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悲伤的离别
也要留住最美丽的容颜
最温馨、最感动、最虔敬、最尊严……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原案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今,它让更多人为之低回流泪、心醉不已……
一本思考生与死的真谛,代代传承的必读好书!
本书为日本最着名的「送行者」——青木新门先生,将其从事纳棺工作三十年以来所遭遇的点点滴滴,以及从中所体会的,对生死的深刻体悟,透过诗人般温柔而感性的笔调,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所完成的最高杰作。跨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青木先生以佛陀般的慈悲,注视着每一位离去的往生者。对他而言,死亡并非终点,而是踏上与「不可思议之光」相遇的崭新旅程的重要起点;生死并非对立,而是如同雨雪交融的「霙」一般,历经数千万年,永不分离的存在。站在离去与出发的交会点,青木先生以最敏锐的观察,和最细腻的文笔,为我们这个重视「生」而忌讳「死」的社会,注入了一股发人省思的清流。
作者简介
青木新门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入善町。青木氏自早稻田大学辍学后,一度在富山市经营餐饮业,但却不幸经营失败而倒闭。后来,他在报纸上偶然看见一份征人广告,前往应征之后,在因缘际会下成为了婚葬礼仪公司的成员,此后一直担任礼仪师的工作,现任礼仪公司董事与监察人。除了身为礼仪师以外,青木氏也是诗人与文学家,着有诗集《雪原》,论文集《阳光洒落树荫的风景》等书。
译者简介
萧云菁
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喜欢阅读与旅游,足迹踏遍日本全国。现从事兼职翻译、口译,并担任中国文化大学推广教育中心日语讲师。译着繁多。
韩蕙如
一九八四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英国史旺西大学,取得翻译语言科技系硕士。平日热爱旅游。目前为专职翻译。
廖怡雅
政大日文系毕。曾修习过日本宗教相关课程。相信文字力量的伟大。
推荐序
与不可思议之光相遇的人生
林景渊
蛆也是一种生命。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这些蛆看起来是那么地耀眼。
青木新门
二○○九年,一部以描述从事入殓、净身工作的 「礼仪师」为主题的影片??《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获得了第八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片,它的获奖不只代表着影艺学院对于半生浮沈、一度落魄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在执导功力上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这部片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与价值观的高度赞扬。除了来自影艺学院的荣誉之外,《送行者》在世界各地所引起的回响,也是同样持续不衰;在中国,它获得了金鸡百花奖,在台湾,它则是创下了连续上演十一週,台北地区票房突破三千万的佳绩。然而,在票房的佳绩与如潮的好评背后,这部电影的诞生,其实是有一段故事的。
关于《送行者》电影的诞生,我们必须回溯到一九九三年,也就是十五年前。那年,一位在日本富山县担任纳棺(入殓)、净身工作的礼仪师??青木新门先生,将他自己从事纳棺工作,所遇见的种种悲欢离合故事,以及他从中所体悟到,有关生死的观念写成了一本名叫《纳棺夫日记》的书。当初,他原本只是随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没有打算这本书会卖钱,甚至,连出版都是委託当地的一家小出版社 「桂书房」出版;这对于曾经写过诗,参与过文学志创作的青木先生来说,倒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本《纳棺夫日记》竟然大受好评,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风潮,而他本人也因此一跃而成为名人,各方邀约接连不断而来,都是想请他演讲有关纳棺心得以及生死问题的。一九九六年,青木先生的家里来了一位意外的访客,那是一位出身偶像团体的电视明星。那位明星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印度旅行,并因此对生死观的问题有深刻的思考;他读了这本《纳棺夫日记》之后,为其中的内容深深感动不已,于是前往拜访青木先生,希望能够将这部作品改拍成电影。这位深思生死的明星就是本木雅弘先生,也就是《送行者》的男主角(中林大悟)。一开始,对于这个冒昧的请求,青木先生由于担心 「电影无法表现出书中所要传递的宗教观念」,以及改编之后所产生的差异,因此拒绝了本木的要求。但本木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之后,他数度拜访青木先生,最后在他的诚意感动之下,青木先生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他加上了一个附带条件,那就是电影必须使用《纳棺夫日记》以外的名称,而他也不挂原着者之名。之后完成的电影,就是这部经历了十三年的奔走,终于在世人面前呈现的《送行者》。由这点来说,《纳棺夫日记》可以称得上是整个《送行者》的原点。
从内容来说,《纳棺夫日记》可以说就是《送行者》的主角大悟年老之后,所写下的一本真实回忆。虽然电影在人、事、地等各方面都做了改编(比如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由富山转移到更北边的山形),但原案故事的基本精神仍然被充分地保留下来,且电影中的许多情节也都是取自《纳棺夫日记》??比如说大悟看着鲑鱼溯流而上、被妻子责骂,以及处理独居老人长蛆的遗体等,都是来自青木先生的真实遭遇。如果电影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人们明白一般被视为 「贱业」的葬仪工作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更进一步,阐述作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感受到、体会到的事物。
真实世界的青木新门先生是一位诗人,他在八岁时就因为俄军攻陷东北而与父亲死别,并在集中营里渡过好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年幼的弟妹相继死去,母亲也因为斑疹伤寒奄奄一息。八岁的他揹着弟妹的遗骸,将他们放置在临时火葬场熊熊燃烧的煤炭上,那是他对生死的第一次深刻体验。在历经了一段放浪的文学生涯之后,如同电影《送行者》所描述的一般,落魄的青木先生,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家 「冠婚葬祭互助会」(即婚丧喜庆公司)的征人广告,从此便一脚踏入了这个被世人视为是 「禁忌」的领域。
一开始,他原本只是为了「赚奶粉钱」而去从事这个行业,但随着时光流逝,在与往生者不断的接触当中,他越来越觉得往生者「宁静而美丽 」;最后,他在往生者的脸上,看见了不可思议的「光」。结合了诗人的敏锐心智,与养育他长大的北陆净土思想,青木先生表示,往生者所散发的光,即是弥陀的光,也就是佛所散发的慈爱之光。无关于生前的善或恶,每个往生者都能够成为菩萨;同样的,无关于天堂或地狱,前往死后的世界,就只是从「吹着清爽微风的世界,前往透明的世界」罢了。有如电影中的火葬场老伯所言,「死亡只是跨过一扇门,走向另一个地方」,青木先生也说,所谓生死其实是一体的,就像是带着雨和雪的「霙」一般地难分难离。做为一名人生最后旅程上的送行者,青木先生以洒脱自在的心、与真诚的爱和关怀,去看待每一位往生者。十五年来,他的书感动了无数人,而十五年后,在电影的优秀改编下,这本书的精神再次传达到了千万人的心中。如果是喜欢《送行者》电影的观众,那势必不能错过这本好书;如果是对于生死有深刻思考,并期盼着能够寻求某种解答的读者,那这本书更是非读不可的读物!
相信不可思议的光,与弥陀的指引吧。
今日,人生旅途的送行者,依旧不断努力着,将往生者最美的容颜留在众人心中……
(本文作者为日本文化研究学者,早稻田大学学士、筑波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国立中兴大学日文系。)
美好的身影
吉村昭
二十多年前,出现在我面前的青木新门是个诗人。由于他说自己也有在写小说,所以我就推荐他投稿到由我担任编辑委员的文艺投稿志《文学者》。
没多久,他送来了一部短篇小说,我读后当场决定採用,并将该作品发表于《文学者》上。从这篇作品中,我强烈感受到青木先生做为一个诗人的敏锐视野,以及生长于雪国之身所带有的冰雪气息。
之后,我们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未曾见过面;而当五年前青木先生再次出现在敝宅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位葬仪社的社员。
这次他正在撰述《纳棺夫日记》。对于曾写过诗并兼及小说的青木先生而言,我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理所当然的,从这部作品中能够感受到作者身为诗人的唿吸、做为小说撰写者的素质,以及在他身后化为背景的皑皑白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