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若幽静的长河,
在每个人的心底,蜿曲地流着。
在这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
到底人的一生在变化着什么?
是事业的建立与毁败吗?
是成就的达成与幻灭吗?
是感情的结合与分离吗?
让我们沿着这条河的源头,
来叙说我们的故事吧。
每个人的一生大致可区分成探索期、建立期及黄昏期。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追求目标,生命长河即顺着这些标的物而流去。但当生命走到尽头,当生活已不再是漫无休止的索求时,在蓦然回首的一剎那,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自我及所需时,至此生命长河乃得以完成。
作者简介
余德慧
台湾屏东人,民国四十年生,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老师月刊总编辑、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心灵工坊文化公司谘询顾问召集人,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他是台湾心理学界最喜欢把人「逼到底线」的心理学家,他说「人生就是一场破局」,要把这个破局当成站立点;人要懂得「下身落命」,把自己放到最低点;要「为失败而活」,在崩毁感中过日子;他引导我们在「情色」的世界大步前行,而不是寸步难行。
他是台湾心理界的异类─ 像个素朴的侦探,在日常生活里无可置疑之处寻找疑点,在人生圆满之处捕捉隙缝。读他的文章很痛苦,因为他常常反转了我们旧有的思考方式,打翻了我们原来熟悉的生命图象;读他的文章很爽,因为他往往逼我们进一步认识自己,在卡住的地方慢慢找到一个松口。
他是张老师月刊的催生者、作者、总编辑、顾问,也是嗅觉敏锐的书探子,「金赛性学报告」、「海蒂报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清贫思想」等重量级出版品皆带领话题,蔚为风潮。
他早年从事临床心理学,担任心理学教授二十余年,之后因觉人的世界跟文化、经济、生活等息息相关,在加州柏克莱大学开始埋首于心理、医疗人类学,同时也浸淫在诠释现象心理学、宗教与临终照顾等研究领域。
一九九○年代,他已看出心灵学是未来的趋势,因为这门学问将引领人类了然人生的根本态度,教导人如何建立一个真诚的生活;一九九二年,他与杨国枢教授在台大心理系开设了国内第一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爆满。
一九九七年他开始在花莲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担任志工,开始接触临终病人,亲身体证生死,并在慈济大学重新开设「生死学」课程,以海德格、齐克果的思想为经纬,二○○六年八月自东华大学退休,转任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近几年在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的学术表现及贡献如下:
二○○五年:探索癌末处境圣世界的形成的研究。发表于《生死学研究》。
二○○六年:临终启悟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临终启悟的生发机制。发表于《生死学研究》。
二○○七 ~ 二○○八年:心灵疗癒的非技术探讨。提出柔适照顾的概念:虚无缥缈的幻想、梦思与无目的性的涂鸦、无调的音乐(颂钵)与无心捏陶等活动,对临终者的疗癒作用。发表的文章有「柔适照顾导言」、「相遇与凝视」,研究论文有「颂钵者疗癒机制初探」。
二○○九 ~ 二○一○年:「人文临床与疗癒」教研社群的建立。计画目的在于激发人文社会学者愿意走入苦难现场,并将苦难处境做为知识再生产的母体。
作者序文
人的时间是直线地朝向死亡,但他的书却进入了回旋时间,随着读者的阅读而决定它的生死;决定它的生死,与作者无涉。
多年前的作品再版,我决定说说它背后的故事,这是我从来未曾说过的。
三十几年前(一九七七年吧?)我承宋公的慨允与安屯兄(编註:宋时选、刘安屯)的支持,将《张老师简讯》改成《张老师月刊》,本来想做为辅导专业人员的杂志,但是当时辅导人员不多,订户太少,无以为继,遂改成生活心理杂志,仿当年美国的"Psychology Today",做了许多以问卷调查为主的专题。其间,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做博士后研究,一年待在柏克莱的人类学系,后来又承潘英海兄的引介转往奥立冈大学人类学系,还赴大陆广州做了几个月的田野,觉得人类学方法颇能切近生活,所以在返国之后,着手将《张老师月刊》改编成深入台湾社会的生命故事。
就在改版的第一期,编辑们觉得好似少了什么,要求我写一篇刊头文章,让整本杂志有个起身炮。结果一写就写了十年。每隔一段时间,出版总编王桂花觉得够出一本书,就将之辑成册。
刚从美国回到台湾,对台湾的生活感到十分厌烦,燥热、吵闹,加上时差的缘故,晚上完全无法入睡,身心备受煎熬。我只记得自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写着刊头文章,从中慢慢发现只有在写刊头文章的时候,心才安定下来。当时并不了解写作做为疗癒的意思,只知道在每个月的某段时间,我必须将自己沉潜下来,好好把五六千字的文章赶出来。透过这样的写作过程,我一片一片地挣脱掉对台北的厌烦。慢慢地,写文章成为每个月某段时间固定的仪式,我可以在非常忙碌的状态下把事情搁置、抽身,专心地写稿;我的许多稿子可能是在候机室或是火车上写就的,也可能是在某家咖啡馆,甚至MTV的小房间也曾经变成我的书房。
曾经有书评批评这些刊头文章只不过是一堆他人话语的拼贴图样,不怎么有创意,但对我来说,串连别人话语对我却深具意义。我对他人的经验充满好奇心,我也知道我自己的经验相当有限,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不可能有这般多样的人生体验,所以必须倚靠阅读他人经验细细体会当中某些可能的脉络。这就是一个非常富有疗癒性的追索过程,主要是因为我对一些深刻的经验相当敏感,无论这些人是哲学家、艺术家、诗人、作家,甚至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他们在自己的生命脉络或在特殊事件机缘之下所说出令人感到心动的经验描述,常常让我有一种通电的感觉。每当遇到这些经验叙说,我就忍不住将之撷取下来,用我的感觉将某份深刻性重新说一遍。所以也许某一句话在某本书上只是淡淡的一句话,但到了我的心里头却成为闪耀的宝石,跟我内心里的某个部分互相照映。
我想,可能因为内心过于黑暗吧!在写作过程透过与他人经验交互串连,我总感觉到亮晶晶的什么在我的意象里绕来绕去,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刻里头我才发现自身已然脱离现实世界,进入令人迷醉的文学空间。当初的我并不晓得这个文学空间的存在,直到后来读到布朗肖(註)的文学空间,他提到,写作之人常不自觉地跌宕至此神祕氛围,布朗肖提到卡夫卡与里尔克几乎都是活在异于现实的世界里。当我读完布朗肖的书,我才想起那个空间也正是我进行心灵疗癒的场所。心理学领域也有阅读或写作治疗,而这样的方式具有效果的前提是跌宕进文学空间里。我当然无法教导读者如何跌宕进去的方法,对我个人而言,我可能是躺在床上发呆一段时间、在街上游荡,或者在书局浏览书籍,我从不预设主题,也从不知道将写出什么,只有等待感觉到了,五、六千字的文章自然汩汩而动。
我还记得当年写这些文章时,一定要用台大的实验纸,大约是八十磅,上面画满了细格子,加上一定要用我的钢笔来写,如果不是钢笔,也一定要用细字的墨水笔,如果是滚珠原子笔就无法下笔。钢笔在纸面上的滑动是引领我进入文学空间的一个小小旋转轨道,只要我手握着钢笔开始在纸上沙沙的滑动,就可以感觉到文学空间的魔力召唤,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灵感泉涌。原来我也不敢使用「灵感」这个词汇,但在布朗肖的文学空间特有一章在谈灵感,我才知道灵感确有其真实的意义──凝视着看不见的空间,那里居住着写作者的灵魂,感觉到文学空间存在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或许我就是在这样的时光中暂时地脱离生活中的苦闷,让自己沉浸在这灵感的状态。那么,灵感就不是一种形容词,而是一份道地的感觉,带有深刻的诗意乃至哲学的味道,去除了凡俗间的懊热、烦忧、操劳,乃至于焦虑、不安。
这是一个很弔诡的现象。我的编辑经常抱怨,只要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觉得写不出东西,好像每个月的写稿只会把文思榨光,常常写完一个月的稿子却不知下个月的文思在哪里,不知该如何是好。当初并没有察觉到是怎么一回事,就让编辑们多参与一些工作坊或研讨会,或者鼓励他们多读点书。这样的建议显然对编辑并不足够,甚至常因交不出稿子常常半夜惊醒、哭泣,充满了焦虑不安。这对我来说相当不解,对我来说,我的经验刚好相反,每次写文章好像从疲乏的现实里头拾回一些活泼的感觉,写作对我来讲完全没有负担,甚至常常自愿承担额外的写作量。
所以,写作不一定会造成疗癒,如果我们心中的文学空间依旧是紧闭的状态,任何写作都可能是最艰难的负担或引起大量的焦虑。一旦文学空间打开,将会发现极大的快乐、舒服、感动,使得心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样,不断地流着、流着,就这样不知不觉写了几十本书,自己也从来不觉得在做苦工,甚至会觉得这是当年张老师文化赐给我的恩情。所以当年离开张老师文化之际,我把大部分书籍的版权都捐给张老师文化,如今张老师文化重新整理我的作品加以出版,说来说去,就说是文学空间带来的殊缘吧。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人惊艳的阅读体验。我拿到它的第一时间,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内敛的气质所吸引。没有浮夸的封面,没有醒目的宣传语,但当你翻开它,就会被作者深邃的文字所打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它没有那种刻板的线性时间观,而是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流动的、有质感的体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主角内心世界的时候,那种细腻和真实。他并没有回避人物的脆弱和迷茫,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方式去展现。比如,书中有一个章节,主角在面对一个人生选择时,内心的挣扎和纠结,那种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沉重的压力。这种对人性的洞察,非常难得。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它不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故事,而是更像一种片段的拼贴,将主角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思考,以一种跳跃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带来了一种更强的整体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去理解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片段之间的过渡时,那种自然的衔接,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的书名,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精髓。它所展现的生命,不是激荡的海浪,也不是奔腾的瀑布,而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虽然平静,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例如,他描写河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既有坚韧,又有柔美,这种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好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它却能够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命的厚重和温度。它就像台湾的山林,虽然不显眼,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宁静。我强烈推荐给那些追求深度阅读,渴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生命宛若幽静长河》,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安宁感。拿到实体书,触感和纸张的质感都很舒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比如,书中有一个地方,描写了夕阳的余晖如何洒在一片老旧的墙壁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这种画面感非常强,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存在”这个主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独白,引导读者去思考。书中有很多段落,让我反复咀嚼,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它不像一些哲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它对于“关系”的描绘。作者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非常克制,却又充满了张力。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浪漫,也没有刻意去强调冲突,而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连接。我尤其欣赏他对亲情和友情的描写,那种淡淡的温暖,那种无声的支持,都让我感动不已。这让我想起了台湾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文尔雅的相处方式。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的意境,又不失散文的流畅。作者的遣词造句,总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情感的 nuances。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勾勒出一个场景,或者是一种心情。这种文字的魅力,让我沉醉其中。我甚至会停下来,重新读几遍,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深意。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而是需要你花时间去慢慢品味。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能够触及灵魂的作品。它并没有试图去改变你的世界,但它却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就像一条幽静的长河,缓缓地流淌过你的生命,带走一些烦忧,留下一些宁静。我非常推荐给那些渴望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心灵慰藉的读者。这本书,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评分刚拿到《生命宛若幽静长河》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对它的期待并不是很高。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很多标题都华丽丽的,但内容却乏善可陈。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不像现在很多小说那样,上来就扔炸弹,而是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慢慢地打开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时,那种刻画入木三分,让我一度以为作者就是我认识的某个人,有着我曾经经历过的困惑和迷茫。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失去”的探讨。他并没有用那种煽情的方式去描述悲伤,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且充满智慧的笔触,去呈现失去之后,生命如何继续向前。我尤其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主角面对一个重大的告别,但他并没有沉溺在痛苦中,而是选择去理解,去接纳,然后,用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种豁达和从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害怕失去,害怕变化,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失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成长。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它不像那种过于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朴实中带着诗意,就像台湾的山林一样,充满了自然的韵味。作者在描写一些风景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例如,他描述清晨的露珠如何在阳光下闪烁,或者是一片落叶如何悄悄地落在水面上,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我平时就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所以这本书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它让我发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隐藏着无数的美丽和惊喜。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特别赞赏的地方,就是它对于“时间”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把时间看作是线性的前进,而是把它比作一条长河,有源头,有终点,中间流淌着各种各样的经历。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生命的流逝有了更深的感悟。它提醒我,不要总是急于求成,也不要总是沉湎于过去,而是要活在当下,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这本书的结尾,虽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留下了一种开放性的思考,让我愿意在阅读之后,继续去探索和体味。 总而言之,《生命宛若幽静长河》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好书。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它却能够让你在平静的阅读中,找到内心的力量和方向。我特别推荐给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或者对生命有独特思考的朋友们。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能够涤荡心灵,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它让我想起了台湾很多独立书店里的氛围,那种安静、舒适,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感觉。
评分《生命宛若幽静长河》这本书,刚翻开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温暖的笔触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仿佛经过精心的打磨。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或者煽情,而是非常自然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成长。就像台湾的夜晚,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但却有着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美。 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尤其是一个关于童年回忆的章节,主角在儿时玩耍的场景,那种纯真和无忧无虑,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巷子里奔跑的时光。作者在描写这些场景时,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修饰,但那种朴实的情感,却能够瞬间击中人心。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其实就隐藏在那些曾经被我们遗忘的简单日子里。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于“接纳”的理解。他并没有回避生命中的不完美,而是用一种非常包容的姿态去呈现。例如,书中有一个角色,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颓废,反而从磨难中汲取了力量,变得更加坚韧。这种描绘,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鼓舞人心。它告诉我,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有能力去面对,去改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趣,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更像一种意识流的表达,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虽然需要读者付出一些耐心去理解,但却能够带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时间上的转换时,那种自然而流畅的过渡,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励志书籍那样,直接告诉你“如何做”,而是通过故事和情感的渗透,让你自己去领悟生命的真谛。读完这本书,我会觉得心头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份浮躁。它就像台湾的山林,虽然不张扬,但却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相信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生命宛若幽静长河》,光听名字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我拿到手的时候,正好遇上台北连日阴雨,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特别适合窝在沙发里,泡一杯热茶,静静地翻开这本书。打开扉页,印在纸上的字迹带着一种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了时光。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叙事,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读者的心田。 书里的很多场景描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的日子。那里的溪水,在夏天的时候清澈见底,可以看到小鱼在里面游弋,偶尔还会有几只蜻蜓点水。作者在描写主角在某个宁静时刻的内心活动时,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都让我深有同感。尤其是一个章节,主角独自一人坐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任思绪飘远,那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我的眼前。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正是这种平淡中蕴含的力量,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呼吸,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沉淀”。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落,去安安静静地思考。而《生命宛若幽静长河》就像一个避风港,它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内心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日常的细节时,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捕捉。比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光影,一杯咖啡的香气,或者是一段不经意的旋律,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意义非凡。这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被洗涤了一般。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说教,也没有强行灌输什么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片段,慢慢地触碰读者的灵魂。它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许多烦恼,其实是我们自己过于执着而产生的。当我们能够像长河一样,平静地接纳所有经过的风景,无论是激流还是缓流,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一句,仿佛在咀嚼一块上好的巧克力,回味无穷。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焦虑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些未来的事情而感到不安。但是,在阅读《生命宛若幽静长河》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保持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作者通过对生命不同阶段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和包容性。它告诉我,即使生命中有风雨,也总会有阳光穿透云层。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其实都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这本书不是那种看完之后会让你拍案叫绝的书,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时不时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个片段,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感受到一股温柔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