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选

词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选集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情感
  • 人生
  • 艺术
  • 阅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胡适以为词的历史有三个大时期:第一时期自晚唐到元初(850-1250), 为词的自然演变时期。属于词「本身」的历史; 第二时期自元到明清之际(1250-1650), 为曲子时期。可说是词「投胎再世」的历史; 第三时期自清初到今日(1650-1900),为模倣填词的时期。属于词的「鬼」的历史。

  这本《词选》专表现第一个大时期中,分成三个段落:

  歌者的词:苏东坡以前,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
  诗人的词:东坡到稼轩、后村
  及词匠的词,共分六编,凡三百五十首。

  本书自民国四十八年在台北印行,迄今已届五十年,今整稿重排,除保留胡先生特有的分行及标点外,其它误植之处如「冯延己」等亦已予更正。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近代着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ㄧ。曾就读康乃尔大学,后转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等深入研究,博学多闻。历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词选》的工作起于三年之前,中间时有间断,然此书费去的时间却已不少。我本想还搁一两年,等我的见解更老到一点,方才出版。但今年匆匆出国,归国之期遥遥不可预定,有些未了之事总想作一结束,使我在外国心里舒服一点。所以我决计把这部书先行付印。有些地方,本想改动;但行期太匆忙,我竟无法细细修改,只好留待将来再版时候了。

  我本想作一篇长序,但去年写了近两万字,一时不能完工,只好把其中的一部分—「诗的起源」—抽出作一个附录,其余的部分也须待将来补作了。

  今天从英国博物院里回来,接着王云五先生的信,知道此书已付印,我想趁此机会写一篇短序,略略指出我选词的意思。有许多见解,已散见于词人的小传之中了;我在此地要补说的,只是我这部书里选择去取的大旨。

  我深信,凡是文学的选本都应该表现选家个人的见解。近年朱彊□先生选了一部《宋词三百首》,那就代表朱先生个人的见解;我这三百首的五代宋词,就代表我个人的见解。我是一个有历史癖的人,所以我的《词选》就代表我对于词的历史的见解。

  我以为词的历史有三个大时期︰

  第一时期︰自晚唐到元初(856-1250),为词的自然演变时期。
  第二时期︰自元到明清之际(1250-1650),为曲子时期。
  第三时期︰自清初到今日(1620-1900),为模倣填词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词的「本身」的历史。第二个时期是词的「替身」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他「投胎再世」的历史,第三时期是词的「鬼」的历史。

  词起于民间,流传于娼女歌伶之口,后来才渐渐被文人学士採用,体裁渐渐加多,内容渐渐变丰富。但这样一来,词的文学就渐渐和平民离远了。到了宋末的词连文人都看不懂了,词的生气全没有了。词到了宋末,早已死了。但民间的娼女歌伶仍旧继续变化他们的歌曲,他们新翻的花样就是「曲子」。他们先有「小令」,次有「双调」,次有「套数」。套数一变就成了「杂剧」;「杂剧」又变为明代的戏曲。这时候,文人学士又来了;他们也做了「曲子」,也做剧本;体裁又变复杂了,内容又变丰富了。然而他们带来的古典,搬来的书袋,传染来的酸腐气味又使这一类新文学渐渐和平民离远,渐渐失去生气,渐渐死下去了。

  清朝的学者读书最博,离开平民也最远。清朝的文学,除了小说之外,都是朝着「复古」的方面走的。他们一面做骈文,一面做「词的中兴」的运动。陈其年、朱彝尊以后,二百多年之中很出了不少的词人。

  他们有学《花间》的,有学北宋的,有学南宋的;有学苏辛的,有学白石、玉田的,有学清真的,有学梦窗的。他们很有用全力做词的人,他们也有许多很好的词,这是不可完全抹杀的。然而词的时代早过去,过去了四百年了。天才与学力终归不能挽回过去的潮流。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倣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潮流已去,不可复返,这不过是一点点回波,一点点浪花飞沫而已。

  我的本意想选三部长短句的选本:第一部是《词选》,表现词的演变;第二部是《曲选》,表现第二时期的曲子;第三部是《清词选》,代表清朝一代才人借词体表现的作品。

  这部《词选》专表现第一个大时期。这个时期,也可分作三个阶段。

  1 歌者的词,
  2 诗人的词,
  3 词匠的词。

  苏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轩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

  《花间集》五百首,全是为娼家歌者作的。这是无可疑的。不但花间集序明明如此说;即看其中许多科举的鄙词,如喜迁莺,鹤沖天之类,便可明白。此风直到北宋盛时,还不曾衰歇。柳耆卿是长住在娼家,专替妓女乐工作词的。晏小山的词集自序也明明说他的词是作了就交与几个歌妓去唱的。这是词史的第一段落。这个时代的词有一个特征︰就是这二百年的词都是无题的︰内容都很简单,不是相思,便是离别,不是绮语,便是醉歌,所以用不着标题;题底也许别有寄託,但题面仍不出男女的艳歌,所以也不用特别标出题目。南唐李后主与冯延巳出来之后,悲哀的境遇与深刻的感情自然抬高了词的意境,加浓了词的内容;但他们的词仍是要给歌者去唱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始终不曾脱离平民文学的形式。北宋的词人继续这个风气,所以晏氏父子与欧阳永叔的词都还是无题的。他们在别种文艺作品上,尽管极力复古,但是他们做词时,总不能不採用乐工娼女的语言声口。

  这时代的词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大家都接近平民的文学,都採用乐工娼女的声口,所以作者的个性都不充分表现,所以彼此的作品容易混乱。冯延巳的词往往混作欧阳修的词;欧阳修的词也往往混作晏氏父子的词。(周济选词,强作聪明,说冯延巳小人,决不能作某首某首蝶恋花!这是主观的见解;其实「几日行云何处去」一类的词可作忠君解也,也可作患得患失解。)

  到了十一世纪的晚年,苏东坡一班人以绝顶天才,採用这新起的词体,来作他们的「新诗」。从此以后,词便大变了。东坡作词,并不希望拿给十五六岁的女郎在红氍毹上袅袅婷婷地去歌唱。他只是用一种新的诗体来作他的「新体诗」,词体到了他手里,可以咏古,可以悼亡,可以谈禅,可以说理,可以发议论。同时的王荆公也这样做;苏门的词人黄山谷、秦少游、晁补之,也都这样做,山谷、少游都还常常给妓人作小词;不失第一时代的风格。稍后起的大词人周美成也能作绝好的小词。但风气已开了,再关不住了;词的用处推广了,词的内容变复杂了,词人的个性也更显出了。到了朱希真与辛稼轩,词的应用的范围,越推越广大;词人的个性的风格越发表现出来。无论什么题目,无论何种内容,都可以入词。悲壮、苍凉、哀艳、闲逸、放浪、颓废、讥弹、忠爱、游戏、诙谐…这种种风格都呈现在各人的词里。

  这一段落的词是「诗人的词」。这些作者都是有天才的诗人;他们不管能歌不能歌,也不管协律不协律;他们只是用词体作新诗。这种「诗人的词」,起于荆公、东坡,至稼轩而大成。

  这个时代的词也有他的特征。第一,词的题目不能少了,因为内容太复杂了。第二,词人的个性出来了;东坡自是东坡,稼轩自是稼轩,希真自是希真,不能随便混乱了。

  但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久而久之,文人学士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採用这种新体裁来做他们的文艺作品。文人的参加自有他的好处;浅薄的内容变丰富了,幼稚的技术变高明了,平凡的意境变高超了。但文人把这种新体裁学到手之后,劣等的文人便来模倣;模倣的结果,往往学得了形式上的技术,而丢掉了创作的精神。天才堕落而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气剥丧完了,只剩下一点小技巧,一堆烂书袋,一套烂调子!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完结了,文学的生命又须另向民间去寻新方向发展了。

  四言诗如此,楚辞如此,乐府如此。词的历史也是如此。词到了稼轩,可算是到了极盛的时期。姜白石是个音乐家,他要向音律上去做工夫。从此以后,词便转到音律的专门技术上。史梅溪、吴梦窗、张叔夏都是精于音律的人;他们都走到这条路上去。他们不惜牺牲词的内容来迁就音律上的和谐。例如张叔夏《词源》里说他的父亲作了一句「锁窗深」,觉得不协律,遂改为「锁窗幽」,还觉得不协律,后来改为「锁窗明」,才协律了。「深」改为「幽」还不差多少;「幽」改为「明」,便是恰相反的意义了。究竟那窗子是「幽暗」呢,还是「明敞」呢?这上面,他们全不计较!他们只求音律上的谐婉,不管内容的矛盾!这种人不是词人,不是诗人,只可叫做「词匠」。

  这个时代的词叫做「词匠」的词!这个时代的词也有几种特征。第一是重音律而不重内容。词起于歌,而词不必可歌,正如诗起于乐府而诗不必都是乐府,又正如戏剧起于歌舞而戏剧不必都是歌舞。这种单有音律而没有意境与情感的词,全没有文学上的价值。第二,这时代的词侧重「咏物」,又多用古典。他们没有情感,没有意境,却要作词,所以只好作「咏物」的词。这种词等于文中的八股,诗中的试帖;这是一般词匠的笨把戏,算不得文学。在这个时代。张叔夏以南宋功臣之后,身遭亡国之痛,还偶然有一两首沉痛的词(如高阳台)。但「词匠」的风气已成,音律与古典压死了天才与情感,词的末运已不可挽救了。

  这是我对于词的历史的见解,也就是我选词的标准。我的去取也许有不能尽满人意之处,也许有不能尽满我自己意思之处。但我自信我对于词的四百年历史的见地是根本不错的。

  这部《词选》里的词,大都是不用注解的。我加的注解大都是关于方言或文法的。关于分行及标点,我要负完全责任。《词律》等书,我常用作参考,但我往往不依他们的句读。有许多人的词,例如东坡,是不能依《词律》去点读的。

  顾颉刚先生为我校读一遍,并替我加上一些注,我很感谢他的好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