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就会抗癌:罹癌医师的科学观点

自然就会抗癌:罹癌医师的科学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Servan-Schreiber
图书标签:
  • 癌症防治
  • 健康饮食
  • 免疫力
  • 自然疗法
  • 抗癌
  • 医学科普
  • 身心健康
  • 预防医学
  • 医师建议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具科学基础的抗癌书
全球畅销超过一百万册,售出三十五种语言版权,轰动法英美加德义等国

◇附「抗癌行动手册」

  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发展成癌症

  他年轻,无不良嗜好且常运动,却在31岁那年意外发现脑中有恶性肿瘤。于是他彻底探索有关癌症的各种研究,终于了解该如何帮助自己的身体,远离癌症。

  罹癌17年的薛瑞柏医师,根据最新最坚实的科学文献,以简单明白的语言,揭开癌症的生理机制,并从环境、食物、营养及情绪等方面,告诉你抗癌的新生活方式。

  癌症潜伏在你我体内。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在制造不健全的细胞,这就是肿瘤生成的原因。

  我是癌症患者。我决定要研究所有能帮助我身体的事情以对抗病魔。我以医师和科学家的技能,查出医学文献内所有可能帮助我提高胜算的研究。这些科学资料显示,在对抗癌症的战役中,我们的自然防御系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不用正统的西方医学方法,而想治疗癌症,是完全不合理的。但同时,仅仅依赖这些纯技术的方法,而忽略我们身体对抗肿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合理的。

  我由此重获了生命和健康,甚至达到我从未经历过的健康水准。

  本书将告诉你我所学到的事物,与它们背后的故事──包括科学学理,还有我亲身的经历。

  在本书中你可以发现:

  ﹡如何适当融合正统疗法和辅助疗法
  ﹡怎样的饮食方式会创造疾病温床,如何设计有科学基础的抗癌饮食
  ﹡糖分和压力为什么会促成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如何运作
  ﹡未痊癒的情绪伤痕为什么会影响我们恢复健康的能力
  ﹡如何获得运动、瑜伽和打坐冥想的好处
  ﹡减少家庭环境毒素的十大替代用品
  ﹡「抗癌行动手册」精美彩色页

作者简介

大卫.赛文—薛瑞柏(David Servan-Schreiber, M.D., Ph.D.)

  薛瑞柏医师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也是整合医疗中心的共同创办人。他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无国界医师」组织义工前往伊拉克。1992年在一次脑部造影的实验中,意外发现自己脑中有肿瘤。他的第一本书《癒合的本能》在四十个国家出版,成为国际畅销书。《自然就会抗癌》已翻译成三十五种语言,在五十个国家出版,并在欧美等国造成极大回响。薛瑞柏医师现居美国宾州匹兹堡和法国巴黎两地。

译者简介

庄安祺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现任职传播媒体,译作丰富,包括《爱之旅》、《Deep Play心灵深戏》、《艾克曼的花园》、《气味、记忆与爱欲》、《AQ》、《A+的秘诀》、《亿万女富豪赚钱智慧》、《行星絮语》、《心智解构》、《感官之旅》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荐序:抗癌,追求健康的公共性 / 文鲁彬
推荐序:癌症生命的真相 / 许达夫
第二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一个故事
第二章 摆脱统计数据
第三章 危机与转机
第四章 癌症的弱点
第五章 宣布噩耗
第六章 抗癌的环境
第七章 复发的教训
第八章 抗癌的食物
第九章 抗癌的心灵
第十章 化解恐惧
第十一章 抗癌的身体
第十二章 学习改变
第十三章 结论

使用行动电话十大注意事项
致谢
抗癌行动手册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抗癌,追求健康的公共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难去做对的事情的世界。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但台湾现在是我的家。眼看台湾很多方面做出违反永续、正义、和平与人类健康的事,自是充满痛苦、苦恼与怒气。这些做法似乎是出于一种印象,既然世上最富裕又最有权力的国家(也就是我的母国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么做一定正确。我们因为错误的信念,完全忘掉要如何做对的事情,加上错误资讯的不断轰炸,也逐渐使我们丧失了解环境与自己身心灵的能力。

  三十三年前我刚到台湾,很多人在谈台湾为什么没有美国的社会安全制度。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这实在有点不解,因为我看到这里不仅有好几代同堂,而且以紧密、频繁的互动组成了强而有力的社会网络。人们根本不会照顾不到家人与社区成员的需求。

  这个社会网络还展现在台湾各处都有的小杂货店。负责看店的多是长者,他们只要不赔钱做点小生意,顺便照顾小孩,跟邻居聊聊天,注意社区里的一举一动。然而随着连锁店与便利商店的进驻,这个社区的重要基础已几近荡然无存。

  交通运输在三十年前是困难重重。公车班班客满,有自家车的人非常少,虽然我还记得一九八○年代初期,看到《远东经济评论》上说台湾有三百万辆机车,我就已经惊讶不已了(根据交通部的统计,汽机车数字目前已破两千万辆)。但当时人们还不需要这么多的四处移动,而第一条高速公路(中山高)也还没完成。然而接下来的三十年,我们却接收了美国那套可笑又不永续的交通模式——买车,到处盖公路,都市扩张,注重机动性多过于健康。

  就在不远的三十年前,台湾大部分的饮食习惯早就做到麦可.波伦(Michael Pollan)说的简单忠告:「吃真正的食物,不要过量,以蔬菜为主。」台湾是个食物大部分自给自足的国家,因此虽然当时杀虫剂与化学肥料一直被鼓吹使用,但多数农夫都很聪明,知道用老祖先的方法就足够且更合适。

  随着在地的东西变成进口货,且愈加依赖药品与只能称作是高度加工的食物替代品,台湾人的健康跟着败坏,我不但见证这一点,而且也是历史共业的一部分。我们消化的物质有越来越高的比例不是食物,只是看起来或闻起来像食物的东西。这些不仅一点都不营养,还会使健康变差。这些东西也让气候与环境付出代价(如食物里程,以及从石油提炼的杀虫剂与化学肥料,更别提社会与经济上的杀伤力),让我们越来越债留子孙。即便我们也还没有一个衡量方式,可以像量化物质生活的水准一样,测量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哪些方面受到影响,但现状多少已对我们安身立命的心理与灵魂造成冲击。

  我们的政府不仅准许也鼓励健康被变成商品。我们都明白当盈利动机高张,就会有各种降低成本与增加利润的方式。前者几乎肯定造成品质恶化,而后者则导致产品或服务只一味追求包装,而不是有更好的品质。只要看看那些食物与饮料就好了,当广告预算增加营养成分就会下降,医药与医疗服务也是如此。尽管许多医院可能有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但其营利目的或至少是降低成本的动机都同样在造成国民健康每下愈况,虽然我们同时又看到企业与其政府伙伴不断在加码行销「健康」。

  台湾似乎已走上极端的消费主义,实在很难去想我们要如何回头,开始从企图滥用资源的企业与政府机构手上拿回健康自主权。人们被寻求获利的企业所贩卖的药丸和新治疗技术迷惑了,任何意见与常识性的声音只能落得淹没不见的下场。

  二十多年前左右,我发现自己身体出了状况,如果饮食再不调整恐怕有生命危险。我偶然翻到一本美国医生约翰.麦道格(John McDougall)写的书,他有个很惊人的说法,认为任何疾病即使是癌症,都可以经由改变饮食与生活方式得到治疗。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也越来越关心食物、健康以及它们与周遭---也就是环境---的关系。

  《自然就会抗癌》一书承接许多前人的脚步,却带来更当代且更令人开心的面向。它使我们开始重启建康的公共性,因为本书所传达的道理正说中我们社会的根本问题核心:以目前促进人类健康私有化的政经体制,我们在社会、永续的经济或自然环境上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然而我们还是希望企业界能了解且调整做法,对于民选的官员与用人民纳税钱支薪的公职人员,我们更要要求他们了解且有实际作为。因为没有健康,我们什么事也完成不了。

  这本书的道理简单明了,然而施行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希望读者能把握每个机会,让在位的有权有势者注意到这些道理。如果没有透过运动的力量,我们的饮食、疾病、习惯以及主宰健康的环境,这些真相还是会继续让有权的人、企业与政府单位遮蔽。他们因为无知或贪婪而短视近利,连带让大众的身心灵健康恶化。

  最后,我想以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现代医学最激烈的批评家之一---的话做结尾:

  现代医学否定了健康。它的组成不是为了人类健康,而只是为了维持这个制度本身。它制造出来的病人,比它治好的还多。(Modern medicine is a negation of health. It isn't organized to serve human health, but only itself, as an institution. It makes more people sick than it heals.)

文鲁彬 / 台湾蛮野心足生态协会理事长

推荐序2

癌症生命的真相

  看到这本书犹如看到自己,因为作者也是一位医师,得了癌症,接受正统西医的治疗,后来透过自我改变,以另类辅助疗法活了下来。这是活生生的例子,是一个生命的转变与告白,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七年前罹患直肠癌第三期后,我从一位知名的脑神经外科专家变成癌症病人,一下子从天堂掉下来,历经了癌症病人所经历的恐惧、无助、失眠、治疗痛苦等等。在接受正统西医放化疗之时,我反省检讨自己过去身心之错误,立即改变,并积极练功配合饮食。不出三个月不仅肿瘤消失,而且信心大增,身体更好,犹如浴火重生。因此当医师要安排肿瘤根除,以及人工造口手术加上半年化疗,我断然拒绝。医师们都预测我活不过三年。然而三年后我以个人深切的感受写下第一本书《感谢老天,我得了癌症》,当时我是真心感谢癌症让我重生。之后我成立了台湾第一个真正实施「全人治疗」的自然诊所,过去三年来至少诊治过三千位癌症病人,我将这难得的临床经验及走访许多专家达人的心得写下第二本书《感谢老天,我活下来了!》。现在我大胆唿吁所有治疗癌症的专家医师们,不要再为反对而反对去排斥所有另类治疗,并恳切向所有癌症病人提出我的治疗主张。

  癌症成因未明,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位医师专家、一种治疗方式或一个抗癌产品能治疗癌症。但是我很清楚癌症病人要如何面对恐惧、如何恢复信心、如何选择与接受治疗、如何寻求另类辅助疗法,更有把握让癌症病人活得更久,生活更有品质、更不痛苦、生命更有意义。我给癌症病人三个处方:写好遗嘱,生死看开;公开病情,勇敢面对;发大愿,帮助癌友。本书作者全都做到了,所以他能活下来!

  辅导癌症病人最困难的是如何心念转变克服恐惧,并接受癌症与癌共存!事实上病人所恐惧的不是癌症,也不是死亡,而是「放不下」:放不下家人、事业、财富……等等。遗嘱写好就是放下,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怕死,还怕癌症吗?

  写好遗嘱做最坏的打算,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更积极面对有限的生命,尽最大的努力重新出发,即使失败也不在乎,「结果不重要,过程才重要」!能不怕死、积极重生的人,生命力已经发挥出来,癌症变成小问题了!

  癌症让人恐惧,但也让人面对赤裸裸的生命,绝大部分的普罗大众都是生活在假象之中,天天忙于追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当我问癌症病人生活有压力吗?很多人都回答说:「还好,没有压力。」但当我进一步询问:「您快乐吗?幸福吗?」很多人不知如何回答。得了癌症已经怕得要死,如何知道什么是幸福?是快乐?

  大多数人罹患癌症,不是病急乱投医,让医师趁人之危,接受过分之治疗而受苦受难,或是逃避而寻求祕方,既道听涂说又不求甚解,听信一些自以为是气功、养生、营养专家的人所标榜的抗癌祕方。

  癌症来自身心环境的污染,癌细胞是正常细胞长期受污染后突变而成,癌细胞一旦形成,就是一个崭新生命的出现。生命有两个目的,一是活下去,一是要传宗接代;人是这样,癌细胞也是如此。遇到危险,所有生命都会逃避、突变与反击,这些经验都会传承下去,因此任何抗癌药物即使是最新的标靶药不到几个月就无效了!

  癌细胞事实上是很乖巧的,它不会任意去攻击正常细胞,正常细胞也都接纳它!所以当我们因为H1N1感染时,很快就会发烧不适,但是癌细胞可以游走全身,因为这是它的家(西医解释为转移与复发)!科学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除非环境恶化,否则肿瘤是长不出来的。在医学院解剖发现尸体上有癌细胞也是常有的事,有不少人罹癌一辈子没事,癌细胞造成淋巴肿大也没有症状。癌症是身心生活环境的疾病,正统西医对癌细胞赶尽杀绝,短时间有效,但却造成更多的併发症,更高的死亡率。大多数病人是在不断治疗不断恶化之中,承受痛苦与绝望,最后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身心受创而亡!

  癌症的真相很清楚,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当然也要尊重癌细胞,医师在破坏癌细胞时,也同时在破坏正常细胞,造就更坏的环境,让病人免疫力下降,最后两败俱伤,双双死亡!所以我主张要不断保护细胞,改变环境,让癌细胞浪子回头,同时更提高病人的免疫力,让病人自己发挥自癒力!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真相,希望大家能了解,尤其希望掌控绝大部分癌症生命的医师们能深度思维!

许达夫 / 《感谢老天,我活下来了!》作者写于台中自然诊所  二○一○、一、一

前言

  本书谈的是预防癌症以及加强治疗效果的自然保健方法,是作为正规治疗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的辅助之用。本书内容不能取代医师的医嘱。本书的目的也不是用作诊断或治疗之用。

  书中提到的所有病例都来自我亲身的经历(除了某些同僚在医学文献中所谈到的病例,文中也已经註明)。病人的姓名和其他可能曝露其身分的资料都已经改写。

  我以简单明白的说法来提出我们目前对癌症和自然抵抗力的了解。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式也使我无法详细说明生理现象的复杂,或者现有临床研究的争议细节。虽然我自认为秉持这些研究基本的精神,但依然要为简化了许多生物学者和肿瘤学家毕生研究的结晶,而向他们致歉。

作者序(初版)

  癌症潜伏在你我体内。一如所有活生生的有机体,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在制造不健全的细胞,这就是肿瘤生成的原因。但我们的身体也配备了许多机制,得以侦测与抑制这些细胞。在西方世界,每四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死于癌症,但其他三个则不会;他们的防疫系统会不断奋战,他们会死于其他原因。

  我是癌症患者。十五年前我头一次被确诊出罹患癌症。我接受正统的医疗,病况获得缓解,但随后又复发。于是我决定要研究所有能帮助我身体的事情以对抗病魔。身为医师、专业研究员,以及匹兹堡大学整合医学中心的前任总监,我因此有机会接触许多宝贵的资讯,了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预防或协助治疗癌症。如今我已经抑制癌症达七年之久。本书将告诉你我所学到的事物,与它们背后的故事──包括科学学理,还有我亲身的经历。

  在手术及化疗后,我征询肿瘤科主治大夫,请他给我一些建议。我该如何过健康的生活?该採取何种预防措施,以避免旧病复发? 「不必做什么特别的事,只要照常生活。我们会按时作核磁共振摄影(MRI),万一肿瘤复发,我们就可以早点发现。」现代医学的权威人物如此回答。

  「难道没有我可以做的运动,或是该遵循或避免的饮食? 我需不需要加强心理建设?」我问道。我同事的回答使我感到困惑:「这些方面,你尽可以照你想做的去做,对你不会有任何害处,但也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证明这些方法可以防止癌症复发」。

  实际上,我的主治大夫的意思是,肿瘤学是一门异常复杂的学问,其发展日新月异,光是追上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法,已经让他疲于奔命。我们已经用尽所有可用的药物和已知的疗法。就现阶段的知识而言,我们的治疗已经达到极限。至于比较理论性的身心或营养疗法,他显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探究。

  我自己身为学术医师(academic physician,相对于开业医师),很了解这样的问题。我们各自专注在专业领域上,很少注意到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或《科学》(Science)这类知名期刊上的重要发现。除非已经要进行大规模的人体研究了,否则我们不会注意。然而这些突破性的进展,有时却能使我们早在发明新药物或新疗法之前,就先採取自我保护之道。

  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才了解该如何协助我的身体,让它远离癌症。我参加了欧美各地举行的会议,许多研究者共聚一堂,探索这类同时处理疾病与「体质」的医疗;我搜寻医学资料库,爬梳各种科学刊物,很快就发现可资运用的资讯常常不够完全,并且分散各地,唯有经过蒐集整理之后,才能呈现完整的意义。

  整体而言,这些科学资料显示,在对抗癌症的战役中,我们的自然防御系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由于我与其他早在这个领域有研究、或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有接触,因此得以把所有资讯和我的治疗经验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所体验到的是:如果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潜伏,那么每个人也都具备能与肿瘤增生过程对抗的身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运用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但在这方面,其他文化做得比我们西方文化好。

  癌症折磨西方人尤烈。举例而言,乳癌、结肠癌和摄护腺癌在欧美的罹病率是亚洲的七至六十倍。不过,统计数字显示,和西方男人相比,在五十岁前非因癌症而死亡的亚洲男性,在摄护腺发现癌症前兆的微小肿瘤数量和西方男性一样高。只是他们生活方式中的某些事物防止了这些小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定居于西方的日本移民,经历一、两个世代之后,罹癌率就会迎头追上西方人。西方人的某些生活方式减弱了我们对于肿瘤的抵抗力。

  我们都陷入迷思,低估了自己对抗癌症的能力。比如,许多人都以为癌症主要是与我们的基因组成而非生活方式相关。但是如果检视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其实正好相反。

  如果癌症主要是由基因传递,那么被收养孩童的罹癌机率就该与他们的生父母---而非养父母相同。在丹麦,有详细的出生登记制度,可以追踪每个人的家族根源,学者追踪了上千名一出生就被人收养的儿童,找出他们的亲生父母。这些学者研究之后,发表在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结论,教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对癌症的假设:他们发现如果生父母在五十岁前死于癌症,其基因并不会影响被收养子女罹癌的风险。另一方面,养父母若在五十岁前因癌症过世(养父母传递的是生活习惯,而非基因),会使被收养的子女癌症死亡率提高五倍。这个研究显示,生活方式会影响罹癌的可能。所有的癌症研究学者都同意:遗传基因对癌症死亡率的影响顶多不会超过一五%。一言以蔽之,致命的不是遗传因素。我们都可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瑞典的卡洛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诺贝尔奖得主就是由此选出)曾做过另一项北欧人的研究,显示体内每一个基因都相同的双胞胎,罹癌的机率通常都不一样。学者的推论同样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遗传因子对是否罹患大多数的癌症,往往没有多少影响。」这项发现显示,在一般癌症的成因中,环境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一开始必须先说明的是,直到现在为止,尚无其他方法可以治癒癌症,不用正统的西方医学方法:手术、化疗、放射线治疗、免疫疗法,以及即将推出的分子疗法,而想治疗癌症,是完全不合理的。

  但同时,仅仅依赖这些纯技术的方法,而忽略我们身体对抗肿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合理的。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的防御系统来预防疾病,或加强疗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会叙述我如何由完全忽略身体自然防御能力的科学家─研究员,蜕变而为首重这些自然机制的医师。我所罹患的癌症造成了这些改变。过去十五年来,我极力保守自己患病的祕密。我热爱神经精神病学家的工作,也不希望病人觉得他们必须照料我,而不是由我来帮助他们。身为学者及老师,我同样也不希望我的想法和意见被视为我个人的经历,而非向来指引我的科学方法所得的成果。而以个人的观点来说,我的想法就如每一个癌症病人的想法一样,我希望能够活下去,在人世间尽情挥洒。如今我决定谈论它,并非毫无顾虑,但我相信把我曾受益的资讯提供给希望运用它们的人,才是重要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出对癌症机制的新看法。这个看法的基础,是根据对免疫系统重要却还罕为人知的研究工作、对肿瘤生长背后发炎机制的发现,以及借由抑制新血管供应养分来阻止肿瘤细胞散布的可能性。

  由这种对癌症的新观点,衍生出四个面对癌症的新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实行这些方法,融入身心,产生自我抗癌的机制。这四个方法包括:(1)保护我们自己,对抗一九四○年以来越来越失衡的环境,环境失衡是促成目前癌症流行的原因之一;(2)调整我们的饮食,减少促进癌细胞作用的成分,并添加大量的植物化学因子(phytochemical),积极防治肿瘤;(3)了解并治疗心灵的创伤,因为心灵的伤害将会提供促进肿瘤发展的生理机制;以及(4)与我们自己的身体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免疫系统,减少促使肿瘤生长的发炎状态。

  但本书并非生物教科书。面对疾病是一种煎熬内心的经验,如果不回顾这一路走来的悲喜、这些让我比十五年前更能真实生活的发现与失败,我就无法完成本书。我希望借着与读者分享这些经验,能帮助你们在自己的冒险旅程上,找到康复之道,而且一路上将充满着美好。

图书试读

二十世纪的分水岭
当今癌症在西方世界更加盛行,自一九四○年来以一直都在增加。因此我们必须检视:自二次大战后,我们的国家有哪些变化。过去五十多年来,有三个主要因素急遽扰乱我们的环境:

1. 饮食中添加大量高度精制的糖
2. 耕作及饲养动物方式的改变,因此也造成我们食物的改变
3. 曝露在一九四○年前不存在的大量化学产品中

这些不是小改变。我们有绝对的理由相信,这三个现象在癌症的蔓延中扮演关键角色。要保护自己,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们。

第二部分 回归过去的食物
我们的基因仍然承载着几十万年前我们仍是猎人及採集者的标记,它们历经多年,适应了我们祖先的环境、尤其是他们的食物来源,而且迄今没有多少改变。今天我们身体需要的,还是很像过去人类狩猎与採集而来的食物。这样的饮食是由大量蔬果与偶尔来自野生动物的肉与蛋所组成,它提供平衡的必要脂肪酸(omega-6与omega-3)与极少量的糖,且不包含面粉。(我们祖先唯一食用的精糖来源是蜂蜜。他们不吃谷物食品。)
当今西方国家的营养研究显示,我们五六%的卡路里有三种来源,我们基因在发展时不存在的。

.精糖(蔗糖、甜菜、玉米糖浆)
.漂白过的精制面粉(白面包、白义式面食)
.植物油(大豆、向日葵、玉米、反式脂肪)

巧合的事,这三种来源不仅不包含维持我们身体机能所需的蛋白质、维他命、矿物质或omega-3脂肪酸,反而直接促进癌细胞生长。

癌症以糖为食
精糖的消耗量一飞沖天。但我们的基因是在每人一年最多消耗两公斤蜂蜜的环境下生成。每个人对糖分的消耗量在一八三○年增加为一年五公斤,到二十世纪末,则增为惊人的一年七十公斤。

德国生物学家欧图.沃伯格(Otto Heinrich Warburg)因为发现恶性肿瘤的新陈代谢主要是依靠葡萄糖的摄取,而赢得诺贝尔医学奖。(葡萄糖是糖经消化后,存在人体内的形式。) 其实,常用来侦测癌症的正子扫描(PET scan),就是测量身体哪个部位消耗最多的葡萄糖。如果某个特定部位因代谢太多葡萄糖而凸显出来,原因就很有可能是癌症。

我们食用糖或精面等「升糖指数」(glycemicindex)高的食物,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就会快速上升。身体立刻释出胰岛素,使葡萄糖进入细胞。胰岛素分泌时,又释出另一种分子,称为IGF(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类胰岛素增生因子),其作用是刺激细胞生长。简而言之,糖分能滋养组织,使它们生长更迅速。此外,胰岛素和IGF还共同拥有另一种作用︰它们会促进发炎因子,如同我们在第四章所见的,发炎因子不但会刺激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还会反过来成为肿瘤的肥料。

如今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峰值和IGF的分泌不仅直接刺激癌细胞的发展,也刺激它们侵入邻近组织的能力。此外,把乳癌细胞注入老鼠之后,研究人员也发现当老鼠的胰岛素受到糖的刺激时,癌细胞对化疗的反应就没那么敏感。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当今需要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降低血液里胰岛素峰值和IGF的药。

其实毋须等待这些新药,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行减少饮食里的精糖和精面。如今已经证实,仅仅降低这两种饮食项目,对血中胰岛素和IGF的浓度就有立即的影响,还能带来其他效果,比如能够使皮肤更健康。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