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临终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和研究。」
——宋瑞珍
「可以使医学生、医师增加对生死教育的了解,也帮忙一般民众了解医师的内心。」
——赖其万
「一套难得的本土『医师与生死』的教材。」
——林其和
如果你是位医师,应该阅读此书,坦诚面对医「生」也要医「死」的课题;
如果你是面临生死问题的人,更应该阅读此书,让你一窥医师内心、了解如何与医师互动!
15岁的时候,她第一次面对死亡;2006年,她再一次遭受死亡的胁迫……
这是「台湾安宁疗护推手」赵可式博士罹癌后的病中大书。生命中两次面对死亡威胁,深感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只教生、老、病,独缺面对死亡的内涵,赵可式奔走台湾各地,费时七年,访谈五十六位医师的记录整理出书,诠释研究隐藏在医师们白袍底下的生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甚至是个人最私密、最脆弱的心理部分——
面对生死时的挫折:在末期病人身上,我看不到希望、没有成就感……
面对生死时的羁绊:祖父母相继过世,连续三个月我无法替人开刀……
面对生死时的害怕:巡房时,经过末期病人的病床,我选择刻意绕开,因为我害怕。
面对生死时的痛苦:病人不该死,是被我开刀到死……
面对生死时的学习:每一次病人的离去,都给了我无形的学习;很幸运的就是说,每一次都会接受到刺激。
面对生死时的谦卑:医师当得愈久,愈发现医学是有极限的;医师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凡人而已。
《医生与生死》字字句句都带着赵可式教授的生命力量,她现身说法,引领读者∕医师重新省视这些「难以启齿」、「不愿面对」、「逃避害怕」的生死问题,将「他死」、「你死」和「我死」成为人生的重要思辨!
本书特色
◎成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宋瑞珍
教育部医教会执行秘书赖其万
成功大学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林其和
三大医界权威医师联名撰写推荐序文!
◎台湾第一本以「纯粹本土性资料」完成的「生死学」书籍!
作者简介
赵可式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士,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肿瘤护理硕士,及临终照顾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缓和护理学会理事长。
曾获得第十四届医疗奉献奖特殊贡献奖的赵可式教授,二十多年来不断在台湾推展「安宁疗护」的理念、实务与制度,2000年5月立法院终于三读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便是赵可式教授与同道们努力多年的开花结果。
日前意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赵可式教授,在身心极度艰熬的情况下,仍将访谈了台湾北、中、南、东四所医学中心的五十六位各科医师之访谈稿,整理完成出这本国内首次生死学教育的真实资料书籍──《医师与生死》。赵可式教授希望以最直接的第一人称,道出身为医者的内心话语,透过本书让大众了解如何正视生死问题,并提升「医与病」、「病与医」的关系。
生死的意义
「生」与「死」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时刻;前者表示「开始」、后者表示「结束」,「生」与「死」之间则存在着「生命的意义」。以哲学的观点来看,「看不到的未必不存在」,因此,有关「生前」及「死后」的各种理论相继被提出。一个人对于「生死」的看法即是他「人生观」的一部分。就医疗人员而言,「生」与「死」是可以借由医院内记录下来的事故(Events)来判定的。在「生」的方面,随着医学的进步,新生儿学(Neonatology)已成为医学的重要领域,照顾初生婴儿方面,除了落后地区,已达相当高的水准;在「死」这方面,也有「安宁疗护」(Hospice palliative care)对「临终」病人给予有尊严且减轻痛苦的照护。虽然台湾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可以看到医界及社会对安宁疗护的重视,是极为可喜的现象。
如何照顾「临终」病人是一门综合学识、经验、人生观并涉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大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一九八○年代,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担任心脏内科医师,有一天一位病人的太太告诉我她先生已于一个礼拜前过世,并很诚挚的交给我她先生临终前写给我的一封信。看完那封信以后我顿时陷入低潮(Depression)。虽然她先生说一直很感激我照顾他的「末期心脏病」(End stage heart disease),但是每次在给我看诊后,他心情都不好受,因为我对他的病情据实地表现出不乐观的态度。他会这样告诉我他生前的感觉,是希望我以后能想办法帮忙其他类似的病人。这封信使我整个星期食不知味,而且无法好好入眠,后来我终于领悟出其中的道理来。之后,我对每个病人都给予正面乐观的建议,让他们带着一些希望回家。一九九○年代我到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担任心电生理学科主任,有机会照顾更多末期心脏病的患者,在团队的协助下为病人组成一个支持团体(Support group),每个月至少有三十至五十位病人及他们的亲友一起到史丹福大学校园或校外公园,一边野餐,一边聆听专家讲演他们所指定的题目,例如,心理学家讲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药理学家谈如何防止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等等。这些病人及亲友在支持团体内同病相怜,不再觉得孤独寂寞。后来,从几次演讲时的照片上看到很多人生前欢聚在一起的笑容,使我的心中感到一丝安慰。一九八八年我父亲不幸得了胰脏癌,六个月内病情恶化,这期间我由旧金山回国好几次。我父亲临终的前两、三个星期,我妈妈和我及我的兄弟妹讨论到做不做急救的问题(DNR:Do Not Resuscitate)。我反对插管协助唿吸,但建议应用药物避免痛苦。然而我弟弟,他也是医生,却主张插管以延长生命。我们两人虽然都是医生,并且同样地爱我们的父亲,在这一点上却有不同的意见,可见如何处理临终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和研究。
不久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医病关系一定要视病如亲吗?〉,我认为「视病如亲」不实际而且很难做到,「视病如友」反而比较可行。重要的是,医师必须「术德兼备」,并负起「维护病人生命」的责任。能够治疗的就尽力去做,不能治疗的也应帮病人寻找资源(如转诊)或其他解决方法。譬如,当你发现有些病人有精神上的问题时,就应帮忙他们找到一位你所信任的精神科医师给予治疗。以「邱小妹事件」为例,当时舆论对涉案的医师大肆挞伐。我个人认为那两位医师若是判断该院无法医治邱小妹严重的脑部创伤,就得赶紧帮邱小妹安排转诊到其他医院如台大、长庚或荣总,甚至亲身陪伴她到转诊医院并交代重点,这就算善尽责任。我们固然应该教育医师要「负起责任」,但是报章杂志过度着墨于医师的医德,反而把更重要的议题,即每年超过八千多件的「家暴」(Domestic violence)及「儿童虐待」(Child abuse)的个案这件事实忽略掉了。防治「家暴」及「儿童虐待」才是杜绝「邱小妹事件」再度发生最根本的处方。
赵可式老师目前是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系的教授,多年来担负护理学、人文医学及医学伦理的教育,并全心投入「安宁疗护」工作。除了成功大学以外,她还协助台湾多家医院设立「安宁疗护」住院及居家服务,并至中国大陆的医院协助「安宁疗护」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一直以来她都是卫生署在这方面的顾问,并因此于二○○四年获得卫生署颁发的「医疗奉献特殊贡献奖」。在教学方法上,她也因所创的活泼启发式(Vibrant and inspiring)教学法,获得成功大学医学院及成功大学全校的特优教师奖。此次她得到国科会研究经费所写成的《医师与生死》一书,更具特别的意义。本书除了包含她多年来从事医学教育、安宁疗护所累积的经验,还加上她本人的现身说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带病写作」,虽在病中仍时刻不忘医学教育者的职责。当她邀请我为本书写序时,竟然谈笑风生,置死生于度外,我只能劝她不要过度劳累。几年前我曾反对她被当时的卫生署长邀请,到卫生署担任副署长,因为我个人认为那个「官位」可能会埋没她的知识和才能,反倒是如果某某大学的护理学院要她去当院长,我会举双手赞成,原因是做为院长,她可将她的医护理念、生活态度活生生地呈现在更多学生及老师面前,进而引导出更多的典范(Role model),而那是我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但赵老师不喜欢行政工作,仍心心念念临床服务及教育下一代的意义,因此接受了我的劝告,仍坚持留守成功大学的教学岗位,做一位普通的教授。
这本书是赵老师用很特别的方法写成的,她先访谈了五十六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科医师,蒐集他们对病人、亲人或自己可能面对死亡的感受和行为反应,并将他们所说的话语,用「诠释」的方式依项目分类完成。由自序中可看出她致力于「生死」的探讨及奉献在「安宁疗护」的缘由。当然这跟她所秉持的信仰、爱人之心及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关联。由第一章到第七章可看到医生们由资浅到资深照顾临终病人的心路历程,其中包括医生在「延续病人生命」或「减轻病人痛苦」中扮演的角色、对「安乐死」与「自然死」的看法、有无宗教信仰及不同宗教信仰间对生死看法上的差异、对小儿及成人临终患者不同的感受等等,由过往的经验来自我反省,并且学习如何与病人就临终的问题进行沟通。
第八章以后则深入浅出地谈到「安宁疗护」真正的意义、其存在医疗体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关整体医疗经济的考量、其在国内医疗环境中所面临之困境。紧接着提出注重全民教育、医护训练、全人治疗(Holistic care)、老师的言教及身教的建议。书中可以感受到每位医师面对病人死亡时内心的挣扎,当中不少行为反应很值得探讨,例如,医师对病人的年纪、现实环境、文化习俗的考量,常会因个人的经历而有所不同。
这本书不仅适合医师阅读,也可供其他医护相关人员、教育界、有兴趣的民众了解有关生死所面临之医疗问题,激励整个国家社会建立对生死的正确看法并重视「安宁疗护」所提供的临终照顾,进而立法。期盼国人早日养成正确及积极的人生观,进而达到生死两相安的境界。
国立成功大学副校长暨医学院院长 宋瑞珍
二○○七年六月
单看《医师与生死》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探索欲。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与人类最根本的生存状态——生命与死亡,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文学化的笔触,深入描绘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与死亡这个永恒的对立面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博弈。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医生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面对生离死别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超脱?又是如何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下,依然坚守职业的初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医学上的挑战,更能触及到医生们作为“人”的真实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本身的脆弱与珍贵,以及那些为守护生命而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是一种对职业的致敬,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医师与生死》听起来就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人类面对生死这一永恒命题的思考很感兴趣,而医生这个职业,无疑是最直接、最深刻地触碰生死边缘的群体。这本书我想象中会探讨的,不仅仅是医学的进步如何延长生命,更是医生在面对病人生命终结时的内心挣扎、道德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寻求慰藉与超越。也许书中会描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医生们如何用尽全力去挽留生命,又如何在无力回天时,给予病人和家属最大的尊严和抚慰。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医生职业的神圣与沉重,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生死面前,人性是如何被考验和塑造的。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普通人也能借由医生的眼睛,去审视生命的意义,去理解死亡的必然,去学会如何更珍惜当下,更有勇气地面对未来的未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哲学、关于人性的深刻探究。
评分我翻开《医师与生死》的瞬间,就被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从书名本身,我已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触及。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虚构的叙事方式,呈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医生们,他们如何在医疗技术的限制与对生命的敬畏之间,扮演着生命守护者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关于医生与病人之间,超越简单治疗关系的深刻连接的描写。那些在漫漫长夜里,陪伴在病床边,给予无声支持的医生;那些在手术台上,与死神赛跑,却也深知生命脆弱的医生。我希望作者能描绘出他们内心的独白,那些难以言说的疲惫、悲伤,以及在每一次成功救治后,那份难以言喻的欣慰与成就感。这本书,或许是对那些在黑暗中点燃希望之火的白衣天使们,一次最真诚的致敬。它可能不仅仅是记录医学事件,更是关于人性中最柔软、最坚韧部分的一次探索。
评分《医师与生死》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关于医者在生命之河两岸的徘徊与抉择。我个人对医疗伦理和哲学思考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探讨这些复杂议题的绝佳载体。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那些棘手的医疗决策,例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生如何分配救治机会?当生命质量与生命长度发生冲突时,他们又会如何权衡?我设想,作者可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来展现医生们在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时,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同情心和智慧,去做出那些足以影响他人生命的决定。这本书也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医生不仅仅是治愈疾病的专家,更是引导病人及其家属走过生命中最艰难时刻的引路人。它可能是一次对现代医学伦理的深度反思,也是对医者职业精神的庄严审视。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关于生命价值的全新思考,以及对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启迪。
评分《医师与生死》这个书名,立刻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象,这本书一定不会是一本枯燥的医学报告,而更可能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那些在生命边缘工作的灵魂的深度洞察。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医生们如何在与疾病、与衰老、与死亡的长期较量中,不断地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或许书中会呈现一些关于医生们如何面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时刻,以及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故事。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对于“什么是好的死亡”以及“如何活出有意义的人生”的思考。它可能不仅仅是对医学成就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对医者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超越知识层面的感悟,一种对生命更加成熟、更加悲悯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