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给孩子快乐就够了吗?
孩子因为现在得到快乐而没有了未来,
你认为这样的教育出现了甚么危机?
时代的改变与教育的改革理应是为大家带来更好的生活与未来,
但是老师对政策感到忧心,
学生不快乐,
大家都看不到未来,
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甚么问题?
孩子的成绩不进反退,学校的素质越来越差,这是甚么原因?
大学的评鑑与卓越计画有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升吗?
李家同对台湾的教育感到非常忧心,
他以最直接恳切的方式,
希望大家来关注这些问题,
只有如此,台湾才有救。
普遍的人对「成功」看得太重要,大家一味的要追求成功,家长们个个摩拳擦掌,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下一个比尔盖玆或下一个郭台铭。但是回归到现实面,孩子成长受到的教育状况,对人格与学业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与政策,是如此的令人忧心与担忧,如果我们的教育问题不解决,孩子未来还有甚么希望可言。
李家同有一颗敏感的心,以及一双洞察是非的眼睛,这次他将透过本书,将台湾的教育现况与问题作一个全面性的建议。有很多的状况或问题一直都存在,但是经常被忽视,李家同秉持着「回归基本」的想法,将问题一一抛出。他希望作为一个起头,透过这本书引领大家去正视目前教育的问题。
除了我国教育严重问题外,李家同提出孩子功课不好的14个原因,以及15个帮助功课不好孩子的方案:
◎孩子功课不好的原因
一、回家不做功课
二、文化刺激太少
三、英文无法学好
四、义务教育完全没有品质管制
五、小学教育有时太多元化
六、孩子不知道念书的重要性
七、小学数学太杂也太难
八、国文太难
九、英文太难
十、英文教科书没有中文解释
十一、教育往往忽略了科目的基本部分
十二、未能因材施教
十三、鼓励不够
十四、补习班主导教育,但弱势孩子进不起补习班
◎如何帮助功课不好的孩子?
一、使孩子每天都做家庭作业
二、使小朋友多看课外书
三、使偏远地区的孩子有足够的英文老师和足够的英文课
四、对小学生有品质管制
五、小学教育不能太多元化
六、告诉偏远地区孩子读书的重要性
七、改善数学教育
八、改善国文教育
九、英文不要考得太难
十、要有好的英文教科书
十一、强调学科的基本部分
十二、因材施教
十三、多给鼓励
十四、将难题融入教科书,以杜绝补习班
十五、孩子绝对不能太用功
作者简介
李家同
民国28年生,台大电机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电机博士。历任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资讯研究所所长、电机系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静宜大学校长,暨南大学校长。现任总统府资政。
李教授曾连续五次获得国科会的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工科学术奖和侯金堆杰出学术奖,他是美国电机电子学会的荣誉会士,并且曾担任过十一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辑委员。
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在大学求学期间,就常去台北监狱及新店军人监狱替受刑人服务,目前仍为台中启明学校和新竹德兰中心的义工,替孩子们补习数学和英文。李教授热爱文学,由于他的宗教信仰和他服务弱势团体的经验,使他的文章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也因为他不说教,他的小说非常有趣,广受读者大众喜爱。
李教授特地为中小学生规画撰写的《专门替中国人写的英文课本》、《专门为中学生写的数学课本》系列丛书,嘉惠许多学生。他专为儿童所出版的故事绘本有《车票》、《苹果》、《太阳下山,回头看》、《山谷里的丁香花》、《三个孩子的故事》、《钟声又再响起》和《来自远方的孩子》等书。
第一章、我国教育现况
一、大学生倍增,小学生锐减
二、 我国教育上的重大缺点:教育差距甚大,呈M形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差距使贫富变成世袭
第二章、孩子功课不好的原因
一、回家不做功课
二、文化刺激太少
三、英文无法学好
四、义务教育完全没有品质管制
五、小学教育有时太多元化
六、孩子不知道念书的重要性
七、小学数学太杂也太难
八、国文太难
九、英文太难
十、英文教科书没有中文解释
十一、教育往往忽略了科目的基本部分
十二、未能因材施教
十三、鼓励不够
十四、补习班主导教育,但弱势孩子进不起补习班
第三章、如何帮助功课不好的孩子?
一、使孩子每天都做家庭作业
二、使小朋友多看课外书
三、使偏远地区的孩子有足够的英文老师和足够的英文课
四、对小学生有品质管制
五、小学教育不能太多元化
六、告诉偏远地区孩子读书的重要性
七、改善数学教育
八、改善国文教育
九、英文不要考得太难
十、要有好的英文教科书
十一、强调学科的基本部分
十二、因材施教
十三、多给鼓励
十四、将难题融入教科书,以杜绝补习班
十五、孩子绝对不能太用功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
一、我国大学的概况
二、台湾的大学教授薪水太少
三、教授勤做研究,未能深耕学问
四、大学未能注意学生的真正学问
五、大学往往忽略了课程的基本部分
六、大学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普通常识
七、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够有趣
八、大学生严重地缺乏国际观
九、工学院学生普通缺乏工程理解力
十、非常不对的五年五百亿作法
十一、如何使大学生更有创意
第五章、我们的教育可以更好
一、免试升学可行吗?
二、甄试和申请入学对弱势学生不利
三、技职体系学校的严重问题
四、对技职教育的建议
五、对后段学校的建议——前测和后测
六、谈品德教育
七、学校不该太媚俗
提到李家同教授,我脑海中浮现的,总是他那份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他谈论教育,从来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而不是被功课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这里的“快乐”,并非指无所事事地玩乐,而是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乐趣,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够主动地去追求进步。 这种“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升学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常看到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失去自信,因为考试压力而变得焦虑。李教授的书,给了我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任务。他强调的“引导”和“启发”,比强迫和灌输,要有效得多,也更有长远的影响。
评分李家同教授对于“创新”的理解,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发明一些新奇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他常常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误,要敢于尝试,敢于突破。他所倡导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创新最原始的动力。 在当下社会,我们都渴望创新,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李教授的书,就像一剂“兴奋剂”,激发我们内心的创造力。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创新思维的观点,让我们看到,创新是可以从小的改变开始,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他所强调的“实践”和“反馈”,更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评分我一直很欣赏李家同教授对于“同理心”的强调。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对方的感受,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在如今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沟通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同理心”尤为重要。他会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比如如何通过倾听,去理解他人的困境,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去化解矛盾。 他所说的“设身处地”,不仅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格修养。我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缺乏同理心,而给别人带来伤害,也让自己陷入孤立。李教授的书,就像一堂生动的“情商课”,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所倡导的“善意”,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实践。
评分我一直很喜欢李家同教授那种“慢”的教育哲学。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他却愿意花时间去探讨一些最基本、最根本的问题。他不像一些教育家那样,总是提出一些新颖的概念和方法,而是回归到教育的初心,关注人的成长。他讲到的“耐心”、“坚持”和“专注”,都是在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积累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蹴而就。 他对于“匠人精神”的推崇,也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能够做到极致,做到专业,就是一种成功。而这种极致,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打磨和不断的精进。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过于浮躁,很多人都想着“一步登天”,却忽略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李教授的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专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评分我一直很欣赏李家同教授对于“人文精神”的看重。在如今 STEM 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很多人似乎觉得人文是“无用”的,是“烧钱”的,是“不务正业”的。但李教授却反复强调,真正的人才,不仅仅是会操作、会计算、会编程,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要有对生命、对社会的关怀,要有能够理解并欣赏艺术、文学、历史的素养。他认为,这些人文素养,才能让一个人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能抵御现实的浮躁,更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他会举一些例子,比如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往往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所滋养出来的。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太过于注重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心智和品格的塑造。李教授的书,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螺丝钉”。
评分李家同教授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认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应该只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而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野。他强调,人文、科学、艺术,是相互关联、相互启发的,只有打通这些界限,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他所倡导的“博采众长”,正是对这种通识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教育,还是比较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能在某个领域很专精,但却缺乏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宏观认识。李教授的书,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智者,应该能够驾驭不同领域的知识,并能够将它们融会贯通。他所提出的“兼容并蓄”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能让他们拥有更开阔的思维,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人。
评分李家同教授的书,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追求速成的时代,他慢条斯理地跟你谈论教育的根本,总让人觉得找到了一个扎实的落脚点。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李教授的教育理念,大概是在大学时期,当时对未来充满迷茫,总觉得读书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李教授的书,让我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真的这么狭隘吗?他讲到的“诚实”、“善良”、“责任感”,这些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在他笔下,却有了深刻的解读和鲜活的案例。 他对于“懂得感恩”的强调,尤其触动我。我们常常习惯于索取,却很少想到回报,即使是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好像理所当然。李教授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很多情感的连接,都建立在付出和感激之上。他会讲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别人一点小小的帮助,我们是否能心怀感激,并付诸行动去回报。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成熟的人格体现。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是不是会少很多冷漠和冲突?
评分我一直觉得,李家同教授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教育家。他谈论教育,从来不讲大道理,而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讲起,让我们觉得,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他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也让我深有感触。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他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我常常觉得,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如何做。李教授的书,就像一本“育儿宝典”,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指导。他所强调的“陪伴”和“引导”,比物质的满足,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评分李家同教授对于“阅读的力量”的推崇,也让我深感认同。他认为,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他不仅仅鼓励学生多读书,更强调要读好书,要读那些能够启发思考、滋养心灵的书籍。他所提倡的“精读”和“默读”,都是在提醒我们,阅读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而不是走马观花。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而忽略了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李教授的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他会分享一些自己喜欢的经典著作,并阐述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灵魂。
评分李家同教授对于“师道尊严”的看法,也让我深思。在这个时代,师生关系似乎越来越微妙,有时候甚至充满了对抗。李教授认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职业,更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角色。他强调,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而这种尊敬,并不是来自于权威的压制,而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的魅力和对教育的敬畏。 他会分享一些自己教书育人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好老师,是可以真正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他不仅仅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位像李教授这样,真正把教育当作自己生命事业的老师,那将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他对于“教育的责任”的担当,也让我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