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篇】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电化教育时期(1935-1953) 7
壹、电化教育一词的起源 8
贰、电化教育的意义 9
参、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 13
伍、外国电化教育发展状况 19
陆、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第三章 视听教育时期(1953-1970) 25
壹、发展背景 26
贰、视听教育的定义 27
参、重要机关与组织的贡献 28
肆、重要活动 31
伍、视听教育学会之成立与学术研究之深耕 38
陆、回顾与省思 40
参考文献 41
第四章 视听传播时期(1970-1985) 43
壹、绪论 44
贰、美国视听传播时期之发展 46
参、台湾视听传播时期教育科技之发展 48
肆、教学电视与空中学校 51
伍、结语 56
参考文献 57
第五章 教学科技时期(1986-1993) 59
壹、发展背景 60
贰、教学科技时期的定义 60
参、教学科技时期之相关重要机构与组织 63
肆、教学科技时期之重要活动 67
伍、回顾与省思85
陆、结语 87
参考文献 88
第六章 数位学习时期(1994-) 91
壹、绪论 92
贰、数位学习的意涵与发展 92
参、数位学习时期在我国的发展 95
肆、台湾数位学习时期特色 102
伍、台湾数位学习时期的理论与学习模组 106
陆、台湾数位学习时期的应用状况 107
柒、我国数位学习的回顾与前瞻 109
捌、结语 112
参考文献 112
【应用篇】
第一章 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 121
壹、绪论 122
贰、视听教育的演进与教学科技的发展 122
参、视听教育与教学科技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125
肆、教学媒体与科技的应用 137
伍、各章节主要内涵 150
陆、结语 156
参考文献 156
第二章 语文教育之应用 163
壹、绪论 164
贰、应用教学媒体于国语文教育之回顾 165
参、应用教学媒体于外国语教育(英语教学)之回顾 169
肆、语文教学之本质 173
伍、从学科本体切入的媒体与数位教学 177
陆、反思:应用媒体与数位语文教学的问题 179
柒、未来应用的趋势 181
捌、结语 182
参考文献 183
第三章 数学教育之应用 187
壹、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数学教育领域之应用回顾 188
贰、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数学教育领域之应用理论概述 201
参、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数学教育领域之未来应用趋势 205
参考文献 210
第四章 自然与生活科技教育之应用 223
壹、前言 224
贰、传统媒体的应用 224
参、资讯与网路资源融入教学 230
肆、多媒体补助教学 233
伍、多媒体与网路的应用 236
陆、远距教学 237
柒、行动学习与无所不在学习 238
捌、扩增实境的应用 241
玖、Web 2.0与学习创新 241
拾、结语 242
参考文献 243
第五章 社会学习领域教学之应用 247
壹、前言 248
贰、社会学习领域的内涵 248
参、社会学习领域的教学策略 250
肆、资讯科技融入社会学习领域 253
伍、资讯素养融入社会学习领域 257
陆、结语 263
参考文献 264
第六章 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与应用 269
壹、国内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之概况 270
贰、国内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之理论依据 271
参、国内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之形式 275
肆、资讯科技融入国民小学艺术与人文教育之相关研究 276
伍、资讯科技融入国民中学艺术与人文教育之相关研究 281
陆、资讯科技融入高中及高职艺术与人文教育之相关研究 285
柒、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之未来趋势 286
致谢 287
参考文献 287
第七章 资讯科技在健康与体育领域之应用 295
壹、前言 296
贰、资讯科技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能性 297
参、国内资讯科技融入体育教学现况 298
肆、国内现有健康与体育领域数位资源之分析 300
伍、未来发展 303
参考文献 304
第八章 媒体在综合活动领域教学之应用 307
壹、综合活动教什么?怎么教? 308
贰、教师可以如何使用教学媒体以深化、活化综合活动的教学? 310
参、结语 327
第九章 教学科技与媒体在幼儿教育上之应用 329
壹、科技与幼儿 331
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领域之资讯科技生态 333
参、幼儿教育资讯教育之课程 337
肆、教学科技运用于幼儿教育的前瞻 343
参考文献 351
第十章 教育传播与科技在高等教育的运用 357
壹、前言 358
贰、教学支援服务 359
参、相关课程的开设 367
肆、学术与研究 373
伍、未来展望 375
参考文献 378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在社会教育的应用 383
壹、社会教育的范畴与机构 384
贰、社教博识网 385
参、教育科技在公营社教机构的运用 386
肆、教育科技在民间社教机构的运用 393
伍、结语 398
参考文献 399
第十二章 特殊教育之应用 401
壹、特殊教育科技应用概述 402
贰、特殊教育科技应用潮流与趋势 407
参、电脑辅助科技在辅助识字、阅读与写作之应用 418
肆、特殊教育科技应用新趋势:行动学习科技 424
参考文献 428
第十三章 训练的科技──学习科技在专业训练之应用 433
壹、训练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 434
贰、训练的软硬科技 439
参、人力绩效科技 442
肆、关注绩效及成本效益 449
伍、结语 452
参考文献 454
张序
本学会成立已满五十年之际,以出版专书──《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纪念之和贡献之。
本学会成立于民国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原名中国视听教育学会,主旨以研究、倡导及推广视听教育。
民国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更名为「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以因应时代之变迁,旨在于研究,及推广教育科技与视听传播为宗旨。
学会数十年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教学的创新、国际学术交流等等贡献很多,影响亦大,皆在专书中呈现,以飨读者。
本专书共分上下两册:
上册含有历史篇和应用篇两篇:
历史篇分别由李文瑞、朱丽丽两位教授任主编,李文瑞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余鑑教授撰写第二章〈电化教育时期〉,朱丽丽教授撰写第三章〈视听教育时期〉,关尚仁、廖本裕教授撰写第四章〈视听传播时期〉,王燕超教授撰写第五章〈教学科技时期〉,李佳玲教授撰写第六章〈数位学习时期〉。
应用篇:由罗纶新、王燕超两位教授主编,罗纶新、王燕超两位教授撰写第一章〈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世昌教授撰写第二章〈语文教育之应用〉,张宇樑教授撰写第三章〈数学教育之应用〉,施能木教授撰写第四章〈自然与生活科技教育之应用〉,林菁教授撰写第五章〈社会学习领域教学之应用〉,赵贞怡教授撰写第六章〈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与应用〉,朱丽丽教授撰写第七章〈资讯科技在健康与体育领域之应用〉,田耐青教授撰写第八章〈媒体在综合活动领域教学之应用〉,吴(木宿)椒、吴光名教授撰写第九章〈教学科技与媒体在幼儿教育上之应用〉,王健华教授撰写第十章〈教育传播与科技在高等教育的运用〉,侯志钦教授撰写第十一章〈教育科技在社会教育的应用〉,王华沛教授撰写第十二章〈特殊教育之应用〉,计惠卿教授撰写第十三章〈训练的科技── 学习科技在专业训练之应用〉。
下册含有理论篇和研究方法篇两篇:
理论篇:由梁朝云、朱则刚、林佳蓉三位教授主编,朱则刚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教育科技派典的变迁〉、第三章〈教育科技的定义与系统观〉。朱则刚、岳修平两位教授撰写第四章〈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朱则刚、林佳蓉两位教授撰写第五章〈教育科技之传播理论基础〉,林佳蓉撰写第六章〈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重要模式〉,罗纶新教授撰写第七章〈多媒体理论与远距学习理论〉,徐新逸教授撰写第八章〈中小学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理论与应用〉,梁朝云教授撰写第九章〈悦趣化学习的意涵、特性与设计〉,张基成教授撰写第十章〈评量与评鑑〉。
研究方法篇:由廖远光、赵贞怡两位教授任主编,廖远光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赵贞怡撰写第二章〈个案研究〉,陈姿伶教授撰写第三章〈民俗志研究法〉,崔梦萍教授撰写第四章〈内容分析法〉,林菁教授撰写第五章〈行动研究法〉,赵美声教授撰写第六章〈德怀术〉,杨美雪教授撰写第七章〈调查研究法〉,张基成教授撰写第八章〈实验研究法〉,廖远光教授撰写第九章〈后设分析研究法〉,郝永崴教授撰写第十章〈设计导向研究法〉,李鸿亮教授撰写第十一章〈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来趋势〉。
本专书作者写作群,皆为我教育界一时之选的菁英,无论在研究、教学与教育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有大学各类中心主任、系主任、所长、处长、学务长、院长、校长等等),皆具热忱和成就,乃我国教育科技之光也。
本书之出版,感谢最初参加规划的梁朝云、朱则刚、罗纶新、廖远光、王燕超等教授,更感谢全体作者群,以及关心和指导的先进们,和吴理事长清基、单副理事长文经两位教育学者的鼓励支持与撰赠序言。
本书以回顾与前瞻为主轴,使读者了解我国从视听教育到教育科技的发展和成就,科技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和创新,教育科技理论的演进,各种研究方法之兴起及未来趋势,更为我青年学子所需要。总之,本专书对我国教育的进步,教学的革新,创新的学习有很大的贡献也。
张霄亭 谨识
时年八十,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吴序
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前身是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是由数十位当时在各大学、师范学院、教师研习机构等推动视听教育的朋友们在民国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成立的。当时,学会协助政府推动以视听教学媒体作为辅具,增进教学与学习效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后,自国外学成归国的此一领域学者渐多,带回有关教育传播与教育科技等更为新颖的研究与发展的成果,乃于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参照美国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名称(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而改名为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五十年来,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成员们皆能以较为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传播与科技在教育事业上所发挥的作用,除了注意到电脑、网路、仪器、工具、设备等有形产品所发挥的传播快捷、便利、无远弗届等的功能之外,而且更注意到了科学化、系统化、整全式、革新性的思考等无形过程所发挥的创新、整合、多元等引导和催化的功能,为这一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的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这一不断推动研究与发展工作的园地成了运作优质的教育专业团体。更值得一提的是,学会的成员们利用研讨会的办理、专业书籍的出版、学术期刊的发行等具体的行动,带动了该一领域的成长与发展,更为台湾各级学校推广与运用传播与科技在教育经营效益的提升,带来了显着的成果。
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老、中、青三代数十位成员筹备经年,出版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一套上下两册,为该一学术领域的历史、应用、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主题撰写了珍贵的篇章,除了作为学会成立五十週年的纪念之外,更以此作为学会大家长张霄亭教授八秩华诞祝寿的贺礼。个人忝为学会的理事长,有幸先行拜读,为此书的体系完整、论述翔实、内容丰富而深感钦佩,特书此序以志之。
吴清基 谨识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单序
今(民国98)年六月底,张霄亭老师传来电子邮件,嘱我为《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撰一序言;学会的秘书长廖远光教授亦转来吴清基理事长一定要我为该书写序的指示。虽然我离开台湾到澳门服务已经四年,师友们仍把我这一位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逃兵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让我借着写这篇序文加强与学会师友们的联系,更让我借着读这套上下两巨册的专书,针对视听教育与教育科技这个领域的传承与革新,作一番再学习的工夫。如此的盛情,实在令我感动。
任何一个团体,特别是像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这样一个由成员志愿、主动参与的教育学术团体,若要能持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其一,该团体必顸有可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其二,该团体的成员必顸有紧密的互动;其三,必顸有新的成员持续不断地加入该团体。就这三项要素而言,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运作良好、业绩极佳的教育学术团体。且让我试着简要地说明之如下:
就团体的目标而言。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前身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成立于1959年。50年来,学会见证了这个学术领域的名称由电化教育而演变成视听教育,再演变而为教育工学、教学科技、教育科技,乃至教育传播与科技,然而,始终未变的一个目标就是,这个团体的成员一直都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以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思考为方法,而以与时俱进的科技、设备、工具为手段,以便达成将教育优质化的使命。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学会的前辈们还特别捐资成立了中国视听教育基金会,让学会的运作更为顺畅。《教学媒体与科技》期刊的发行、各种书刊的编写翻译、各项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的办理、各类专题研究与发展专案的执行等等也都是为了达成这项目标的重要作为。
就成员的互动而言。学会各种定期召开的正式会议,如会员大会、理监事会等固然皆依照章程如期召开,其他因为工作需要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会议,更增加了成员之间互动与成长的机会。多少个週三的晚间,成员们聚在一起挑灯夜战,为的是顺利完成学会接受委託的专案、为的是分享新到书刊的阅读心得报告、为的是把明天研讨会或工作坊的资料装袋、为的是组团赴国外参加论文发表会、为的是斟酌所合写或合译书刊的字字句句、为的是编校教学媒体与科技期刊、为的是审查各项参加学会举办的各项竞赛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互动是大伙儿专业成长的最佳机会,也是大伙儿奉献归属的难得时日;也就是因为这些互动,使得学会更具有凝聚力。
就成员的传承而言。从50年前,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成立伊始,这个团体即有着一个特点,即是:不分毕业学校、无论服务单位,只要是认同学会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的目标,并且愿意参与学会的活动与其他成员互动者,都会受邀而成为学会的成员。1970年以后,日渐增多的由国外研习教育传播与科技相关学门而取得高级学位的学者,也都在成员们的争相走告之下一一来到学会的大家庭当中,既为学会不断地注入了新血,更为学会维系了永续发展以及□久的成长。
然而,除了以上的三项要素之外,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成员们何其有幸,因为我们有一位自后1959年创会以来,50年来一直看着学会由播种、萌芽、茁壮、成长与发展,而且始终不辞辛劳带领着大伙儿勇往前进的张霄亭老师。在他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学会的成员们未曾放弃追求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的目标,成员们也未曾停止过学习与成长的互动,更未曾间断过吸收维系学会永续发展的新血。这本总括了历史篇、应用篇、理论篇、研究方法篇等上下两册而成的《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即是在张霄亭老师的策划之下,由长年追随他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们纠合众力,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筹备、撰着与编辑,终于今暑完成此一教育传播与科技学术界的巨着。
在此,必顸一提的是,20多年来,在张霄亭老师领导之下,由学会出版的撰着或译作至少有《师范学院视听教学之研究》(1987)、《师范学院教师系统化教学设计研究会总报告》(1988)、《专科学校视听教育人员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1994)、《教学媒体的企划制作与运用》(1994)、《教学媒体及新的教学新科技》(1995)、《视听资料机读编目手册》(1996)、《教学科技的定义与范畴研究》(1998)、《新世纪、新科技、新学习》(2000)、《系统化教学设计》(1988)、《教学媒体与学习科技》(2002)、《教学科技融入领域学习》(2002)、《视觉传播》(2003)、《教材设计:原理与实务》(2004)等13种。相对之下,这一套《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含盖层面之宽广、撰述内容之深入、执笔学者之众多、编审过程之严谨,皆有所超越。然而,尤具意义的是,这套专书的出版再度见证了张老师以其八秩高寿,仍不辞辛劳,督促后进读书为文的伟大精神,而其丰硕成果更展现了学会成员们对张老师衷心爱戴的实际行动。
张霄亭老师以其对于「以最新的科技改进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心,把教育传播与科技学术研究与发展当做终身的志业,对于中国视听教育学会和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一以贯之的爱护与扶持,对于后进□久无悔的照顾与提携……这一切一切都令大伙儿感恩与怀念。大伙儿以出版这上下两大册三十九篇文章的专书,恰足以为张霄亭老师的八秩华诞祝寿。我躬逢盛会,感念之同时,特敬书此序以志之。
单文经 谨识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老实说,我一直对“理论”部分有点望之却步,总觉得会很艰涩难懂。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的理论篇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非常浅显易懂的方式,将一些复杂的教育理论,例如建构主义、联结主义、认知主义等,与教育科技的应用相结合。我之前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多半是零散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们现在使用的许多教育科技工具,例如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线协作平台,甚至是游戏化学习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些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理解科技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理论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活动。这让我不再只是“照着做”,而是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我日后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帮助。
评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的《应用篇》给我最大的感觉是“贴近我的教学现场”。书中的许多案例,我都能够找到相似的教学情境,甚至是一些我曾经尝试过但效果不尽理想的应用。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在线评估,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运用社交媒体来促进课堂互动,都给了我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模式。这本应用篇,绝对是我在未来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这次收到《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上册)【历史篇、应用篇】》,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心得!身为一名在教育现场耕耘多年的老师,我一直对如何善用科技来提升教学成效感到好奇与投入。过去,我常常在各种研讨会、讲座,甚至是网路上零星地搜集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案例,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脉络,像是拼凑不成一幅完整的图。这本《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正好填补了这项需求。 《历史篇》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教育科技是近几十年才开始蓬勃发展,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早在计算机还只是庞然大物的时候,就已经有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利用技术来辅助教学了。从最早的教学机器、幻灯片,到后来的电视教学、电脑辅助教学(CAI),再到我们现在熟知的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每一个阶段的技术革新,都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演变与冲击。作者的叙述非常生动,不只是枯燥的技术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每一个时期技术应用背后的教育思潮,以及这些技术对学习者、对教师、对整个教育体系带来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科技是工具,教育的本质不变”的论述,让我反思,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个核心。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科技的历史有了更深厚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当下的教育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领域,历史的溯源是不可或缺的。《历史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从最早的通讯技术,如电报、电话,如何开始影响知识的传播,到后来的广播、电视如何改变了教学的样貌,再到个人电脑的普及如何开启了电脑辅助教学的新纪元。书中描绘了教育科技发展中的每一次关键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经济、技术变迁。我特别惊喜的是,作者还谈到了在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界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疑虑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的过程。这让我了解到,教育科技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与不断的尝试。读完历史篇,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了教育科技演进的宏大图景,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思考。
评分阅读《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上册)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习体验。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一些较为空泛的理论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变得容易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教育科技发展中的伦理议题”的探讨,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这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引发了我对于教育未来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教育科技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需要我们在技术、教育理论、伦理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才能真正为教育带来积极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历史篇》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我一直以为,教育科技就是从电脑开始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图景,它追溯了更早期的技术,比如广播、电视,以及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尝试。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更加理解教育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不断演变。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教师角色转变的讨论,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再到学习伙伴,这与当下我们强调的“引导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这让我更加确信,教育科技的未来发展,始终离不开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评分《应用篇》更是让我爱不释手,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宝典!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真实且具操作性的教育科技应用案例,从课堂的互动式白板、翻转教室的影音教材制作,到在线学习平台的运用,甚至是一些比较前沿的虚拟实境(VR)、扩增实境(AR)在教学中的可能性,都介绍得非常详细。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告诉你“怎么用”,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这样用会有效果”,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个性化学习”的章节,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很难在大型班级里做到,但书中提出的各种利用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系统来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路径的方法,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教育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可以立即在我的课堂上实践的“现在”。
评分关于《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的上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它在“理论”与“实务”之间所建立的“桥梁”。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教育科技时,可能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空谈理论,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要么是只谈具体操作,却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历史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是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进的;在《应用篇》中,我们又能看到具体的应用是如何呼应和印证了某些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论指导实务,实务反哺理论”的模式,让我对教育科技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体系。
评分这本《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将“人”——也就是学习者与教师——置于核心位置。在《应用篇》的许多案例分析中,作者都强调了科技工具的引入,最终是为了赋能学习者,让他们能够更主动、更自主地学习,同时也解放教师的精力,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引导、启发与情感支持。我过去也曾遇过一些科技设备,一开始很新奇,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或是让学生感到疏离。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科技应用,绝对不是“技术至上”,而是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为导向,技术只是辅助手段。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今快速变迁的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应用篇》的内容,真的让我感觉像是拿到了一本“教学工具箱”。书中所介绍的各种教学策略和相应的科技工具,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如何利用在线协作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何运用教育游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数字故事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给了我许多启发。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应用时,并没有回避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数字鸿沟、信息过载、网络安全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务实,能够帮助我预见并克服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打算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逐步尝试融入我的教学中,相信一定会让我的课堂更加多元、有趣,也更具成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