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纳粹党在德国已经掌权,意图所在不只是绝对的政治势力和清除犹太人,而且对全体人民思想行动全面监控。1933年五月十日纳粹假大学生团体之手,发动全国性反动思想的清除,举行全国性焚书活动,数以万本书籍付之一炬。七十五年后的今天,这些作家和其作品早已被遗忘。佛克卫德曼(Volker Weidermann),以呈现战后德语文学史闻名,试图重新唤起社会的记忆,改变这些不该被遗忘的作者,已经被遗忘的命运。黑名单上有九十二个德国作家和三十五个外国作者。包括国际知名的有海明威、杰克伦敦、茨威格、雷马克等。本书描述这些作家个人及作品的特色,以传记和回忆录的形式呈现给今日的读者。目的是让被遗忘的从遗忘中走出来,把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着作呈现给今日的读者。重新光耀当时被焚毁的书,重现当时多数文人面临公义道德勇气的抉择、流亡的生活,赋予他们悲剧性的生命一个现代的意义。将焚书之人当时的胜利,在今日转成溃退惨败。
作者简介
佛克卫德曼(Volker Weidermann)
1969年出生在达姆城(Darmstadt),在海德堡和柏林研读政治学与德国文学。现在是文学编辑与法兰克福日报周日特刊(Frankfurter Allgemeinen Sonntagszeitung)副刊主编,居住柏林。以「荣耀之年。德国文学1945年至今日的故事」在2006年初引起轰动大卖,掀起一段激烈的副刊笔战。
前言
「这本书则不再只是浮光掠影。我毫无遗漏的追踪了所有作品被登录在文学第一黑名单上的作家,而哪本书该被丢入火堆,所根据的就是这份名单。榜上有名的包括49位以德语写作的作家,37名以外语写作的作家。并不是所有这些生命都能从出生到离开人世都被完整地重组建构,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重新被找到。庆幸的是,留下的缺漏很少,在史料记载中与各式追踪资料里,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没有留下痕迹的,而只出现名字的谜团也不多。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生平经常以「不知所终」或「正确死亡日期不详」作为结尾,实在是因为在那样的时代,人们经常无故便不知去向,既没有先兆,最后的痕迹也无从查起。本书的重点放在德国作者身上。对这些作家而言,作品被挑出来烧毁一事,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存在。对他们来说,这代表他们所有的一切。他们大部分因此失去了读者、家园,甚至生命。」
說真的,最近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浮光掠影的書籍,真正能夠讓人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好像越來越少了。《焚書之書》這個書名,第一眼看到時,確實讓我有些意外。畢竟,「焚書」這個詞,總帶著一種毀滅與禁錮的意味,與我們所追求的知識傳承似乎有些遙遠。但是,仔細一想,或許作者是想藉由這個極端的概念,來反襯出「書」本身的價值與力量。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在書中探討,歷史上哪些書籍因為其思想的顛覆性、對現狀的挑戰性,而成為被權力者「焚燒」的對象。通過對這些「禁書」的分析,來揭示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人類對於思想自由的永恆追求。又或許,這本書也會探討「焚書」的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如何篩選、辨識、甚至「捨棄」那些低劣、虛假、無價值的資訊,才能真正讓有價值的知識,得以留存與傳播。我對作者如何巧妙地將歷史與現代、具象與抽象的「焚書」概念融合,並且引導讀者進行深入思考,感到極大的期待。
评分最近一次逛獨立書店,無意間看到《焚書之書》的擺設,立刻被它極簡卻又充滿意境的封面吸引。那是一種沉靜而內斂的美學,讓我聯想到許多古老的卷軸,又帶著一絲現代設計的俐落感。我對書的內容感到非常好奇,因為「焚書」這個概念,在我腦海中總是與那些權力者為了鞏固統治而摧毀異議思想的歷史事件聯繫在一起。然而,本書的書名卻是《焚書之書》,這就饒有趣味了。它是在講述那些「被焚」的書嗎?還是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本講述「如何焚書」的「指南」?抑或,這是一種象徵性的提法,暗示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或許也需要學會「焚」去無用、虛假的資訊,才能真正聚焦於有價值的知識?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書中會深入探討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從學術的角度去分析其動機、影響,甚至是後續的反彈。又或許,作者會將這個概念延伸到現代社會,探討數位時代的資訊洪流中,我們如何篩選、辨識、甚至「捨棄」某些訊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否為我們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思考「書」與「閱讀」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评分我對《焚書之書》這個書名,一直感到非常好奇,總覺得它蘊含著一種強烈的張力。畢竟,「焚書」本身就帶著一種毀滅、遺忘的意味,而「書」又是知識、思想、情感的載體。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不禁讓人聯想到歷史上那些因思想碰撞、意識形態鬥爭而產生的書籍毀滅事件。我猜想,作者很可能在書中,會深入探討這些歷史上的「焚書」事件,從而揭示那些被壓制的思想,以及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的。書中會不會描繪出,在那個時代,有哪些書籍因為挑戰權威、觸及禁忌而被視為洪水猛獸,進而遭到大規模的銷毀?同時,我又好奇,作者會不會將這種「焚書」的概念,引申到現代社會的閱讀習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量龐大,有多少是真正有價值的?我們是否也需要學會一種「篩選」或「捨棄」的能力,也就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焚書」,來讓自己的思緒更加聚焦,更能從海量資訊中汲取真正滋養心靈的養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帶來一些關於知識、思想、以及我們自身閱讀行為的深刻啟示。
评分老實說,我第一次在網路書架上看到《焚書之書》的時候,心裡是有一點小小的牴觸的。畢竟,對於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焚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毀滅的意味,總覺得跟「書」這種承載知識、思想、情感的載體,是相悖的。但是,仔細想想,很多時候,一個事物之所以重要,或許也是因為它曾經被「否定」或「試圖被否定」過。就像某些被禁的文學作品,反而因為禁令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好奇心,最終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我猜測,這本書或許就是以一種反向的思維,來探討「書」的價值與生命力。作者會不會透過梳理那些「被焚」或「差點被焚」的著作,來證明它們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以及人類對於知識和思想的渴望,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被真正壓制的?我對作者如何運用這樣一個極具張力的主題,來闡述關於知識傳承、思想自由,甚至是歷史記憶的韌性,感到非常有興趣。是不是會有一種,即使歷經焚燒,那精神的火種依然能在灰燼中延續,甚至更加耀眼的故事?
评分我對《焚書之書》這個書名,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帶點戒備的態度。你知道,在我們這樣一個重視知識傳承的社會,「焚書」聽起來總像是一種禁忌,一種對文明的破壞。但是,正是這種「禁忌」,反而讓我對書的內容更加好奇。我想像,作者或許會從歷史的角度,細數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被焚毀的書籍,可能是因為思想過於前衛,挑戰了當時的權威;也可能是因為記錄了某些不願被公開的歷史真相。書中是否會描寫那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書籍的讀書人,他們的堅守和傳承,又會是怎樣一番蕩氣迴腸的故事?或者,作者會將「焚書」的概念延伸到更廣泛的層面,比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收到海量的資訊,有多少是真正有價值的?我們是否需要學會「焚」去那些無用的、虛假的內容,才能讓真正的知識,得以在我們的腦海中紮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知識、歷史、以及我們自身閱讀習慣的深刻反思,並且讓我們重新認識「書」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评分最近在一個讀書會上,朋友偶然提到了《焚書之書》這本書,聽起來就很有意思。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一個事物之所以重要,往往是因為它曾經被壓抑、被否定過。而「焚書」這個概念,恰恰體現了這種極致的壓制。我想,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討,在歷史上,有哪些書籍因為其內容對當時的權力體系構成了威脅,而被無情地銷毀。這些被焚毀的書籍,是否反而記錄著最為真實、最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掙扎?書中是否會描繪出那些在動盪時代,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知識的讀書人,他們的堅韌與智慧?又或者,作者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闡述「焚書」,例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需要學會「焚」去那些無用的、片面的、甚至有害的資訊,才能讓自己的思緒更加清晰,更能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能夠將這樣一個沉重、卻又極富啟發性的主題,融入到書本之中,並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思考。
评分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焚書之書》這個書名的時候,內心是有一絲震驚的。畢竟,「書」在我們心中總是承載著知識、智慧、文明的符號,而「焚書」卻帶著毀滅與遺忘的意味。然而,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激起了我極大的好奇。我忍不住想像,這本書究竟想講述什麼樣的故事?是關於那些被歷史塵封的禁書,它們的內容是否比權力者所允許的更為真實、更為深刻?作者是否會透過對這些「被焚」書籍的挖掘,來揭示被掩蓋的歷史真相,或者,傳達那些不被主流認可卻極具價值的前瞻性思想?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是否會將「焚書」的概念,延伸到現代社會的閱讀習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被海量的資訊淹沒,有多少是真正有營養的?我們是否需要學會「焚」去那些無意義、虛假的內容,才能讓真正有價值的知識,在我們的心中得以留存和生長?這本書的標題,彷彿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一同探索知識的邊界、思想的自由,以及閱讀的真正意義。
评分啊,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封面設計很特別的書,叫做《焚書之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好好拜讀,但光是這個書名就勾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你知道嗎,在我們這個社會,好像越來越多人習慣了快速瀏覽、碎片化的資訊,真正能夠靜下心來,深入一本一本翻閱、理解一本書的時光,似乎變得奢侈起來。而「焚書」這個詞,總帶著一股濃厚的歷史厚重感,也暗示著某些東西的消逝、隱藏,或者說,是被賦予了某種特別的意義。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想探討的是什麼樣的「書」?是那些因為時代變遷而失傳的古籍?還是被權力者刻意抹去的歷史記載?抑或是,那些我們個人心中,因為各種原因而選擇「焚毀」的記憶與情感?作者是否會在書中呈現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考證,揭示某些被塵封的真相?或者,這是一本更偏向文學的創作,透過虛構的故事,來演繹「焚書」背後的人性掙扎與時代洪流?我腦海中已經浮現出好幾種可能性,從歷史的長河到個人內心的幽深,這本書的潛力實在太大了,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到底能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评分老實說,《焚書之書》這個書名,一開始聽起來就帶有一種肅殺的氛圍,讓我聯想到歷史上那些動盪不安的年代,以及被權力者視為眼中釘的書籍。但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反而激起了我對內容的好奇。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並非僅僅是陳述歷史上「焚書」事件,而是透過這些事件,來探討「書」的價值、思想的傳承,以及人類對知識永恆的追求。作者或許會深入挖掘那些「被焚」書籍背後的故事,它們為何會觸怒當權者?它們又承載了怎樣不為人知的真相?我對作者如何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那個時代的氛圍,以及那些為了保護知識而奮不顧身的知識分子,感到非常期待。更進一步地,我也好奇,作者是否會將「焚書」的概念,延伸至現代社會。在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是否也需要學會一種「數位焚書」的能力,來過濾掉那些無意義、干擾思緒的資訊,從而真正地專注於有價值的知識,讓閱讀成為一種更有力量的行動?
评分話說,我一直對那種能夠引人深思、拓展視野的書特別著迷,而《焚書之書》這個名字,光是聽就覺得充滿了力量和故事性。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歷史長河中被視為禁忌、被刻意銷毀的書籍,是否反而記錄著最真實、最觸動人心的歷史片段?作者是否會透過這本書,為我們揭示一些隱藏在官方史書之下,不為人知的真相?也許,書中會描繪出一個個在白色恐怖時期,冒著生命危險抄寫、傳播禁書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勇氣和犧牲,將會是多麼令人動容。又或者,作者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去詮釋「焚書」,例如,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而不得不「焚」去一些純真的想法,或是為了迎合他人而「焚」去真實的自我。我特別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探討,即使是「被焚」的知識,其思想的種子是否依然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並在後世開花結果。這樣的探討,絕對能觸動很多內心深處的迴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