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谦卑的视角,迷人的织锦
知名作家 吴继文
二00二年初,「非典」将变成年度字眼的前一年,我以非典型路线展开第一次印度之旅:从内战方酣的斯里兰卡可伦坡飞到清奈(Chennai,旧名马德拉斯),再转国内航线前往喀拉拉省的科钦(Cochin, Kerala)。位于印度亚大陆南方香料海岸(Malabar Coast)上的科钦西临阿拉伯海,自古即是海上交通重镇,波斯、中东的贸易船,葡萄牙的海上探险队与远征军,或是郑和的船团,都在这里靠岸整补。由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写作计画,牵涉到早期耶稣会东来,而香料海岸就是利玛窦和他热血的护教弟兄们来到东方的第一站。二十六岁的利氏在一五七八年三月末自里斯本启程,经过近半年的航行,于九月中旬抵达卧亚(Goa),那是当时拥有半个世界保教权的葡萄牙印度总督驻节之所,天主教会在那里已经建立传教基地。利玛窦于此继续欧洲尚未完成的神学课程,一方面给本地神学生教授希腊文。也许是水土不服加上种种压力(功课、文化冲击、思乡,他毕竟还年轻),利氏病得很严重,常觉头痛欲裂,于是被长上送到科钦休养,同时教授修辞学;期间他获得晋铎,并主持了第一次圣事。
科钦本是个近海沙洲,后来渐渐与陆地连接而成为一个半岛,犹如荷郑时期的安平与台南,或是现代的旗津与高雄的关系,中间隔着一片潟湖组成的内海,与大陆上的耶纳库南(Ernakulam)合而为一座双子城,渡船终日频繁往还。在科钦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除了码头、商行、灯塔与堡垒外,还有印度教神祠、摩尔人清真寺、犹太会所(synagogue),以及好几座天主堂;市场路(Bazaar Road)的商号与库房整天飘散着胡椒、豆蔻、肉桂、丁香的气味,野放的羊只群聚货车底下捡食散落的谷物。潟湖出海口的沙滩上树立着一排数十面颇为壮观的所谓中国渔网(Cheena vala)——人工起重式固定大型渔捞具,肤色黧黑的基督徒渔民们在圆木搭建的作业平台上张贴着耶稣画像。不远处的雪白山墙是古老的圣方济(St. Francis)教堂,葡萄牙探险家达伽玛(Vasco da Gama)一五二四年猝逝科钦即安葬于此;在紧邻圣堂的阅兵场(Parade ground)上踢足球、玩板球的男孩,或是滨海小路上结伴要去读经班的穆斯林少女,则是个个皮肤白皙。这一切就是我的印度初体验,一个看不到蒙兀儿风格,远离恆河流域、湿婆和祂的雪山的非典型印度。
我从耶纳库南搭渡船前往科钦那天适逢週末,携家带眷的游客不少,大家一进船舱就赶紧找个座位坐下,我却注意到船艏角落上有两个衣衫褴褛的小孩一直静静站着,他们一个瘦小年约十岁,另一个稍微高大,十二、三吧,腼腆地背着个小布包看着大家。渡船开了,船客一阵兴奋喧哗,不久即归于平静,突然那瘦小的男孩打起手上响板,开始演唱不知是哪个地方的谣曲。他的歌声犹带童音,但高亢处毫不迟疑,转折的地方低回而有(音匀)致,他自信、老练的风采征服了全船乘客,大家屏气凝神,鸦雀无声,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还要浑身起疙瘩。船程过半,歌声未歇,高一点的男孩此时出动了,手捧布包,逐一向乘客请领赏金。从大家打赏的干脆状,可以想见每个人都被小男孩的歌声深深震撼并感动了。
船上许多同年龄的男孩、女孩,都被父母打扮得整洁、漂亮有如天使,而这个必须流浪乞讨为生的孩子却有着天使般声音。如果说,人生来平等,那是什么样的平等?不,人生来就不一样: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禀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际遇,你既不会和别人在开始的地方一起归零平等,往后也不会在社会公义或法律的保障下齐头平等;你是独一无二的,但绝对的平等并不存在。可能是西方最了解印度的人之一,BBC前印度特派员马克.涂立(Mark Tully)谈到人们一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不顾历史与现实,只会夸大并谴责它的不人道,或是讪笑其迷信落伍;要指摘表面的不合理是容易的,但在他看来,只有在诸神眼中或许才会「众生平等」,我们凡人肉眼所及,整个就是一缤纷多样的世界:人一如其他物种,蕴含不断变化的能量,并充满无限的可能,如何而有一个齐整划一的平等呢?何况人类彼此之间也绝对不会对他人一视同仁(《印度没有句点》,马可孛罗出版)。我心目中最好的日本旅行作家藤原新也(Fujiwara Shinya)说得更直白了,「种姓制度不是经过人类思考然后加以分类所产生,而是已经存在于眼前的事实。……事物存在时,它们之间的分别(种姓)就已经决定了。人能够做的就是如何在制度中接受它并给它一个位置。」(Studio Voice访谈)一个位置,一个合于理法的空间,消极而言是保障,积极看来则是尊严。当然,任何庞大的结构或坚牢的系统,必然存在其负面,效应且与时间的短长成正比。
《九样人生》所打开的视野,就是让我们直视印度现实的多样性(那是连印度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印度),并学习用一种谦卑的角度加以理解,而不是像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一样指指点点,然后我们或许可以回头重新认识自身周遭的异我,进行开放性的对话。作者在前作《精灵之城》(马可孛罗出版)已经充分证明了他有如人类学家的微观能力和幽默作家的说故事才华(其中关于阉人的精彩段落可视为本书的首部曲),现在他更让我们见识到他渗透社会底层的功力。印度之所以一直是背包客的圣域,就在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依然层次分明地、活生生地演示你眼前,犹如充满戏剧张力的细密画,或是带着声音与气味的迷人织锦,揭露时间、生死、凈与秽、圣与俗的无边奥祕,这些奥祕,在世界上多数所谓文明开化的地方,早已被理性主义排除、清洗殆尽,仅剩的一点,不是让进步发展的巨大车轮碾轧到不识其本来面目,或就被圈划成一座座名为「世界遗产」的主题公园了。
推荐序
渡过彼岸,就是诸神乐土
资深文史导游 谢哲青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印度,是一个五里迷雾中的神祕国度,一块浪漫魅惑的古老大陆。
不过,生活在这片历史之地的人们,在看尽世间生死离苦以后,开始探索生活在另一个象限的可能性。从那个大蜕变的轴心时代开始,觉者们先后投入,穷竭一生之力,前仆后继地探究宇宙与个人之间的神圣关联。这群觉者从出生入世的善良本心出发,踽踽而行在混沌紊乱的尘世:深刻地自我反省,质疑绝对与权威,以开放的心胸来面对生活的种种琐事与艰辛,同时也积极行善,发扬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与慈悲心。
相较于西方康德式的宗教态度,只在单一向度内以逻辑辩证的理性姿态来检视探讨,在后工业时代的今日,我们却仍可以在印度感受到这承袭千年的精神传统与物质文明交会所带来的冲击震撼。
渡过彼岸,就是诸神的乐土。诚如作者所言:「大河仍奔流不息,和以往一样变幻无常。」透过作者清晰而迷人的笔触,除去「古老神祕」的刻板印象,此书将带我们深入印度那充满矛盾、既现代又神圣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