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无限的惊叹! 画下完美的句点。
国中基测与大学学测、指考皆已加考作文,全球华文热潮方兴未艾,如何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为文字增添表情,是写作文章的基本课题。本书由标点符号的象形意味开始,循序渐进地论述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十五种标点符号的功用、种类,并配合名作家的经典句子举例说明,将各种标点符号做详尽的介绍;另表列各符号间的相互关系,以供检索。若您想让文章通顺畅达、一气呵成,本书绝对是您的最佳帮手!
作者简介
杨远 (1928 ~ 1989)
河北省文安县人,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学生报刊编辑、主编,中学教师、校长,并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长达十六年,后任香港岭南学院文史系讲师。着有《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唐代的矿产》、《写作法》等专书,考订并绘制「历史地图」六十余幅,并发表〈钱穆论「中国人」〉、〈谈谈《论语》的文学表现法〉、〈从中国文化背景看中文教学的特质〉等多篇学术论文。
倪台瑛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文教组硕士,现任淡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专长领域为「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中国语文能力表达」、「文法与修辞学」等。曾发表〈台湾的华语文教育如何因应全球化〉、〈谈修辞里的异语法〉、〈语表课程教学十年经验谈〉等多篇学术论文。
我是一个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研究的初学者,一直对标点符号这一块总感觉似懂非懂,总觉得在写作中用到它们的时候,心里没底。这本《标点符号研究(修订三版)》就像是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艰涩的学术术语,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看得懂,并且能从中获得启发。作者在讲解时,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有古籍中的例子,也有现代的文章片段,这种对比分析非常有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标点符号的“边界模糊”情况的探讨,比如一些在特定语境下可以灵活运用的情况,以及不同学者之间的不同观点,这让我认识到语言的生命力和其复杂性。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标准答案”的束缚感,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理解标点符号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内容上确实有着令人惊喜的提升。我手头还有前几版的书,对比之下,新版在很多细节上的打磨更为精细。比如,作者在更新了近年来学界在标点符号研究方面的一些新成果,还针对当下网络语言和新媒体环境下标点符号使用出现的一些新现象,进行了颇具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一本“陈旧”的学术著作,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研究。另外,修订版在排版上也做了优化,字体大小、行距都更加舒适,阅读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尤其注意到了它在引用文献方面的严谨性,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在内容上做了“增值”,也在“用户体验”上做了“升级”,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我是一位在文字编辑行业工作多年的从业者,对于标点符号的熟练运用几乎是职业本能。然而,《标点符号研究(修订三版)》这本书,却依旧能给我带来不少触动和新的思考。作者对于标点符号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规范性层面,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和逻辑的高度。他所探讨的标点符号的“断裂”与“连接”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阅读者的理解路径,让我联想到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编辑难题。书中对于某些“争议性”标点符号的梳理,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辩析,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视角来处理复杂的编辑情况。我甚至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传达信息、更精准地表达作者意图的灵感。这是一本能够让从业者“温故而知新”,并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受益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硬壳封面,纸张触感也属上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去买的,毕竟标点符号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点枯燥。但翻开之后,立刻被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在梳理标点符号的演变历程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界研究,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学术殿堂。他对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还特别对比了中西方标点符号的差异,这一点非常有趣,也让我对“舶来品”标点符号的本土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文字和早期书写载体的介绍,这无疑为理解标点符号的产生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标点,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语言学探索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刚开始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标点符号使用规则的工具书,但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探讨标点符号的规范性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该用什么,不该用什么”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标点符号背后的逻辑和文化根源。例如,他对句号、逗号等基本符号的论述,就不仅仅是讲解它们的功能,还结合了思维方式、句法结构乃至情感表达的可能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标点符号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运用,分析了不同作家如何通过巧妙运用标点来塑造人物性格、营造氛围、甚至传递潜台词。这一点对我这个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文字细节,发现原来平凡的标点符号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表现力。这本书让我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