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生死学与生死哲学诸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将从生死相关议题入手,论述人之「生命」、「生活」,及「死亡」问题,这三者构成了完整之「人生」;再进入到探讨临终者及遗属之精神抚慰的问题,再叙述殡葬文化的问题,最后则是对生命教育的阐述。这是一种由「生」到「死」各问题依序展开论述的模式,希望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线索,也尽量说清这世上最难讲明白的生死问题。本书的基本任务是:不但要提出、阐述、解释有关生死的诸面向的问题,更试图去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本书不仅论述死亡学、生死学、生死哲学、生命教育等的知识,更希望读者在研习的过程中能获得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智慧。全书各章末尾都附有参考题及相关的参考书目,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之为线索进一步地深入学习。
作者简介
郑晓江
1957年6月生,江西万载人,主要从事生死哲学的研究。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现任: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着作: 《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穿透人生》、《传统--现代人的两刃剑》、《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拷问人生》、《中国死亡智慧》、《杨简》、《祸福之门》、《生死智慧》、《善死与善终》;《中华贤哲》、《超越死亡》、《生命终点的学问》、《穿透死亡》、《寻找人生的真谛》、《八千里路云和月》、《神游千古》。
主编:《宗教生死书》、《江右思想家研究》、《中国神秘术大观》、《中国死亡文化大观》、《中国生育文化大观》、《中国避邪文化大观》、《疗救人生》、《融通孔佛》。
另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应邀在台湾大学医学院、辅仁大学哲学系、成功大学、高雄医学院、佛光大学、台北荣总、台中荣总、耕莘护专、中山大学、华南师大、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师大等作学术演讲。
刚拿到《生死学》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因为“生死”这两个字,总是带着一种让人敬畏的神秘感。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沉重或晦涩。作者仿佛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他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从古老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心理学理论,作者都进行了梳理。但他并没有将这些理论堆砌起来,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让我们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去思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遗忘”和“铭记”的讨论。我们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选择遗忘那些痛苦,又如何努力去铭记那些美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死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终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的延续。它探讨了我们如何通过创造、通过爱、通过传承,来对抗遗忘,来赋予生命更深远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找到一个关于“生死”的标准答案,但我得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生命的关系,也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生死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生死”的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生命”的深度体验。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引导我们去触碰生命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希望”的探讨。它并没有回避生命的苦难和无常,但却始终强调,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真正熄灭。那些在逆境中绽放的生命之花,那些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之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我还读到了一些关于“告别”的智慧。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去遗忘,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离别。那种将悲伤转化为力量,将思念化为前行动力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死并非对立,而是生命循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真正地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告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也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积极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名为《生死学》,我拿到它的时候,心里就带着一丝莫名的敬畏,仿佛即将踏入一片深邃而古老的领域。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哲学式的枯燥论述,也不是宗教般的神秘召唤,而是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邀请你去凝视生命本质的温柔。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我们对生死的认知壁垒。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人类如何理解死亡的古老传说,那些部落仪式、祭祀活动,在文字中鲜活起来,让我感受到不同文明在面对终极问题时,所迸发出的集体智慧和生存智慧。书中关于“活着”的讨论,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并没有空泛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描绘了人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如何去体验、去感受、去珍惜。那种面对失去的痛苦,那种重拾希望的勇气,那种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凡的喜悦,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告别”的章节,它没有回避伤痛,而是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完整、更和解的方式去面对分离,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结束,都成为新的开始。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与生命、与时间的关系,也让我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前所未有的珍视。
评分《生死学》,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重量,但读起来却意外地轻盈,而且充满了人文的关怀。与其说它是在探讨“生死”这两个字,不如说它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去“感受”生命,以及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有限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存在的痕迹”的章节。它没有去讨论死亡后的虚无,而是让我们关注在活着的时候,我们留下了什么。那些无形的联结,那些被爱过的、被关怀过的瞬间,那些我们为这个世界贡献过的微薄力量,都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心态变化,那些不屈的意志,那些微小的坚持,那些在绝境中闪烁的人性光辉,都让我动容。我读到的一些关于“陪伴”的论述,更是让我深刻理解了,在生命的旅途中,没有什么比真诚的陪伴更宝贵。无论是生者的慰藉,还是逝者的怀念,都凝聚着情感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它教会我,在活着的时候,要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的脉搏,去珍惜身边的人;在面对离别时,要学会释怀,带着爱与回忆,继续前行。
评分读完《生死学》,我脑海里回荡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论点,而是一种弥漫开来的、更加开阔的生命视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原本被遮蔽的天空。它并没有直接去分析“生”与“死”的定义,反而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我们如何“活”得更有意义,以及如何在“活着”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接纳“死亡”的必然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时间的维度”的探讨,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我们如何被线性时间的束缚,而忽略了生命中那些看似短暂却意义深远的瞬间。那些在生命长河中被匆匆掠过的喜悦、悲伤、爱与失落,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赋予了生命力,变得不再是转瞬即逝的烟尘,而是构成我们生命厚度的重要印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艺术作品的解读,比如一幅画、一首诗,甚至是某个历史事件,作者都能够从中挖掘出与生死主题相关联的深刻内涵。这种跨领域的视角,让我对“生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更具象、更感性的层面。它让我重新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无限的价值,如何去拥抱每一次的相遇,又如何去平静地面对每一次的别离。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却给了我一种去探寻答案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