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台湾也已经历了政党二次轮替、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气候异常、电脑科技的不断更新、少子化等切身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冲击到教育,教育必须回应。而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突破,也使得教育必须重新思考传统以来的教育方式。企业经营的管理主义渗透到教育行政与评鑑之后,政府更是不惜花大钱来追逐「世界百大」。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拓展视野,定出「可预见的目标」,找出可行的对策。
本书不先预设立场,尽量邀请对这些议题有研究的学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谈,也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所面临的主要议题。计有经济海啸、网际网路、数位学习、全球化、少子化、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管理主义应用到教育行政、环境生态危机和性别平等。每一篇文章或许无法交代议题的全貌,但仍具有按图索骥的功能,从所征引的参考书目将能引导读者进入议题的核心。期待大家对这些议题有更深入了解之后,能规划出因应的策略。
杨理事长序 III
1. 面对未来的教育发展:绪论(苏永明) 1
2. 经济危机与教育发展:冲击与对应策略(詹盛如) 13
3. 网际网路对教育的冲击── 哲学观点的思考(杨洲松) 39
4. 数位学习发展对教育之影响与冲击(林志忠) 67
5. 全球化对教育的冲击(洪雯柔) 95
6. 台湾少子化对教育层面的冲击与因应(黄嘉莉) 127
7. 脑科学研究的教育观点(陈沛岚、曾玉村) 155
8. 管理主义与评鑑对教育的冲击(张民杰) 179
9. 生态危机对学校教育的冲击── 落实生态公民素养之可行途径探究(王俊斌) 203
10.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看教育应有的变革(杨满玉、卯静儒) 231
杨理事长序
中国教育学会去年的年刊针对台湾政治解严以来的教育改革做了回顾,本年的年刊则是向前看。就当前所面对的教育议题提出因应对策,希望能提供决策当局一个施政的参考。
事实上,许多问题的存在,只要稍微用心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但是,对于决策者,这样还不够,他必须把问题纳入视野,尽速反应。就以今日我们所面对的少子化为例。这在人口统计上早就知道的事,可是,执政者就要等到师资培育产生许多流浪教师、新设许多大学就准备要纷纷关门了,才要开始拟对策来收摊。这不但没有先见之明,连后见之明都不能算。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台湾这几年已经历了政党二次轮替、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气候异常、电脑科技的不断更新、少子化等切身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冲击到教育,教育必须回应。而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突破,也使得教育必须重新思考传统以来的教育方式。企业经营的管理主义渗透到教育行政与评鑑之后,政府更是不惜花大钱来追逐「世界百大」。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拓展视野,定出「可预见的目标」(ends-in-view)(□威用语),找出可行的对策。
本年刊不先预设立场,尽量邀请对这些议题有研究的学者,从他们的角度来谈,也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所面临的主要议题。计有经济海啸、网际网路、数位学习、全球化、少子化、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管理主义应用到教育行政、环境生态危机和性别平等。每一篇文章或许无法交代议题的全貌,但仍具有按图索骥的功能,从所征引的参考书目将能引导读者进入议题的核心。期待大家对这些议题有更深入了解之后,能规划出因应的策略。
要感谢这些年轻学者在没有酬劳的诱因之下,在百忙中,仍愿意就教育大业来努力。也要特别谢谢本会副祕书长苏永明教授的费心主编及学术出版组长方永泉教授协助处理相关庶务。学富出版社不计盈亏,热心连续三年出版本会年刊,可见于先生对于教育学术研究的支持。我谨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向他们致谢意,这也代表了新一代的传承!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很有感触,彷彿抓住了我们当下最迫切的议题。我一直觉得,教育就像是播撒希望的种子,它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成长,以及整个社会的未来脉动。尤其在如今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结构也在不断重塑,这些都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这些挑战,是仅仅罗列问题,还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教育领域,例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会不会涉及到STEAM教育、跨学科学习这些近年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者又有何独到的见解?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家长,甚至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们能够更积极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而不是被动地被时代推着走。
评分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在过去可能意味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到了现在,我感觉“学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生存的必然。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在这个“学习”的维度上,提供一些更深远的思考。它会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支持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吗?教育系统能否超越传统的学校边界,与社会资源更紧密地结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筛选、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们思考,如何让学习不再是应试的工具,而是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但却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思考空间。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很多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有些枯燥,或者提出的观点过于激进,脱离实际。我希望《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前瞻性的思考,又能兼顾现实操作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台湾,我们面临的教育环境有着其独特性,比如少子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升学压力等问题,这些都是绕不开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应对这些本土挑战的讨论,而不是仅仅泛泛而谈。例如,面对学生人数减少,教育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下,如何引导学生找到真正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数?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当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效率和成果时,教育的价值似乎也变得功利化起来。《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它似乎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根基不应被动摇。 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重新审视教育的初心?如何平衡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在强调“为未来而学”的同时,是否也能关注到“当下”的成长?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健全人格的论述。毕竟,一个能够面对未来挑战的个体,首先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清晰的自我认知。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思考我孩子未来的教育规划。这几年来,教育的趋势变化太快了,让我这个做家长的也有些跟不上。从过去强调知识的灌输,到现在更注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种转变让我在给孩子选择学校和课程时,感到有些迷茫。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个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痛点。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的社会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的人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从而为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去面对孩子未来的教育之路。
评分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的关于AI、虚拟现实等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都会感到既兴奋又焦虑。科技的发展无疑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平等。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我迫切希望它能探讨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作者会如何看待科技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作为辅助工具,还是会改变教育的本质?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利用科技弥合教育鸿沟,而不是拉大差距?对于教育公平这一重要的议题,这本书又会有怎样的论述?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审慎的思考,让我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不忘教育的初心。
评分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师,我深知教育改革的艰辛与挑战。每一次的政策调整,每一次的教学模式更新,背后都牵扯着无数的努力与汗水。而《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个主题,更是直击我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特别想了解,作者在书中会如何界定“未来挑战”的具体内涵?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社会层面的变迁,亦或是伦理层面的困境?书中会否提供一些成功的教育范例,能够给一线教师带来切实的启发?或者,书中提出的观点,是否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一次深刻对话,激荡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评分“创新”是近几年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大家都说要培养创新人才,但如何做,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对“创新”的培养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思考。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否会讨论如何构建一个鼓励试错、包容失败的教育环境?对于艺术、人文等学科在培养创新思维中的作用,作者又会有何看法?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打破陈规,找到一条真正能够孕育出下一代创新者的教育之路。
评分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似乎越来越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下成长,很多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很容易放弃。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我希望它能触及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一个有韧性、有担当的下一代。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软技能”培养的深刻洞见,让我们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成长为能够迎接未来风雨的成熟个体。
评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它与家庭、社会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家庭教育,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 《面对未来挑战的教育发展》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改革。书中会探讨家庭在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吗?家长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家校合作的有效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让教育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