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文化语言学的观点,将汉语语法作为诠释的对象,使用文化的五个次系统(终极信仰、观念系统、规范系统、行动系统及表现系统)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并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着手研究汉语语法,探讨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体现出社会交际及文化特性的功能,包括:「情境生成的集体性特征」、「柔化交际的凭借」、「绾结人情的结构化」、「诗化升级抟造出文人圈」等「社会功能」;以及「气化观的罗致寄寓」、「图像思维的具体展现」、「弹性谐美的真实演出」、「规范出位的见证」等「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
潘善池
于国立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专长语文教学,兴趣是语文创作、语文教学、以及广泛浏览教学的相关部落格及书籍,以随时update自己的头脑并upgrade自己对教育的热忱。
序 语言研究的文化视野
第 一 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其限制
第 二 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汉语语法的灵活性
第二节 汉语语法的功能性
第三节 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第 三 章 汉语语法的灵活性
第一节 高度意合的口语风格
第二节 富含絃外之音的多义性
第三节 形式与意义的复杂关系
第 四 章 汉语语法灵活性的功能性
第一节 特殊的物质结构
第二节 标异的社会交际运用
第三节 软式的体现文化精神
第 五 章 汉语语法灵活性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情境生成的集体性特征
第二节 柔化交际的凭借
第三节 绾结人情的结构化
第四节 诗化升级抟造出文人圈
第 六 章 汉语语法灵活性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气化观的罗致寄寓
第二节 图像思维的具体展现
第三节 弹性谐美的真实演出
第四节 规范出位的见证
第 七 章 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的更新视野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落实强化
第三节 语文创作传播的再开展
第 八 章 结论
第一节 要点的回顾
第二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一直以来,我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尤其是像汉语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我的目光便被牢牢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法的书,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汉语背后社会与文化世界的窗户。 我尤其对“灵活性”这个切入点感到着迷。在我看来,许多语言的语法看似是固定的规则,但实际上,在实际使用中,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而汉语的灵活性,在我个人的直观感受中,似乎尤为突出。比如,词序的调整,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可能带来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又或者,很多情况下,通过省略一些词语,听者却能完全理解。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种“灵活性”是如何在汉语的日常交流中被巧妙运用的?它是否与汉语文化中特有的“语境依赖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例证,展示这种语法灵活性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例如在表达礼貌、委婉、情感,甚至是进行权力协商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汉语的语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了无数疑问,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这一部分,让我倍感好奇。语言的语法,在我看来,往往是学习者最头疼的部分,因为它似乎总是充满了各种规则和例外。然而,这本书却将语法提升到了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这让我眼前一亮。 我特别看重“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这个角度。我认为,任何语言的“规则”,在其使用者那里,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更像是一种可以灵活运用的工具。汉语的灵活性,在我个人的感知中,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我们常常可以根据语境来调整词语的顺序,来强调不同的信息;又比如,汉语中大量的省略,也并非是“欠缺”表达,而是基于一种高度默契的理解。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灵活性”是如何在汉语的社会交往中被具体应用的?它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汉语在表达一些含蓄、委婉的情感或意图时,显得如此得心应手?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实例,展示这种语法的灵活性如何影响人际互动,如何反映不同社会群体沟通方式的差异,以及它如何在汉语文学、艺术中被巧妙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理解汉语语法的新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我一直对语言如何塑造社会认知和文化表达充满好奇,而汉语,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思维方式的语言,其语法结构的奥秘尤其引人入胜。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将语法这一相对抽象的学术概念,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议题联系起来。 特别吸引我的是“灵活性”这个切入点。相较于一些结构 rigidly 的语言,汉语的某些语法特征,例如语序的相对自由、省略的普遍性,常常被描述为“灵活”。而这种灵活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它是否促成了汉语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思维模式,比如更加注重整体性、情境依赖性,而非个体和绝对的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种语法的灵活性如何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甚至法律条文的解读中,展现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例如,在表达礼貌、委婉方面,汉语的语法灵活性是否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又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中使用,从而体现出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面貌?这本书,无疑是我试图理解汉语背后深层文化逻辑的一把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现象都颇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字词的组合,更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而汉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其语法特征背后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 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本书选择“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作为切入点。在我看来,这种灵活性并非意味着没有规则,而是说其规则具有更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例如,汉语的语序调整,可以极大地影响句子的侧重点和情感色彩;而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省略现象,则往往依赖于语境和共同的文化认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种语法上的灵活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发挥作用的。它是否能够解释汉语在不同交流场合下,例如正式与非正式、公开与私下,所呈现出的差异化语法运用?它又是否与汉语文化中强调“意会”、“含蓄”的表达习惯紧密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案例,来论证语法的灵活性如何服务于汉语的社会交往、群体认同,甚至是文化价值的传递。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汉语的精妙之处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分我一直觉得,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思维和情感的活化石。尤其是对于像汉语这样拥有数千年传承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必然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观念的演进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标题,“汉语语法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直击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索的核心问题。 我尤其对“以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为切入点”这一说法感到振奋。我曾听闻,汉语的许多表达方式,包括词序的调整、词语的省略,都蕴含着丰富的语境信息和说话人的情感态度。这种灵活性,究竟是如何被运用到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它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意思在汉语中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而每一种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色彩或社会意味?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种语法灵活性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协商、道歉、赞美等场合,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此外,我也好奇这种灵活性是否也影响了汉语在不同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和传播,它是否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揭示汉语语法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