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幕府无视先祖「锁国」之令,竟意图与重兵进逼的欧美列强交往,满腔热血的志士怒而倒幕,以暗杀为血腥的时代揭幕。对幕末的日本而言,樱田门外的暗杀事件确实发挥了促进历史跃进的作用;暗杀自此变得面貌复杂,既可如史诗般崇高受人讴歌,亦可能是攫取功名利禄的不入流手段而已。
司马辽太郎声称厌恶暗杀手段,却以此为主题,花费一年时间,写就十二则短篇小说。「历史有时是靠鲜血染成的。虽然人们并不期待如此,可是暗杀者、被暗杀者的尸骸却同样是历史的宝贵遗产。」──司马辽太郎便是由此观点,重新审视幕末的暗杀事件,将焦点集中在人物本身与事件的关系,由小见大,描绘出狂澜奔腾的幕末时代。
出版缘起
潮, ,读如shio。
历史如海,潮骚不息,皆为人事起伏;
潮起有时,潮退有征,不外时机二字。
从古事传说到文明开化,从战国纷起到幕末骚动,
从信而有征的册页记载到隐约其人的乡野传唱,
【潮】系列为你揭露精彩绝伦的日本历史面目。
作者简介
司马辽太郎
一九二三年生于大坂,大坂外语学院蒙古语系毕业,原名福田定一,笔名乃「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之意。一九六○年以忍者小说《枭之城》获直木赏后,几乎年年受各大奖肯定。六一年辞去记者工作,成为专职作家,惯以冷静、理性的史观处理故事,鸟瞰式的写作手法营造出恢宏气势。一九九六年病逝后,其「彻底考证」与「百科全书」式的叙述方法仍风靡无数读者,堪称日本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学巨匠。中译作品有《新选组血风录》《幕末─十二则暗杀风云录》《最后的将军──德川庆喜》《宛如飞翔》《宫本武藏》《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鎌仓战神源义经》等。
着作:《新选组血风录》《幕末─十二则暗杀风云录》《最后的将军──德川庆喜》《宛如飞翔》《宫本武藏》《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鎌仓战神源义经》
译者简介
孙智龄
一九六三年生,日本东洋大学文学硕士。职业家庭主妇,业余从事日文小说翻译。译作有《幕末》《阳晖楼》《平家物语》(一、二册)《花食》《东京爬树侦探》《光球猫》(皆远流)等。
导读者简介
林水福
一九五三年生,云林县人。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博士,专研日本平安期文学及近现代文学。曾任日本梅光女学院大学助教授、东北大学客座研究员、辅大日文系主任。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于中日学术专刊;散文、评论散见各报章杂志。译着有《苍狼--成吉思汗》、《沉默》、《母亲》、《影子》、《丑闻》等十数本。
导读
幕末暗杀事件的启示与真义 林水福
1
《幕末》原题为《幕末暗杀史》,从昭和三十八年一月起至十二月止于《ALL读物》上连载。单行本《幕末》是由〈樱田门外事变〉及〈怪杰八郎〉、〈花屋町的袭击〉、〈猿路口的血斗〉、〈斩冷泉〉、〈祇园舞台〉、〈土佐夜雨〉、〈逃命小五郎〉、〈大难不死〉、〈彰义队的算盘〉、〈火烧浪华城〉、〈最后的攘夷志士〉十二篇读立的短篇小说组合而成的。
《幕末》是继《新选组血丰录》之后发表的,同时另有以土方岁三为主角的《剑,飞腾吧!》与描绘幕末风云人物(土反)本龙马的《龙马行》。在那一时期司马辽太郎将焦点集中在幕府末期的变革。
《新选组血风录》里有浓厚的子母泽宽《新选组始末记》(子母泽于大正十二、三年深入调查新选组事蹟,遍访继新史学者尾佐竹勐、井野边茂雄、藤井甚太郎等,多方取材始撰成)的影子,到了《剑,飞腾吧!》对新选组的理解、解释,以及全貌的掌握逐渐有辽太郎个人特殊的味道。
《幕末》可说是上述大作撰写时的「余滴」吧!
虽说是「余滴」却相当清爽可口。
辽太郎为什么写这一部暗杀史?意图何在?写法如何?
在《幕末》单行本上,辽太郎说:
「尽管口中常唸『我讨厌暗杀』。
可是,这一年来,写了几百张稿纸。
暗杀者的定义是「没有任何暗示,也不发警告,突然袭击,或者以使用诡计杀害他人者」是最卑劣的人!
这种观念,可能是向我这样生逢太平盛世,不必「为天下而死」的读书人的梦呓吧!
历史,有时需要靠鲜血写成。
尽管我们不喜欢;暗杀者,与被凶手击毙的尸骸都是我们历史的遗产。
以这种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幕末的暗杀事件,且以小说方式撰写。」
日本从万延元年到庆应三年,短短的七、八年间,留下无数的暗杀记录。政治上有大改变时,往往出现各种恐怖行动,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恐怖行动的政治改革所产生的直接作用意外地少。恐怖行动主义者无视于公家法律的存在,对社会、政治的矛盾,企图以身体去修正、改变,因此,才有暗杀的行为产生。当然,暗杀者、被暗杀者,各有其理论;只是,也有其理论处理不了的问题。
司马辽太郎在《幕末》,不从政治面切入,而是以暗杀者及其事件为中心,将焦点集中在暗杀者与被暗杀者身上,成功地刻画出动乱期的人物造型。
2
如上述《幕末》由十二个短篇小说组成,以人物为重点;然而,它究竟有何特色?尤其是在暗杀者身上表现出什么特殊的性格?
〈樱田门外事变〉被暗杀的对象是井伊直弼。根据历史记载,井伊生卒年是一八一五~六○,江户幕府末期大老,因将军继位问题与水户派对立,主张第十四将军由纪州藩的庆福继任;一八五六年私自与五国缔约,为了镇压反对者掀起安政大狱,株连甚广。后被水户派暗杀。
〈樱田门外事变〉执意暗杀井伊的有两家人,即有村兄弟与日下部阿静、松子母女。
有村家大哥俊斋在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西乡吉兵卫(隆盛)和大久保利通(一藏),三人结成莫逆之交,受萨摩藩前藩主齐杉的影响,立志现身「井伊斩奸」的工作。
日下部伊三次-萨摩藩最有名的尊王攘夷志士,曾出仕水户藩,安政大狱时被捕死于狱中,
「井伊不亡,国家必垮」--这也可说是伊三次的遗言;未亡人阿静及其女松子,靠这句话活下去,把弒夫之仇与为国(藩)除害两者合而为一。半为笼络,半为报答,阿静把松子许配给有村三兄弟中的老三治左卫门,就在治左卫门出发暗杀井伊的前一天。
把女儿嫁给毫无生还机会的男子,是牺牲,也是报答。
后来,治左卫门自杀,长兄俊斋娶松子为妻,是另一种「弟终兄及」,松子与治左卫门是否有夫妻之实,也就没有人追问了。
萨摩藩计画与水户藩联合暗杀井伊,事到临头,只剩下有村兄弟两人,为了顾及萨摩藩的名誉,兄弟两人抱着必死的决心;水户藩感于兄弟俩的义气,也就不计较萨摩藩的失信了。
可以说两兄弟的义气挽救了萨摩藩的面子。
义气,这东西虽有封建、老旧的味道;然而,整个社会义气荡然时,也就减少几分可爱与纯真。
《幕末》描述的暗杀者、被暗杀者之间,流动的「义气」与「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国民的性格。
身为小说家,把历史上的暗杀事件写成小说,为了使故事更加精彩可读,难免添油加醋,但司马辽太郎仍未完全抹杀、歪曲历史的真相。
例如对于〈大难不死〉中的闻多(明治维新后改名井上馨),在司马笔下「闻多和俊辅对女人都没有什么品味可言;不过,俊辅多少有选择,还算是正常人的心态。至于闻多却是来者不拒,只要是女人就可以。对于女人不讲求品味,对于人生志业也不会有所坚持。闻多与俊辅同属尊王攘夷派,然而当两人从横滨出发,抵上海港,目睹全然西化的上海港时,闻多就说:「俊辅啊!虽然国内口口声声吵着要攘夷,我可放弃了。你看看这些军舰,要是他们全攻了过来,也管不了什么攘夷不攘夷的了。」
〈大难不死〉中的闻多,多次被刺,总是逃过一劫。司马辽太郎对闻多的评语是:「这个男人或许当初在山赞井町的袖解桥下就该一命呜唿也说不定。后来,他在维新政府伊藤博文的庇荫下,历任显职,而以贪官污吏的巨魁之名遗臭后世。」
与《大辞林》对井上馨的说明:「一八三五~一九一五,政治家,长州人。通称闻多。活跃于讨幕运动,第一次伊藤内阁时以外相身份致力于条约改正。历任农相、内相、藏相等。在财政界份量重。」
两者比较,辽太郎借小说针砭人物之意图相当明显。
又〈逃命小五郎〉中描述的是桂小五郎,毫无武士气魄,遇难则逃,「一逃再逃,四处奔逃,最后,竟然成了为逃而逃」。无数的武士,弃尸荒野,桂却存活下来,受到新政府以元勋之名礼遇。因此,辽太郎说:「所谓的元勋,不过是活下来的一群人。至于维新后,充当政治家的桂反而未能施展抱负,或许,能多次死里逃生,正是桂真正的才能所在吧!」
司马以「鸟瞰的方法」撰写历史小说,仔细蒐集史料,深入研读,以自己直接的感觉不断探寻历史人物的「虚实」,这种态度与杰出的历史学家相通。《幕末》所描述的各种人物造型,心理与行动,栩栩如生,此外,还可窥见司马史家的史才、史识、史通!
后记
虽然嘴巴里一直唸着:「讨厌暗杀这种行为。」
可是,这一年下来,也写完了数百张稿纸。
暗杀者的定义是:没有任何暗示或警告,突然出手袭击对方,或是使用诡计置人于死。这样的人,可说是最卑劣、下流了。
虽然我认为「为了天下人的利益,不得不死」的观念,在客观的角度上来看全无根据,但这可能是我这种生逢太平盛世的读书人,才会有的呓语吧!
有时候,历史还是靠鲜血染成的。
所以,即使我们不愿意,暗杀者与被暗杀的人,都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
我希望能从这个立场重新审视幕末的暗杀事件,并尝试以小说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
为什么说是「小说的形式」呢 ? 因为幕末的暗杀事件,原是迫于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种政治现象。所以,书中的主题,再怎么说都是政治思想本身,而若要写历史,自然就得对政治情势和政治思想有所交代不可,这么一来,它可能要占去本书大半的篇幅。
若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读者,这可要比过时的政治新闻版还要枯燥无味呢!
因此我尽量避免从历史角度去探讨问题,而将重心摆在人物本身以及事件的关系上。既然不是在写历史,对于众说纷纭的事件,笔者也就大胆放手,採用自以为与事实较为接近的说法,加以改写成小说。
虽然暗杀是历史畸形的产物,可是,我们却也可以从它感受到当时「历史」的沸点究竟有多高。俄国革命党计画暗杀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时,在整个过程中计画曾更改了十一次,直到成功,总共长达十五年之久。对于他们的执拗,恐怕是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很难想像的吧!
在这本小说中,并未收录以杀人着名的冈田以藏和河上彦斋,对于这两位幕末时期典型的暗杀者,井上友一郎氏、海音寺潮五郎氏以及今东光氏都有详细精彩的作品问世,我就不再多此一举了。
写完这本书时,不禁对暗杀者究竟能为历史带来多少贡献,感到怀疑。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不过,「樱田门外之变」却是个例外,它的确发挥了让历史向前跃进的作用。这可能也是世界史上难得一见的例外吧!
之后,受其影响而盛行于幕末时期对佐幕人士、开国主义者的暗杀行为,都只能列为二流,而暗杀者的素质,也日趋低下。樱田门外的暗杀者则怀有崇高的史诗精神,从容赴义的情怀。
可是,随着二流、三流的衍生,暗杀无形中已经职业化,成了获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而已。
暗杀是绝不受肯定的行为。然而,由于这群暗杀者的存在,使得幕末史上增添一分幽暗中的华丽,却是不可否认的。
昭和三十八年十一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