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6
当人以死亡做为根部
人就突然地安定下来
开始对自己有限的生命一有一分珍惜
甚至产生一种了断的感觉
只有站在这种情况下去活
才是比较真诚的活。
死亡对每个人绝不是假设,更不是理论,而是无人可以逃避的事实。这原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却不曾真正认识这必然的命运在每人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景观。一旦我们避问这「生死大事」,或不正视大限的必然性,我们就会像孤魂野鬼一样,成天东飘西盪,找不到自己的根。
我们的生命史里,其实是由一连串「进」、「出」所完成的,我们经历过「入学」与「毕业」,我们找到新的工作,离开工作退休;我们结婚、离婚;我们恋爱与分手;而最大的「生死大事」则是终极的「进」与「出」。
作者简介
余德慧
台湾屏东人,民国四十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老师月刊总编辑、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心灵工坊文化公司谘询顾问召集人,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他是台湾心理学界最喜欢把人「逼到底线」的心理学家,他说「人生就是一场破局」,要把这个破局当成站立点;人要懂得「下身落命」,把自己放到最低点;要「为失败而活」,在崩毁感中过日子;他引导我们在「情色」的世界大步前行,而不是寸步难行。
他是台湾心理界的异类─ 像个素朴的侦探,在日常生活里无可置疑之处寻找疑点,在人生圆满之处捕捉隙缝。读他的文章很痛苦,因为他常常反转了我们旧有的思考方式,打翻了我们原来熟悉的生命图象;读他的文章很爽,因为他往往逼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卡住的地方慢慢找到一个松口。
他是张老师月刊的催生者、作者、总编辑、顾问,也是嗅觉敏锐的书探子,「金赛性学报告」、「海蒂报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清贫思想」等重量级出版品皆带领话题,蔚为风潮。
他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二十余年,之后因觉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在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一九九○年代,他已看出心灵学是未来的趋势,因为这门学问将引领人类了然人生的根本态度,教导人如何建立一个真诚的生活;一九九二年,他与杨国枢教授在台大心理系开设了国内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爆满。
一九九七年他开始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志工,开始接触临终病人,亲身体证生死,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以海德格、齐克果的思想为经纬,二○○六年八月自东华大学退休,转任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近几年在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的学术表现及贡献如下:
二○○五年:探索癌末处境圣世界的形成的研究。发表于《生死学研究》。
二○○六年:临终启悟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临终启悟的生发机制。发表于《生死学研究》。
二○○七~二○○八年:心灵疗癒的非技术探讨。提出柔适照顾的概念:虚无缥缈的幻想、梦思与无目的性的涂鸦、无调的音乐(颂钵)与无心捏陶等活动,对临终者的疗癒作用。发表的文章有「柔适照顾导言」、「相遇与凝视」,研究论文有「颂钵者疗癒机制初探」。
二○○九~二○一○年:「人文临床与疗癒」教研社群的建立。计画目的在于激发人文社会学者愿意走入苦难现场,并将苦难处境做为知识再生产的母体。
观山观云观生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观山观云观生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