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結閤瞭人類發展和視覺藝術(畫圖、繪畫、雕塑及其他藝術形式)領域,以及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模式,可使用在不同年齡層的個案、團體或傢庭,並診斷及治療包括心理或情緒問題及疾病、物質濫用、傢族問題、虐待及暴力問題、創傷或失落等議題。本書融閤瞭實用理論與個案實例介紹,深入淺齣,讓人在瞭解藝術治療之餘,心靈也隨之撼動。
作者簡介
吳明富
現職:颱北市立教育大學 視覺藝術學係「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
學曆:
美國聯閤大學 跨領域研究--藝術治療博士
美國路易維爾大學 藝術治療碩士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 初等教育學士
專長領域:錶達性藝術治療、藝術教育、團體治療與督導、悲傷輔導
教授課程:藝術治療專業實習、臨床藝術治療(含病理與診斷)Ⅰ-兒童、青少年、畫室藝術治療、藝術治療媒材應用、團體藝術治療
推薦序 藝術開講人氣鼎沸 袁汝儀
從自身經驗與文化創作齣「藝術治療」 賴念華
作者序 學習、探索與見證藝術治療之旅
第一部: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
第一章 藝術與儀式
藝術是什麼?∕進化心理學與藝術∕藝術與儀式的中介作用∕關廟大建醮∕結語
第二章 藝術治療的直綫觀點
藝術治療實務工作∕藝術心理治療的發展與榮格的「積極想像」
第三章 藝術心理治療
圖畫診斷分析∕投射性繪畫測驗∕診斷測驗的文化議題∕雜誌相片拼貼圖施測要點∕臨床化癥候群∕指令式藝術治療∕錶達性治療連續係統∕媒材度量變數∕個案實例:自強∕盾的象徵意涵∕短期藝術治療療程
第四章 藝術即治療
藝術治療作品之品質∕美感同理∕開放畫室∕個案實例:安迪∕討論與結論
第五章 兒童藝術育療
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論之省思∕藝術育療∕藝術創傷∕傢長可否對子女進行「藝術自療」?∕自閉兒親子藝術治療團體∕過程就是幫助∕結語
第二部:從美國到颱灣的藝術治療實務經驗
◎美國藝術治療經驗談
第六章 悲傷孩子的長青樹
長青樹露營∕緬懷、發洩、麵對∕找到放心與安心的力量∕植樹儀式∕結語
第七章 走進希望之門
路易維爾市的中國父親∕紐約「希望之門」青少年中心∕青少年藝術治療∕華人移民的心酸與藝術心理治療團體∕在危橋上掙紮的小老鼠──健康∕自我認同和民族認同∕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青少年的民族認同∕荒野中的小花──誌遠的移民不歸路
第八章 創傷藝術治療
媒體的影響力∕九一一事件∕藝術陪伴∕一種決定,兩樣心情
第九章 攝影治療
最平凡的總是最美:紐約法拉盛社區攝影育療∕寵物攝影治療日記
第十章 園藝治療
「拈花惹草」的園藝樂趣∕心靈受傷船隻的歇腳避風港∕結閤社區資源發揮大功效∕社區型園藝治療成果卓著∕一束鮮花活化瞭生命力
◎颱灣藝術治療經驗談
第十一章 摺紙藝術治療
摺紙的起源與發展∕當摺紙進入治療領域∕摺紙藝術治療的功效∕情緒障礙兒童的摺紙藝術治療∕摺紙藝術治療的注意事項
第十二章 親子悲傷藝術治療
死亡議題總在意外中降臨∕「故意放水」的父愛∕移民父親的無奈和希望∕喪葬儀式的省思∕喪親經驗∕悲傷曆程∕悲傷任務∕藝術與悲傷療癒∕錶達性藝術治療團體目標∕「藝樹園丁」營隊活動∕「走齣寂默」親子悲傷藝術治療團體∕結論
第十三章 慰安阿嬤的攝影療癒紀事
阿嬤們的生命錦綉∕互相陪伴走一段幸福路
第三部: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
第十四章 踏上藝術治療之路
美國藝術治療的專業進修與實務現況∕藝術治療專業證照
第十五章 藝術治療師的自我照顧
藝術督導∕迴應性創作實例∕工作室三部麯∕將藝術創作融入日常作息中
參考文獻
推薦序1
藝術開講人氣鼎沸
吳明富進入國立颱北師範學院(現改製為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的初等教育係時,颱灣的師範體係是許多優秀但貧睏青年的求學機會,吳明富入學之後的錶現,正說明瞭這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他不但本科的學業錶現優異,以全班第二名畢業,就連當時為接觸藝術與創作而選修的美勞組,也在組內名列前茅。除此之外,吳明富還跨修心理學和諮商輔導技能,並接受「張老師」的訓練。這些廣泛的接觸與學習,給瞭他一個相當不凡的興趣組閤:藝術與心理學。雖然當時的颱灣對藝術治療非常陌生,但吳明富仍然決定赴美深造,正式進入藝術治療的領域。
在美國留學期間,吳明富從碩士班到博士班所獲得的殊榮,包括美國藝術治療協會的年度奬學金和藝術治療臨床研究工作大奬。以全A的成績獲得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後,又通過考試,取得閤格的美國藝術治療師執照、紐約州創造性藝術治療師執照,並獲得美國聯閤大學跨學科研究的藝術治療博士學位。
二○○二年,隨著颱灣九二一震災後的輔導需要,以及後WTO生活壓力的普遍升高,不論是藝術教育、心理諮商、社會工作、特殊教育還是醫學領域,都齣現瞭對藝術治療的關注。當時,有興趣或者好奇於藝術治療的人很多,但是相關的情並茂的內容,誠懇經營他的網路社群,甚至為瞭撰寫需要,專程上圖書館查資料。所有的努力,加上他流暢的文筆所傳達齣的親切感,在在都讓網友銘記在心,難怪此主題下來往對話的篇數超過一韆篇(含改版前),成為「全球藝術教育網」討論區裏最高人氣的主題;當我第一次安排他到我的另一個公益性論壇「藝鼠」主講時,網友們更是從颱灣各地趕來,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幾無立足之地。
很高興吳明富能將經營討論區的體會與內容整理齣來,並補充瞭許多感人的案例與國內外理論,相信此書一定能提供給讀者很好的參考,並刺激各領域,讓大傢都更上層樓。
袁汝儀(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係所教授)
推薦序2
從自身經驗與文化創作齣「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從字義上來看,它涵蓋瞭「藝術」、「治療」兩大範疇;從實質麵來說,它還必須加上此二者交互作用後的曆程與結果;因此,要認識「藝術治療」,需要一位好的嚮導與地圖來引領我們,這本書即是你最佳的選擇。
在國內,提及「藝術」常讓人聞之變色,因為我們過往的藝術教育,欠缺瞭藝術創作的空間,鮮少有探索媒材的自由度,更難跳脫像與不像的框架……,在這樣的環境中,「藝術」成瞭我們的「創傷」經驗;有關「治療」就更具挑戰性瞭,國人總是將治療與生病劃上等號,並將此人汙名化、標簽化……,因此,要讓國人明白、理解、沉浸於「藝術治療」中,確實必須先瓦解人們的刻闆印象,創造一些新的可能性,因此,在國內進行藝術治療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明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藝術治療師。這本書是他多年經驗的集結──從自身經驗齣發,結閤豐富的文獻來論述何謂藝術治療;更可貴的是,他跳脫瞭國內藝術治療僅止於翻譯的框架,從自身的生活、文化、儀式、臨床實務工作的經驗中,來引領讀者一窺藝術治療的奧祕。過程中,他大方地陳述自己在藝術治療派典的立場,幫助我們清楚他論述的位置與觀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國、內外藝術治療的學習、工作經驗交織其中,配搭著不同社會文化脈絡的場景,輔以豐富的藝術創作照片,讓讀者彷彿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一場藝術療癒的旅程。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藝術治療與藝術育療」為經,第二部分「從美國到颱灣藝的術治療實務經驗」為緯,以及第三部分「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的生命旅程,來帶領讀者縱覽藝術治療。第一章從「藝術與儀式」來引領我們反思生活與藝術的關聯,帶領我們重新思索國人「建醮」與「普渡」所建構齣的藝術品,也不難發現國人的創作原動力與自身文化、儀式緊緊閤而為一。第二章「藝術治療的直綫觀點」,從「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與「藝術心理治療」(Art in Psychotherapy)為首的派典來論述。每一論述都娓娓道來其工作的原形與限製,並配以實際工作的案例來說明,讓我們也可從中試圖找到自身對「藝術治療」的認同與位置所在。其中,有關艾倫(Allen, 1992)提及的「臨床化癥候群」,是很值得我們從事藝術治療實務工作者進一步深思的議題。
第二部分「從美國到颱灣的藝術治療實務經驗」,可以說是明富橫跨不同國傢、區域、機構的治療經驗總和。「悲傷孩子的長青樹」道齣瞭如何透過儀式與教育的課程,讓孩子可以麵對失落;「走進希望之門」說齣藝術治療如何陪伴落腳在他鄉異地的華人,那種孤寂的痛苦、認同的混淆,以及重拾希望的旅程;「創傷藝術治療」讓我們瞭解藝術可以如何陪伴那些曆經九一一,且擺盪在死亡恐懼氛圍裏的人們;接著作者帶齣「攝影治療」、「寵物治療」、「園藝治療」來擴充我們對藝術的視野。讓我最興奮的莫過於作者的颱灣經驗,其中提及「摺紙藝術治療」、「親子悲傷藝術治療」、「慰安阿嬤的攝影療癒紀事」,明富幾近將自身的工作經驗全盤托齣,毫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颱灣人的藝術療癒經驗,想必閱讀過程會讓你沉浸其中,並有所啓發。
第三部分「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作者分享自己的學習旅程,也引領嚮往藝術治療的後進們,可以如何找到自己前往工作目標的路徑與方嚮。最後以「藝術治療師的自我照顧」為總結,提醒我們助人專業工作者可以如何透過迴應性的創作,來重新省思案主與自身的交會經曆。個人也認為那種生命經驗的交會,纔是一種治療的態度與藝術。
最後,我要對明富的慷慨與無私緻上最高的敬意,我也相信這本書將為本土藝術治療的臨床實務經驗紮根,也期許此書可以激發更多夥伴分享自己的臨床工作經驗,讓颱灣藝術治療長齣自身的樣貌,也期許本土藝術治療經驗與世界各國分享,藉此,讓人們認識我們的國傢──「颱灣」。
賴念華(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係副教授)
作者序
學習、探索與見證藝術治療之旅
一九九九年鞦天,暫彆在颱北的小學老師教職赴美留學;二○○○年夏天,正式進入肯塔基州的路易維爾大學攻讀藝術治療碩士,距今已屆滿十個年頭。迴顧這十年來的藝術治療旅程,變動是常態,從肯塔基到紐約實習和工作,再從紐約飛迴颱北定居;也從藝術治療學生變成藝術治療師,再從藝術治療師變成現在的藝術治療教育工作者。這期間,經曆瞭碩、博士的學術洗禮,並取得紐約州創造性藝術治療師(LCAT: Licensed Creative Arts Therapist)和美國藝術治療執照協會認可的證書(ATR-BC),纍積瞭多年的實務經驗,對藝術治療的認識和體會,就像是一顆不斷滾動的雪球,在高低起伏、柳暗花明的藝療領域中,不斷地吸附著美颱兩地、東西兩方相似又相異的觀點與文化,也從多元的個案身上,「聽」「見」瞭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和人生的智慧。這本書算是我對十年來學習、探索與見證藝術治療的迴顧整理,也是個人在這充滿變數、無常的生命河流裏,隨遇而安的成長紀錄。
另外,在這些日子以來,我遇到很多對藝術治療感興趣或好奇的人們,也迴答過各式各樣與藝術治療相關的問題,尤其是利用「全球藝術教育網」(由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係的袁汝儀老師所創立),以「藝術治療」為主題在討論區與來自全球各地的網友對話,無心插柳柳成蔭地成為網內的熱門話題。這本書的內容很多是以網路討論為基礎改寫而成,同時收錄瞭我在《張老師月刊》、《藝術學刊》、《颱灣藝術治療學刊》、《國教新知》、《安寜照顧會訊》,以及《輔導季刊》等學術性期刊中所發錶過的文章(備註),介紹我個人眼中的藝術治療,希望能提供給普羅大眾或有誌成為藝術治療師的人,以及藝術治療專業工作者一些思考的角度。
本書的第一部「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主要試著整理齣我在藝術治療教學中常被提問所做的迴應,以及幾個有待釐清的概念與觀點,包括:藝術治療與儀式間的淵源、「藝術」「治療」的個人化定義、圖畫診斷分析的迷思、榮格的「積極想像」與藝術治療的關係、「藝術心理治療」取嚮中的「指令式藝術治療」理論基礎和「藝術即治療」的「開放畫室」運用、美術教師或藝術教育工作者如何將藝術治療融入教學中的「藝術育療」理念,以及在與兒童工作時,親職教育所扮演的角色。這當中,也穿插一些個案實例說明和統整論述。
使用「藝術育療」一詞,並非特彆要標新立意,而是希望強調教育是治療的根基,也是「預防重於治療」中的預防工夫。由於自己長期在社區和學校範疇中進行諮商輔導,也順應颱灣的文化和時代趨勢,常以短期工作坊的性質進行藝術治療,幾年下來,發現國人對於「治療」二字存有難以言喻的刻闆印象,又深感臨床環境強調心理衛生「機會教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便覺得在許多層麵上,藝術育療比藝術治療更能貼切地形容我一直以來以藝術服務人群的工作。
本書的第二部「從美國到颱灣的藝術治療實務工作」則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著重在分享自己於美國學習和應用藝術治療的經驗,包括:悲傷兒童的「長青樹露營」、紐約中國城新住民的自我認同及文化適應探討、受虐和傢暴少女的睏境與藝療處遇、目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省思,以及結閤攝影、寫作、寵物和園藝治療的經驗談;第二段則是迴到颱灣後與過動寄養兒、情緒障礙兒童、悲傷親子和慰安阿嬤工作的體驗與過程。
其中特彆感謝謝政廷、許智傑兩位學生協助我共同整理齣「摺紙藝術治療」的理論架構,以及「藝貓」(CAT: Creative Arts Therapist)朋友:丁凡、蔡汶芳、徐琬婷、林淑玲、蘇巧玲、易君珊,能和這些優秀的創造性藝術治療師閤作,纔得以成就「藝樹園丁」親子悲傷藝術治療方案的策劃與執行。此外,書中所提及的個案實例均以化名稱謂,故事情節也已稍做修改,以保護參與者的隱私。
第三部「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娓娓道齣踏入藝術治療領域的心路曆程,同時將個人齣國留學和申請美國藝術治療研究所的經驗分享齣來,提供給未來有誌成為藝術治療師的朋友參考。此外,我也藉此提齣對藝術治療認證製度的反思和藝術治療專業性之認同的議題討論。最後,我將目前颱灣藝術治療界尚未完整探討的藝術督導、迴應性創作和藝療師的自我照顧等主題,以個人在美國的經曆為基礎進行論述,乘機特彆介紹瞭一種結閤寫作與美術創作的「工作室三部麯」。此模式原本多以團體形式進行,但在本書中,我個人將其稍做變化應用,成為藝術治療師能自我照顧並照護他人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提供讀者一種能融入生活中進行「藝術自療」的創作方式。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袁汝儀老師在我求學曆程和職涯方嚮上,長期以來的建議與支持,也謝謝賴念華老師不斷地給我這個後生晚輩機會,讓我在颱灣的藝術治療學習上,成長良多。另外,感恩好友歐瑞惠和學生江青燕、周大為、林彥光,以及張老師文化公司的總編輯俞壽成和璟慧,對本書草稿在文詞上的修飾與校閱提齣建設性的意見,讓纔疏學淺的我,得以完成此著作。
當然更要感謝傢人的支持,尤其是我母親的包容與金援,纔能讓我順利完成博士學位迴到颱灣貢獻所長,謹將這本書獻給您,您是最偉大的。
備註:
.吳明富、謝政廷(2010)。摺紙於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之初探。輔導季刊。(印製中)。
.吳明富(2010),從藝術心理治療到藝術育療:與兒童工作的省思。國教新知。57捲3期。117-130。
.吳明富(2010),從藝術治療圖畫診斷分析到美感同理曆程的省思:以開放畫室個案探究為例。颱灣藝術治療學刊。2捲1期。1-17。
.吳明富(2010)),「盾」在短期藝術治療中的運用:中國移民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和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藝術學刊。1捲3期。23-54頁。
.吳明富(2009),「走齣寂默」親子悲傷藝術治療團體。安寜照顧會訊。73期。10-13頁。
.吳明富(2009),陪伴走一段路的幸福。張老師月刊。374期。54-57頁。
.吳明富(2009),阿嬤的生命錦綉。張老師月刊。373期。56-61頁。
.吳明富(2008),「摺翼天使」與摺紙藝術治療的邂逅。張老師月刊。362期。48-54頁。
.吳明富(2007),一種決定,兩樣心情:藝術治療師麵對傢暴個案的掙紮。張老師月刊。360期。26-32頁。
.吳明富(2007),荒野中的小花:誌遠的移民不歸路。張老師月刊。358期。104-110頁。
.吳明富(2007),世紀災難的重擊:九一一事件現場藝術治療經驗談。張老師月刊。356期。94-99頁。
.吳明富(2007),兒童悲傷藝術治療:美國「長青樹藝術治療露營」經驗談。張老師月刊。354期。82-89頁。
.吳明富(2007),綠色的心靈饗宴:從紐約的「伊妮德.霍特玻璃花園」談園藝治療。張老師月刊。351期。16-24頁。
.吳明富(2007),寵物攝影治療日記:助手治療師──狗狗。張老師月刊。349期。74-80頁。
.吳明富(2006),最平凡的,也是最美的:紐約法拉盛社區攝影治療。張老師月刊。347期。70-76頁。
.吳明富(2006),「盾」在短期象徵主義藝術治療中的運用。張老師月刊。345期。100-106頁。
.吳明富(2006),希望之門,中國城,紐約:華人移民的心酸與藝術心理治療。張老師月刊。343期。74-80頁。
.吳明富(2006),在這裏,藝術就是治療:紐約的開放畫室,有座內心的珊瑚礁島。張老師月刊。340期。88-95頁。
這本書的內容,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緻力於探索更有效的心理乾預手段,《走進希望之門》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作者將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瞭係統而深入的梳理,並且提齣瞭“藝術育療”這一概念,這讓我看到瞭將藝術融入心理輔導的巨大潛力。書中對於“錶達性藝術治療”的論述,尤為精彩。它強調瞭在創作過程中,個體的體驗和感受比最終的作品更為重要,這與我的谘詢理念不謀而閤。我被書中那些成功的案例深深吸引,它們展現瞭藝術如何成為一種強大的溝通工具,幫助來訪者錶達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釋放被壓抑的情緒。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藝術與兒童心理創傷”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示瞭藝術治療在幫助兒童走齣陰影,重建安全感方麵的顯著成效。這給我未來的工作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和方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它更是一本充滿實踐指導意義的工具書。書中提供的許多藝術乾預方法,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將它們運用到我的谘詢實踐中,去幫助更多的來訪者走嚮希望。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訝。我之前對“藝術治療”的認知非常有限,認為它隻是一些針對特定心理疾病的療法。然而,《走進希望之門》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作者將藝術治療的概念,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將其與“藝術育療”相結閤,提齣瞭一個更具普適性和前瞻性的理念。書中對於“生命力”的闡釋,讓我産生瞭深刻的共鳴。作者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生命力的錶達,而藝術治療,就是通過喚醒和引導這種生命力,來促進個體的成長和療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藝術與創造性思維”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強調,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更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途徑。這對於我從事的工作,有著重要的啓示意義。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種“育療”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去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去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都是非常具有啓發性的。例如,如何利用“集體創作”來增強團隊凝聚力,如何通過“藝術解壓”來緩解工作壓力,這些方法都非常實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在“治愈”之外,更強大的“賦能”作用,它不僅僅是讓我們擺脫痛苦,更是讓我們活齣更精彩的自己,擁有更強的生命力。
评分在閱讀《走進希望之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色彩與情感的殿堂。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將藝術治療的奧秘徐徐展開。我一直對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從未想過它竟然蘊含著如此強大的治愈力量。書中對於“藝術作為語言”的闡述,讓我深受啓發。它讓我們明白,即使我們無法用言語錶達內心的痛苦和壓抑,藝術也能成為我們最忠實的傾聽者和最真誠的代言人。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藝術與童年創傷”的章節。作者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現瞭藝術治療如何幫助那些曾經遭受心靈創傷的孩子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看著那些曾經被陰影籠罩的孩子,在藝術的陪伴下,逐漸綻放齣笑容,我深受感動。書中對於“意象生成”和“情緒釋放”的探討,也讓我對藝術治療的原理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一些簡單的藝術創作,比如隨手塗鴉,用音樂來錶達心情,我發現,這確實能夠有效地緩解我的壓力,讓我感到更加放鬆和愉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治療的科普讀物,它更是一本關於生命力量的贊歌。它讓我們相信,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睏境,藝術總能為我們點亮一盞希望的燈,指引我們走嚮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帶著一絲“看熱鬧”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的。我總覺得“藝術治療”這個詞,帶有一些神秘的光環,不那麼接地氣。然而,《走進希望之門》這本書,卻用最真誠、最樸實的文字,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溫情和力量的世界。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細膩,她沒有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展現瞭藝術在不同人生軌跡中的治愈力量。我被那些在藝術中找到慰藉的靈魂所打動,他們有的經曆瞭失去,有的遭遇瞭背叛,有的身患重疾,但都在藝術的陪伴下,重新找迴瞭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書中關於“情感的具象化”的闡述,讓我茅塞頓開。我一直以為,情感是虛無縹緲的,難以捉摸,但通過藝術,我們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情感,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形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接納它們。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藝術與自我和解”的章節。作者鼓勵我們通過藝術,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去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覺醒。我開始嘗試用繪畫來錶達我的情緒,我發現,這比我以往的任何一種方式,都能讓我更平靜、更釋然。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力量,它不僅僅是讓我們擺脫痛苦,更是讓我們與自己達成和解,活齣更完整、更自由的生命。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簡直超齣我的想象!我一直認為藝術治療可能隻是針對某些特定心理問題的一種輔助療法,但《走進希望之門》卻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藝術治療的邊界無限拓展。作者在書中不僅僅探討瞭藝術在心理創傷修復中的作用,更深入地闡述瞭藝術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成為一種提升幸福感,促進個人成長的有力工具。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藝術育療”這個概念的提齣和論證。它不僅僅是“治療”,更是“教育”,是一種引導人們發現自我潛能,激發創造力,並從中獲得成長和滿足感的係統性方法。書中關於“創造性過程”的分析讓我受益匪淺,我從未意識到,原來每一次的創作,無論多麼微小,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更積極的自我認知,提升情緒調節能力,甚至改善人際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藝術與自我探索”的章節,它鼓勵讀者勇敢地去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去錶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去擁抱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書中提供的實踐性建議,更是讓我在讀完書後,躍躍欲試,開始瞭自己的藝術創作之旅。我開始重新拿起畫筆,嘗試寫詩,甚至隻是在紙上塗鴉,我發現,這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難,反而是一種釋放和愉悅。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在“治愈”之外,更強大的“賦能”作用,它不僅僅是讓我們擺脫痛苦,更是讓我們活齣更精彩的自己。
评分我抱著極大的興趣閱讀瞭《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這本書。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她將抽象的藝術治療理念,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實踐。這本書讓我對藝術的認知,從單純的欣賞,上升到瞭對其療愈和教育價值的深刻理解。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藝術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的論述。它打破瞭語言的局限,讓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得以自由地流動和錶達。我被書中關於“兒童藝術治療”的案例深深吸引,看著那些曾經沉默寡言的孩子,在藝術的陪伴下,逐漸綻放齣自信的笑容,我看到瞭藝術強大的生命力。同時,書中關於“藝術育療”的提齣,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關注“治療”,更強調“育人”,將藝術的創造力和錶達力,融入到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幫助他們發掘潛能,提升自我。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藝術與情緒管理”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提供瞭許多實用的方法,指導我們如何通過藝術創作來化解負麵情緒,提升心理韌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通往內心平靜和自我成長的一扇希望之門。
评分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略帶懷疑的心情開始閱讀這本書。我是一名藝術愛好者,但對於“藝術治療”這個概念,我總覺得有些虛無縹緲。然而,《走進希望之門》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務實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她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我們引入藝術治療的奇妙世界。我被那些在畫布上揮灑色彩,在泥土中塑造形態,在音樂中釋放情感的人們深深吸引。他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睏境,卻在藝術創作的庇護下,找到瞭療愈的齣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依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通過藝術治療的介入,展現瞭如何幫助那些曾經飽受創傷摺磨的個體,重新建立安全感,修復破碎的心靈。我從未想過,簡單的塗鴉,甚至是隨意地塗抹顔料,能夠成為一種強大的溝通工具,能夠幫助人們錶達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和壓抑。書中對“意象對話”和“潛意識探索”的闡述,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能夠觸及到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和恐懼,並藉由藝術的媒介,與它們達成和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藝術治療並非是專業人士的專屬領域,它更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嘗試的自我關懷方式。它讓我重新思考瞭“療愈”的本質,不再局限於藥物和心理谘詢,而是看到瞭藝術在身心靈整體健康中的巨大潛力。
评分拿到這本《走進希望之門》的時候,我正經曆著一段低榖期,情緒低落,對未來感到迷茫。我本來對藝術治療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覺得這可能隻是一些文藝青年的“小情調”。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溫暖,充滿瞭同理心,她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藝術如何成為許多人心靈的港灣。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那些在絕望中尋找齣路的人們,他們如何通過繪畫、雕塑、音樂,甚至是舞蹈,將內心的痛苦轉化為力量,重新站起來。我被那些“絕地重生”的故事深深打動,它們像一束束光,照亮瞭我內心的陰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緒錶達”的探討,作者指齣,很多時候,我們無法直接說齣口的痛苦,可以通過藝術的形式得到釋放。我開始嘗試在紙上隨意地塗抹,用顔色來錶達我的情緒,我發現,這比我絞盡腦汁地去寫日記要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書中關於“藝術與連接”的論述也讓我深思,它強調瞭藝術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情感紐帶的重要作用。我開始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個人的自我療愈,更是促進人際和諧,構建溫暖社群的橋梁。這本書給瞭我莫大的鼓舞,它讓我重新看到瞭希望,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藝術融入自己的生活,去擁抱更積極、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著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麵發展。《走進希望之門》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野。作者將藝術治療的概念與教育相結閤,提齣瞭“藝術育療”這一引人深思的理念。書中深入淺齣地闡述瞭藝術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藝術手段來解決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自我錶達”和“情緒管理”的論述。作者指齣,很多時候,孩子們難以用語言錶達自己的感受,但通過繪畫、手工、戲劇等形式,他們能夠更自由、更真實地展現內心的世界。這對於我理解和引導學生,有著極大的啓發意義。書中提供的許多實踐性案例,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例如,如何通過“沙盤遊戲”來引導孩子探索潛意識,如何通過“故事創作”來幫助他們處理焦慮情緒,這些方法都極具操作性。我已經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嘗試瞭一些書中的方法,效果顯著。孩子們在藝術活動中變得更加自信,也更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教育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教授繪畫技巧,更是點燃孩子們內心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書讓我對“育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我們也可以藉由藝術,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希望之門。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以及隱約可見的藝術元素,讓人立刻感受到一種溫暖和治愈的力量。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瞭。我一直對藝術的治愈力量充滿好奇,但從未深入瞭解過。這本書就像一扇門,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藝術創作中找到慰藉的靈魂,聽到瞭他們內心的低語,感受到瞭他們重生的喜悅。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人文關懷,她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藝術治療在不同人群中的應用,從兒童到老年人,從心理創傷到日常壓力,都得到瞭深刻的探討。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讓人感同身受,那些真實的經曆,讓冰冷的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錶達性藝術治療”的部分,它強調的不僅僅是最終的作品,更是創作過程中個體的體驗和情緒的釋放。這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觀賞,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對話和情感連接。這本書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它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讀起來就像在與一位智慧的朋友交流,她的見解深刻而富有啓發性。我從中不僅學到瞭藝術治療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藝術在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它在我們內心深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讓我對“希望”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原來希望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每一次的創作,每一次的錶達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