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小姐》是席尼兹勒的第二部独白小说,与前一部《辜司特上尉》的诞生间隔24年之久,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超越第一部,原因是小说中使用的意识流「内在独白」之技巧比第一部更纯熟、更深入。此种书写技巧在二十世纪初尚未普及,《伊瑟小姐》因而在德语读者圈内一时蔚为风潮,至二○年代末期已特卖七万册。至那时起,席尼兹勒可谓开风气之先,后续不断有作家沿用「内在独白」技巧写作。
《伊瑟小姐》大部分写的是一名小女生伊瑟的意识、思考、感觉与内在冲突。身为律师的女儿,伊瑟被母亲逼迫去向封多尔斯戴先生借贷3万元,以挽救父亲的财务困境以及社会声誉,封多尔斯戴先生愿意借钱,但条件是伊瑟必须裸身呈现,时间是15分钟。心情极度复杂与不情愿,伊瑟的内在陷入交战,在内心混乱与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她在饭店一处大厅除去衣服,并喝下过量的安眠药。
对作者席尼兹勒来说,欲呈现小说主人翁伊瑟小姐内心的感觉、冲突与天人交战,没有比「内在独白」手法更能适切呈现这位年幼小女生的心理状态。整部小说时而被人物的对话所中断,但从手法运用的份量看来,这部小说堪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内在独白」小说。
作者简介
席尼兹勒 (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
奥地利19、20世纪交替时期的重要作家,专长小说与戏剧,被认为是德语文学「维也纳现代派」的代表性人物。席氏出生犹太医生世家,早年习医并执医业,但青年时期就表现对文学的热情。综观他的文学创作,其自然科学的教育背景以及医生的身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后来并无继续医生的志业,处理人的心理与内在问题一直是他的文学作品关键性的元素。其代表性作品包括戏剧《轮舞》(Reigen)、小说《辜司特上尉》(Leutnant Gustl)与《伊瑟小姐》(Fraulein Else)。
译者简介
陈淑纯
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致理技术学院应用英语系副教授,兴趣与专长聚焦于跨文学与艺术领域,尤以跨文学与音乐为最,近年对于西方歌剧与戏剧多所涉猎。由于语言与音乐的关系一直是被关注的面向,扩充并深入对语言、认知、思考与意识等问题的研究,是学术必经之路,由于小说《伊瑟小姐》(Fraulein Else)探讨人的意识与语言的关系,投入本书的译注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译导读
一、席尼兹勒(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与其年代
二十世纪初的奥国文学,与同时代的德国文学比较之下,有些疲乏气息。十九/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的德国文学作家,不乏透过文学作品为社会作出重大变革并为中下阶层发声者,如郝普曼(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霍尔滋(Arno Holz, 1963-1929)、席拉夫(Johannes Schlaf, 1862-1941)等,而同时期活跃于维也纳的文人艺术家如霍夫曼史塔(Hugo von Hofmannsthal, 1874-1929)、席尼兹勒(Arthur Schnitzler, , 1862-1931)与巴尔(Hermann Bahr, 1863-1934)等人,在艺术表现上离经叛道,但同时也被指摘不沾尘世,可以说奥国文人艺术家重艺术美学胜过社会伦理。当时期的奥国社会在富有的中高阶层级与低下的工人阶级之间、贵族与泛泛大众之间存在着无可跨越的鸿沟,艺术只服务于少部分受教育人士,艺术失去与大众接近的机会。
席尼兹勒(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展露才份的年代正值自由主义在奥国当道的时代,国内行政、外交、统领,以及在大学授课的关键人士多由自由主义思维者掌政,文坛新秀皆或多或少沾染自由主义气息。霍夫曼史塔、席尼兹勒与巴尔等人不关注、不涉猎、不投身社会改革的态度,大抵源自于这股自由思潮,他们展现极端的个人主义、对宗教的包容,或说漠不关心,他们不受限于意识形态,对人的作为倾向于只及会意,不予评价,一般社会大众对物质的匮乏,对这些出身中上阶层的文人志士来说,非常陌生。
此时的欧洲,科学方面受实证主义所影响,人的个性受命运与环境决定的说法自然也传染到人文领域,此实证认知角度后来在法国发展出蓬勃的印象主义,画家莫内(Claude Monet, 1840 - 1926)、马奈(Edouard Manet, 1832-1883)、雷诺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以及文学家都德(Alphonse Daudet, 1840-1897)与龚固尔兄弟Ed-mond de Goncourt (1822-1896)与Jules de Goncourt (1830-1870)等人为代表性人物。
实证观点在维也纳则由科学家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引进「感官实证主义」,认为所有科学都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官认知的概念描述,表现于事物自身的「相对」本质,因此,他不认同「人」的心灵结构维持不变的说法,事实是,人的心灵结构随感觉与想像随时在变化;对他来说,人的感受与外在事物是同一回事,物理与心理都与感知有关,因为感受的内容就是物体对象,所以外在世界就等于内在世界。依据他的看法,这个世界随时在改变,世界非由物体组成,而是由一连串时流动、时停滞的感受所组成,一件物品或随触觉、或随对光的感觉不同而分秒在改变。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人身上,「我」非恆静,而是恆动的个体,且永远在改变当中、过程当中,一个固定不变的「我」根本不存在。而「我」只是幻像,此「幻像」乃感官认知的另一个说法,时而会与「我」相连结。
马赫大胆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差别、心理与物理之间没有区隔,个体的所有感官认知都相互牵连,他认为,一个被隔绝的「我」与被隔绝的事物一样不存在,「我」与事物都只是暂时的虚拟而已,所以,他特别凸显所有存有的虚拟本质。
维也纳文人艺术家的印象主义受「感官实证主义」影响,他们企图捕捉并再现的,是瞬间的、不受想像所混淆的印象,以这样的方式,他们的表达绝然的主观,所有一切都归向「我」—一个感官认知的复合体,他们艺术表达的对象不是客体的外在世界,而是艺术家从外在世界得到的印象。从马赫的哲学看来,他们将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视为合一,真实只存在于主观的认知中。
印象主义强调瞬间思维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如果眼前瞬间短暂的印象是真实的,其有效性也只在瞬间之内。由于印象随时随刻在变,真实失去它持续的价值,取代「真实」概念的,是真实的相对性,人无从掌握可留住的事物,人因此会失去信心。
印象主义也处理人的性冲动问题,印象主义流派的文人艺术家相信,人受制于与人的内在背反的一股力量而不自知,这股力量后来由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发现并开展其学说,而席尼兹勒欲探索的方向正与佛洛伊德不谋而合。同为医生与心理学家的佛洛伊德认为,人对其所有行为的动机少有清楚者,甚至迷惑于自我的感觉与行为,这种迷惑不清他透过心理分析试图将其排除,方法是揭开人的无意识,以及揭露从未被承认的精神与心理物理学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说法,人的性冲动在强力压抑之下会导致心病,压抑的过程当中,性冲动从意识区被驱赶至下意识区之后,以作梦或偏差行为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他否定人能自我确定精神状态,人从现实中所得的印象是见识,同时也是幻象。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革命性地推翻了传统对人的自信的看法,人突然之间变成不知真实、不识自我,时而需要在他人之前掩饰自我,面对自己时,也时而需要作自我掩饰。
席尼兹勒(1862-1931)与佛洛伊德(1856-1939)二人当年在维也纳住在同一个行政区,但实际的接触不多,从稀少的信件当中,旁人得知佛洛伊德相当称许席尼兹勒。有趣的是,二人专研的兴趣朝类似方向发展;由于席尼兹勒也具医学背景,他大约与佛洛伊德同时投入摧眠术(Hypnose)与感应(Suggestion)问题的研究,席尼兹勒在此时也发表他一生唯一的一篇医学论文。日后,席尼兹勒的兴趣转向文学艺术,但基本上,二人的产出可说殊途同归。
席尼兹勒是德语文学十九 ~ 二十世纪交替时期的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在他有生之年遭受许多误解,如第一部独白小说《辜司特上尉》(Leutnant Gustl)就是一例。这部小说以「内在独白」的方式呈现主人翁—一名少尉的内在恐惧、着魔与神经官能症,如此严重影响军人英勇形像的小说于1900年出版,激怒了当时整个奥匈帝国军方,从此他的写作生涯麻烦不断,经常受禁于检查单位。《伊瑟小姐》(Fraulein Else)是他的第二部独白小说,与前一部的诞生间隔24年之久,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超越第一部,原因是小说中使用的意识流「内在独白」之技巧比第一部更纯熟、更深入。此种书写技巧在当时尚未普及,《伊瑟小姐》因而在德语读者圈内一时蔚为风潮,至二○年代末期已特卖七万册。至那时起,席尼兹勒可谓开风气之先,后续不断有作家沿用「内在独白」技巧写作。
席尼兹勒虽经常旅行,大部分为科学研究,例如伦敦、巴黎与哥本哈根等多处是他时常拜访的地方,但他的一生大部分在维也纳(Wien)渡过,这个城市在他的作品当中佔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区域名称、街道名称是作品中令读者熟悉这座城市的元素,维也纳的政治、经济与中上社会也让读者历历在目。而其实在一次大战之后,维也纳文学界已渐渐将席尼兹勒视为过气文人,对他注意的空间有限。除此之外,他出生犹太人的身分,晚年由于日益严重的反犹风潮,更削弱他在维也纳文学重镇的所属感。二次战后,文学批评界再度注意到他,已是七○年代的事了。
席尼兹勒留给后人大量的戏剧与小说作品。从他的文学创作角度看来,其自然科学的教育背景以及医生的身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后来并无继续医生的志业,处理人的心理与内在问题一直是他的文学作品关键性的元素,例如他善于在小说中描述人物的意识状态、氛围与内在发展,但特别的是,他极少对事件的冲突有所解决,更多的是结果的不确定与悬而未决。小说《伊瑟小姐》写的正是一名小女生伊瑟的感觉与内在冲突。身为律师的女儿,伊瑟被母亲逼迫去向封多尔斯戴先生借贷三万元,以挽救父亲的财务困境以及社会声誉,封多尔斯戴先生愿意借钱,但条件是伊瑟必须裸身呈现,时间是十五分钟。心情极度复杂与不情愿之下,伊瑟的内在陷入交战,在心情混乱与意识不清的情况下,她在饭店一处大厅除去衣服,并喝下过量的安眠药。
对作者席尼兹勒来说,欲呈现小说主人翁伊瑟小姐内心的感觉、冲突与天人交战,没有比「内在独白」手法更能适切呈现这位年幼小女生的心理状态。整部小说时而被人物的对话所中断,但从手法运用的份量看来,这部小说堪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内在独白」小说。
“伊瑟小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故事性,不知道是不是那种带着点宿命感,或者充满了优雅与坚韧并存的角色。我喜欢那些女主角不是一味柔弱,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力量的故事。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或者在逆境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我常常会被那些独立自主、内心强大的女性角色所吸引。如果《伊瑟小姐》能够塑造这样一个鲜活、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我非常期待。我希望她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个体,她的故事能够带给我启发,让我感受到力量。
评分哇,这本书的名字《伊瑟小姐》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感!“伊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又优雅的气质,感觉像是哪个年代的贵族小姐,或者是住在某个古老宅邸里的神秘人物。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画面了,可能是一个有着故事的背景,也许是某个大家族里的女儿,经历了些什么,所以才有了“伊瑟小姐”这个称号。光是名字就让人充满好奇,想知道这位“伊瑟小姐”究竟是谁,她的生活是怎样的,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常常会在书店里,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封面设计独特、书名又引人入胜的书时,就会忍不住拿起它,翻开来感受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就属于那种,即使不看简介,也会被它深深吸引住的类型。有时候,一本好书的开始,真的就在于它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伊瑟小姐》显然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精彩绝伦的阅读体验,让我沉浸在“伊瑟小姐”的世界里,一起去探寻她的秘密。
评分我一直对带有某种时代背景或者特定地域色彩的故事特别着迷。《伊瑟小姐》这个名字,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时代或地点,但却有一种复古的、甚至是带点欧洲古典韵味的感觉。我可以想象,她可能生活在某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镇,或者是在一个充满旧日风情的庄园里。这样的背景设定,很容易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氛围感,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我喜欢那种有细节、有温度的描写,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体会到角色的生活状态。如果《伊瑟小姐》能够细腻地描绘出她所处的世界,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定会非常丰富。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也能体会到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
评分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有力,又充满想象空间。《伊瑟小姐》这个名字,恰恰是这样。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直接将一个人物的名字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邀请。它就像一个未解的谜语,让我想要去探究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故事。我喜欢那种读起来会让人不断思考,不断产生联想的书。或许《伊瑟小姐》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让你随着文字的引导,自己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去理解人物的动机,去感受情感的起伏。这种互动的阅读方式,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共鸣和更持久的回味。
评分这本书的命名方式,让我想起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那些以人物名字命名的书,往往都围绕着主角的成长、命运或者经历展开。像是《简·爱》、《安娜·卡列尼娜》,都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女性角色。《伊瑟小姐》这个名字,虽然我还不了解具体内容,但它自带的那种独特的韵味,让我想象她可能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经历过人生起伏的女性。或许她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但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又或者,她是一个在爱情、亲情、友情中挣扎的角色,在人性的复杂中做出艰难的选择。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深刻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现角色成长的故事。如果《伊瑟小姐》能够做到这一点,那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位“伊瑟小姐”究竟是怎样的个性,她的人生旅程会有怎样的跌宕起伏,以及她最终会走向何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