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与生死

医师与生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何处理临终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和研究。」
——宋瑞珍

「可以使医学生、医师增加对生死教育的了解,也帮忙一般民众了解医师的内心。」
——赖其万

「一套难得的本土『医师与生死』的教材。」
——林其和

如果你是位医师,应该阅读此书,坦诚面对医「生」也要医「死」的课题;
如果你是面临生死问题的人,更应该阅读此书,让你一窥医师内心、了解如何与医师互动!

15岁的时候,她第一次面对死亡;2006年,她再一次遭受死亡的胁迫……
这是「台湾安宁疗护推手」赵可式博士罹癌后的病中大书。生命中两次面对死亡威胁,深感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只教生、老、病,独缺面对死亡的内涵,赵可式奔走台湾各地,费时七年,访谈五十六位医师的记录整理出书,诠释研究隐藏在医师们白袍底下的生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甚至是个人最私密、最脆弱的心理部分——

面对生死时的挫折:在末期病人身上,我看不到希望、没有成就感……
面对生死时的羁绊:祖父母相继过世,连续三个月我无法替人开刀……
面对生死时的害怕:巡房时,经过末期病人的病床,我选择刻意绕开,因为我害怕。
面对生死时的痛苦:病人不该死,是被我开刀到死……
面对生死时的学习:每一次病人的离去,都给了我无形的学习;很幸运的就是说,每一次都会接受到刺激。
面对生死时的谦卑:医师当得愈久,愈发现医学是有极限的;医师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凡人而已。

  《医生与生死》字字句句都带着赵可式教授的生命力量,她现身说法,引领读者∕医师重新省视这些「难以启齿」、「不愿面对」、「逃避害怕」的生死问题,将「他死」、「你死」和「我死」成为人生的重要思辨!

本书特色

◎成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宋瑞珍
 教育部医教会执行秘书赖其万
 成功大学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林其和
 三大医界权威医师联名撰写推荐序文!

◎台湾第一本以「纯粹本土性资料」完成的「生死学」书籍!

作者简介

赵可式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士,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肿瘤护理硕士,及临终照顾博士。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台湾安宁缓和护理学会理事长。

  曾获得第十四届医疗奉献奖特殊贡献奖的赵可式教授,二十多年来不断在台湾推展「安宁疗护」的理念、实务与制度,2000年5月立法院终于三读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便是赵可式教授与同道们努力多年的开花结果。

  日前意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赵可式教授,在身心极度艰熬的情况下,仍将访谈了台湾北、中、南、东四所医学中心的五十六位各科医师之访谈稿,整理完成出这本国内首次生死学教育的真实资料书籍──《医师与生死》。赵可式教授希望以最直接的第一人称,道出身为医者的内心话语,透过本书让大众了解如何正视生死问题,并提升「医与病」、「病与医」的关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二章 从震撼到麻木:
找回医者的初心

王医师是某大医学中心内科第一年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告诉他:「五一三病房患肝癌的病人林先生今晚可能会去世,你今晚要留在病房随时待命。」王医师不敢怠慢,晚上值班时每隔十几分钟就去探视林先生一次。谁知林先生一整晚都在骂人,骂太太、骂儿女、骂医护人员,总之样样都使他不满意,人人都不顺他的心。到清晨两点多,他突然大吐血,一脸盆一脸盆地吐,王医师手忙脚乱地急救,插上各种管子,输血、打强心针,一整夜彷如战场,到了早上七点多,病人宣告死亡。急救车上狼借一片,王医师也如打败仗的军士,拖着一身疲乏,回宿舍休息。然而在床上辗转难眠,满脑子都是林先生的景象,他想,「人的死亡为什么这么狰狞恐怖?」习医以来第一次处理死亡的经验,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身为一个医师,需经过医学系七年的漫长教育年限,毕业后至少四至七年的住院医师生涯仍算是持续教育过程,直至升到主治医师,才算在一个医疗专科中立足。在这十一至十四年的岁月中,每一位医师都会经历不同科别的实习或代训之经验,无论在哪一科,也都有病人死亡发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神经科、急诊、加护病房等等。从实习医师到快退休的老教授,每个医师都有一段心路历程。
他们在初次遇到自己所医治照顾的病人死亡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以下是十七种医者的初心:

一、震撼感

当医师第一次遇到病人死亡时,尽管表面上仍维持「专业的形象」,一切医疗过程依规定谨慎行事,但内心的澎湃可能久久无法淡忘,产生只能用「震撼」来形容的情绪激动,甚至还会失眠。以下是摘录医师的话:

◎当实习医师的时候,你接的第一个病人后来发现末期了,真的会让你铭刻于心,让你放在心上,你真的会睡不着觉。
◎如果你自己早期不是很了解这过程,当然就会很激动,觉得说怎么可能会这样?怎么会这么快就造成病人的死亡?
◎第一次碰到这一类的病人,会觉得很震撼!

可惜的是台湾的医学教育中,大都教的是「医学科学」,年轻医师的内心震撼,是很少被提出来讨论的,老教授们也不觉得这需要被教,「每位医师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习惯就好了!」,因此「震撼感」的初心,被压抑、被忽视,一代传一代,等这一代医师长大后,又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下一代年轻医师。
「没想到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因为以前都没见过别人去世,一下子遇到当然会觉得很震撼!」,大多数医师在头几次接触到自己所医治的病人死亡时,会有这样的震撼感。

二、失败感

病人死亡,就是表示医疗失败、医师无能或疏忽,总之就是医师的错!在与疾病奋战的战场上,似乎医师是主将,病人只是小兵。作战失败,就是主将的战略错误,是主将的错。这种想法加给医师巨大的压力,有些医师虽自己能坦然接受病人的死亡,却又怕病人与家属不能接受。以下是医师的表白:

◎如果说这种病人你觉得应该很有希望会活,后来超乎你的预料,这时候会很难过,如同败兵之将。
◎病人如果死了就表示是你治疗失败!第二,当然表示说自己能力不够,哪些地方疏忽了,或者怕人家批评你没有做好!
◎西方医学科学教育其实是把病人治好为目标,这样的话就会觉得如果病人治不好是不是就是你的失败,而病治不好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病人去世。

年轻的医师初遇病人死亡时会感觉:「没想到医学是这般的无能为力!」难以置信医学也有无计可施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失败感,担心被人批评做得不好。

◎我手上有这么多的武器,怎么可能说病会治不好!刚开始好失望,表示我失败了!

三、无助感

医师是一种「助人专业」(helping profession),是病人与家属求助的对象。因此当医师自己也感到「无助」时,教病人/家属怎么办?
资深的医师慢慢生出生命的智慧,了悟医学的极限——医学非万能;年轻的医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生死学及对临终病人心理与灵性的辅导知能,因而会更感觉无助。以下为三位医师的表白:

◎医师当得愈久,愈发现医学是有极限的,很多病到现在医学发展上都没有可以解决的方法,所以会比较谦卑;就是说医师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凡人而已。
◎感觉那时候面对病人会有很大困扰,因为不知道怎样去帮助这个临终病人,精神上怎样给病人一些支持。
◎因为我做小儿心脏外科,许多很复杂的心脏毛病需要开刀,我比较没有办法得知患重病小孩子们的心理感受,也不知要如何做心理上的安慰。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