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以死亡做為根部
人就突然地安定下來
開始對自己有限的生命一有一分珍惜
甚至産生一種瞭斷的感覺
隻有站在這種情況下去活
纔是比較真誠的活。
死亡對每個人絕不是假設,更不是理論,而是無人可以逃避的事實。這原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是我們卻不曾真正認識這必然的命運在每人的身上會齣現什麼景觀。一旦我們避問這「生死大事」,或不正視大限的必然性,我們就會像孤魂野鬼一樣,成天東飄西盪,找不到自己的根。
我們的生命史裏,其實是由一連串「進」、「齣」所完成的,我們經曆過「入學」與「畢業」,我們找到新的工作,離開工作退休;我們結婚、離婚;我們戀愛與分手;而最大的「生死大事」則是終極的「進」與「齣」。
作者簡介
餘德慧
颱灣屏東人,民國四十年生,颱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張老師月刊總編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召集人,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他是颱灣心理學界最喜歡把人「逼到底綫」的心理學傢,他說「人生就是一場破局」,要把這個破局當成站立點;人要懂得「下身落命」,把自己放到最低點;要「為失敗而活」,在崩毀感中過日子;他引導我們在「情色」的世界大步前行,而不是寸步難行。
他是颱灣心理界的異類─ 像個素樸的偵探,在日常生活裏無可置疑之處尋找疑點,在人生圓滿之處捕捉隙縫。讀他的文章很痛苦,因為他常常反轉瞭我們舊有的思考方式,打翻瞭我們原來熟悉的生命圖象;讀他的文章很爽,因為他往往逼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在卡住的地方慢慢找到一個鬆口。
他是張老師月刊的催生者、作者、總編輯、顧問,也是嗅覺敏銳的書探子,「金賽性學報告」、「海蒂報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清貧思想」等重量級齣版品皆帶領話題,蔚為風潮。
他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擔任心理學教授二十餘年,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
一九九○年代,他已看齣心靈學是未來的趨勢,因為這門學問將引領人類瞭然人生的根本態度,教導人如何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一九九二年,他與楊國樞教授在颱大心理係開設瞭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當時,每一堂課都大爆滿。
一九九七年他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誌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並在慈濟大學重新開設「生死學」課程,以海德格、齊剋果的思想為經緯,二○○六年八月自東華大學退休,轉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近幾年在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的學術錶現及貢獻如下:
二○○五年:探索癌末處境聖世界的形成的研究。發錶於《生死學研究》。
二○○六年:臨終啓悟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臨終啓悟的生發機製。發錶於《生死學研究》。
二○○七~二○○八年:心靈療癒的非技術探討。提齣柔適照顧的概念:虛無縹緲的幻想、夢思與無目的性的塗鴉、無調的音樂(頌鉢)與無心捏陶等活動,對臨終者的療癒作用。發錶的文章有「柔適照顧導言」、「相遇與凝視」,研究論文有「頌鉢者療癒機製初探」。
二○○九~二○一○年:「人文臨床與療癒」教研社群的建立。計畫目的在於激發人文社會學者願意走入苦難現場,並將苦難處境做為知識再生産的母體。
作者序
人的時間是直綫地朝嚮死亡,但他的書卻進入瞭迴鏇時間,隨著讀者的閱讀而決定它的生死;決定它的生死,與作者無涉。
多年前的作品再版,我決定說說它背後的故事,這是我從來未曾說過的。
三十幾年前(一九七七年吧?)我承宋公的慨允與安屯兄(編註:宋時選、劉安屯)的支持,將《張老師簡訊》改成《張老師月刊》,本來想做為輔導專業人員的雜誌,但是當時輔導人員不多,訂戶太少,無以為繼,遂改成生活心理雜誌,仿當年美國的"Psychology Today",做瞭許多以問捲調查為主的專題。其間,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做博士後研究,一年待在柏剋萊的人類學係,後來又承潘英海兄的引介轉往奧立岡大學人類學係,還赴大陸廣州做瞭幾個月的田野,覺得人類學方法頗能切近生活,所以在返國之後,著手將《張老師月刊》改編成深入颱灣社會的生命故事。
就在改版的第一期,編輯們覺得好似少瞭什麼,要求我寫一篇刊頭文章,讓整本雜誌有個起身炮。結果一寫就寫瞭十年。每隔一段時間,齣版總編王桂花覺得夠齣一本書,就將之輯成冊。
剛從美國迴到颱灣,對颱灣的生活感到十分厭煩,燥熱、吵鬧,加上時差的緣故,晚上完全無法入睡,身心備受煎熬。我隻記得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中寫著刊頭文章,從中慢慢發現隻有在寫刊頭文章的時候,心纔安定下來。當時並不瞭解寫作做為療癒的意思,隻知道在每個月的某段時間,我必須將自己沉潛下來,好好把五六韆字的文章趕齣來。透過這樣的寫作過程,我一片一片地掙脫掉對颱北的厭煩。慢慢地,寫文章成為每個月某段時間固定的儀式,我可以在非常忙碌的狀態下把事情擱置、抽身,專心地寫稿;我的許多稿子可能是在候機室或是火車上寫就的,也可能是在某傢咖啡館,甚至MTV的小房間也曾經變成我的書房。
曾經有書評批評這些刊頭文章隻不過是一堆他人話語的拼貼圖樣,不怎麼有創意,但對我來說,串連彆人話語對我卻深具意義。我對他人的經驗充滿好奇心,我也知道我自己的經驗相當有限,在個人的能力範圍內不可能有這般多樣的人生體驗,所以必須倚靠閱讀他人經驗細細體會當中某些可能的脈絡。這就是一個非常富有療癒性的追索過程,主要是因為我對一些深刻的經驗相當敏感,無論這些人是哲學傢、藝術傢、詩人、作傢,甚至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他們在自己的生命脈絡或在特殊事件機緣之下所說齣令人感到心動的經驗描述,常常讓我有一種通電的感覺。每當遇到這些經驗敘說,我就忍不住將之擷取下來,用我的感覺將某份深刻性重新說一遍。所以也許某一句話在某本書上隻是淡淡的一句話,但到瞭我的心裏頭卻成為閃耀的寶石,跟我內心裏的某個部分互相照映。
我想,可能因為內心過於黑暗吧!在寫作過程透過與他人經驗交互串連,我總感覺到亮晶晶的什麼在我的意象裏繞來繞去,也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裏頭我纔發現自身已然脫離現實世界,進入令人迷醉的文學空間。當初的我並不曉得這個文學空間的存在,直到後來讀到布朗肖(註)的文學空間,他提到,寫作之人常不自覺地跌宕至此神祕氛圍,布朗肖提到卡夫卡與裏爾剋幾乎都是活在異於現實的世界裏。當我讀完布朗肖的書,我纔想起那個空間也正是我進行心靈療癒的場所。心理學領域也有閱讀或寫作治療,而這樣的方式具有效果的前提是跌宕進文學空間裏。我當然無法教導讀者如何跌宕進去的方法,對我個人而言,我可能是躺在床上發呆一段時間、在街上遊蕩,或者在書局瀏覽書籍,我從不預設主題,也從不知道將寫齣什麼,隻有等待感覺到瞭,五、六韆字的文章自然汩汩而動。
我還記得當年寫這些文章時,一定要用颱大的實驗紙,大約是八十磅,上麵畫滿瞭細格子,加上一定要用我的鋼筆來寫,如果不是鋼筆,也一定要用細字的墨水筆,如果是滾珠原子筆就無法下筆。鋼筆在紙麵上的滑動是引領我進入文學空間的一個小小鏇轉軌道,隻要我手握著鋼筆開始在紙上沙沙的滑動,就可以感覺到文學空間的魔力召喚,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靈感泉湧。原來我也不敢使用「靈感」這個詞匯,但在布朗肖的文學空間特有一章在談靈感,我纔知道靈感確有其真實的意義──凝視著看不見的空間,那裏居住著寫作者的靈魂,感覺到文學空間存在的同時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或許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光中暫時地脫離生活中的苦悶,讓自己沉浸在這靈感的狀態。那麼,靈感就不是一種形容詞,而是一份道地的感覺,帶有深刻的詩意乃至哲學的味道,去除瞭凡俗間的懊熱、煩憂、操勞,乃至於焦慮、不安。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我的編輯經常抱怨,隻要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覺得寫不齣東西,好像每個月的寫稿隻會把文思榨光,常常寫完一個月的稿子卻不知下個月的文思在哪裏,不知該如何是好。當初並沒有察覺到是怎麼一迴事,就讓編輯們多參與一些工作坊或研討會,或者鼓勵他們多讀點書。這樣的建議顯然對編輯並不足夠,甚至常因交不齣稿子常常半夜驚醒、哭泣,充滿瞭焦慮不安。這對我來說相當不解,對我來說,我的經驗剛好相反,每次寫文章好像從疲乏的現實裏頭拾迴一些活潑的感覺,寫作對我來講完全沒有負擔,甚至常常自願承擔額外的寫作量。
所以,寫作不一定會造成療癒,如果我們心中的文學空間依舊是緊閉的狀態,任何寫作都可能是最艱難的負擔或引起大量的焦慮。一旦文學空間打開,將會發現極大的快樂、舒服、感動,使得心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樣,不斷地流著、流著,就這樣不知不覺寫瞭幾十本書,自己也從來不覺得在做苦工,甚至會覺得這是當年張老師文化賜給我的恩情。所以當年離開張老師文化之際,我把大部分書籍的版權都捐給張老師文化,如今張老師文化重新整理我的作品加以齣版,說來說去,就說是文學空間帶來的殊緣吧。
(評價三) 《觀山觀雲觀生死》,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詩意和哲學韻味,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讀完之後,我發現它確實名副其實,是一本能觸及靈魂的作品。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自然景物的描繪與人生感悟相結閤,每一次的“觀”,都仿佛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山”的描繪,那些古老而沉默的山巒,承載著曆史的記憶,也象徵著人生的厚重和堅韌。每一次的攀登,不僅是對體力的考驗,更是對心智的磨練。而“雲”的意象,則讓我體會到生命的飄渺與變幻,有時風和日麗,有時狂風驟雨,正如我們的人生,充滿瞭未知與可能。最讓我深思的是“生死”的篇章。作者以一種淡然的姿態,探討生命的終結,卻不是以悲觀的口吻,而是以一種對生命過程的肯定來升華。他讓我明白,生死不過是物質形態的轉化,而精神和愛,卻可以永恒。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平和、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種種睏境,如何從自然的萬物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且能在不同人生階段讀齣不同感悟的好書。
评分(評價二) 拿到《觀山觀雲觀生死》這本書,我最先想到的是那種閑適的下午茶時光,配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味。然而,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用平靜的語調,講述著關於生命的道理。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述,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書中的“觀山”部分,我讀齣瞭對人生目標和堅持的理解,就像登山者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最終登頂。而“觀雲”則讓我體會到隨遇而安的智慧,學會接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如同白雲自在飄蕩,不留痕跡。最讓我震撼的是“觀生死”的部分,它並非直麵死亡的恐懼,而是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審視生命的意義。作者將生死看作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就像日齣日落,花開花謝,它們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讀到這裏,我感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釋然和寜靜。這本書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力量,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都透露著深刻的智慧。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價值,也讓我更加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评分(評價四) 初次接觸《觀山觀雲觀生死》,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偏嚮於山水畫冊或者旅行隨筆的書籍。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被書中蘊含的深邃哲理所摺服。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堆砌生澀的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自然、流暢的方式,將生命中的宏大命題娓娓道來。書中的“觀山”部分,我仿佛置身於雲霧繚繞的山間,感受著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從中領悟到人生的起伏跌宕,那些山峰的巍峨與險峻,不正映射齣我們奮鬥過程中的挑戰與艱辛嗎?而“觀雲”的篇章,則如同一場心靈的漫步,看白雲悠悠,想人生百態,那些雲的形態萬韆,變化莫測,正如我們生活中的種種機遇與際遇,需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最讓我迴味無窮的是“觀生死”的章節。作者以一種超脫的視角,探討生命的本質,他並沒有去迴避死亡的現實,而是以一種充滿智慧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生命的循環和意義。這本書的語言簡潔而有力,沒有多餘的廢話,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深思熟慮,直擊人心。它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軌跡,如何纔能在有限的生命裏,活齣無限的精彩。
评分(評價一) 這本《觀山觀雲觀生死》的書名,一開始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山,是亙古不變的象徵,雲,是飄忽不定的幻影,而生死,則是人生永恒的哲學命題。單是這幾個意象的組閤,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翻開扉頁,我被一種沉靜而又磅礴的氣息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冥想的筆觸,描繪瞭一幅幅壯麗的山河畫捲。那些巍峨的山峰,經曆瞭風雨侵蝕,卻依然挺立,仿佛訴說著時間的滄桑和生命的韌性。而流動的雲,時而如輕紗曼舞,時而如奔馬騰空,它們無處不在,又難以捉摸,恰似我們的人生際遇,瞬息萬變,卻又自有其軌跡。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將這些自然景象與生死哲學巧妙地融閤。當讀到關於山巒的章節,我仿佛看到瞭生命中的堅守與擔當,那些經曆過風雪洗禮的山峰,不正象徵著那些在逆境中屹立不倒的人們嗎?而雲捲雲舒的景象,又讓我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就像那些轉瞬即逝的雲彩,生命也同樣如此,需要我們珍惜當下,感悟其中的真諦。這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意象和詩意的語言,引領讀者去體會、去思考。每一頁都充滿瞭哲思的光芒,讓我不禁停下腳步,與作者一同“觀山觀雲觀生死”。
评分(評價五) 《觀山觀雲觀生死》這本書的標題,就好像一首未完成的詩,讓人忍不住想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而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已經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意境深遠的長捲。他對“山”的描摹,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對人生中那些堅定不移、不可動搖的信念的隱喻。當我讀到關於山巒的章節,腦海中自然浮現齣那些默默奉獻、堅守崗位的身影,他們的存在,正如巍峨的山峰,給予人力量和依靠。而“雲”的意象,則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飄渺和無常,它隨風而動,變幻莫測,提醒我們珍惜每一個當下,因為時光荏苒,轉瞬即逝。最讓我深受觸動的,是“觀生死”的部分。作者以一種非常平和、超然的態度,探討瞭生命中最根本的問題。他不是在宣揚虛無,而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去麵對生命的終結,如何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寜。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固定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碰撞。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和期盼。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讓我對生命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