,一边问道:「阿敏,这就是那个狂人韦格特?」那时我才二十七岁,只有少数圈内人知道我有个「狂人」(crazy man)的外号,但兰德无所不知,圈内人的所有祕密他都一清二楚。

  接下来那二十三年间,我在瑞士布利萨戈岛(Brissago)的耶鲁大学平面设计暑期研习计画(Yale Summer Program in Graphic Design)上,遇到过许多学生。每个学生提起他们的兰德老师,都有一番故事可说。由于这些故事往往彼此冲突,差异颇大,于是我对这位独一无二的谜样人物就越来越好奇。

  菲力.波顿(Phiip Burton)是我在巴塞尔设计学校最早的学生之一,1986年,他在耶鲁大学教授版面编排和平面设计,于是,我有机会在那年4月,去耶鲁开了一个礼拜的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保罗.兰德无法出席我的首堂讲座,因为眼睛的关系,开车一事对他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过,波顿收到一个令人惊喜的邀约:兰德竟然邀请我和波顿去他位于康乃狄克州卫斯顿(Weston)的家里,为他和妻子玛莉安(Marion)开一堂私人讲座。那栋房子是兰德设计的,1952年起他便在那里工作,直到过世。那个夜晚结合了美妙的餐点,在那晚的课程结束后,我脑中与兰德家族有关的所有故事,全都变得无关紧要。我们的友谊自此展开,并一直维持到1996年11月,兰德在诺沃克(Norwalk)的住家附近与世长辞,那是一栋高树环绕的安静居所。

  我们定期在美国或瑞士碰面。在他少数几次造访巴塞尔期间,我们有幸两度邀请他和玛莉安到学校,与我排版课上的学生共聚一堂。他那机智而幽默的讲座,让这一切达到高潮。

  经过这些年的交往,我们发现彼此对童书有着共同的热爱。兰德在1956到1970年间,为童书界的传奇编辑玛格丽特.麦艾德丽(Margaret McEldery)设计了四本书并绘制插图,四本书都是由Harcourt Brace and World出版,分别是:《我知道很多事》(I Know A Lot of Things, 1956)、《火花与陀螺》(Sparkle and Spin, 1957)、《小1》(Little 1, 1962)以及《听!听!》(Listen! Listen!, 1970)。负责撰写内文的,都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安(Ann)。我也为约旦和巴基斯坦的小孩们创作了好几本童书。

  汤姆.布伦(Tom Bluhm)是兰德的学生,也是多年好友,他不时会来我这走走,带些兰德为不同公司撰写和设计的简报小册给我。其中一本小册,描述他如何一步步为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的NeXT Computer(位于加州帕罗奥图 [Palo Alto])发展出公司商标。他利用这些小册帮助各个公司了解他如何研究不同的字体,然后将这些字体转变成最后的标志。他的解释总是那么清晰、简洁、周全,教我印象深刻。即便是用我的菜英文,也能看懂每一个句子。

  兰德对于未来的设计发展以及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所提出的种种诤言,在我看来,是当前最强烈也最重要的唿声之一。他的态度坦率而直接。我相信他必须说的那些,我们也分享了许多看法。1996年11月初,兰德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他的最后一场讲座(由前田约翰 [John Maeda] 筹划)。当天,演讲厅挤得水洩不通,兰德以清晰连贯的口气,谈论艺术与设计中的形式和内容,那也他最后一本书《从拉斯科到布鲁克林》(From Lascaux to Brooklyn, 1996)的关注焦点。

──沃夫冈.韦格特(Wolfgang Weingart)

  我是在瑞士的布利萨戈岛第一次碰到兰德并和他一起做研究,那是1981年夏天,一场为期五週的研讨会,那次研讨会还包括四场个别讲习,一场为期一週,讲师分别是菲力.波顿、阿敏.霍夫曼、赫伯.马特(Herbert Matter)和沃夫冈.韦格特。兰德班上的指定作业是:以画家米罗(Joan Miro)为主题,构思一件视觉语义(visual semantics)方案。设计的目标是:利用文字和字母描绘出某个概念或激发出某个意象——说得更明确点,就是利用MIRO这四个字母,让人联想起这位画家的作品。我的解决方案之一,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利用米罗的名字做出一只猫的模样。Figure 1是我的最后定稿,兰德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我很高兴能在1995年2月,兰德访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时,有机会跟他简短会谈,并和他与夫人玛莉安共进午餐。亚利桑那大学杰出学人计画(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赞助兰德到设计学院客座,带领学生针对平面设计方案进行班级讨论和授课。我们也让他看了一些学生的作品,包括汤玛斯.狄崔(Thomas Detrie)教授的字母造型班和我的视觉传达班。兰德对学生作品的评语是:和他造访过的「其他设计学院不分轩轾」,我把这当成是一种恭维。

  对谈涵盖的主题相当多样,但焦点聚集在「设计」以及当时我正在个人网页上进行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平面设计教育的基本方针〉(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Fundamentals)。其他重点还包括:平面设计、设计哲学,以及设计教育。本书的内容便是这几次聚会的摘录。

图书试读

Thoughts on Paul Rand设计师论兰德

菲力‧波顿(Philip Burton)
威尔‧伯丁(1908-1972):
美国平面设计师,《财星》杂志艺术总监,
曾为柯达、普强制药等公司进行设计。


有人曾经请我形容一下保罗‧兰德,我选了慈悲(compassionate)一词。我的评语遭到质疑。这和那个素以坏脾气闻名的保罗‧兰德,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但他真的是个慈悲之人。

保罗在1955年加入我们,成为耶鲁大学研究生平面设计专案的教师。他总说,他没想过他会是个好老师。但我怀疑,凡是被他教过的学生,有哪个想不起深受欢迎的兰德故事,想不起这些故事如何继续不断地启发他们。他们必须承认,若是没有兰德这位老师,他们就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保罗总是在秋季课程的礼拜五早上授课。每个礼拜的程序都一样。会议室的桌子上备好了夹式工作灯,十几枝刚削好的锐利铅笔和一叠白色证券纸。秋季课程一开始,每位学生都必须提出他或她的作品集。保罗会仔细审阅,明确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串改进做法。

随着课程进行,学生必须缴交一份编排企划,编排的文本选自欧赞方(Amadée)和柯比意(Le Corbusier)合写的〈论造型〉(Sur la Plastique, 1925),或是保罗自己的〈设计与玩直觉〉(Design and Play Instinct, 1965)。学生将再次聚集到会议室,展示他们的成品。保罗会仔细思考,移动已经编排成形的文字块。课堂结束之前,总会有两名、三名有时甚至是四名学生围着会议桌,秀出他们的制作步骤。保罗会就编排构成提出调整,改善作品的流畅度,做为学生日后设计的参考。课堂结束后,通常是到茉莉小馆(Mory´s)享用冰凉的马德里番茄牛肉汤,火鸡三明治,和Jell-O果冻。

1977年,阿敏‧霍夫曼邀请保罗前往他在瑞士布利萨戈小村开设的暑期习营,讲学一週。小村位于义大利边境稍北一点,有座大湖,四周种满了棕榈、香蕉和竹林,倒映着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这般诗情画意的美景,对保罗却私毫不起作用。他去那里是为了教学,而他怀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底能完成什么。

课堂在当地的小学进行。因为学生放暑假,我们可以把咖啡厅当成教室,总共十一张大桌,每桌坐两名学生。保罗会拎着一张童军椅一桌走过一桌,方便他随时坐下来和每个学生讨论他或她的作品。每次单独指导的时间,都长到足以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另外还会附带保罗丰富人生中的诸多故事,只要这些故事和当时讨论的主题有关。和学生讨论的时候,他总是灌注了所有心神。

保罗始终是布利萨戈计画的核心教员之一,直到1996年底。他很快就确信,这种方式,也就是与个别学生进行密集的互动,是平面设计的最佳教学法。他曾试图把这种「一星期一专案」的做法移植到耶鲁大学,但由于学生同时得承受学院和课外的种种要求,效果始终不彰。

克鲁格记录了保罗(有时还包括玛莉安)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两场对谈,这两场对谈的内容也可以让你们确信,保罗正是那个最足以被形容为慈悲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想象一下,在某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手中捧着一本名为《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的书。书页泛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预示着一段充满启发性的旅程。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设计师,甚至连基本的美术功底都略显欠缺,但我的内心深处,却对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视觉表达有着莫名的向往。我会在通勤的路上,在咖啡馆的一角,甚至在睡前片刻的宁静时光里,沉浸在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我想象着保罗·兰德会用怎样一种亲切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向我们这些“年轻人”——或许也包括我这样心态上的“年轻”——阐释设计的本质。他会不会从最基础的图形、色彩、排版讲起,然后逐渐深入到品牌识别、信息传达的策略?我特别好奇,他如何看待设计与商业、设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好的设计,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脱颖而出,直击人心?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我对“如何让事物变得更好看、更好用、更有意义”的终极追问,而保罗·兰德,这位大师,无疑是那个能够为我指点迷津的引路人。

评分

一本好书,往往能点燃读者心中对某个领域的好奇与热情,仿佛是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这本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翻阅,但仅仅是书名本身,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它像是为我这个对艺术和实用性之间微妙平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设计”这个迷人世界的窗口。我总是被那些能够将功能与美学完美融合的事物所吸引,无论是日常使用的器物,还是影响深远的品牌标识,亦或是充满创意的广告海报。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思维过程,能够让一个简单的想法,转化为如此具象且富有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保罗·兰德,这位在设计界享有盛誉的名字,他会将怎样的智慧与洞见,以一种启蒙的方式,传递给像我一样初窥门径的年轻人?我期待的不仅是对“设计”概念的理解,更是希望从中能够窥见那位大师的创作哲学,他如何看待“形式追随功能”的经典论断,又如何解读“少即是多”的精髓。这本书,我相信定能为我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播下启蒙的种子,让我能够以更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设计。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简单化,并将之赋予生动趣味的大师级作品充满敬意。而《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字组合,就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期待。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喜欢从不同角度审视事物的人,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设计”这个词汇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仅关乎美学,更关乎沟通、关乎解决问题、关乎创造价值。我想象着保罗·兰德会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思考,为我们这些初学者揭示设计的魔力。他会不会分享那些塑造了他设计理念的经典案例?他如何看待创新与传承?他如何平衡个人风格与客户需求?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启发,是那种能够让我重新认识身边一切事物的视角。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教程,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创造的思维训练。它或许会让我对那些每天与我擦肩而过的海报、标志、产品,产生全新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启蒙,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智慧的教诲。《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这种能够吸引我的魔力。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对“设计”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普通人,我渴望找到一个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入口。我期待着,保罗·兰德这位在设计界被奉为传奇的人物,能够以一种温和而又富有力量的方式,为我揭示设计的真谛。他会如何解释“设计”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他会如何引导我们去审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我尤其好奇,他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一本关于技巧的书,更应该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它应该能够点燃我对创造的热情,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理解那些优秀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什么是好设计”有一个初步且深刻的认识,并激发我进一步探索设计领域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被称之为“伟大”的设计,背后都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对世界独特的洞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设计是什么?: 保罗.兰德给年轻人的第一堂启蒙课》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通往这种力量源泉的一条捷径。我从未受过专业的设计训练,但我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甚至影响我们情感的事物,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我想象着,保罗·兰德这位在设计界享有崇高地位的人物,会以怎样一种“启蒙”的方式,向我们这些“年轻人”传递他的设计智慧。他会不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设计的核心要素?他会如何讲述一个伟大的设计是如何诞生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关于形式和色彩的法则,更是那种能够让我领悟到设计背后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的精髓。这本书,在我心中,代表着一种对简洁、清晰、富有表现力的追求,我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设计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如何能够通过设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