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所有有穿衣服的人都惊慌起来……
知名部落格「个人意见」全新创作,讲述时尚与个人的关系
所谓的品味不只建立在你选择了多少东西上,其实,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你拒绝了什么上。
作者改编西洋俗语为:「You are what you wear.」并用一种幽默细致、又似乎带有学术研究的精神切入,描述「衣着」与「人类的自我感觉」密不可分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时尚品味教学书,内容都在教导读者如何「Do」,本书思索「Don’t」的反面经典之余,也问「Why」。
本书解析出现代社会各式各样的人外在表现下背后的心理潜在因素,进而阐释这个族群由「加一」而演变成疯狂(加太多)的消费行为。接下来评析这个族群中可能衍生出来的品味呈现出内在真实的表述,希望读者可以将「品味」与「自我」结合,成为真正的自我(或把品味和自我背道而驰,作为一种伪装)。
书中解析族群,并就几个重大的时尚主题深入解析,加上大量(不怎么有帮助的)註释。同时保持作者一贯的带有嘲讽却极具幽默、隽永的文字,让读者在点头如捣蒜之于又必须将脑中 data 扫过是该对号入座或把标签贴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同时获得许多有用(或无用)的知识,而无用的知识,是最奢侈的一样东西 。
作者简介
陈祺勋
中山大学艺术管理研究所毕业,部落格「个人意见」格主。从小希望长大以后,变成一个有深度的严肃作者,但人生时常事与愿违,发现装严肃的时候多半因为内在很肤浅,有机会谈深度的时候又忍不住要增加一点趣味。
他本人表示:「我还有一个愿望是当花瓶,不过那也不太成功。」
「个人意见」是华文写作圈独树一帜、人气超高的时尚评论部落格,2010年浏览量9,060,616,最高单日为十三万次,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各大典礼过后, 媒体及上班郁抑族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序
Chapter 1 都会女性
Chapter 2 文艺青年
Chapter 3 男子汉
关于时尚之一:The Fashion Canon
Chapter 4 新嫁娘
Chapter 5 逆境
关于时尚之二:夸饰
Chapter 6 女明星
Chapter 7 欧巴桑
Chapter 8 配角
关于时尚之三:矫正与扭曲
关于时尚之四:无关紧要
Chapter 9 大变身
自序
玻璃假面的女主角,北岛麻雅(也就是小时候译作《千面女郎》里的谭宝莲)说演戏可以让她过一千种人生,其实,在日常生活里,光是一点服装的转换就足以让你尝试当别人的滋味,如果你在镜前穿衣时心想「我今天的打扮很文青」,或「我这打扮实在太都会女性了」,那就表示我想说的话有一部分进到你的脑子里了。
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媒体里的时尚大师们,斩钉截铁的告诉你该怎么穿,什么东西是不能没有的,到底那份自信是哪里来的呢?既然服装杂志可以教你如何扮洛丽塔或森林系女孩,那么就角色扮演的意义而言,谁来决定洛丽塔或森林系女孩,是比欧巴桑时尚的?或者说,时尚不时尚,它是有一个量表在那里吗?有一个可以依循的标准吗?
有人认为时尚就是尝试不同的标签,香奈儿、迪奥、山本耀司,其实你读时装杂志,不只会读到设计师的名字,还会读到各种类型,比如七○年代的嬉皮女孩、八○年代的上班女强人、五○年代的淑女、二○年代的爵士女郎,她们会教你从头发到鞋子,到该读的书和影片,到在各个分类里理想的形象——时尚的乐趣不只在表达自己,还在可以扮成别人。
与其说这书是把人贴标签,不如说,这是一个你可以照着做,像小时候在镜子前面穿爸爸妈妈衣服扮成大人那样的游戏之作,当然,细致一点来说,这世上有几个人,就有几种风貌,但在旁人粗疏的一瞥里,很容易把人瞧扁了,分门别类的放进有着大标签的资料夹里,而把你不熟悉的标签贴在身上,往往可以得到一种乔装改扮以后的自由。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是多线索、碎片化的,作者并没有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将他的思考、感悟、甚至是随笔式的片段巧妙地穿插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感到一种惊喜和探索的乐趣。就好像在一片广阔的星空中,我可以在不同的角落发现闪耀的星辰,并从中串联起属于自己的星图。《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不是一本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书,它更适合在闲暇时,随手翻阅,让其中的某个片段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引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于“品味”二字的刻板印象。我曾一度认为,品味是少数精英人士才拥有的特权,是与高雅艺术、奢侈品牌紧密相连的某种标签。但《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却将品味拉回了生活的肌理之中。作者谈论的,或许是一件旧物的摆放,或许是一顿家常菜的烹饪,又或许是与一位老友的对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解读。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一点点地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味道”。我仿佛看到,一个拥有敏锐感知力的灵魂,如何在平凡的日常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并在这些捕捉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体系。这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是否也习惯性地用一种“流行”或“主流”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拥有的?
评分在初次翻开《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时,我并没有抱持着某种预设的期待,更像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随意地拾起一本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书籍。封面设计简洁而别致,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配合上沉静的色彩,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不流俗的内在。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艺术评论、审美鉴赏,或是某个特定领域“如何培养品味”的枯燥指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本书远非如此。它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也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教诲。作者以一种近乎倾诉的姿态,将自己多年来在生活、艺术、甚至是人际交往中的种种“个人意见”娓娓道来,那些意见并非是固定的法则,而是流动的、鲜活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所谓的“品味教学”,并非是教会读者如何去复制某个标准,而是启发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未曾真正深入理解的日常。
评分《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对“质疑精神”的强调。作者并非是宣扬一种对抗性的姿态,而是鼓励读者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那些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去辨别那些看似合理却暗藏谬误的逻辑。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敢于质疑,敢于表达不同的声音,是形成独立人格和独特品味的重要途径。这种质疑,并非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了找到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评分读《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的过程中,我曾多次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并非是提供答案的老师,他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抛出一个个看似简单却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当他谈及对某件艺术品的看法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好”或“不好”的评判,而是描述了他“为何”会产生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又是如何与他过去的经历、情感产生共鸣。这种“为何”的探寻,恰恰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它鼓励我去质疑,去反问,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开始尝试着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审视自己对于音乐、电影、甚至服装的选择,不再仅仅是“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去追溯这种喜好背后的原因,是它唤起了我某种情绪,还是它符合了我某种认知?
评分总而言之,《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不是一本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书。它是一种体验,一种与作者一同踏上的探索之旅。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却给了我无数提问的灵感。它没有规定如何去“培养品味”,却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品味”。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有品味”的人,但我却觉得自己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更勇敢地去探索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视角,新的感悟,并因此,我的品味,也将在这种持续的探索中,悄然生长。
评分书中对“生活美学”的阐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将美学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他谈论的,或许是家居的布置,或许是餐具的选择,或许是服装的搭配。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被他赋予了仪式感和创造力。他让我意识到,美学并非是锦上添花,而是我们追求一种更有品质、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内在驱动。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空间,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小小的改变,来提升生活的质感,来营造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和愉悦的环境。
评分书中关于“原创性”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鼓吹特立独行,而是强调了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举了很多例子,从音乐家到作家,再到生活中的匠人,都在讲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真正的品味,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让我意识到,我曾经一度对“原创”有着误解,认为它必须是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但《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告诉我,原创性更多体现在一种“视角”的独特,一种“组合”的巧妙,一种“情感”的真挚。它是一种将已知元素进行重新排列、重新解读,从而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
评分我发现,《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的语言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它没有那种刻意追求的文学性,也没有那种过于直白的叙事。作者的文字,更像是一种流淌的思绪,夹杂着些许的幽默,些许的自嘲,还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悟。这种“随意”却又不失分寸的表达,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放松,一种亲近。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我耳边低语,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顿悟。这种没有隔阂的沟通方式,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我开始思考,是否我也应该在与人交流时,尝试更真诚、更自然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总是戴着一副“得体”的面具。
评分在谈到“学习”的本质时,作者也给出了让我耳目一新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并非是死记硬背,也并非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标。而是将学习视为一种探索,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种探索,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鼓励读者去观察,去体验,去提问,去犯错,并在每一次的经历中,去提炼属于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个人意见之品味教学》让我明白,品味并非是天生的,它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并且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最生动、最有趣的人生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