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会后悔的25件事:1000个临终病患告诉你人生什么最重要

死前会后悔的25件事:1000个临终病患告诉你人生什么最重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OTSU SHUICHI
图书标签:
  • 临终关怀
  • 人生意义
  • 后悔清单
  • 生命哲学
  • 积极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人生反思
  • 死亡
  • 幸福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于生命的期待和追求,人人各不相同,
如果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竭尽全力的活着,
让人生没有太多未竟之憾,
临终之际,自然可以自在平静,
不带任何懊悔的跟世界挥手道别。

  如果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一点后悔,在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就不会感到丝毫悲伤。

  从事安宁缓和医疗工作的作者,在陪伴临终患者度过肉体煎熬的同时,也纪录下了他们的心情。

  这些患者,有人因为过度相信自己,未能接纳他人的意见,而感到懊恼,有人为了一辈子拚命工作,无暇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后悔万分;相对的,有人因为已经谈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所以可以带着美好的回忆,踏上生命归途,也有人终于克服自己执拗的个性,向心爱的家人开口道谢,安详离世。这些深沉的懊悔与淡然的喜悦,分别为他们的生命画下了不同的句点。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你又会为了什么样的事而感到后悔或满足呢?

  面对死亡时,许多人确实会领悟到「活着」这件事有多么可贵,但是,只求活得久、活得健康,并不是人活着最终极的目的,唯有竭尽全力地活出自我、追求梦想,临死,才不用为自己所错过的一切感到后悔。

  1000名临终病患,用自己的生命殷切细诉人生的价值与真义。

  身为临终医疗专家的作者,曾经陪伴过1000名以上的病患度过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在那些日子里,身为医生的他发现,除了病痛之外,许多病人同时也受到各种后悔情绪的折磨,虽然现代医疗技术可以减轻患者肉体上的痛苦,却无法消除他们心灵上的不甘与懊悔。于是,作者决定将这些令人深感后悔的事记录下来,希望能透过这一个个的动人故事,刺激读者们进一步思考,在自己的生命中,哪些东西最值得珍惜,哪些东西根本无需在意,在人生即将步向终点之际,又有哪些非做不可的事,进而在身心都尚有余力的时候,可以尽全力地追求生命的真义与自己的梦想,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选书缘起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年龄大幅延长,许多过去无法医治的病症也都有治癒的希望,然而,这样的转变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生命价值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在功利主义抬头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表象的功名,却忘了回头想想什么快乐的真义,就这样茫然仓卒地过了一生,以致于临终之际,蓦然回首时,才对自己曾经错过的事物感到不舍与懊悔。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当然不是要读者在知道自己的病情以无治癒希望时,才急急忙忙的拖着孱弱的身躯去弥补一切,而是希望读者可以在身体还健康、还有行动力的时候,就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找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事、物,并善加珍惜,度过没有后悔的人生。

作者简介

大津秀一 Otsu Shuichi

  1976年出生,茨城县人。毕业于岐阜大学医学院。安宁为缓和医疗专科医师。日本消化器病学会专科医师、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内科医师、日本尊严死协会生前遗嘱(LW)合作医师,2006年度□川医学医疗研究财团安宁缓和医疗医师培训课程结业。在完成内科专科医师的训练后,以(当时)全日本最年轻缓和医疗医师的身分,在京都市左京区日本浸信会医院的安宁疗护中心服务。2008年5月之后,服务于东京都世田谷区松原都会诊所,以住院、居家(出诊)两种方式,从事以癌症、非癌症患者为对象的安宁疗护工作。目前除了负责许多末期病患的诊疗工作,也透过着作、演讲活动,持续促进一般大众对缓和医疗及生死观问题的广泛认识。

  着有『死学-迎接安祥终末期,缓和医疗的建议』(小学馆),『濒死的医疗-患者如何和医院打交道,如何活着』(PHP研究所),『生命只剩下最后半年 ~ 如何为人生划下的圆满的句点』(Softbank Creative)等。

译者简介

詹慕如

  台湾大学历史系、东京设计师学院工业设计科毕业。近期译作有小说《BUYOUT猎鹰计画》、《伊甸的命题》、《三千年的密室》、《对岸的她》、《如无头作祟之物》、《利比达寓言》等;生活成长类书籍《A6全能笔记术》、《改变孩子一生的对话力》、《小孩的宇宙》、《直江兼续》、《客房中的旅行》等;童书类《哈毛的耶诞节》、《恶作剧婆婆》、《太空忍者猪猪丸》、《狐狸电话亭》、《小青蛙睡午觉》等。

《灵魂的低语:走向生命终点的深度对话》 一部直抵生命本质,探寻存在意义的深度访谈录 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河流的尽头,往往蕴藏着最纯粹、最深刻的智慧。本书并非关注逝去之人临终前的遗憾清单,而是深入剖析生命尽头,人们如何看待他们走过的一切,以及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忽略的、真正构筑了“圆满人生”的要素。 本书收录了对一群特殊人群的深度访谈记录: 那些因各种原因(包括长期疾病、高龄、或生命抉择的最终时刻)而不得不直面生命边界的人士。他们是活着的哲学家,他们的坦诚与洞察,为我们这些仍在生命旅途中奋力前行的人,提供了一份无价的指南。 核心洞察与结构: 本书将访谈内容划分为六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模块,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终极问题时的心理结构和价值重塑过程。 第一部分:时间的炼金术——当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在生命倒计时清晰可见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部分探讨: 1. “效率”的幻灭与“在场”的回归: 那些曾被工作、成就和物质积累驱动的人,在终点前如何评价他们为“进步”所付出的代价?他们描述了从“做事”(doing)到“存在”(being)的范式转移。重点关注他们如何重新定义了“有价值的一天”的含义,发现真正的价值往往藏于那些看似平淡的片刻——阳光下的阅读、与亲人无言的对视、一杯热茶的温度。 2. 未完成与接受: 访谈者们坦诚了他们对“未能完成的计划”的态度。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后悔的并非宏伟事业的未竟,而是日常生活中对亲密关系的疏忽。他们分享了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以及如何区分“必须放下”的执念与“真正重要的联结”。 第二部分:关系的重塑——爱、冲突与和解的最终排序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生命末期,关系的重要性会被提升到极致。 1. 未曾说出口的“我爱你”与“对不起”: 这一章详细记录了访谈者们在回忆中反复提及的、关于沟通的遗憾。探讨了恐惧、傲慢或时间错位如何阻碍了关键时刻的真诚表达。我们收集了他们最后的忠告:不要将“爱”的表达推迟到“有空”的那一天。 2. “重要的人”的筛选标准: 临终者如何看待友谊、家庭和责任?他们揭示了那些在人生鼎盛时期看似无法割舍的关系,在终点前如何因其本质(是索取还是给予)而被重新评估。他们强调了建立在无条件支持和共同经历基础上的深度联结的持久力量。 第三部分:自我的凝视——关于“我是谁”的终极追问 当社会角色(职业、头衔、财富)褪去光环时,留下的“自我”是什么? 1. 身份的剥离与回归: 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些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人,在病床边如何面对失去光环后的空虚感或解脱感。他们分享了如何从“我拥有什么”转变为“我经历了什么”和“我成为了谁”。 2. 勇气与恐惧的辩证法: 访谈者们细致描绘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否认、愤怒,到最终的平静接受。他们描述了哪些内在的信念支撑他们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以及他们如何从看似弱小的时刻中汲取到面对终局的勇气。 第四部分:意义的构建——超越生存的价值锚点 生命是否总需要一个“宏大叙事”才能有价值?本书对此提出了质疑。 1. 创造与传承的微小火花: 探讨了“留下什么”的更广义的定义。这不仅包括物质遗产,更包括知识、价值观的传递,甚至是一种在后人心中留下的情绪印记。许多人发现,他们最自豪的“遗产”,是教导孩子如何善良或如何坚持原则的瞬间。 2. 对世界的最终评判: 临终者们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社会变迁、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所持有的最终看法。他们的视角是去政治化、去功利化的,纯粹基于生命体验的总结。 第五部分:身体的终结与精神的延展 关于身体的衰败、疼痛管理,以及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体验。 1. 对身体的感激与告别: 访谈者们描述了他们如何与一个正在“背叛”他们的身体共存。探讨了身体的局限如何迫使心灵变得更加敏锐和专注。 2. 精神的超越性体验: 记录了部分访谈者描述的,在极度脆弱或清醒状态下,体会到的与世界融为一体、超越个体存在的瞬间感悟。 第六部分:给“还活着的人”的箴言 本章是所有访谈的精华提炼,是受访者们希望对世界发出的最后呼吁。这些“箴言”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基于生命终局视角提炼出的、具有震撼力的实践性建议。例如,他们强调了“积极的无知”(即不必事事皆知,只需专注重要的)和“有意识的慢下来”的重要性。 本书的价值: 《灵魂的低语》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了人类在生命旅程的终点所展现出的复杂性、脆弱性与最终的尊严。它不是一本关于死亡的工具书,而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生活的镜子。它邀请读者停止对未来的过度焦虑,将注意力导向此刻的联结、爱与真实体验,确保当我们到达人生的终点时,能够带着一份对已走过道路的清晰认知和深深的感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健康、医疗编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1
1 不重视健康
2 没有戒菸
3 没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预嘱
4 看不清治疗的真义

第二章 心理篇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2
5 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没能实现梦想
7 曾经为非作歹
8 一辈子受到感情操纵
9 没能对他人体贴
10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第三章 社会、生活篇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3
11 没有决定如何处理遗产
12 没有计画自己的葬礼
13 没有回故乡
14 没有吃好吃的东西
15 全心工作没有时间培养兴趣
16 没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四章 人际篇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4
17 没能见到想见的人
18 没有谈过刻骨铭心的恋爱
19 没有结婚
20 没有生孩子
21 没让孩子结婚

第五章 宗教、哲学篇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5
22 没有留下自己活过的证据
23 无法超脱生死的问题
24 不知神佛教诲

第六章 最终篇 ~ 临终前后悔的25件事6
25 没有对所爱的人说「谢谢」

结语

图书序言

推荐文
活在当下享受生命屏息的惊艳时刻
耕莘医院精神科暨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级医师暨杨聪才诊所院长 杨聪财

  喜欢看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两三年书店里出现了很多「几岁前一定要下定决心完成几件事」「这辈子一定要去的几个地方」「在多少岁前一定要存到几桶金」…透过阅读这些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们渴望追求更美好的生命价值。

  但阅读《死前会后悔的25件事》这本书,却让人有些感伤,因为这本书讲的是到生命终点前,人们无尽遗憾的事情。

当死亡来临时…

  国际知名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1969年《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绝症者面对生命结束有「临终哀伤的五个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多年来,许多专业者证明这样的五个阶段不只适用于面对死亡,也同样适用于人们面对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灾难,因此国际心理学亦称此为「库伯勒.罗斯模型」。

  事实上,在医院临床上、在我个人生命里面对亲友的死亡,都会走过以上的历程,但所见则是「沮丧离开者」多于「接受离开者」。

活在此刻的您,有后悔的憾事吗?

  在抵达生命终点时,沮丧地离开者恐怕就是本书作者所提到「死前会后悔」这类的事情。

  本书作者大津秀一为日本缓和医疗医师、日本消化器病学会专门医师,并于京都市左京区日本浸信会医院的安宁缓和中心服务,从事第一线安宁照护医疗救治的工作,大量接触各种面临死亡的个案,并继而完成本书。

  在其所写作整理的「死前会后悔25件事情」(但想来应不只25事…)里,部份的事,就算是此刻健康活着的人想努力去做,也不见得能事事如意;或者是说当真要努力去完成这25事,好让自己活着不遗憾的话,恐怕也将经历各式辛劳痛苦的事。

要如何活得自在、不后悔?

  医疗与科技进步,人类开始与天争命,延长寿命,但在此同时,这个世界亦面临急遽的改变,不只是社会生存的竞争,我们也面临各式天灾人祸的考验。

  如何让生命活得自在不后悔,作者大津秀一写了几个他所观察的现象:温柔的人可以少后悔、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依靠。

  就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体会是:温柔的人,也是懂得爱己爱人的人,如此活着的人,在情感的关系里,较为完满,所以面对生命的考验,甚至面对死亡,都能够较为自在。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内在情感上,面对死亡,除较能走入库伯勒.罗斯所谈临终前的第五个阶段「接受」;另一方面,在其走入死亡的过程,也都可以明显看到因信仰力支持一个人,可以有品质、无恐惧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

感谢天地、感谢亲友

  阅读本书,我个人则甚喜爱作者所写的最后一个篇章「对所爱的人说谢谢」。

  不只是日本,在台湾,我同样觉察到这个时代里,教育里严重欠缺的情感教育。

  清朝官场现形记笔记小说里有段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所讲的就是人们总是要到最后一分钟,仍「心有不甘」地去接受那必须接受的事情,那么,倘若要面对的是临终走得突然,突然到来不及让人去理解与接受呢?

  本书最后篇章的老教授,在临终前的最后几小时,开口向关心疼爱自己的兄长道谢,不仅最后走得自在,其兄长亦感动地接受这样的礼物。

  但我们能确定自己会是那个老教授,来得及和所爱的人道谢、来得及和所爱的人说再见吗?

  完整的生命功课,除了自己以外,还包括那些与我们生命紧密相连的亲友们。我们不只要学习活得自在、走得不后悔,我们也要学习感谢这个世界,感谢生命道路上一路与我们相伴的亲友。

  这样的感谢,不是临终前才开口,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天,不管是透过口语、或是文字,我们都要常常打从心里地和亲友们说出「我爱你」、「谢谢你」。

生命是那些令人屏息的惊艳时刻

  身为医师,和其它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经常地会面对生死的功课。

  大津秀一医师透过理性的论述、感性的故事,完整地写下他所体会的生命功课。

  而我对生命的体验,对面对死亡的感受则是:生命得之不易,那么就让我们活在当下,真切地活在当下每分秒。因为如以犀利、幽默语言而着称于的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所说:"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breaths we take, but by thos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度量生命不在活得长短,而在那些令人屏息的惊艳时刻)

自序
大津秀一

  「医生,您曾经后悔过吗?」静静躺在病床上的你,这样问我。

  「你说……后悔吗?」

  「嗯。」

  疲倦到似乎稍一松懈就会阖上眼皮的你,跟强烈的睡意搏斗着,彷彿要摆脱「诸般杂念」般,用力地点了点头。

  「后悔?」

  「对,医生你没有后悔过吗?」

  我的左手轻轻握住从肩头垂下的听诊器听头。沁凉的感觉从手心传入,通过嵴髓直达大脑。

  「当然有啊。」

  「有吗?」

  「是啊,后悔的经验……可不少呢。」

  如果各位认为,因为我身为医生所以没有任何后悔,那可就错了。因为理想主义者或浪漫主义者,总是必须和事与愿违的现实,还有这种现实所带来的后悔奋战。

  从这层意义来看,我可以说是后悔高手。站在安宁缓和医疗的最前线,面对一连串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每天都面临了「要是那样做就好了」、「早知道我应该这么说的」,诸如此类工作上的后悔。

  我可以感觉到自己脸上不自觉地慢慢绽放出微笑。这不是自嘲,而是一种了然于心的觉悟——我只是个凡夫俗子、一个烦恼不断的普通人。

  「其实我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后悔呢。」

  听见我再三地这么回答,你也稍微露出微笑。

  「是吗?」

  你似乎安心了一些,声音也慢慢恢复平静。

  「是啊,那当然啦。」

  ……仔细想想,到目前为止我听过多少次相同的问题呢?

  我的工作是缓和医疗,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癌症末期患者身心的痛苦。至今已经陪伴大约千位病患走完他们的最后一程。

  癌症末期会出现许多痛苦的症状,因此利用药物缓解患者们与日俱增的痛苦,占据了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末期病患最先面临的折磨,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我就是解除这些痛苦的专家。

  但另一方面,即使减轻了肉体上的煎熬,要消除一个人心灵上的苦痛,却相当困难。

  每当遇到患者向我倾诉心灵上的痛苦时,我也经常感到迷惘、烦恼。因为听到患者说出一些绝不可能解决、或是不大可能解决的问题时,我却束手无策。除了赤裸裸地以同样身为「一个人」的角度,与他们坦诚相见、听他们倾诉之外,我一点忙都帮不上。这种时候,连我自己都能察觉自己脸上的表情有多么阴沉。

  你剩下的日子,可能短到以週计算。也就是说,你只剩下几个星期的时间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

  慢慢地,你的身体再也无法自由活动,不能随意行走,连在白天睡觉的时间也愈来愈多。靠着增加睡眠时间来弥补日渐衰弱的体力,是末期病患常见的现象。换句话说,你的思考能力也比以前更迟钝了。

  身体还健康时,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无法轻易解决。假使你的后悔来自人生中还未解决的问题,那么要免除这些后悔可能相当困难,听着这些故事的我,也只能一起承受这些后悔带来的痛。

  我干嚥了一口口水。

  但是,我绝不希望你带着后悔,就此死去。

  我端坐正身,郑重地问。

  「你后悔的是什么呢?」

  你慢慢地开了口。

  「我后悔的是……」

  人,是与后悔密不可分的生物。

  事实上,在我接触过的患者中,或多或少都怀抱着某些「未竟之事」。所以尽管程度有别,但大家都曾经后悔过。

  然而,后悔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实道理很简单,活着时总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的人,后悔自然比较少。以为自己明天就可能离开人世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会竭尽全力活着,也希望把每一天都做到最好。这样的人最了解,每次相遇都是唯一。

  累积了数百桩病例后我发现,或许每个人心里的后悔,或者人生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种类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简而言之,人会后悔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大致上没有什么差别。

  既然如此,如果能事先告诉大家在临终前可能会觉得后悔的事,让大家能趁着身体还健朗时及时完成,不是很好吗?这本书的诞生就是来自于这样的想法。为了不在人生中留下遗憾,趁着身体健康时把该做的事都完成吧!这就是我的期待。

  实际上,在临终之际还能抬头挺胸对我说「医生,我已了无遗憾」的少数患者,似乎比一般人更早开始就预做「准备」,以求不留下遗憾。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就是不留下问题,这么一来自己不管何时死去,都能尽量减少后悔的可能。

  的确,比起到了末期才来补救,在还没有生病前、身体还健康时去实现或完成种种心愿,当然最为理想。

  在本书中,我将举出末期病患曾经后悔的实际案例加上检讨,分享二十五项最具代表性的烦恼。

希望各位读者能及早完成这些课题,设法事先做好准备。如此一来,你的人生就不会留下太多的后悔。

结语

  「樱花会不会后悔呢?」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这个念头。

  走过千鸟渊盛开的樱树下时,一片花瓣翩然飘落。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飘落的花瓣,只是迳自地往前走。

  又或者是家门前的樱花。在春天轻柔的阵雨过后,整朵花就这么散落一地。

  等待了一年,才终于开花,却又随着阵阵的微风而凋落。这其中难道没有后悔吗?花朵最光彩夺目的盛开时期,几乎也等同于凋谢。这样的生命中没有遗憾吗?

  某个晚上,我家门前的樱花也到了凋谢的时刻。转瞬之间,剩下的花瓣也随着刚刚才飘落的花瓣,随风摇曳落地为伴。通往玄关的石板路上,铺满了一整片的粉红色花瓣。看着这样的情景,我不禁要想,樱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然而,很不可思议地,我在这当中并没有感觉到后悔的心情。跟人短暂的一生相比,樱花的生命更加短暂,但是我却感觉不到其中带有悲伤。

  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樱花竭尽全力活过的缘故吧。无论生命长短,都完成了盛开绽放的使命。

  那么人呢。

  人类也经历过连要存活下去都很艰辛的时代。古人一定是把人的一生投射在樱花上了。先凋落的樱花和后凋落的樱花,凋落的时间其实相去不远,而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快步跟上,毫不迟疑。

  医疗虽然拉开了人和死亡的距离,但是自然永远都会指向生命的真实。万物总有一天会灭绝,但是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努力活得精采,这样的生命里才没有后悔,这就是生命的真理。

  我想樱花的后悔一定远远少于人类。我凝望着这些花瓣,同时在心中祈祷,希望人人都能走过一趟后悔很少的人生。

-------节录自本书 结语

图书试读

结语

「樱花会不会后悔呢?」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这个念头。

走过千鸟渊盛开的樱树下时,一片花瓣翩然飘落。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到飘落的花瓣,只是迳自地往前走。

又或者是家门前的樱花。在春天轻柔的阵雨过后,整朵花就这么散落一地。

等待了一年,才终于开花,却又随着阵阵的微风而凋落。这其中难道没有后悔吗?花朵最光彩夺目的盛开时期,几乎也等同于凋谢。这样的生命中没有遗憾吗?

某个晚上,我家门前的樱花也到了凋谢的时刻。转瞬之间,剩下的花瓣也随着刚刚才飘落的花瓣,随风摇曳落地为伴。通往玄关的石板路上,铺满了一整片的粉红色花瓣。看着这样的情景,我不禁要想,樱花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然而,很不可思议地,我在这当中并没有感觉到后悔的心情。跟人短暂的一生相比,樱花的生命更加短暂,但是我却感觉不到其中带有悲伤。

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樱花竭尽全力活过的缘故吧。无论生命长短,都完成了盛开绽放的使命。

那么人呢。

人类也经历过连要存活下去都很艰辛的时代。古人一定是把人的一生投射在樱花上了。先凋落的樱花和后凋落的樱花,凋落的时间其实相去不远,而人的生命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快步跟上,毫不迟疑。

医疗虽然拉开了人和死亡的距离,但是自然永远都会指向生命的真实。万物总有一天会灭绝,但是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努力活得精采,这样的生命里才没有后悔,这就是生命的真理。

我想樱花的后悔一定远远少于人类。我凝望着这些花瓣,同时在心中祈祷,希望人人都能走过一趟后悔很少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被忽略的角落。我一直是个很忙碌的人,每天都被工作、生活琐事缠身,总觉得人生还有很多“应该做”的事情,但总是推到“以后再说”。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很多“以后”可能永远不会到来。它不像一本鸡汤文,不会给你空洞的鼓励,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让你感受到生命的重量和紧迫感。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比如金钱、名誉,在生命尽头回望时,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那些真正让我们感到满足和无悔的,往往是那些充满爱、连接和奉献的时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开始尝试着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执念,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去做一些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心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它提醒我,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真正拥有的,是那些可以留存在心底的温暖和回忆。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总觉得“临终病患”的题材会过于沉重,不太想触碰。但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它,结果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灵之旅。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生命最真实的一面。它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哲理探讨,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讲述了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人们最深刻的悔恨和最珍视的价值。我从中看到了很多共鸣,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在日常生活中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生命终点却是如此弥足珍贵。书中反复强调的“爱”、“陪伴”、“梦想”、“经历”这些元素,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是否真的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琐碎的烦恼所困扰,而忽略了生命中最核心、最能带来幸福感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有勇气去追求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临终病患”这个词有点抗拒,总觉得有些沉重。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攫住了。这本书不是在渲染死亡的悲伤,而是在讲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表面的、易逝的东西上,却忽略了那些真正能滋养灵魂、带来深刻幸福感的元素。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每一个故事都饱含深情,却又直击人心。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让我焦虑不安的事情,在生命的终点看来,究竟算得了什么?书中反复出现的“爱”、“连接”、“梦想”、“放下”等词汇,如同一记记警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是否真的按照我内心最渴望的方向在前进?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中最宝贵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而是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体验,如何去连接。它给了我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不再害怕面对那些“未完成”和“遗憾”。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改变你看待生命方式的书。我一直以为自己活得挺明白的,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触及的角落。它不是那种让你热血沸腾,想要立即去改变世界的热血读物,而是以一种平和、深刻的方式,引导你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我被那些临终病患的真实感悟深深打动,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看到了生命最纯粹的样子。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真挚表达,关于自我实现、人生遗憾的深刻反思,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必需品”的东西,现在看来,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实,以及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那些真正能带给我内心平静和喜悦的事物。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讲述了1000个临终病患的人生智慧。我一直以来都觉得人生需要规划,需要目标,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和“意义”到底是什么。那些病患们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微不足道的情感连接、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梦想的追求,才变得如此重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被社会价值观所裹挟,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提醒我,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真正拥有的是当下的每一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小事,在生命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我开始更加注重与家人的相处,更加勇敢地去尝试那些曾经让我却步的梦想,也更加懂得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