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ck Kornfield
图书标签:
  • 佛教
  • 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正念
  • 智慧
  • 情绪管理
  • 压力应对
  • 自我成长
  • 幸福感
  • 佛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典背后的生命经验,让话语绽放光芒的智慧核心,如何才能找到?

  四十年前,我(杰克.康菲尔德)到泰国森林的巴蓬寺修行,想寻找我自己的快乐。我满脑子想法,盼望佛法能够帮助我,甚至能引领我成为证悟者。到阿姜查的巴蓬寺生活几个月后,我决定依止阿姜查出家。之后三年,我修习正念、布施、慈爱,以及诚实,这些都是佛法训练的核心。从此我便踏上追求佛法的终生旅程。

  我透过自己的经验了解到,心理学的亲身实践──无论东方或西方──让我对生命抱持更开放、自由,以及特别顺其自然的态度。我抛开西方心理学常见的专业用语,诸如,反移情经验、精神集中等,或东方心理学使用的第六意识(adverting consciousness)以及互相惊吓现象(mutable intimating phenomenon)等字眼。我发现使用渴望、伤害、愤怒、爱、希望、拒绝、放下、感觉亲近、自我接纳、独立,以及心灵自由这些字眼更有帮助。我先不用开悟这个充满想像空间与误解的字眼,而代之以心灵自由与解放,以清晰表达透过修鍊佛法获得心灵觉醒的完整样貌。我希望借由这些学生与修行者的人生故事与觉醒历程,帮助我们信任自己拥有深广的慈善与智慧力量。我希望大家能找到包容万物的心灵力量──哀伤、寂寞、羞惭、欲望、悔恨、沮丧、快乐,以及宁静──无论身在何处,面对何种境遇,都能找到对生命最深的信任,不受外在事物的羁绊。

  若你是个医生或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佛法心理卫生学能带给你深具启发性的新知识与可能性。它可能赋予你的工作方式新意,或是加以转化。如果你是刚接触佛法,对静坐也很陌生,你会发现静坐是极自然的事。只要以仔细、深思熟虑的方式专注心神,就算是开始静坐了。当你阅读与思索本书内容时,就已是在进行某种禅修。若你对佛法的修鍊经验较丰富,我希望本书能带给你挑战,让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获得崭新的视野与修鍊方式。

  本书一开始就勾勒出一种对心理学与人类生活的激进且正面态度,它先从尊贵本性与慈悲谈起。第一部分我解释佛法如何看待心理健康与意识;第二部分详细说明如何透过修习正念,以获得心灵的疗癒和觉醒;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如何转化不健康的情绪;第四部分将佛法心理卫生学使用的工具,从专注与观想的力量,到复杂的认知上的训练,以及具转化力量的社会实践;第五部分探讨意识最高境界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一种心灵极度安乐与解脱的状态。

作者简介

杰克.康菲尔德 Jack Kornfield

  成长于美国东岸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一九六三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荣捷博士启发而学佛。一九六七年毕业后,立刻前往东南亚修习,曾在泰国、缅甸和印度接受佛教僧侣的训练: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在马哈希尊者、阿沙巴哈尊者和佛使尊者座下学习,并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与印度教上师。

  他自一九七四年开始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修行引进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多年来,他致力于整合东方的灵性教导,使西方世界更能亲近此一传统。他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内观禅大师、内观学社(Insight Meditation)与灵磐中心(Spirit Rock Center)的创办者,还是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下笔如诗的作家。他擅长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禅修思想,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着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圆明)、《佛陀的法音》(谛听)、《原谅的禅修》、《狂喜之后》(橡树林)、《踏上心灵幽径》(张老师)等书。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组织变革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技术赋能和文化重塑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 书籍名称:《数智驱动:重塑未来企业的组织效能与战略航向》 导言:时代的呼唤与企业的十字路口 在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并重塑着商业格局的今天,每一个企业都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固守传统路径,面临被颠覆的风险,还是拥抱变革,迎接一个由数据、智能和敏捷性定义的新时代?《数智驱动:重塑未来企业的组织效能与战略航向》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挑战而生的深度指南。本书聚焦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组织架构的重塑、运营流程的优化,以及以人为本的变革领导力。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一场自上而下、触及灵魂的战略重塑与文化升级。 本书摒弃了对具体软件或工具的浅尝辄止的介绍,转而深入剖析驱动成功转型的底层逻辑、管理哲学和实践框架。它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层业务骨干以及渴望在变革中立足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可操作的行动蓝图。 --- 第一部分:战略重构——从线性思维到生态系统观 本部分着眼于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重新定义其战略定位和价值创造模式。 第一章:范式转移: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商业的根本冲击。 我们将深入探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边界、客户期望和竞争结构。重点分析“平台化生存”、“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思维如何取代传统的线性价值链。本章将提供案例分析,展示传统巨头如何在转型中迷失方向,以及新兴企业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第二章:数据即资产:构建企业的“数字孪生”与决策中枢。 数据不再是副产品,而是核心生产要素。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据质量和合规性,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洞察。我们将探讨“数据驱动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 DDDM)的文化导入过程,从收集、清洗、分析到可视化展示的全周期管理,确保决策流程的透明化与科学化。 第三章:价值网络重塑:从产品导向到客户体验的闭环。 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战场是客户。本章探讨如何利用数字触点(Omnichannel)整合客户旅程,实现从市场洞察、产品设计、销售交付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剖析“体验经济”下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应用,确保每一次技术投入都直接服务于客户价值的提升。 --- 第二部分:组织效能——敏捷化、智能化与人才重塑 战略的落地需要组织结构的强力支撑。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组织设计、流程再造和人力资源革新来匹配数字化战略。 第四章:告别科层制:构建面向未来的敏捷组织架构。 传统的职能型或事业部制往往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本章系统介绍了敏捷组织(Agile Organization)的构建模型,包括跨职能团队(Squads)、部落(Tribes)和加速器(Chapters)的运作机制。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的艺术,设计快速响应的市场触角,并探讨如何使用“双速IT”模型来管理遗留系统与创新项目的并行发展。 第五章:流程再造的自动化引擎:RPA、BPM与运营智能。 本书区分了“流程优化”与“流程再造”。本章聚焦于如何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业务流程管理(BPM)套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端到端的流程智能化。我们不仅讨论“如何自动化”,更强调“哪些流程值得自动化”,以及如何通过“数字流程孪生”技术进行仿真和优化,以实现效率的指数级提升而非线性的改善。 第六章:人才的“重技能化”与“再部署”:面向未来的劳动力战略。 技术替代传统岗位的焦虑是变革中的最大阻力。本章提出“技能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指导企业评估现有员工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未来关键技能缺口。重点阐述“重技能化”(Reskilling)和“技能提升”(Upskilling)的系统化方案,包括建立内部学习型社区、微认证体系,以及如何设计创新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以留住和培养“T型人才”和“数字化原住民”。 --- 第三部分:变革领导力与文化韧性——驾驭不确定性 技术和组织结构可以被复制,但独特的文化和领导力才是企业最深的护城河。 第七章:变革领导者的角色重塑:从指挥者到赋能者。 数字化转型要求领导者具备高度的情境感知能力和同理心。本章深入探讨了在模糊和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变革领导力的核心要素:愿景的清晰传达、心理安全的构建、容错文化的培养,以及赋权给一线团队的艺术。通过大量高管访谈案例,展示了领导者如何以身作则,成为文化变革的首席布道师。 第八章:构建学习型韧性组织:在实验与失败中迭代前行。 在追求颠覆性创新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成本。本章详述如何建立“实验驱动型文化”。这包括:设计小规模、低成本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测试机制;建立透明的失败报告和经验总结体系;以及如何将“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嵌入日常运营,从而增强组织的整体韧性(Resilience)。 第九章:治理与伦理:数字化时代的信任基石。 随着AI和大数据应用的深入,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与透明度成为企业声誉的关键。本章探讨如何建立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Responsible AI Governance),确保技术进步符合企业的价值观和监管要求。我们强调,信任是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核心货币,企业必须主动管理技术风险,建立道德红线。 --- 结语:持续进化——数字化转型的永无止境 本书的结论在于强调: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持续进化”过程。它要求企业具备战略上的远见、组织上的灵活,以及文化上的谦逊。 《数智驱动》提供的不是一套静态的蓝图,而是一套动态的思考工具和实践方法论,旨在帮助企业在充满变数的未来中,不仅能生存下来,更能引领方向,实现可持续的、数智驱动的组织效能与战略飞跃。本书是每一个渴望穿越周期、引领未来的组织领导者案头必备的战略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把心带回家∕郑振煌
推荐序二  优质的心理卫生学∕余德慧
推荐序三 现代佛法实践的新诠释∕释自

第一部  你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第一章  高贵性──我们本初的良善
第二章  以慈爱拥抱世界──慈悲的心理学
第三章  谁在凝视镜子?──意识的本质
第四章  意识的各种染着 
第五章  自我的神祕幻象
第六章  从普遍性到个人性──弔诡心理学

第二部  专心正念:伟大的医术
第七章  专注的释放力量
第八章  珍贵人身
第九章  感觉之流
第十章  说故事的心灵
第十一章  古老的潜意识

第三部  转化痛苦的根源
第十二章  佛教徒的人格类型
第十三章  化欲望为丰盈
第十四章  超越仇恨到不论断的心
第十五章  从虚妄迈向智慧

第四部  寻找自由
第十六章  苦难与放下
第十七章  心的罗盘
第十八章  神圣形象──想像、仪式及皈依
第十九章  心的行为主义──佛法的认知训练
第二十章  专注与心灵的神祕面向

第五部  体现智慧的心
第二十一章  美德、救赎及宽恕的心理学
第二十二章  菩萨──关照世界
第二十三章  中道的智慧
第二十四章  觉醒之心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优质的心理卫生学

  近几年来,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倾力发展哲学谘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发展人文治疗(humanity therapy)以及日本大坂大学发展临床哲学(clinical philosophy),慈济大学则设立「人文临床与疗癒研究室」,试图将过去被视为书斋学问的人文学带到临床领域。在宗教领域,基督教的牧会谘商更是源远流长,是现代谘商的滥觞。以台湾为例,基督宗教的「灵性疗癒」渐次发展,而佛教朝临床领域发展则以安宁照顾为主。然而,近几年来,台湾出版界对佛教心理谘商的推动不余其力。「疗癒」(非治疗)俨然成为显学。

  本书作者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在近几年也逐渐为人所知。当初幼狮文化翻译康菲尔德的书《踏上心灵幽径》,居然乏人问津,直到二○○八年张老师文化重译此书,才开始流行。

  康菲尔德曾在泰国丛林跟随阿姜查修行多年,返美之后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并结婚生子。现居住在旧金山。本书是他继《踏上心灵幽径》之后,有系统地整理出一套佛法心理卫生学,里头每章都附有练习,也可以说是自助式的佛法心理保健之道。

  虽然他的论点以阿姜查的修行法门为主,但是他对宗教分门立派显然不感兴趣,这是现代宗教的特色,大家尽量避开传统宗教的分野,鼓励宗教会通。

  康菲尔德的佛法心理卫生学可归纳出二十五条法则。但是这只是为方便而举的纲目,无须看得太认真,真正的精华在几个关键点上。从台湾的风土民情来说,我们有太多的创伤经验,可是我们的问题不在于逃避灾难,而在于面对苦难的态度。佛法心理卫生的重点在于把创伤转化为慈悲,许多媒体透过受看者的哀嚎、不肯宽量、怨恨将创伤加深,而一般的心理治疗则是想办法减轻创伤,可是佛法心理卫生却能导引受创者转化:「最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曾被监禁与刑求的尼师与僧侣的反应。根据哈佛心理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甚至根本没有人出现常见的受创反应,反而是更深化其慈悲心,以及对生命充满喜乐的感激。他们修习的慈心观、大悲心,以及智慧,让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敌人祈祷。」(第二十四章「觉醒的心:天生喜悦」)

  我们怎么把自己撑起来?

  许多人以为:将佛法化成某种抚慰技术,就可以做为佛法的入世关怀。这是个错误观念。真正的佛法是透过澈念而产生的心法,佛法本身没有文字、仪式或影像,只有慈悲。真正的佛法是让慈悲得以实现的种种心法,而非长篇大论,亦非神祕的仪式。

  活着本身就很困难。就以人希望的自由来说吧,那真是困难重重,难不在外在的压迫,而是我们无法挣脱的各种束缚本身即是我们的存在条件,摆脱束缚往往会将我们引以为习的生活破坏,所以,人希望的自由总是困难的自由。佛法心理卫生则是以钻研静心解脱。许多人视解脱为无物,以为拥有才是成功幸福,这种颠倒使许多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但助人的俗世心理学却不置一词,视而不见。

  自我一直都是难题

  佛法的慈悲不在于是否心生慈悲心,而是「自我」这个难题。我们的「自我」是个「伪币」,它错误地被视为「我的实相」,实则是从他人转反映来的「自身」。这是老天用这种奇妙的手法为我们建造的「自身」。佛法的基础就在万物彼此缔结,而缔结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他人形成自我」,这并非简单的镜像逻辑,其复杂的程度超过我们的想像,亦即,并非我父母如何待我,我就会变成怎样。例如以本身作者在个性不合的父母争吵下成长,他的自我是在厌恶争吵之下不断地峰回路转。一方面自我由他人制约,一方面自我又是个感应机制,有反抗也有顺应。可是无论怎么纠缠,许多佛法的实践者都採用当机立断的「持敬」工夫。无论是达赖喇嘛或是阿姜查,都以「保持尊敬」的心做为觉照(mindful)的工夫。

  佛法的尊贵在于它比任何人类知识或思想更明白地显露慈悲的必要。

  为何需要慈悲?

  首先,人的自我遗忘使得人与生态的交互性被忽略了,而佛法则彻底要人类认识万物的相互缔结,甚至清楚地表明「自我」来自他人而非自性,乃至无自性。我们的自我主张其实犹如「滴水入水」,庞大的水分子彼此关联着时空、能量、键结与分裂。

  人的傲慢与自我里的「被瞧不起」密切关联着,人的谦虚与自我被善待的部分相关联。我们自私是因为感觉到被掠夺着的自我,我们自利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匮乏、他人的不给予。真正佛法是:当你感到穷困时,你反而应当努力义助他人,而获得自我的丰盈。这道理很简单,穷困让人贪得,一心一意想从他人口中夺下面包,但此掠夺性的获得只是让拥有物增加,自我因为掠夺他人而感到空虚,因此,增加拥有物并不能使自我感到充实。但是给予他人却反转成自我的充实。奥妙在于:在万物缔结的世界里,自我的充实带来世界的欢迎,缔结的事物会以凹面反过来保护穷困者,此时,穷困者将受世界的福报,穷凶者则造成恶极。

  神性的拥抱

  换个说法。我们受伤的自我需要「神性的拥抱」,那就是慈悲。

  所称的「神」并非一般宗教的神祇,而是自我的阴面。许多人误解自我的阴面是自己的缺点,是自己的阴暗面,事实刚好相反,我们的自私自利刚好就是自我的正面,我们追求成功,就是自私自利的完成。而在这正面的世俗却隐藏着神性,如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天良之心。这神性被认为是被自我遮蔽,其实不然。神性的存在如同我们的邪恶,都是自我的构成,甚至相应相生。人不知其邪恶,则其神性必然也无影无踪;例如我们的勇气仰仗的是我们的脆弱。一般心理卫生讨伐懦弱,那是片面的知见,以为勇敢胆识是怯除懦弱的利器,这是浅薄的认识论,在卓知的认识论里,胆怯才是勇敢的根源,多少勇敢但看你有多少恐惧。害怕打针的孩子在哭怕之余,用眼盯住扎入皮肤的针而生出勇气,母鸡因极度害怕老鹰啄其小孩而奋不顾身。我们的神性隐藏在暗处,我们的缺陷刺激神性。

  神性是多元的。依照藏佛或南传佛教,广大的虚空是最大的神性,而儒家的本心,如恻隐、是非之心则是小小神性。体会大虚空的修行是内心的禅定,让心无所住而流动、清空万里,一切通澈,是大神性,只有在深度入定才体会得到。在人间,我们见苦难而生慈悲心,见孤苦而生陪伴肤慰之心,都是小小神性。但神性大小无关宏旨,重点在于步向神性的修为:安住、觉照与正念。

  安住

  最有益的修为是「安住」。这「安住」指的是让意识尽量降低其捕捉、攫取的频率,让意识如见云烟的过去,一般简单的清闲静坐就可以做到,无须到入定的程度。安住不是与万物疏离,而是体会到与万物一起流转,范仲淹在岳阳楼看湖的心情、李后主独上小西楼的心情,杜甫的「城春草木深」的感慨都可以体会安住之一二。有一天傍晚,我见到一位老农夫对着向晚的黄昏夕阳闲坐,其神态之安定,我在剎那之间惊为天人。在专心工作之后,心无所系的闲逛街头、乡间漫步,可说是最佳的安住训练。

  觉照

  人能安住是因为随时觉照。许多人觉得觉照很难,其实是心猿意马。人随时都可以觉照:走路轻缓慢,睡觉轻缓躺,吃饭静心,说话声细,工作专心都属觉照。甚至你看日本料理师父切生鱼片的心情,都可以说是觉照。在台湾许多美食节目的喧哗、粗糙的对待食物以及急忙的吞嚥,都使「觉照」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念

  正念并非根据某些正确信念来行使的,正念是一种心态,是自己跟自己最真实的部分相处的态度。例如,当我们因为某事而心头烦乱,会出现「乱念」,整个看事情的心态全都乱了套。此时的「正念」是把自己重新摆正,如唿吸一下、放松一下身体、暂时放掉「乱念」,在草地走走,等安静下来,重新看事情,这过程就是「正念」。许多人吃饭狼吞虎嚥,但若能瞬间放下食物,仔细体会自己身体的感觉,如果饱就离开,如果饿就继续进食,能慢条斯理欣赏食物的滋味,以悠闲的感觉进食,这就是「正念」。所以「正念」不是指什么「正确的念头」,而是「察觉己身,自我导正」。如何为「正」殊难界定,但倾听身体的声音或「愿有良知」,都可以产生正念。

  从最简单的情况来看,正念是很好的保健之道。我们的身体必须被我们察觉之后,如发现有问题就需要调整正念过程,刚好就是最佳的调整。许多人宁可听信话语,把身体交给外物,如服用保健食品、各种保健药丸。我们把这些东西吞入而不理会身体讯号,立刻会出问题。身体的调整往往可以透过正念过程,将微细得身体信号体会出来,依照感觉来调整。虽然医师常强调身体感觉不是可靠的信号,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作仪器检查,正念的保健刚好补满这一块。

  正念的精神领域是专注。当我们静下来体察身体,我们首先会越过知识的障碍,把知识性的影像、观念排除,以比较赤裸的直觉梭巡于自身的存在感,一旦赤裸地接触到存在感,专注就会发生,所以无论是阅读、静坐、行走、做事,都会有同样的专注。这个层次的正念善知识的正念。

  许多人在生活饱受催折。上班族下班之后的喝酒、夜店狂欢、唱卡拉OK、演唱会疯狂等等,都一再加深其摧残。年轻人衰败的很快。「我们曾见过当进入甚深禅定境界时,喜悦如何自然而然涌现。学生们描述他们的经历包括:全身震颤,喜极而泣,阵阵清凉感,内心荡漾狂喜涟漪,轻飘飘的喜悦,如碧绿湖水般的喜悦,身体激动,感恩的喜悦,自在与欢乐的喜悦,以及宁静的狂喜等。他们述说自己身、心、灵的喜悦,世界之美的喜悦,以及看见他人快乐的喜悦」(第二十四章「觉醒的心:天生喜悦」)

  正向心理学还不够好

  综观全书,以我多年的经验,这是一部比正向心理学还深刻的心理卫生学,也是东方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虽然是由西方人来写,但这无关紧要,西方人有足够的词汇与体会将南传佛法以更清晰的方式来表达,毋宁是个好现象。中国人自有一些宗教文化的习气,对佛法流于空谈或心智的游戏,已经逐渐不足为取,西方人的犀利理性,亦对佛法会出现闭塞之处。

  本书不能说没有缺点。本书提供二十余个练习,每个练习看起来就像正向心理学的练习技巧,反而与人不切近的感觉。我建议读者对那些自我的激励的话语不必看得太认真,对那些指导默唸诗词也无须遵行,在自然的情况之下,自然会有一些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话,那才是正念之道。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余德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在书店翻到《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书名就挺吸引人的,让我联想到平日里我一直对一些身心灵的探讨很感兴趣,也时常觉得在忙碌的生活中,心绪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起伏不定。尤其是在台湾这个节奏快、压力也不小的社会,大家似乎越来越关注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恰好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处理那些困扰着我们的情绪和想法。我很好奇,佛法的智慧,究竟能如何以一种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健康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学习如何运用佛法中的一些基本观念,比如观察当下、觉知情绪、放下执着等等,来培养一种更平和、更具韧性的心理素质。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不再那么焦虑和无助,而是能以一种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去应对。

评分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这本书,真的给我在台湾这样忙碌且充满变数的生活中,带来了一抹宁静的曙光。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安顿身心感到困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尝试过许多方法,但总感觉治标不治本。这本书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将佛法的深邃智慧,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与现代人普遍关心的心理健康议题紧密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慈悲心”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宗教的教义,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更深层连接的力量。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开始尝试用更温和、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更能理解他人的难处。这本书并非仅仅提供理论,而是更侧重于引导读者通过实践,去体验佛法所带来的转化,让心灵真正获得滋养和成长。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这样长期在职场上打拼,又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的台湾人来说,简直是一股清流。生活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些都像无形的绳索,常常勒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真正帮助我内心获得平静的方法,尝试过冥想、正念,效果有,但总觉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而当我知道这本书是以佛法的智慧来探讨心理健康时,我立刻被吸引了。佛法所倡导的“活在当下”、“放下执着”、“培养慈悲心”,这些理念听起来非常朴实,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练习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内心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能够陪伴我们度过难关,并引领我们走向心灵成长的指引。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这本台湾出版的书,并没有抱持着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的图书已经很多了,而且有些又显得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枯燥乏味。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佛法的智慧,这让我产生了一丝好奇。佛法给我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深奥的,总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然而,如果能将佛法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无常”、“缘起”、“慈悲”等,用一种贴近现代人心理困扰的方式来解读,那将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佛法刻板的印象,让我看到它在解决当代心理问题上的实际价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通过佛法的修行,来提升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并培养积极正向的心态。毕竟,心灵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许多心理上的困扰,往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执念。

评分

最近在阅读《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学》这本书,过程中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刻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挑战。这本书的作者巧妙地将佛法中关于“苦”、“集”、“灭”、“道”的根本教义,与现代心理学对情绪、认知、行为的分析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具有实操性的心灵疗愈框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佛法描绘成一种高高在上的哲学体系,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如何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觉察和生活中。例如,书中关于“无常”的探讨,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执着于某些事物会导致痛苦,以及如何通过接纳无常来获得内心的解脱。读这本书,我仿佛在进行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在佛教的智慧之光下,重新认识了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找到了通往内心平静与幸福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