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真的差很大:
公立与私立差很大、想像与实际差很大、过去与现在差很大、国内与国外差很大
一本高中生、大学生、老师、学生家长、关心教育体制者必读的一本书。
大学发展差很大
若以当前的出生人口换算,18年后,全台的大一新生将少12万人,换句话说,可能一半的大学招不到学生,是何等的严重!
大学生差很大
四十年前的大学生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主要的副业收入是兼家教,当今大学生的最主要副业收入却来自于打工。经济压力比较大的学生,打工成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并影响到学校的学习,造成学期考试的扣考,甚至过多的学分数不及格而面临被退学的命运。
研究生差很大
现在的研究生由于人数众多,硕士毕业生的薪资普遍下降,博士毕业生也供过于求,造成有希望博士毕业生去教高中的唿声,这和以前只要博士毕业,在大学就可从副教授的等级开始任教,有很大的差异。
大学教授差很大
早期在我们传统的尊师重道观念中,老师具有相当的权威,只有让老师管教学生,怎么可能会让学生评量老师?但在时势所趋,各校成功地推动教学评鑑后,有些教学评量不佳的老师会受到校方的关切。目前许多大学老师有过劳的现象,单身的大学教师与已婚但未有子女的大学教师也愈来愈多。所领取的薪资不能和所付出的努力相对应,大学教师这个行业已不吃香了,大学老师们:请醒醒吧!
校园政治差很大
早期的大学没有设置教师评审委员会,一旦聘用之后,除非违反重大学术伦理或行为规范,几乎都是保障终身聘用。然而时过境迁,有了教评会及评鑑制度的推动,大学老师消遥的日子不再,反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大学真的差很大
私校的学费高出公立大学不少,一学期的差额有两万元以上。顶尖国立大学的教授容易获得各种研究计画,有较丰富的研究资源,退休抚卹制度也比照公务人员,私立大学教师的退休抚卹制度则远不如国立,且除了教学、研究之外,尚需接受学校委託的招生任务。
国外顶尖的大学,资源丰沛、建筑富丽堂皇神圣庄严。但是台湾再好的私立大学也难以和顶尖的明星国立大学相提并论,都是因为政府对私立大学管得太多、管得太死。
作者简介
高安邦
现职
开南大学校长
学历
【民国75年】美国麻萨诸塞大学资源经济学博士
【民国7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经硕士
【民国69年】教育部一般公费留学考试及格
【民国69年】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
【民国64年】国立政治大学财税学系学士
经历
海军陆战队 专任少尉----【1975.10–1977.8】
政大国关中心 专任助理研究员----【1980.7–1981.8】
政大经济系 客座副教授 ----【1986.8–1988.7】
政大经济系 专任副教授----【1988.8 – 1993.7】
政大经济系 专任教授----【1993.8 – 2009.1】
政大经济系 兼任系主任----【1998.8 – 2001.7】
政大社会科学学院 兼任院长----【2001.8–2005.7】
政大社科院 行政管理硕士学程班主任----【2001.8–2005.7】
政大社科院 台湾研究英语硕士学程班主任----【2003.8–2005.7】
政大社科院 中国大陆研究英语硕士学程筹备主任----【2004.8–2005.7】
台湾经济学会 兼任学会理事----【2000.12–2002.12 2003.12 – 2005.12】
亚洲消费者与家庭经济学会(ACFEA)兼任学会会长----【2003.6 – 2005.11】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2003.8~2006.7】
推荐序/前言
当升大学变得很简单后 林继生(国立武陵高中校长)
时移世易,自1997年开始,考上大学愈来愈容易,时至今日,甚至考不上大学变得很难。
当升大学变得很简单后,整个大学生态也跟着丕变——部分学生素质低落、学习心态松散。不只大学生产生质变,学生考评方式以及增易的教授升等与评鑑制度,都让师生的互动产生微妙改变。还有以往单纯守在学术象牙塔「足不出户」的教授,为了「生存」(申请研究计画、应付升等考核等)也纷纷从「云端」步入「红尘」,甚至成为电视上的名嘴(其实也是一隅之见居多)或者全方位「达人」(其实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世上哪有那么多「无所不知的人」),更甚者,也有一些「风骨」渐软的人,为了名位,让「袖子」突然间变长,满天飞舞,开始在崇高的学术殿堂玩起党同伐异的大人政治家家酒。
我们一边对在大学学习或学术领域仍孜孜矻矻坚持的人表达敬意,一边也不禁深深惊叹现在的大学和过去真的差很大。
高校长从事大学教育有年,学养丰富,行政历练完足,今将多年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写成「大学差很大」一书,其中没有高深论文的引经据典,故读来不觉诘屈聱牙,因为都是过去实际经验或具体听闻所得例证,虽然高校长宅心仁厚,有意为「当事者隐」,但对明眼人来说是昭然若揭;对「圈外」人而言也觉得亲切自然,事实具在,令人惊叹莞尔。
「大学差很大」只是点出大学今昔不同中的「冰山一角」,其他更水面下的「差异」就待其他有心人自己发掘了。
我们的大学怎么了?听听大学校长的肺腑之言! 陈超明(政大英文系教授、台湾全球化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
“… a University training is the great ordinary means to a great but ordinary end.”(大学训练是一种伟大平凡的方式,达到伟大却平凡的目的)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John Newman (1801-90)
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与散文家 John Newman在其《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到大学是个以「伟大平凡的教育方式,达到伟大却平凡的目的。」。这个伟大且平凡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台湾过去几十年来的大学教育,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阶人才资源,绝对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面对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去对于高等教育的讨论,大都偏重政策、法规与教学目标,甚少从实务面切入,来讨论整体台湾大学的操作面与现实面。安邦校长这本《大学差很大》碰触到过去很多学者不愿去挖掘的真相与事实(如大学的校园政治),为教师个人到学校的行政操作等面向,提供了一务实且深入的讨论与分析。这不是一本爆料的书,而是一本大学教育的操作手册!
个人认识安邦校长十几年,对于他卓越的学术、行政能力以及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的个性,非常佩服。然而近日来,却常常听到他对于高等教育忧心重重的发言与建议,当是发自于内心之忧虑与长期对大学教育的一种使命感!从政大经济系系主任到现今的开南大学校长,他所展现的全盘思维,不断地出现在《大学差很大》这本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上。
本书大抵从个人面与实务面谈起,文章朴实详尽,比较过去与现在大学的差异,进而提出未来大学发展的策略与做法。其间,也触及了大学中,教师、学生、主管等所面临的改变与冲击。教师个人评鑑与大学评鑑是否能提升大学的品质?在大学教书是个好的生涯规划吗?学生在大学要学些什么?少子化后,多少大学会倒闭?解救之道为何?招收陆生是万灵丹吗?这些问题,在本书都可以看到作者深入的分析与精辟的见解。想要了解大学教育全貌的学术人士、社会人士、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都应该拿起这本书来阅读,静心体会作者的用心!
大学是台湾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培养场域,我们都应该来关心它们的发展。诚如Newman一再强调的,大学负有一个伟大但平凡的目的,大学是一个教育我们成为了解自己能力与潜能的地方,大学可以创造社会与国家的价值。过去,我们发展得很好,造就了台湾奇蹟;现在,我们面临诸多教育的挑战,正积极进行改革与突破;未来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关键时期。作者透过这本书,问所有关心或从事大学教育的人:「我们准备好了吗?」
大学差很大?大学真的差很大!
前政大社会科学院院长暨考试委员 高永光
安邦校长从他的教学经验,以及从事学术行政主管的亲身经历,将大学近二十年来的变化娓娓道来。最难能可贵的是,安邦兄在私立大学担任校长多年,对于公私立学校的差距有很深入的体会。《大学差很大》这本书,不仅教育工作者应该读一读,对学生而言,也可以从这本书,得到一些启发。
台湾近二十年来大学林立,造成大学教育供过于求的现象。今日大学教育整体而言,其品质可说是不升反降。关于大学院校的退场机制,嚷嚷了多年,但不管那个政党执政、谁做教育部长却都不敢真正推动,只能靠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物竞天择。老师、学生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如今都成为丛林中人人为战 、人人为敌的猎人或猎物。大学原本是追求真善美的和平宁静乐园,竟然成为杀戮战场。孰令致之?孰令为之?
国内的大学教育自教育改革以来,问题丛丛,到处一片批判之声。但是,对于教改之后的乱象,至今没有系统性的检讨,当时推动教改的人,对于今天的教育乱象,难道不应该道歉?多少老师和学生成为冤死的白老鼠?
安邦兄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大学教育近二十年来的变化。文中点出许多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令人深思。特为文予以推荐!
读完《大学差很大》,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大学生活可以这么“不设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意创业”的章节,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商业想法,从零开始,摸爬滚打,经历了无数的尝试和失败。我当时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在接受既定的知识,很少有机会去亲手创造一些东西。书中描述的那些学生,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尝试,那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书中还有个情节,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参与了一个戏剧社团,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并在一次大型演出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这个过程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励志。它让我明白,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发掘潜能的平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大学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无限可能。
评分《大学差很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大学”这两个字。我一直以为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做准备,但书中展现的,远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主流学术研究”的描述,比如一个学生痴迷于研究古代神话传说,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这种跨领域的探索,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当时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在学习既定的学科知识,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玩”学术。 书中还有一个关于“校园改造计划”的章节,一群学生不甘于校园的陈旧,发挥创意,利用废弃材料,打造出了一些充满艺术感的公共空间。虽然这些改造可能并不“实用”,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大学教育应该鼓励的,它培养的是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一种敢于挑战现状的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生活,更应该是一段探索未知、发现自我的旅程。
评分我常常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是最自由、最能展现个性的时期,而《大学差很大》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书中的角色们,无论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突破,还是在社团活动中挥洒汗水,都展现出了极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学生为了研究某个冷门的历史课题,竟然自己跑到国外,花了很长时间去档案馆翻阅原始资料,这种钻研精神,真的是让我自愧不如。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一个共同的创业想法,在狭小的宿舍里捣鼓了几个月,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 all by themselves。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最终凭借着一股韧劲,赢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这让我联想到,大学不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我们尝试失败,但又能重新站起来的地方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大学生活可以如此精彩,如此充满挑战。
评分《大学差很大》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大学生存指南”的另类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生会权力运作”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幽默且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学生们如何在复杂的规则和人际关系中,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我当时在学校里也曾参与过学生会,但远没有书中角色那么“心机”和“手段”。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在看似平静的校园背后,也隐藏着一场场无声的角力。 还有一个令我拍案叫绝的情节,是关于一个社团为了推广环境保护理念,设计了一系列创意环保活动,从“旧物改造时装秀”到“无声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还引起了校方的重视,最终促成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这种将理想付诸实践,并能产生实际影响的能力,是我在书中看到的,也是我非常钦佩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生活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更是可以为社会、为环境发声的平台。
评分《大学差很大》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写大学,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群在大学里“玩真的”年轻人。我尤其喜欢作者描述的那些“奇葩”社团,比如那个研究“如何用乐高还原三国历史”的社团,还有那个专门讨论“外星人是否存在”的社团。我当时在大学里只参加了比较普通的文史哲社团,看到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社团,我才发现,原来大学的自由度可以这么高,可以让人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书中还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章节,是关于一个社团为了筹措资金,集体摆地摊卖自制的“创意便当”,结果因为设计太新颖,口味太独特,引来了媒体的报道,甚至还接到了电视台的采访邀请。我当时在想,如果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社团,我的大学生活会不会更精彩一些?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实践创意、锻炼能力的绝佳舞台。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大学差很大》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大学就是上课、考试、毕业,然后找工作,但书中描绘的,却是一群怀揣梦想,敢于行动的年轻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生创新实践”的章节,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创业项目中,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但他们从未放弃。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学生为了追寻自己热爱的手工艺,毅然放弃了热门的专业,转而投身于一项古老技艺的学习。这种为了梦想而坚持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大学生活,可以如此充满个性,如此充满可能性。那些在书中被描绘出来的“不一样”,正是大学最值得珍藏的宝藏。
评分这本《大学差很大》真的颠覆了我对大学的固有印象。我原本以为大学生活就该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但书中描绘的场景,简直比八点档还要精彩!我尤其记得有段描写,学生们为了一个跨校合作的艺术项目,连续熬夜数周,把工作室当成家,期间还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冲突与合作。那种为了共同目标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年轻的热血与激情。 书中还有个情节,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在一次偶然的校际辩论赛中,突然爆发出了惊人的口才和缜密的逻辑,最终带领团队逆转乾坤。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大学里藏龙卧虎,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发掘,去尝试,去挑战自己的极限。那些在书中被描绘出来的“不一样”,其实正是大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大学差很大》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大学生活就那样,上课、考试、社团,顶多再加点打工,没想到作者笔下的大学,简直就像是另一个平行宇宙。尤其看到那些为了争取特定社团权益,大家可以从清晨就开始排队,甚至半夜就有人占位,我还以为是哪部偶像剧的剧情。更离谱的是,为了抢到传说中的“神级教授”的课程,学生们不惜熬夜写文案、设计PPT,甚至联合起来向学校请愿,那种争夺的激烈程度,让我联想到《甄嬛传》里为了争夺宝座而勾心斗角的场面,只是这里没有刀光剑影,取而代之的是智慧与策略的较量。 我还记得其中有段情节,描述一个学生为了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毕业设计,硬是跑到偏远山区,跟当地的原住民居民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传统技艺,还差点被野猪追赶。读到这里,我差点以为作者是在讲探险故事,而不是大学生活。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大学教育最宝贵的地方吗?它鼓励我们跳出舒适圈,去探索未知,去体验生活,去真正地“学习”而不只是“考试”。那位学生最终不仅完成了设计,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种成长与蜕变,比什么拿到高分都来得有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充满探索与发现的,而《大学差很大》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探索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跨学科研究”的章节,学生们打破学科壁垒,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我当时在学校里,更多的是在既定的学科框架内学习,很少有机会去进行这样的“混搭”。 书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一个学生为了完成一项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不惜走访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与许多老一辈的匠人进行访谈,并最终将他们的故事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深入生活、挖掘价值的精神,让我觉得非常宝贵。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生活,更应该是一段不断挑战认知边界,发现世界之美的旅程。
评分《大学差很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学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生组织间的竞争与合作”的描述,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社团、不同学生组织之间,为了资源、为了影响力而进行的各种较量。我当时在学校里,对这些“政治斗争”了解不多,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一群学生为了一个公益项目,不畏艰难,深入社区,与当地居民一起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带来的改变,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成长,更是与社会连接,贡献力量的契机。那些在书中被描绘出来的“不一样”,正是大学最动人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