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

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心灵成长
  • 逆境成长
  • 积极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人生感悟
  • 幸福生活
  • 个人成长
  • 转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不断的回转蜿蜒,才能克服崇山峻岭,汇集百川,成为滔滔巨流。所以生命是面对现实环境,懂得转弯迂回和成长,而不是横冲直撞或逃避。

  生命的真谛是实现,而不是追求。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唯有了解、发挥、运用自己的现实,创造成功的经验,发现个中的喜悦和价值,从而建立健康的自尊,才能使人充满信心,有能力和勇气面对眼前的困境,抱持希望憧憬未来的生活──这就是幸福之源。反之,如果一味追求佔有,将会牺牲生活的许多乐趣,使人生变得困顿勉强。

  本书侧重在心理辅导、谘商的实务,把理论架构予以整合,并着眼于精神生活更高的层面上,以生活的调适、生命的实现和心灵的终极关怀为目的。不仅讨论如何提升精神生活,维护身心健康,实现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已触及生命的希望和终极意义,让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须配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才能做到「解」与「行」相应。唯识心理学提供了科学和清晰的解释,让修持者有清楚的实践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发展个人正向的性格、态度、情绪和优点,并引导一个人作正向的人生觉悟(正等正觉),找出有限生命的无尽希望。

  唯识心理学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识论中「心所法」为蓝本,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实务经验,所建构出来。另外五本书分别为:《换个想法更好》、《寻找着力点》、《胜任自己》、《精神体操》与《过好每一天》。

作者简介

郑石岩

  心理学家郑石岩,宜兰县员山乡人,政治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当过中学老师,也在大学任教多年,并担任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常务委员,负责学校辅导及训导工作,现已退休。

  从事心理谘询与教学研究三十余年,曾获颁教育部辅导工作优良贡献奖;七岁即接触佛法,对佛学与禅学素有修持;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务农做工经商,人生阅历丰富,是融合心理学、教育学与禅佛学于日常生活应用的倡言人。他理论与实务并具,着作超过四十本,曾获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是积极入世,以书文度人的最佳见证。每年有两百场以上的演讲,其着作在海内外广受欢迎,自诩为踏实悦乐的生活者。目前研究与旅行是他的学习方式,写作与演讲是他的工作,助人与讲经则是他的行持。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深入探讨人生的转折点、逆境中的成长,以及如何将痛苦转化为积极力量的主题,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原书名或任何关于AI生成内容的暗示。 --- 书名:生命的转折点:重塑困境,驶向新生 内容简介 人生,是一场不断遭遇岔路与拐点的旅程。我们总以为前路平坦,却不经意间踏入了迷雾笼罩的沼泽,或是迎头撞上了看似无法逾越的高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励志口号的集合,它是一份深入剖析人类在关键时刻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将“被迫的转弯”转化为“主动的导航”的深度指南。它聚焦于那些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失业、关系破裂、健康危机、信仰动摇——探讨的不是如何避免这些低谷,而是如何利用这些低谷作为重新审视自我、构建更坚韧人生的契机。 第一部分:转弯处的迷失与觉察 人生中的“转弯处”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失序感和不确定性。这一部分首先描绘了我们面对巨大变故时的普遍反应:否认、愤怒、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我们习惯于依赖既有的生活脚本,一旦脚本被撕毁,便感到无所适从。本书倡导的是一种“深度觉察”,即正视痛苦的真实存在,而不是急于用表面的乐观去掩盖。 我们将探讨几个关键的心理学概念,例如“丧失的五个阶段”如何映射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挫折中。关键不在于加快走出悲伤,而在于理解悲伤的必要性——它是旧有模式瓦解的信号。在迷失中,我们开始质疑:“我一直以来坚信的东西,是否真的适用于现在的我?”这种质疑,正是转折的开端。 第二部分:逆境中的韧性:挖掘内在的转化力 每一次迫使我们偏离既定路线的事件,都蕴含着一种强大的重塑潜力。本书认为,韧性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受害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我们对困境的定义。 我们将详细阐述“重构叙事”的方法。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和应对困境。一个“失败者”的叙事,会持续消耗我们的能量;而一个“幸存者”或“学习者”的叙事,则能激发前行的动力。本书提供了具体的练习,帮助读者识别那些限制性的自我对话,并用更具赋权性的语言取而代之。 例如,当面临职业上的重大挫折时,与其沉溺于“我失去了什么”,不如转向“我获得了什么”——时间、新的视角、对自身能力的更清晰认知。这种视角的转换,是化逆境为助力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化苦为乐:从生存到繁荣的艺术 “化苦为乐”并非要求我们无视痛苦,而是提倡一种智慧的转化——将痛苦的能量导向创造和意义构建。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意义疗法”的核心思想,即人类最深层的驱动力是对意义的追寻。 在最黑暗的时刻,意义感是唯一的锚点。本书鼓励读者在逆境中寻找“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纠结于“发生了什么”。这可能意味着发现一个全新的使命感,投身于帮助他人的事业,或者重新定义个人价值体系。 我们还会讨论“接纳的悖论”:当我们真正接受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既成事实时,我们反而获得了改变现状的自由。接纳不是软弱的妥协,而是强大到足以直面现实,并选择下一步行动的勇气。这种勇气,最终将苦涩的体验转化为一种深刻的、难以被外界剥夺的内在喜悦——一种基于理解和成长的喜悦。 第四部分:航向新生:构建适应性强的未来 生命转弯处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它们重塑了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复杂局限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指导读者如何将这些洞察力融入未来的生活中,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更能抵御未来风暴的结构。 这包括建立更灵活的个人目标体系,培养对变化保持好奇心的心态,以及建立一个强大的支持网络。我们学会了将“计划”视为一个流动的蓝图,而不是僵硬的合同。每一次成功地穿越转弯处,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稳定,而是源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应对能力的坚定信任。 结语:每一条岔路都是新的起点 《生命的转折点:重塑困境,驶向新生》是一份写给所有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人生重大变故的人的邀请函。它邀请你停止对过去道路的留恋,勇敢地凝视眼前展开的新风景。人生没有白走的弯路,每一次被迫的转折,都是一次被赋予的、去成为更完整、更自由的自我的机会。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的,不是逃避痛苦的捷径,而是穿越痛苦、抵达更广阔人生的地图。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我的创作历程 4
导读∕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识心理学的意义 14
自序∕看出心灵生活的希望 20
生命在转弯中成长 25
现代人的处境 27
识决定了人生 29
精神成长的历程 32
精神成长的动力 34
生命的希望 36
生活的调适 39
不断学习才能面对无常 41
普遍影响行为的因素 46
调整接触的人与事 52
作意左右你的行为 71
感受在影响你 91
想法决定情绪和行动 98
信仰与价值观念 106
生命的实现 111
实现的基本因素 113
怀抱希望而活 120
生活的基本信念 131
学习新知和观念 146
稳定坚毅的心力 159
智慧与弹性思考 170
精神的成长 175
精神成长的动力 177
烦恼的根本原因 202
随着烦恼衍生的情绪障碍 207
转识成智疗法 210
拯救情绪 220
生命的终极意义 237
人生如旅 239
现实我的超越 245
理想我的解脱 249
真我的实现 252

图书序言

自序

  看出心灵生活的希望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它不停的向前奔腾,迂回转弯,须克服种种险阻,才能迈向光明的未来。
  生命的真谛是实现,而不是追求;是面对现实环境,懂得转弯迂回和成长,而不是横冲直撞或逃避。

  很多人都汲汲于追求幸福,越追越抓狂,幸福还是没有找到,甚至因为太急切了,压力过大,以致身心俱疲,导致失望沮丧、愤世嫉俗或自暴自弃,因而造成心理失衡或精神失常。

  追求幸福是人之常情,但若是无止境的钻营,就将造成身心耗竭或精神生活的解体。然而,追求总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们真的能从追求中,获得到想要的吗?多年来的心理谘商经验让我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一味的追求,并不能获得幸福的喜悦。

  从诸多个案的观察和体验中发现,幸福不是来自追求和佔有,而是源自把握当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他必须了解它、发挥它,用它去延伸,去创造更多成功的经验和喜悦才行。

  运用自己的现实,去创造成功的经验,发现个中的喜悦和价值,从而建立健康的自尊,则能使人充满信心,有能力和勇气面对眼前的困境;充满兴致,去过好每天的挑战;抱持希望去憧憬未来的生活。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将会牺牲生活的许多乐趣,使人生变得困顿勉强。无尽尼有一首诗说: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过梅花下,
  春在枝头已十分。

  现代人就是不停的追逐,才会有诸多心灵上的烦恼与痛苦。我们的教育,打从国民小学开始就教导追逐,强调赢在起跑点上。那种醉心于赢,强烈地想赛过别人、希望别人拜倒在自己跟前的态度,使一个人穷追勐打,身心耗竭,到最后虚脱地倒了下来,心灵上完全的疲惫。

  从实务经验中,不难了解现代人精神灾难的线索。它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机会试探自己的兴趣,无从发展多方面的能力,疏于学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不能用自己的天赋、资粮和环境,走出光彩的人生。洞山禅师对生命的真谛,有着深远的体验,他说: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这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在云巖门下悟道,经过一段时间,他辞别了师父准备行脚参访,去追求生命的真理。他的老师云巖为他送行。途中洞山问道:

  「将来如果有人问道,你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我该如何回答呢?」云巖直截了当地回答说:

  「就是这个。」

  当洞山接下去问「什么是这个?」时,云巖回头就走,一句也没有再说。于是,洞山一路行脚参访高僧大德,一路想着什么是「这个」。直到有一天,他在过河时,从渡船上看到河面浮现自己的倒影,才恍然大悟,原来云巖所说的「这个」原来就是「现成的自己」,于是写下上述动容千古的《洞山偈》。

  不过,人想要从现成的自己中活出喜悦,从自己的际遇中看出生命之道,并非易事。于是唯识家提出《唯识论》,对生命的开展提出真知灼见。他们认为:

  .人要懂得把握普遍影响行为的因素,不断调适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善用「遍行」法门。

  .每个人都是唯一独特的个体,无论他的生涯,或每天所面对的事情,都是一种别境。他必须找出自我实现的方法才能有成功的生活和生涯,那就是「别境」法门。

  .生活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使心智不断成长,让自己生活得幸福,并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善心」法门。

  . 烦恼和病苦是生命的本质,人必须懂得解脱烦恼,洗涤心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和敌意,才能从纷繁的病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超越「烦恼」法门。

  唯识家除了提出这些法要之外,他们也提出唯识的人格理论:揭示三性三无性。说明没有本质的我,只有经验的累积和自我意识所形成的「自我」。这个「我」怎么想,就会怎么感受;「我」有什么行动,就形成什么意识世界。

  为了解除生活上的痛苦,他们透过「转识成智」的方法,运用前述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和烦恼心所,转识成智,把烦恼、挑战和障碍,化成一种成长的资粮,使心灵得以不断成长,去创造和实现生命。

  我研究《唯识论》多年,并将这些转识成智的技巧,用在心理谘商实务上,名曰唯识心理学。《生命转弯处》侧重在心理辅导、谘商的实务,把理论架构予以整合,并着眼于精神生活更高的层面上;以生活的调适、生命的实现和心灵的终极关怀为目的。这是一本讨论提升精神生活、维护身心健康、实现幸福生活的书。更重要的是,它已触及生命的希望和终极意义,让你找到安身立命之道。

导读

正向的生活智慧:唯识心理学的意义

  唯识家指出:「万法唯识」。识正确了,思考就清醒,生活就幸福。识被扭曲了,或者产生情染和执着时,心识活动打结,造成情绪障碍,思考决策错误,从而带来痛苦,更严重的是生命意义的迷失。于是,唯识家採取相当严谨的态度,分析识的结构,了解其变化,提出「转识成智」:把识的活动转变成正向的生活智慧,以拓展积极的人生,共同开创社会的安宁和幸福。这样的旨趣称为「大乘」,唯识学是大乘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唯识论》几乎就是心理学。它是正向的生活智慧,目的在引导一个人以积极正向的态度,去克服种种生活的困难,并以达观的态度,去看种种的挫败,重新看到光明的希望和对人生的领悟。

  我把这套唯识论的精义,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思路和观念,来活化它的意涵。期待它成为现代人心灵生活的资粮,成为历久常新的人生明灯。除了可供一般人生活和心理调适的借镜,也是觉悟修行上重要的用功方法。这套契合现代人思维和文化的结构性素材,我称它叫「唯识心理学」。

  唯识心理学的宗旨和重心,在发展个人正向的性格、态度、情绪和优点,并引导一个人作正向的人生觉悟(正等正觉),找出有限生命的无尽希望。

  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研究者,很容易就发现,心灵世界中的「识」,透过个人生活经验,影响人的行为和心情,左右其生涯和幸福感。因此,务须在现实生活中,培育正向的态度、情绪、品格等。此外,个人心灵生活,还包括庞大的文化和集体意识,而且大部分是潜意识的范畴。我深信文化、宗教和民俗之中,所蕴藏的内容,包括仪式、风俗、节庆以及对生命的传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些素材没有经过「转识成智」的过程,变成现代生活场景中正向的态度、正向的情绪和自我效能,人就可能迷失,产生负面的干扰。唯识心理学在这个层次上,扮演着正向的角色。

  人生是否过得幸福、有意义、觉得法喜充满,决定于你是否具备正向情绪、正向性格和正向的德行或品格。打造这些正向心理特质的关键,就是转识成智,就是从唯识心理学出发。

  生命是一个不断调适、成长和圆融的过程。因此,生命是艰辛的,也是绚烂的。它既要面对许多困窘和挑战,也能在调适转变的同时,看到柳绿花明的新天地。生命须用爱来沃壮,才能发展雄浑的活力,又要以智慧开启创意和新猷,这样才有希望和前景,才能显现意义和价值。

  唯识心理学就是用「悲智双运」,并透过转识成智来创造生活和丰富生命,并觉悟到究竟第一义谛。

  多年来我从事心理辅导和谘商的研究,结合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的心学,用来协助人们发展潜能,并协助适应困难的人找回幸福。现在,我把多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融合唯识论和心理学的学理,建构唯识心理学,它的主要意涵包括:

  .对生命奠定正向的观念和领悟的基础。
  .陈述应变的智慧和生活调适的方法。
  .提出生涯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纲领。
  .揭示精神成长的方向、方法和究竟义。
  .提供唯识心理辅导和谘商的学理。
  .釐清学佛的正确观念和行持要领。

  我们正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冲击,不只是金融风暴或环境剧变在影响生活,此后社会变迁将更快速,经济生活和生产方式变化更迭更是惊人。可以预见,生活紧张、竞争激烈,加上失业的压力,导致许多人产生无力感和无助,以致忧郁、沮丧和焦虑的人口增加。

  资讯时代的虚拟文化,也造成眼高手低、挫折容忍力不足的世代,容易挫败灰心,甚至铤而走险,为非作歹,这将会是社会不安和紊乱之源。唯识心理学提出正向的行动建议,帮助每个人找回正面的生活态度,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

  科技越发达,生活水准提高,对于安身立命和生命意义的追寻,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所以生命教育已然成为各国关切的问题。唯识心理学对此亦作了正向的讨论,并关心生命终极意义的实现。

  此外,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须配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当信仰和生活相融,不致造成疏离或冲突,才能做到解与行相应。唯识心理学提供了科学和清晰的解释,让修持者有清楚的实践方法。

  到目前为止,唯识心理学已完成六种作品,都以唯识论中「心所法」为蓝本,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实务经验,所建构出来。它们包括:

  .《换个想法更好》的主轴建立在「遍行」心所上,着重生活和工作的调适,增进自我效能,以实现丰足喜悦的人生。

  .《寻找着力点》的基础是「别境」心所,具体讨论生涯发展和开展成功人生的要领,并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胜任自己》以「善法」心所为蓝本,陈述正面性格,从发展健康的自尊、面对真实、学习自律三方面去发展胜任自己的特质。

  .《精神体操》是从「六度」发展出来的正向德行,透过正向的品格和培养心灵的长处,克服心理困境,开展全新的精神力,以实现光明的人生。

  .《过好每一天》是从「烦恼」心所转化来的正面情绪指标,透过情绪智慧的养成,发展法喜,增进身心健康,实现亮丽的人生。

  .《生命转弯处》是透过唯识论中转识成智的精神,把生命的历程串联起来,去作调适和实现,并触及终极关怀的主题,着眼于人生的全面思考。

  二十一世纪甫一开始,美国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就提出「正向心理学」的观念。他指出:「现代人迫切需要美德、生命的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义。」长处与美德帮助我们抵挡心理疾病,解除痛苦,并带领我们达到永久性的高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我从事唯识学的研究和心理谘商实务应用已近三十年,总觉得唯识学中的许多宝贵观念,都甚为正向,对人生有益,所以针对其实用性加以整理。希望这套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美好的生活智慧。

图书试读

感受在影响你

单纯的生活态度,能培养更好的思考和全盘的规划。生活态度越单纯,思考就越缜密;生活态度越复杂,思考也就越粗糙。

你接触一个人或一件事,当时的感受,会影响你的思考,干扰你的判断。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工作效率高,创意也较好;心情低落时,会排斥或拒绝工作,甚至做出错误的抉择。

人的感受是很主观的,它与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位结婚不久的女士找我晤谈,她说:「我不想见到公婆,可是我每个星期总要见他们一次。」

「你不愿意看到他们?」我问。

「他们一开始就不赞成我们的婚姻,他们根本就不喜欢我,对我冷淡,彼此没有什么好交谈的,所以我不想和他们打交道。」她描述着彼此冷淡的境况,觉得很困扰。她担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婚姻,将来甚至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经过一番了解,我建议她:

「会不会妳弄错了?真正冷淡的可能是妳。妳之所以感受到冷淡,是因为妳害怕自己不受欢迎,所以不敢大方地接纳他们、和他们交谈。每个人都喜欢受到欢迎,这种感受,令人放松和自在。你若能表示欢迎,他们也会欢迎妳;妳若主动关心他们,他们也会关心妳。这时交谈的话题就增多了。」我建议她主动和翁姑说话,关心他们,甚至为老人家买点日常需要的东西。

过了一个星期,她用电话告诉我,「我鼓起勇气,坦诚地跟他们谈话,送一瓶维他命当话题,问他们回南部玩得怎么样?他们轻松地说了许多有趣的事。我们的僵局似乎打开了。你说得没有错,要先喜欢别人,别人也会喜欢你。」

喜欢是一种感受,它促进交谈和会心,拉近彼此的人际距离。对人冷漠,别人感觉到你不喜欢他,彼此的交流也就中断;对人热忱,别人也会以热忱相待。创造欢喜、安全和信赖的感受,是人际和谐的来源,也是生命智慧流洩的甘泉。

人的感受一旦僵化,想像和思考就会窄化,惊奇和觉察也逐渐萎缩。这时,生活变得平淡无趣,不经心的煳涂事也会出现,最严重的是生活的创意和活力的折损。

创造力的衰退,往往导因于感受的僵化。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或情境有了改变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从不同的感受中,产生不同的点子,去回应或解决问题。如果感受僵化了,遇到任何事情,都只有一种或少数同质的感受,那么弹性思考和创意也就不复出现。比如说,一个人遇到事情都只感受到焦虑和不安,他的回应无论如何亦只侷限于退却、规避或找借口开熘。因为紧张和焦虑的人,对任何事都会反应出不安和逃避。

在学习、观察和研究上,感受僵化的人总是见怪不怪,很容易被刻板的感受所困,看不出真相和端倪,当然也就找不到正确的回应。心理学家兰格(Ellen Langer)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个人假装扭伤,央请路人到附近药房买他所指定厂牌的绷带裹伤。他事先告诉药房,请他们回答:「这个牌子的绷带已经用完。」结果二十五个路人之中,没有一个人想到要请药剂师建议另一种牌子的绷带。这些人在受託买某一种厂牌的绷带时,感受已经固化在一点上,因此不会去想其他可能的方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很有吸引力,“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光看书名就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我最近正经历人生中的一个瓶颈期,总感觉事情不顺,每天被各种琐事压得喘不过气,心情也变得很沉重。偶然间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力量,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凭书名和封面,我就觉得这本书或许能为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困境中的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告诉我,如何在不如意的时候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将眼前的困难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尤其“转逆成顺,化苦为乐”这几个字,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实用的心法或者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将“苦”转化为“乐”。这种从低谷走向高峰的过程,我想是很多人都渴望拥有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看看里面的文字会带给我怎样的触动和改变。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转逆成顺,化苦为乐”这几个字吸引的。在台湾生活,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顺遂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跟生活的浪潮搏斗。这本书的书名,就像在我茫然的时候,递过来一盏指路的明灯。“转逆成顺”这部分,我尤其好奇,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方法,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或者,是在事情没有完全变好之前,我们先能让自己心里感觉顺一些?而“化苦为乐”,这绝对是人生终极的目标之一了,谁不希望把那些难过的经历,都变成让自己更坚强、更豁达的养分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让我不仅仅是知道这些道理,而是真的能运用到生活中,让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让我在面对不如意时,能够笑得出来,而不是只能苦着脸。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在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但有时候,即便我再怎么努力,生活还是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化苦为乐”,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是不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出了问题?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经历,然后从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意义,甚至从中获得一种特别的快乐?我猜想,这本书也许会探讨一些关于人生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理解和运用。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而是能够积极地应对,最终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内心的平静感到好奇。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压力太大了,常常让人觉得喘不过气。这本书的书名“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鸡汤,而是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在面对人生中的“转弯处”时,不至于惊慌失措,而是能够稳住脚步,甚至发现新的出路。我尤其对“转逆成顺”这部分感到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智慧,能够让原本看似不利的局面,变得顺风顺水?而“化苦为乐”更是让人期待,我们生活中的苦难总是难以避免,如果真的能学会将苦难转化为一种积极的体验,那将是多么大的解脱和升华。我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或者引用一些他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快乐。

评分

“生命转弯处:转逆成顺,化苦为乐”,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本书一定很有份量。我最近也在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路走不通了,就觉得世界末日一样,但其实,有时候换个方向,可能就会有新的风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教我一些“转逆成顺”的技巧,是如何在看似绝望的时候,找到那个扭转乾坤的契机。还有“化苦为乐”,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人生智慧了,也许是教会我们如何看待苦难,如何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它吞噬。我希望作者是一个有深度的人,能够用真诚的文字,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跟着一起思考,一起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力量,一种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