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都擅长替孩子找『好的』家教、『好的』安亲班、『好的』补习班。
这些都是属于学术课业方面的教育,但却忽略更关键的人格培养。
难道只要学历好、收入高、其他都不重要吗?
有句名言:「家庭教育是社会机体的一个细胞,
孩子出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
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老师,便是他的父母。」
身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确实把孩子教养好,培养良好的品德、学识、技能。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未来品格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记住:父母才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最重要关键。
生孩子很容易,教养孩子才是难题。
给予完整的后天教育,帮助你的孩子迈向成功。
本书特色
爱孩子,别宠孩子。
教养的第一堂课
──请一定学会要放手!
家庭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父母的教育方式,
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性格与发展。
30个教养孩子的决定关键,
让父母在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课不缺席。
作者简介
林庆昭
经历:
杂志採访记者
尖端出版公司丛书主编
CALL流行通讯总编辑
大庆文化总编辑
《我爱你结婚网》爱情顾问
TNT电台《文学的天空》节目主持人
金石堂十大畅销男作家
得奖记录:
第十届全国学生文学奖小说奖
第十一届耕莘文学奖小说奖
第八届巡回文艺创作奖散文奖
台北市立图书馆新诗创作比赛第一名
第一届海外文艺旅游文学甄选奖
着作:
朋友,来自真心、心情艳阳天、别为小事争执、领悟,从现在开始、
把成功装进口袋、真爱,要用心体会、别为小事气不完、
只想好好爱一个人、快乐的生活自己找、幸福的感觉、脾气好一点、
愈放下,愈自在、吃苦太落伍、其实,没有那么糟等一百多本畅销好书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育儿这件事上还算尽心尽力,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很多看似“为孩子好”的做法,真的可能在无意中“宠上天”。比如说,书里提到的“代劳”,我以前觉得是心疼孩子,怕他们累着,就什么都帮着包办了,结果现在想想,这真的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丢三落四,我总是第一时间帮他们收拾好;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我总是陪在旁边唠叨,甚至有时候会直接上手帮着写。现在回想,我当时的出发点确实是为了省事,或者说,是觉得他们做得不够好,不如我来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孩子习惯了被照顾,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羽翼,可能就会显得手足无措。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尝试空间,即使他们做得不那么完美,也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跌倒,去爬起来。这种“放手”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为了孩子未来的独立自主,这是必须迈出的一步。我记得书里有个例子,孩子想要自己穿鞋,结果花了半个小时还没穿好,父母就忍不住上前帮忙了。这不就是我经常干的事吗?现在想想,那半个小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一次锻炼耐心的机会,而我却因为心急,把它扼杀了。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育儿过程中的许多盲点,也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建议,让我觉得不再那么迷茫,而是更有方向感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出发,层层递进,每个章节都紧密相连,逻辑清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沟通”的讨论。我一直以为自己和孩子沟通得挺好的,他们愿意和我分享事情,我也愿意倾听。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很多时候只是在“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回应”。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我可能就直接说“不行,必须去”,而没有去探究他为什么不想去。这本书教我如何去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何用提问的方式,而不是陈述的方式,来鼓励他们思考。这让我意识到,有效的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令,并不是他们故意叛逆,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尊重,自己的感受没有被理解。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让我可以更好地倾听孩子,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我和孩子的关系,也让我自己变得更加有耐心和智慧。我开始体会到,育儿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一种爱的表达方式的升华。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教育问题特别敏感的妈妈,也看了不少育儿方面的书籍,但很多书都讲得比较空泛,或者总是强调理论,很少能触及到实际操作的细节。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接地气”,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实在劲儿,让我觉得不是在听课,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交流。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高深的育儿理念,而是用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来剖析为什么孩子会变得“不好管”,为什么父母的“好意”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书中关于“界限感”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宠着点没关系,他们犯了错,也总是想方设法去弥补,去开脱。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缺乏界限,孩子会变得没有规则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不懂得尊重他人。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甚至未来的学业和工作。我开始意识到,有时候,对孩子“严厉”一点,并不是不爱他们,而是更深层次的爱,是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书里提到的一些具体方法,比如如何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在孩子犯错后给予恰当的引导,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我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我能感受到孩子身上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育儿的本质。我一直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榜样,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这岂不是有点滑稽?书中很多章节都在强调这一点,比如,如果我们自己总是抱怨,却要求孩子积极乐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是提醒父母要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承认,有时候,我会被孩子的气得不行,然后就会忍不住吼他们,或者用很伤人的话去指责他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父母的情绪失控,对孩子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比直接的体罚更糟糕。它会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恐惧,或者模仿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我现在努力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和孩子沟通。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失控,但至少我有了意识,并且在努力改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育儿过程中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让我对“父母”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它没有给我任何“速成”的秘籍,也没有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模式。我一直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种“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真正的爱,是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在困难面前不退缩。我常常会陷入一种纠结,一方面想要孩子快乐无忧,另一方面又担心他们长大后缺乏竞争力。这本书就像是一剂良药,帮助我理清了这种混乱的思绪。它让我看到,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而真正的爱,是赋予他们力量,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去爱我的孩子,不再过度保护,不再包办代替,而是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本书给了我坚定的信念,让我相信,我正在走向正确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