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些歧视变得可以理解,如果爱情不是不可能,如果过往的记忆渐趋鲜明……真的会比较幸福吗?
《24个比利》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经典代表作!
45週年纪念版全新完整译本
当我从他们眼中的白痴变成了天才,
当我从众人的笑柄变成了不可思议的「怪物」,
我才渐渐懂得,
世界上有一种悲伤叫作心痛,有一种残酷叫作理解……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查理吃力地将这两句话写在〈进步报告〉。他患有智能障碍,最希望能「变聪明」,纯真地以为这样就能交到很多朋友,再也不会感到寂寞。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查理于是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高速进化,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显出来……
他终于明白那些「朋友」说「去整查理.高登」是什么意思;他终于知道为什么看到爱丽丝会心跳加速、手足无措;他终于回想起那段童年阴影,原来那就是痛苦、悲伤、恐惧这些辞汇的意思。而当心理医师宣称自己是「天才查理」的造物主,他再也忍无可忍!
然后,愤怒与怀疑变成查理对周遭世界的反应。我是我生命的全部,或只是过去这几个月的总合?我做过什么,为什么有股无法言明的罪恶感席卷而来?就在此时,阿尔吉侬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实验真的成功了吗?查理深陷在自我认同的重重迷障中,而更大的危机即将到来……
在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中,丹尼尔.凯斯借由查理.高登的蜕变日记,细腻又写实地反映出心智障碍者置身现实世界的模煳定位与艰难处境,字里行间更展现了他对自私人性的犀利控诉!无可取代的题材、扣人心弦的文笔和发人深思的意涵,即使在经过多年之后,依然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必读经典!
作者简介
丹尼尔.凯斯 Daniel Keyes
一九二七年生于纽约,拥有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学位。一九五○年代早期进入科幻小说杂志《Marvel Science Fiction》工作,随后转换跑道,成为时装摄影师与中学教师。凯斯在教学之际,利用课余时间在布鲁克林大学进行英美文学研究,再获得文学学位。
一九五九年,凯斯在《奇幻与科幻》杂志首度发表作品即一鸣惊人,短篇处女作《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并为他赢得「雨果奖」的肯定,而在扩展成长篇后又再荣获「星云奖」,一举囊括了科幻小说界最重要的两项大奖!这部探讨心智障碍主角查理与白老鼠阿尔吉侬在医疗介入后,身体与心理所产生的变化的作品,更屡屡受到影剧圈的青睐,一九六八年先被改编拍成电影「落花流水春去也 」(Charley),让男主角雷夫.尼尔逊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殊荣;而NHK也在二○○三年改编成电视剧「献花给仓鼠」,法国、波兰与英国则先后改编成舞台剧。
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大获成功之后,凯斯又陆续推出了《抚触》、《第5位莎莉》、《24个比利》、《比利战争》及回忆录《阿尔吉侬、查理与我》等作品,其中《第5位莎莉》与《24个比利》均以探讨多重人格障碍为主题,也使得凯斯成为读者心目中最擅长以医疗背景描写人类心理的作家!《24个比利》呈现了美国第一个犯下重案、却被无罪释放的精神病患比利体内所共存的二十四种人格,扎实的研究与出色的情节安排,让凯斯赢得德国「科德.拉斯维兹奖」的最佳外国小说,并荣获美国侦探作家协会「爱伦坡奖」提名,美国华纳电影公司也改编拍成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
凯斯的作品已卖出三十种以上语文版权,全球销量超过六百万本。一九八八年,布鲁克林大学颁发荣誉校友奖章给凯斯;二○○○年,美国科幻协会则颁发「荣退作家奖」,以表扬他在科幻小说上的卓越成就。
译者简介
陈澄和
台大历史系毕业,义大利Siena大学文学院研究。大半生在平面媒体打滚,以国际财经新闻为主业,业余译有多种英文、义大利文译着。
推荐文
《乞丐王子》的变奏──震撼、迷人、爱不忍释!
王浩威
大部分的读者对《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阅读,可能和我一样,都是早年出版的版本。那是一九九五年的事,作者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se)连续有几本书在台湾出版,像是《第5位莎莉》和《24个比利》。
二次大战后的精神医学界,曾盛行一个叫「文化相关症候群」(Culture-Bound Syndrome)的诊断。当时以为,这一类的文化相关症候群是跟该地区还不是很现代化时,因为传统的特殊共同观念和相信,而出现的特殊症状。如在华人社群中的缩阳症(Koro)就是一个例子。传统华人相信男性的阳气会流失,流失到最严重时连性器官也会不见或变小。这在五○年代的台湾还经常可见,不过我开始当精神科医师的八○年代就没有再听闻。倒是一九八六年海南岛还发生过一次集体缩阳的大事件,某几个村的男人都为自己身体的这种现象吓坏了。不过那虽然是一九八六年的事,如果我们现在去三亚渡假,询问当地人,大概不会有人还记得这事,更没有所谓的患者。整个中国改变得太快,不只是建筑和财富,连心智也改变了。
文化精神医学对这些变迁,过去只注意到文化相关症候群消失的意义。这些消失代表该地方越来越现代化或西方化了。后来,文化精神医学也开始讨论是否有新的文化相关症候群,也就是西方化或现代化才出现的症状,譬如厌食症、自我伤害行为、拒学行为等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多重人格障碍。这些以前台湾没有但西方很普遍的症状开始出现,可能是代表我们心智某一层面上是越来越西方化,但也可能是我们原有文化观和西方文化有更深的互动(包括认同和冲突),或是现代化以外的历史过程,让我们集体的心态(mentality)有了细微但新颖的改变。从这样的观点,我们来思考这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当年出版时,是相当受到欢迎的。而且不只是台湾,连日本和韩国都改编成电视剧。好莱坞也拍了一部电影,只是受注意的程度不高。
我们当然可以从作品的角度来讨论为何丹尼尔.凯斯这部小说,比前两本还更受欢迎。
我自己对作者丹尼尔.凯斯的背景并没有太多了解,也不急着去网路搜索。不过,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作者所有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中最迷人的一本。前面两本不管虚构的小说或报导的新闻体,都还拘泥在写实的层面,可是到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种带有现代都会气氛的小说(奇幻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触及的层面更深也更广,带给读者的是既震撼又迷人的阅读经验。特别是在这一次完整译本里,我们看到了原来没有的许多细节。而故事往往就是以细节来打动我们的心情,这次的完整译本,也许就是因为
这样,让我们情绪更是投入其中随之起伏的缘故。
然而,除了细节,《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感动还有什么原因?
作者向来擅长的多重人格描述,这一次也在这本小说出现了。当智商开始改善的主角查理和爱丽丝去听公园音乐会时,忽然看到幻影一般的青少年查理,而且随后的出现是越来越频繁,最后简直就是两个分裂的人格互相对话,就是典型多重人格的不同版本。
将多重人格应用在小说里并不罕见。五○时代黑白电影的就有「三面夏娃」、「惊魂记」等名片,日本近年松冈圭祐的《催眠》等系列作品,东野圭吾的《杀人之门》也用到一些。这些作品在描述人格的黑暗面,往往是扣人心弦的。
不过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我们还可以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在研究童话或小说时,荣格学派提出所有故事都有它的原型的说法。《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样的故事,其实只是我们从小熟读的马克.吐温《乞丐王子》的现代变奏版罢了。
在《乞丐王子》里,当王子和外表与自我都相似的乞丐交换身分后,不管是从乞丐变王子的那位(这是从笨变聪明的查理),还是从王子变乞丐(从聪明天才又回到白痴的查理),过去熟悉的世界都开始翻转了,所有的常规都不再存在。这时,所有过去熟悉的事物都变得不一样了,所有我们以为熟悉的那些人,原来只是熟悉他们的面具,而从没看到真正的人性。
在书中的查理就是现代版的乞丐王子。只是马克.吐温笔下的故事,到最后还是喜剧收场:艾德华王子继承了王位,而乞丐汤姆.康地到最后还是当了国王侍卫,结局皆大欢喜。然而,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里,经由白痴而天才再变回白痴的查理,却因为暸解了人性,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天真无邪了。
《乞丐王子》的故事,原本就很容易获得现代人的共鸣。在现代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很可能迅速成功,每个成功的人也可能迅速失败。我们一方面在「星光大道」或「超级偶像」里看到人人都可能立即成名,苏珊大婶或小胖林育群的故事好像就是我们伸手可及的希望;但是,我们又经常看到过去大红特红的影歌星或职棒明星沦落的故事,甚至是昔日王子陈致中的丑闻或某富二代王子锒铛入狱。
真实的世界如此,当然,《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就读起来特别亲切。以致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念头:我们每个人将是或曾是那一只勤奋奔跑的阿尔吉侬。也许,这也为什么小说永远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