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科际整合、年轻且仍在发展中的学科,旨在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研究、分析教育活动中有关的经济问题。
《教育经济学:基础篇》带领读者探究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投资观念、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市场、教育生产、教育成本、教育规模、教育与经济发展,内容由浅入深,叙述简洁精辟,让任何不具学科背景的读者能够迅速地进入这个领域,并对其内涵产生兴趣。
《教育经济学:进阶篇》则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讨论的主题包括:教育收益、教育效益、教育与就业、教育与所得分配、教育与人口迁移、教育计画、教育经费,以及教育经济学的展望。
《教育经济学:基础篇》与《教育经济学:进阶篇》二书包含「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完整内涵,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掌握重点与菁华。
作者简介
吴炳铜
学历:
省立台中师专毕业。
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
台北市立师院初教系毕业。
国立台北师院初教所教育硕士。
经历:
国民小学教师、组长、主任、校长。
高中补校兼任教师。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讲师。
国立政治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兼任讲师。
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进修学院兼任讲师。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兼任讲师。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体育学系兼任讲师。
重要着作:
书法入门、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与实际、教育专业概论、教育行销学、教育经济学:基础篇、教育经济学:进阶篇、台北县国民小学最适经营规模之研究等专书。
个人网站:www.artpolaris.com/
我一直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感到好奇,而《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巧妙地应用于分析现实中的教育政策。书中对不同国家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比如芬兰的教育公平、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模式,都让我看到了在经济学框架下,不同的政策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经济学解释。过去,我们常说“机会均等”是一种道德上的公平,是一种社会理想。但这本书,它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如何导致社会资本的固化,如何阻碍人才的流动,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书中对“贫困陷阱”的分析,以及教育如何成为打破这个陷阱的关键,都让我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在台湾推动教育公平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更有力的论据。
评分我是一名教师,我一直深信教育的力量,但有时也会感到无力。读了《教育经济学:进阶篇》,我才真正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它更是一项巨大的经济活动。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天在课堂上的付出,不仅仅是在塑造学生的未来,更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是在投资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书中对“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微小的教学改进,如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长远的回报可能是巨大的。它也让我更加重视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这本书,为我这个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更加明确的工作方向,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和富有意义。
评分读《教育经济学:进阶篇》的过程,就像是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盛宴。书中对教育史上的经济学思想演进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教育经济学是如何一步步从零散的思考,发展成为一门独立且重要的学科。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到后来的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开创性研究,再到贝克尔对教育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个观点,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教育的外部性”的讨论。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接受教育后的直接回报,比如更高的薪资、更好的职业。但这本书,它把视野拓展到了教育对社会整体的积极影响,比如公民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加强等等。这些“外部性”虽然难以直接量化,但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投入是否值得的关键指标。书中对于如何衡量和评估这些外部性,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模型,这对于我在工作中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教育规划,有着莫大的帮助。
评分《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它不仅仅是关于分数和文凭,更是关于知识、技能、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书中关于“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泛泛而谈的创新理念,而是深入探讨了创新所需的经济条件、激励机制,以及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它让我明白,教育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革新。这本书,为我思考如何在台湾推动教育创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评分拿到《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它厚重的书脊,心里暗自打鼓,想着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然而,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叙述所吸引。作者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将其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触及到了教育领域最为核心的几个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中对于“教育的长期性”的讨论。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短期的经济指标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但这本书却强调,教育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它让我思考,我们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功利化,是否忽略了教育在塑造个体品格、培养公民意识方面的深远意义。书中通过对一些长期教育项目效果的案例分析,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佐证,也让我对“慢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它就像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带着你一起走进教育的世界,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你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经济学概念。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教育市场化”的讨论。过去,我们对于教育市场化的争论,常常停留在“教育是公共财还是商品”的道德辩论上。但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更中立、更客观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看到教育市场化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同时也警示了其可能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书中对不同程度市场化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都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也为我思考台湾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理论知识,更在于它改变了我看待教育的方式。它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投资者”的角色,更加理性地思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教育的社会成本”的分析。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教育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但这本书,它将视野拓展到了教育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潜在成本,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具有前瞻性。
评分《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长年关注教育政策的公民来说,简直是一本“政策制定指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为什么某些政策会有效,而另一些政策却会适得其反。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的分析。过去,我们常讨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却很少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本书,它用经济学的视角,揭示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脱节,是如何导致人才错配、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书中提出的“技能缺口”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弥合这个缺口,都为我们思考台湾的教育改革方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评分这本《教育经济学:进阶篇》的上市,对于我这个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了十来年的资深人士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一直觉得,教育的“经济学”概念,在台湾的教育讨论中,常常被简化为“少子化冲击下的招生困境”或是“学费是否合理”等比较表面的议题。但这本书,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宏大,又如此的微观,简直让我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谈论钱的问题,更是深入探讨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如何影响社会流动,甚至延伸到教育政策的经济效益评估。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本资本”的论述。过去,我们谈论人本,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价值追求。但这本书,它用经济学的严谨框架,将“人”的能力、知识、技能,以及它们在生产力上的贡献,进行了量化和分析。它让我深刻理解,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不仅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书中举例的那些跨国教育投资案例,以及它们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在“人本资本”的投资上,是否有更优化、更有效率的空间?
评分我之前一直认为,教育经济学就是一个关于“投入产出比”的冰冷计算。但《教育经济学:进阶篇》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教育经济学其实蕴含着对社会公平、个体发展的深刻关怀。 书中关于“教育的非理性选择”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它指出,在现实中,个体在选择教育路径时,往往会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背景、社会声望、个人兴趣等等。这些非理性选择,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也可能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本书,它不仅揭示了问题,还提供了一些经济学上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信息披露、经济激励等方式,引导个体做出更符合其长远利益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