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特殊教育
  • 教育学
  • 特殊儿童
  • 融合教育
  • 发展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 包容性教育
  • 残疾人教育
  • 教育方法
  • 个别化教育计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 新增我国最近修订通过的特教法(附录)。

  .新增第六章ADHD。

  .每章开头的「创造不同」专栏借由名人及普罗大众的例子来说明社会责任、philanthropy、倡导、志愿服务等概念。

  .IDEA 2004∕NCLB专栏为老师澄清这两个法案中相关的定义。

  .「教室管理祕诀」专栏提供了对所有学生建立丰富学习环境的想法及建议。

  .「有效的教学祕诀」专栏针对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障碍」概念,提供了可行且可广泛应用的建议。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

  不仅介绍特殊教育和障碍的关系、个别化特殊教育方案,同时也兼顾各个特殊教育类别。同时每个章节不但介绍历史、障碍的定义,也包含了教室管理、有效教学等实用的秘诀,有助于教师协助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以及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更是与特教相关专业,如临床心理师、社工、教养机构照顾者等专业人员了解最新的特教知能与观点!

作者简介

陈明媚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学士、特殊教育学系硕士

  经历--国中启聪班导师、特教组长、资源班召集人,目前担任北县情绪行为支援教师

黄裕惠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特殊教育学系博士班候选人

  经历--国中辅导教师、资源班教师、国小导师,台北县情绪行为支援教师,目前担任国小普通班导师

庄季静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学士、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校区学校心理学博士班

  经历--国中特教组长,目前担任台北县情绪行为支援教师、国中特教老师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图书简介 书籍主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特殊教育领域的核心理论、实践方法以及伦理考量。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引导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相关专业人士理解并服务于特殊需求群体的行动指南。 --- 第一部分:特殊教育的基石与视野 第一章:理解“特殊”的内涵与历史演进 本章深入剖析“特殊教育”这一概念的本质,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义变迁。我们将追溯特殊教育从早期的隔离式安置到当代融合教育理念的演进历程。重点阐述社会对残障和学习差异认知的转变,如何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制定。讨论当前国际社会对“普遍性”与“差异性”之间平衡的探索,强调理解个体差异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第二章:法律框架与政策导向 本章详细梳理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特殊教育法律文件,特别是关于融合教育、受教权和平等机会的各项准则。在国内层面,本书将细致解读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分析这些法律如何保障残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并探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师资短缺等问题。 第三章:诊断、评估与早期干预 有效的特殊教育始于准确的识别和科学的评估。本章系统介绍了当前主流的诊断模型和评估工具,包括认知、行为、适应性技能和社会情感方面的评估方法。我们将着重讲解如何进行多维度、动态的评估,而非仅仅依赖单一的标签。此外,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被置于核心地位,详细阐述了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家庭、医疗与教育系统如何协同作用,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干预效果。 第四章:残障分类与学习差异的生态学视角 本书避开僵化的分类法,采用生态学视角来理解学习差异。细致探讨了主要的障碍类型,包括智力障碍、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每一种差异都被置于其产生的环境、生理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障碍的本质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 --- 第二部分:核心实践与教学策略 第五章:个体化教育计划(IEP/IP)的构建与实施 IEP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工具。本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IEP制定流程指南,从设定目标、选择评估工具,到制定干预策略和确定服务提供方式,都进行了步骤化的解析。重点讨论如何确保IEP目标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SMART原则),并强调家庭参与在IEP成功执行中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融合教育环境中的教学设计 融合教育并非简单的物理安置,而是一种教学哲学的转变。本章聚焦于如何在主流课堂中有效接纳和支持特殊需求学生。我们将深入讲解“通用设计学习”(UDL)的三个核心原则,并展示如何通过差异化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来调整内容、过程和成果。案例分析将展示如何利用技术辅助工具(AT)和同伴支持策略,创建真正包容性的学习空间。 第七章:行为管理与积极行为支持(PBS) 处理挑战性行为是特殊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本书摒弃惩罚性措施,重点推介“积极行为支持”(PBS)框架。详细阐述如何运用功能性行为评估(FBA)来理解行为背后的功能(目的),并基于此功能,系统性地设计前因干预、教学替代技能和后果支持策略。 第八章:学术技能的直接教学与技能迁移 本章专门针对核心学术领域的教学难点提供实证支持的教学策略。对于有严重阅读障碍的学生,介绍多感官结构化读写教学法;对于数学学习障碍者,探讨基于具体物和视觉策略的教学。特别强调技能的泛化和迁移,确保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得到应用。 --- 第三部分:发展、过渡与专业伦理 第九章:特殊需求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发展与适应性技能培养 特殊教育不应止步于学术。本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交技能、情绪调节和自我倡导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交故事、角色扮演和结构化游戏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此外,详细讨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十章: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过渡规划(Transition Planning) 过渡规划是特殊教育周期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本章从初中阶段就开始介入,系统规划职业探索、高等教育准备、独立生活技能和社区融入等各个方面。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过渡服务模型,并展示如何根据学生的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目标。 第十一章:家长合作与家庭赋权 家庭是特殊教育中最持久、最重要的伙伴。本书强调建立基于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教育者与家长有效交流评估结果、教学计划和日常进展。同时,探讨如何通过支持小组和赋权项目,帮助家长成为其子女教育的最有力倡导者。 第十二章: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专业伦理与反思实践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伦理责任。本章探讨在评估、安置、保密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鼓励读者进行持续的专业反思,保持对最新研究的敏感性,并倡导一种基于人权和尊重的专业态度,确保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 本书特色: 本书结合了最新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辅以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可操作的工具清单,是初入特殊教育领域的新人、寻求系统性提升的在职教师,以及需要深入了解此领域的家庭成员和政策制定者的必备参考书。它致力于点燃教育者心中的火焰,使他们有能力“创造不同的人生”,为每一位学生开启无限可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v
增订版译序 vii

第1章 障碍与特殊教育:创造不同的人生 1
从以往到现在 2
障碍定义 6
社区参与 13
特殊教与:对障碍的反应 20
法令保护:公民与教育权 22
特殊教育的定义 28
参与:融合的特殊教育 34

第2章 个别化特殊教育方案:计画与服务 37
接受普通教育课程 38
安置环境、服务及执行人员 43
IEP流程 53
个别化课程计画 63
评量进步情形及修订课程 68

第3章 资赋优异与特殊才能发展 73
从以往到现在 74
定义 80
特征 83
盛行率 92
成因及预防 93
评量 95
早期介入 99
教学 100
转衔 109
合作 110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111

第4章 自闭症(自闭症光谱) 113
从以往到现在 114
定义 116
特征 124
盛行率 126
成因及预防 127
评量 129
早期介入 131
教学 135
转衔 140
合作 143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144

第5章 学习障碍 147
从以往到现在 148
定义 152
特征 155
盛行率 162
成因及预防 163
评量 165
早期介入 172
教学 174
转衔 184
合作 188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189

第6章 注意力缺陷与过动症 193
从以往到现在 194
定义 198
特征 201
盛行率 204
成因及预防 206
评量 210
早期介入 213
教学 213
转衔 220
合作 221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222

第7章 情绪障碍 225
从以往到现在 226
定义 230
特征 238
盛行率 244
成因及预防 245
评量 251
早期介入 254
教学 257
转衔 266
合作 267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268

第8章 智能障碍 271
从以往到现在 272
定义 277
特征 281
盛行率 285
成因及预防 286
评量 294
早期介入 298
教学 299
转衔 307
合作 311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312

第9章 听觉障碍 315
从以往到现在 316
定义 321
特征 326
盛行率 331
成因及预防 332
评量 341
早期介入 346
教学 348
转衔 357
合作 358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359

第10章 视觉障碍 361
从以往到现在 362
定义 368
特征 374
盛行率 382
成因及预防 383
评量 387
早期介入 390
教学 392
转衔 398
合作 400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402

第11章 语言障碍 405
从以往到现在 407
定义 410
特征 420
盛行率 426
成因及预防 428
评量 431
早期介入 436
教学 438
转衔 447
合作 447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449

第12章 肢体障碍及身体病弱 451
从以往到现在 453
定义 459
特征 468
盛行率 472
成因及预防 474
评量 479
早期介入 481
教导肢体障碍与身体病弱学生 483
转衔 491
合作 492
成为家庭及社区的伙伴 493

附录 特殊教育法 497

索引 505

图书序言

前言

  Henry Adams曾说过,「教师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教师自己也无法知道影响何时会结束」。只要替身心障碍学生准备好快乐且有生产力的未来生活,现在的教育者比以往更有机会与能力为身心障碍学生创造不一样的人生。今日教育者在教室内可以运用许多有效的、有实征研究为基础的方法。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帮助从学习困难到资优的各种能力学生精熟重要技巧,让他们可以发挥潜能。科技的进步对于身心障碍学生运用科技有十足的进展,使得身心障碍学生比以往可以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及校园以外的生活。现在学校融合教育的作法不仅对我们如何思考与行动有正向的影响,也改变许多身心障碍者的发展结果。愈来愈多的身心障碍成人,即使是兼併复杂问题,都可以独立生活、可以和一般人在同个地方工作、积极且有意义的方式参与社区。这些融合作法也让一般学生准备好未来过着融合社会的生活。社会责任与社会行动主义、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提供所有社会成员支援身心障碍者的架构。

  除了呈现近来特教研究的运用与教育特殊学习者的有效方法外,本书也反映倡导每个人都能对他人的生活创造不同,不论是教师、教育专家、家长、同学或邻居都可以做到。对那些已经体认到自己如何对他人生活有所影响者,需要的就是一个善念与基础知能来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并做正确的事情。

  自从本书15年前出版第一版之后,身心障碍者的生活已有大幅改变。累积了40年持续研究与发展有效作法、30年障碍者教育法(IDEA)与15年美国障碍者法(ADA),还有多年以来的社会行动主义的结果,已经对身心障碍者与其家庭带来正向影响。障碍者参与社会常态化,数十年前还只是个梦想,如今已是美国社会的一部份。虽然仍有改善的空间,电视、电影、广告与文学都反映出今日的身心障碍者经验与期待的改变。有时他们甚至是电影的主角,例如电影〈雷之心灵传奇〉的Ray Charles以及HBO电影〈温暖春天〉中的罗斯福总统。但是愈来愈多身心障碍者是以支援的角色出现,这些人的存在就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每个人都是参与演出的人。在这些情况下,描述融合并非不寻常或出乎意外,他们的障碍只是故事的一部份。这些描述反映出身心障碍者就业与参与社会的比率进展。大体来说,这些进展归功于学校的进步,因为学校教导身心障碍学生未来就业与参与社区生活所需的技巧。然而,即使身心障碍者的存在正在成为一般日常生活可期待的事,这些从以前到现在的成就只提供了少许微光。 特殊教育的作法反映IDEA’04特殊教育的进展日新月异。最新版的障碍者教育法,也就是IDEA’04,在2004年通过,并规定于2006年开始执行,这改变了许多特殊教育服务的方式。本书的第六章与特色中可端见这些变革与要求。

  ● 第六章,注意力缺陷与过动症(ADHD),一部份是因为许多学生都有此类诊断,一部份是虽然ADHD不是单独的特教类别,但在IDEA’04有ADHD相关部分。

  ● 「IDEA’04」的方块明确列出最新版的IDEA的规定与程序,以及一般教育中支援的规则与程序。

  ● 反应IDEA一直以来的规定,每一章都有「评量」讨论特定障碍类别。本版的特色是在此单元明确指出早期鑑定、转介前、鑑定与评估的程序。

  ● 因为「没有孩子落后」法案(NCLB)与IDEA’04的关系,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新单元──「参与普通教育」。这个部分提供实例,说明如何让障碍学生和一般学生一起学习。

  ● 第五章,「学习障碍」反应最新的作法与IDEA’04的规定,包括早期介入与教学反应。

译者序

  会连同另外两位特教教师(陈明媚与庄季静)翻译本书,《特殊教育:创造不一样的人生》,最主要是受到本书作者Deborah Deutsch Smith以正向观点来看待障碍所感动。作者除了介绍障碍,很重要的是提供很多克服障碍的成功经验,包括如何经营班级,提供有效教学,这些都是身为特教人所乐见的特教书籍,也会让所有读者为之振奋的书籍。因为这些障碍几乎都是一辈子的议题,如果不能以一个正向的观点来对待之,相信对周遭的人,包括障碍者,都是一个很沈重的心理压力。

  本书原文共有十四章,这次增订版增加了肢体障碍一章,中文版总计为十二章。前两章为总论,内容包括障碍与特教关系以及个别化特殊教育方案;后十章则以不同特殊教育类别与相关章节十章(包括资赋优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与过动症、自闭症光谱、智能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语言障碍及肢体障碍)。诚如上述,贯穿全书的正是正向观点与成功例子,所以书中提供相当多实例,相信对家长、准特教教师、特教人、相关专业人员与对特教有兴趣的人都能带来新的观点与知能。

  本书内容部分,重要名词加註英文,方便有兴趣者参考国外资讯,同时也考量到国内有部分名词翻译不一,希望能透过英文协助读者和旧有知识连结。再者,书中的他,并非单指男性或男生,而是泛指两性。部分实例将名字转为中文,若有雷同,纯属巧合。增订版同时收录我国最新修正通过的特教法,提供读者参考。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学富出版社的于雪祥先生,积极引荐正向观点的特教书籍,以及蔡福根先生的协助,都使本书更能贴近阅读者的需求。而好友陈秋燕老师与李玉锦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校对并润饰中文,以及陈明媚老师协助总校阅,让本书的译文更为流畅。虽然有上述努力,翻译仍有未尽完美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最后,要感谢我的母亲对我的信任与鼓励,她让我相信我可以做一些事来让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我想这是我对自己翻译这本书的期待,希望读者不光能更了解这些特殊孩童,同时也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黄裕惠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光是听到这个书名,就让人觉得眼睛一亮,心里涌起一股暖意。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的腾飞,也面对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教育的议题总是备受关注。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它不仅仅是关于“特殊”孩子们的教育,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看待“不同”的哲学思考,以及如何去“创造”生命价值的实践指南。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特殊”?在台湾,我们对“特殊”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这本书是否会打破固有的框架,让我们看到,其实每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特殊”的,只是我们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它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欣赏那些不被主流所认可的才能,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不完美”中的闪光点?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口号非常有力量。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只是告诉我们如何“适应”社会,而是鼓励我们如何去“塑造”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起,许多在台湾的特殊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和家长,他们如何用爱和智慧,帮助孩子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这本书是否会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教育最本质的意义?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台湾特殊教育体系的概览。比如,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现行的教育模式、各种类型的专业支持机构等等。在台湾,我们一直在努力完善特殊教育的各项政策,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 still 存在着不少的疑问和困惑。这本书是否能成为一个清晰的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体系?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从基础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专业的概念。比如,什么是“发展迟缓”、“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等。它是否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特殊教育的世界,让我们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潜能开发”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特殊孩子们的“不足”,却忽略了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帮助家长和老师去发现和激发这些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关注学业上的成就,更会强调品格的培养、情感的连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在台湾,我们越来越重视全人教育,这本书是否会呼应这个趋势,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启示? 我还会留意书中是否有关于“早期疗育”的论述。早期干预对于特殊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许多年轻的父母来说,非常有价值。这本书是否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深刻的共鸣。它让我看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将所有人塑造成同一个模子,而是帮助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独特,并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社会。

评分

听到《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关于在台湾街头巷尾,那些身心障碍的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努力学习、生活的场景。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名词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这正是我当下非常想从一本教育类书籍中获得的。 我很好奇,“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部分,究竟会如何展开。它是否会挑战我们对“成功”的传统定义?在台湾,我们往往会比较孩子的成绩、升学,但这本书会不会引导我们看到,那些不被大众所推崇的才能,比如艺术、音乐、手工技艺,甚至是简单的生活技能,也可以让一个人活出自己的精彩?它是否会鼓励我们去发掘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并帮助他们找到实现这些渴望的途径?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它不会只局限于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是面向更广泛的读者。我猜想,它会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解释什么是特殊教育,它服务的对象是谁,以及它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在台湾,我们经常会听到“身心障碍”、“资优生”等词汇,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系统、更清晰的框架,来理解这些不同的特殊需要? 我特别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一些关于“融合教育”的讨论。在台湾,我们越来越推崇让特殊的孩子能够与普通的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在融合的环境中,更好地支持特殊的孩子,让他们不被边缘化,同时也能让普通的孩子学会尊重和包容差异?这其中的平衡和方法,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在台湾实际推行的特殊教育案例。例如,某些学校在融合教育上的创新尝试,某些机构在支持特殊儿童发展上的成功经验,或者是一些感人的师生、亲子故事。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特殊教育的实践,以及它对孩子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如何帮助特殊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性。他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克服内心的障碍,学会自我肯定,并最终融入社会,成为有贡献的一份子。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支持和人格的塑造。 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会涉及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在台湾,很多特殊儿童的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帮助和专业的指导。这本书能否为这些家庭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陪伴孩子成长?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启发思考的书。它不只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尊重、关于生命潜能的书。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教育世界,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以及所有孩子,都不同而精彩的人生。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光是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不简单。它不像那种只讲理论的学术著作,反而有一种触及心灵的力量,仿佛能点亮我们对生命和教育的理解。在台湾,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社会,而特殊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本书名,恰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特殊教育”。它是否会超越我们固有的认知,将所有与主流群体在学习方式、发展节奏、天赋特长等方面有所差异的孩子,都纳入到关怀的范畴?在台湾,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并帮助孩子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话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让特殊的孩子“适应”社会,而是帮助他们去“塑造”和“定义”自己的人生。在台湾,我们常常会比较孩子们的成绩和升学,但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去重新思考“成功”的意义,去欣赏那些在不同领域闪耀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最好能够生动地展现出“创造不同的人生”是如何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也许是一个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如何在老师的鼓励下,发展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又或者是一个有社交障碍的孩子,如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学会与人沟通,并建立起自己的友谊。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语言会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它可能会解释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比如“个体化教育计划”(IEP)的重要性,或者“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这些内容,对于希望了解特殊教育的普通读者,或者刚接触相关领域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台湾在特殊教育资源和政策方面的现状。例如,政府在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有哪些支持措施?学校在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家长又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专业的帮助?这些现实层面的信息,对于理解台湾的特殊教育生态非常有帮助。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可能意味着,这本书会强调特殊儿童的权利和自我价值。它们不仅仅是需要被照顾和教育的对象,更是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个体。这本书是否会呼吁社会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它让我看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掘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并帮助他们去书写属于自己,不受限制的人生篇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启示,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社会。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是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特殊教育的核心价值——尊重差异,挖掘潜能,让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特殊教育”。它会不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身心障碍”的范畴,而是将所有在学习方式、发展节奏、天赋特长等方面与主流群体有所差异的孩子,都纳入到关怀的范围?在台湾,我们对“资优教育”的关注也在增加,这本书是否会包含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特殊教育”图景?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话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不是在教我们如何“修正”孩子的“不足”,而是如何“赋能”他们,让他们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台湾,很多家长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有时也会陷入“千篇一律”的模式。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帮助家长和老师们,用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在台湾实际推行的特殊教育案例,并且是那些能够体现“创造不同人生”理念的案例。例如,某个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找到自信,最终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或者是一个肢体有些不便的孩子,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在体育比赛中获得荣誉。这些故事,能够让“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话,变得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入门级的,语言会比较易懂,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它可能会解释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意义和作用,或者“融合教育”的具体实践方式。这些都是在台湾教育界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了解的领域。 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台湾在特殊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情况。例如,教育部门如何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学校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的专业辅导人员?家庭如何才能获得更多有效的帮助?这些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家长都非常关心的。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长,还会触及到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特殊人群如何在社会中获得独立,如何实现就业,如何融入社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提前规划和支持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的指导?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它让我看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和发掘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并帮助他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精彩人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尤其是在台湾,我们越来越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个体差异性。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会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来探讨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从基础讲起,为读者建立一个关于特殊教育的全面认识。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是“特殊教育”,它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以及在台湾,它目前的现状和挑战是什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特殊教育不算非常了解的读者来说,会非常有帮助。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话尤其打动我。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弥补”所谓的“不足”,而在于“发掘”和“培养”个体的独特潜能。在台湾,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与他人比较”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跳出这种框架,去看到每一个孩子身上独有的光芒,并帮助他们去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关于特殊教育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充满挑战的,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特殊教育的实践过程,以及它对孩子们人生轨迹的深刻影响。也许是关于如何通过艺术疗法,帮助自闭症孩子表达情感;又或是如何通过体育训练,增强肢体障碍孩子的体能和自信。 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到“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台湾,越来越提倡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促进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其中受益,而不是被边缘化?这其中的教育策略和支持体系,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可能意味着,这本书会探讨如何帮助特殊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抗压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挫折和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并最终融入社会,成为有贡献的一份子,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家庭支持的建议。特殊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这本书是否会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与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温暖、积极、充满启发的感觉。它让我相信,即使人生有种种“不同”,也依然可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对特殊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支持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很有力量,好像里面藏着什么改变人生的秘密,又或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了这么久的人,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接触过不少关于教育的讨论,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强调“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殊教育这个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一直觉得,所谓的“特殊”,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社会的定义,我们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一旦有人不符合,就被贴上了“特殊”的标签。但这本书的名字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不是在强调“不同”的异质性,而是在强调“创造不同的人生”的可能性。这让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去阐述“特殊”的,又是如何引导读者去“创造”的。 在我看来,特殊教育不仅仅是针对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延伸,一种对人性尊严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或许它会探讨如何发掘每一个个体独特的潜能,即使这些潜能不符合大众的期待,也同样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它可能也会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努力生活的生命,以及那些默默付出、支持他们的教育者和家人。 更何况,书名中的“导论”二字,也暗示了这本书的基础性和普及性。我猜想,它不会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去吓退读者,而是会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特殊教育的世界。它可能会解释特殊教育的由来、发展,不同类型的特殊需要,以及在台湾现行的特殊教育体系和政策。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关心教育的台湾读者非常想了解的。 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成功不再是名校毕业、高薪厚职,而是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即使这个贡献是以一种不被常人理解的方式。它可能会让我们学会用更宽广的眼界去看待差异,去欣赏那些在别人眼中“不完美”的地方,因为正是这些“不同”,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那些成功的、失败的,或者是有挑战性的个案。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理解特殊教育的应用,它如何通过各种专业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发挥优势。无论是早期疗育、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还是融合教育的实践,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详实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我们感同身受。 这本书的名字也唤起了我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更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面对了少子化、高龄化等社会挑战,教育的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重要。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个有意义、有尊严的人生? 我也会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家庭支持”的建议。特殊教育的路上,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的理解、支持和陪伴,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家长们如何与学校、与专业人士合作,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充满了希望和启发。它让我看到,即使是那些在常人看来“有困难”的孩子,也同样拥有无限的可能,也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而精彩的人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书名背后的智慧和力量,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人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充满爱的社会。 这本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会是一本充满温度和智慧的书。在台湾,我们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特殊教育恰恰是这一理念的极致体现。我好奇作者会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连接,以及他们如何共同面对挑战,分享喜悦。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温情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教育中最纯粹、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单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也很有启发性。在台湾,我们一直都在追求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环境,而特殊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这本书名,巧妙地将“特殊教育”与“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 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特殊教育”?是否会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身心障碍”范畴,而是将那些在学习方式、认知模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孩子,都纳入到关怀的视野?在台湾,我们对“多元智能”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入,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不同天赋,让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话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期待。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让特殊的孩子“融入”一个既定的轨道,而是帮助他们去“定义”和“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台湾,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但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去欣赏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最好能够生动地展现出“创造不同的人生”是如何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也许是关于某个孩子,如何克服身体的限制,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我;又或者是一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如何通过耐心和引导,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具备一定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它可能会解释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比如“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作用,以及“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这些内容,对于希望了解特殊教育的普通读者,或者刚接触相关领域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有价值。 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台湾在特殊教育资源和政策方面的现状。例如,政府在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有哪些投入?学校在提供支持方面还面临哪些挑战?家长又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专业的帮助?这些现实层面的信息,对于理解台湾的特殊教育生态非常有帮助。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可能意味着,这本书会强调特殊儿童的权利和自我价值。它们不仅仅是需要被照顾和教育的对象,更是拥有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的个体。这本书是否会呼吁社会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一种非常积极、温暖、且富有启发性的感觉。它让我看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一个生命,发现并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社会。

评分

读到《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台湾社会近年来在教育公平和弱势群体关怀上的努力。尤其是在教育界,大家都在积极探讨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特殊教育无疑是这个议题中最核心、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这本书的书名,很巧妙地将“特殊教育”与“创造不同的人生”联系起来,这给我一种感觉,它不只是一本介绍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充满实践意义,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价值的书。 我猜想,这本书会从台湾本土的教育环境出发,探讨特殊教育在台湾的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方向。可能还会涉及到我们常听到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与执行,如何评估孩子的需求,如何设计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让家长、老师、辅导员等各方力量有效地协作。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位关心教育的台湾家长,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者身边的孩子,能够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环境中成长。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说法尤其触动我。它不像很多书那样,只告诉你“成功”的标准,而是鼓励我们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这让我想到,在台湾,许多特殊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学术上不那么突出,或者在社交上有些障碍,但他们可能在艺术、体育、音乐或其他领域有着惊人的天赋。这本书会不会就聚焦于如何发掘和培养这些“不同”的才能,让这些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许会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这些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特殊教育的意义和力量。我希望这些案例不是那种过于戏剧化的“奇迹”,而是能够展现出教育的循序渐进,以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弥足珍贵。 此外,书名也让我联想到,特殊教育的“导论”部分,应该会解释清楚“特殊”的定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在台湾,我们一直在努力摆脱刻板印象,提倡多元与包容。这本书会不会从更深层次,挑战我们对于“正常”和“异常”的二元划分,引导我们看到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价值? 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到特殊教育资源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无障碍设施、专业的师资、辅导人员的配备等等。在台湾,这些资源是否充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或者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表述也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关注孩子们,也可能关注到成年后的特殊群体。他们如何在社会中就业,如何融入社区,如何获得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议题。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这些更长远的人生规划和支持体系? 总的来说,这本书名《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给我一种温暖、积极、充满希望的感觉。它让我相信,教育的力量是可以超越生理或心理上的限制,帮助每一个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新的启发,让我对特殊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帮助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积极的能量,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教育理论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探索和成长的指南。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社会对“多元包容”的倡导越来越深入人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日益凸显。这本书名,恰好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特殊教育”这个概念。是仅仅关注那些有明显生理或心理障碍的孩子,还是会包含那些在学习方式、发展速度、天赋特长等方面与主流群体存在显著差异的孩子?在台湾,我们对“资优教育”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这本书是否会把这些不同的“特殊”情况都涵盖进去,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具包容性的特殊教育体系的介绍?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句口号非常有力量。它暗示了,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纠正”或“弥补”所谓的“缺陷”,而是在于“赋能”和“引导”,帮助每一个孩子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在台湾,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但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起跑线”的定义,去关注孩子们内在的驱动力和个体的成长轨迹?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最好能生动地展示出“创造不同人生”的理念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的。比如,某个在普通学校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在特殊教育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或者是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如何通过一套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逐步克服困难,最终能够自信地面对生活。 “导论”这个词,让我感觉这本书会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语言应该会比较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它可能会解释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比如“个体化教育计划”(IEP)的重要性,或者“支持性服务”的具体内容。这些知识,对于家长和非专业人士来说,都非常实用。 我还会关注,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台湾在特殊教育资源和政策方面的情况。例如,政府在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学校在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家长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帮助?这些现实层面的信息,对于想要了解或参与特殊教育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可能意味着,这本书会强调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它们不仅仅是需要被教育的对象,更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本书是否会呼吁社会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实现自我价值?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人文关怀和积极导向的。它让我看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掘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并帮助他们去书写属于自己,不受限制的人生篇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启示,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社会。

评分

《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书名一出来,就抓住我的目光。在台湾,社会一直在进步,大家对“多元”、“包容”的理念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随之提升。这本书名,不落俗套,反而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各种“不同”,也依然可以活出精彩。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特殊教育”本身。它会不会从历史的角度,介绍特殊教育在台湾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又会如何解释,在当代台湾的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还是更强调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融合?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有所了解。 “创造不同的人生”,这部分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它是不是在说,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人生的成功?在台湾,我们常常会比较孩子的成绩,看他们能不能考上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这本书是否会挑战这种单一的成功观,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在艺术、体育、音乐,甚至是在人际交往、生活技能方面的“不同”的才能,同样能够让一个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期待这本书能分享一些在台湾发生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真实故事。也许是一些感人的师生情谊,一些充满挑战但最终成功的个案,或者是家长们如何坚定地支持孩子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干巴巴的理论更能打动人,也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特殊教育的意义。 “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会比较全面,而且语言不会过于艰涩。它可能会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教育需求,比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等,并解释这些需求对孩子学习和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应该会介绍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和干预策略。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台湾在特殊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的师资是否足够,辅导员的专业性如何,是否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帮助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这些都是大家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书中能有所提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那就太好了。 “创造不同的人生”,也可能意味着这本书会鼓励读者去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否会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接纳和尊重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那些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的孩子?这不仅仅是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我也会关注,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特殊儿童的未来发展。他们如何融入社会?如何获得就业机会?如何实现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特殊孩子们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总之,《特殊教育导论:创造不同的人生》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非常积极、温暖,并且富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即使是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更多挑战的孩子,也同样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新的认知,让我更加理解和支持特殊教育,并从中汲取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