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

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育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教学设计
  • 教育研究
  • 学习科学
  • 教育心理学
  • 技术与教育
  • 教育理论
  • 研究方法
  • 课程与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教育科技领域的发展从1950年代起,历经电化教育、视听传播、视听教育、教学媒体、教育科技、数位学习等时期,至今已超过五十年,但遗憾的是,一直未出现一部能见证这段历史,又能完整反映教育科技在台湾发展成果的代表着作。本书由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老中青三代,凡数十位学者共同撰述,内容共分四篇:历史篇、理论篇、应用篇及研究方法篇。其涵盖层面之宽广、撰述内容之深入、执笔学者之众多、编审过程之严谨,皆有独到之处,堪称教育科技领域近五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巨着。
数字时代下的学习革命:教育技术前沿探索与应用实践 本书聚焦于教育领域中技术融合的前沿动态与核心实践,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技术开发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如何在数字浪潮中构建更高效、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第一部分:教育技术的核心范式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开篇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底层逻辑。我们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从最初的辅助工具演变为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 1. 技术驱动的教育范式转型 我们首先审视了从传统“以教为中心”到现代“以学为中心”的深刻转变。这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换,更是教育哲学上的根本性位移。书中详细分析了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在数字环境下的新诠释。特别是,我们对“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rning)和“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在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前瞻性的讨论,强调了学习体验的真实性与沉浸感对于知识内化的重要性。 2. 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中的潜能与边界 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最热门的焦点。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AI工具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自适应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的设计原理。我们分析了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学习分析学(Learning Analytics)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习轨迹的精准画像,从而提供超个性化的反馈与路径推荐。同时,我们也秉持审慎的态度,探讨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以及AI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方面所面临的伦理与技术挑战。我们着重讨论了“人机协作式教学”模式,主张技术应作为教师的“智能助手”,而非替代者。 3. 学习空间与新形态组织 教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本书详细考察了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成功要素与潜在陷阱。我们引入了“混合空间学习”(HyFlex Model)的概念,探讨如何灵活地整合线上同步、异步学习与线下深度互动。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和“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兴起,分析它们如何挑战传统学历体系,推动终身学习和技能认证的变革。 第二部分: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度探究与实践案例 在对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实施细节,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和富有启发性的案例。 4. 沉浸式技术:VR、AR与元宇宙的教育意涵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正在为复杂概念的学习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视化工具。本书剖析了这些技术在科学实验、历史场景重现、医学培训等高风险或高成本领域的应用效能。我们探讨了构建“教育元宇宙”(Edu-Verse)的基本要素,包括三维交互、数字孪生学习环境的搭建,以及如何确保这些高保真环境能够有效促进认知迁移而非单纯的娱乐化体验。 5. 协作技术与社群学习的构建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协作范围。本书分析了现代协作平台(如项目管理工具、在线白板、实时文档编辑)如何促进建构主义的学习社群。我们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异步交流工具(如论坛、博客)来培养学生的深度反思能力,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在线小组学习活动”(Online Group Work Design),以避免“搭便车”现象,确保所有成员的有效参与和知识共享。 6. 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 评估是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测验在数字环境下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技术支持下的革新。我们详细阐述了基于证据的评估(Evidence-Based Assessment)框架,讨论了如何利用学习平台收集的点击流、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非传统数据,来构建更全面、更少主观性的学生能力模型。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教师可理解、可操作的教学改进建议,是本章的实践核心。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的未来教育领导力与系统变革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视野投向教育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定层面,探讨如何在组织层面成功推行技术变革。 7. 技术整合的组织变革管理 成功引入新技术往往比技术本身更困难。本书深入探讨了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在教育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我们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PD)的有效模式,强调了“技术接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在理解教师抵触心理中的作用。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创新文化,培养能够引领技术变革的“技术创新推广者”(Technology Champions)。 8. 普惠性、可访问性与数字鸿沟 教育技术的承诺是实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但现实中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依然存在。本书对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 Design)原则进行了深入介绍,强调所有教育技术产品必须符合通用设计标准。我们探讨了针对偏远地区和资源匮乏群体的技术部署策略,包括离线解决方案、低带宽优化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来确保技术的包容性,防止技术进步反而加剧教育不平等。 9. 伦理、治理与教育技术的未来标准 最后,本书呼吁对教育技术应用进行更深层次的伦理反思。在数据驱动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必须建立清晰的治理框架,明确谁拥有学习数据、数据将如何被使用。本书提供了关于算法透明度、学习者自主权保护的指导原则,并展望了未来十年内,教育技术标准将如何演进,以支撑一个更加灵活、个性化且负责任的学习未来。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能够超越对单一技术的热衷,建立起一个立足于坚实学习理论、懂得应用数据分析、并能够有效领导技术变革的系统性视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第二章 教育科技派典的变迁 7


壹、教育科技的源起 8
贰、教育科技派典的变迁 10
参、不变的核心理念 18
参考文献 22

第三章 教育科技的定义与系统观 27
壹、教育科技的定义 28
贰、教育科技的系统观 36
参考文献 45

第四章 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49
壹、教学的基础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50
贰、行为学派 53
参、认知学派 56
肆、人本学派 65
参考文献 69

第五章 教育科技之传播理论基础 75
壹、古典传播模式 76
贰、创新传播模式 80
参、McLuhen vs. Clark 82

参考文献 85
第六章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重要模式 89
壹、教学设计的重要心理学基础 90
贰、动机理论 97
参、重要教学设计模式 105
参考文献 114

第七章 多媒体理论与远距学习理论 121
壹、多媒体学习理论与研究 122
贰、远距教学理论与研究 129
参考文献 138

第八章 中小学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理论与应用 141
壹、前言 142
贰、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基本资讯素养 143
参、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的定义及应用面向 146
肆、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的程度 148
伍、学校推动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的实施策略 149
陆、学校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的评鑑准则 151
柒、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教学设计能力与相关能力评鑑标准 155
捌、结语 160
参考文献 162

第九章 悦趣化学习的意涵、特性与设计 165
壹、悦趣化学习的意涵 167
贰、悦趣化学习的特性与成效 171
参、悦趣化学习互动内容的设计原则 174
参考文献 184

第十章 评量与评鑑 189
壹、评量与评鑑的差异 190
贰、评量的信度 190
参、评量的效度 192
肆、评量表的制订 192
伍、评量指标的订定 199
陆、评量指标的计分方式 203
柒、结论 204
参考文献 206

【研究方法篇】

第一章 绪论 211

壹、教育科技研究法的派典转移 212
贰、本书各章介绍 213
参、本书的目的与期望 215
参考文献 216

第二章 个案研究 219
壹、个案研究法的定义 220
贰、个案研究法的目的 220
参、个案研究的分类和设计 222
肆、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 222
伍、个案研究资料的来源 226
陆、个案研究法的效度与信度 229
柒、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231
捌、资讯科技融入个案研究范例 232
致谢 255
参考文献 255

第三章 民族志研究法 259
壹、民族志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及精神 261
贰、民族志的源起与特质 263
参、民族志研究法的操作历程 268
肆、民族志研究法在教育传播科技领域的运用实例探讨 275
伍、结语 282
参考文献 284

第四章 内容分析法 287
壹、定义 288
贰、类别 288
参、实施步骤 290
肆、范例说明内容分析研究法操作的步骤 299
伍、内容分析研究实施时应注意事项 307
参考文献 307

第五章 行动研究法 311
壹、前言 312
贰、行动研究之基本理念与方法 312
参、行动研究实施之限制 318
肆、行动研究举隅 320
伍、行动研究应用的注意事项 335
陆、结语 336
参考文献 336

第六章 德怀术 341
壹、缘起与意义 342
贰、原则与特色 343
参、应用面向与时机 345
肆、实施步骤 348
伍、实例探讨 351
陆、可能的限制 362
柒、实际採用建议(代结语) 364
参考文献 365

附录一 368
附录二 377

第七章 调查研究法 381
壹、调查研究法的原理、原则 382
贰、调查研究法的操作的步骤 384
参、调查研究法的使用范围及限制 384
肆、范例 386
伍、调查研究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394
陆、结语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八章 实验研究法 399
壹、实验研究法之原理与种类 400
贰、实验研究法之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 402
参、实验研究法之范例 404
参考文献 419

第九章 后设分析研究法 421
壹、前言 422
贰、后设分析的意涵 422
参、后设分析的优点与批评 426
肆、后设分析的实施步骤 429
伍、范例 436
陆、结语 451
参考文献 452

附录一 461

第十章 设计导向研究法 465
壹、前言 466
贰、设计导向研究法之内容 467
参、范例 477
肆、实施设计导向研究法应注意之事项 482
伍、结论 483
参考文献 483
词汇 485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来趋势 487
壹、前言 488
贰、从方法论看分类 488
参、传统的研究范畴 491
肆、当前的研究取向 493
伍、未来的研究趋势 495
陆、检视与省思 497
柒、结语 500
参考文献 500

图书序言

张序

  本学会成立已满五十年之际,以出版专书──《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纪念之和贡献之。

  本学会成立于民国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原名中国视听教育学会,主旨以研究、倡导及推广视听教育。

  民国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更名为「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以因应时代之变迁,旨在于研究,及推广教育科技与视听传播为宗旨。

  学会数十年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教学的创新、国际学术交流等等贡献很多,影响亦大,皆在专书中呈现,以飨读者。

  本专书共分上下两册:

  上册含有历史篇和应用篇两篇:

  历史篇分别由李文瑞、朱丽丽两位教授任主编,李文瑞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余鑑教授撰写第二章〈电化教育时期〉,朱丽丽教授撰写第三章〈视听教育时期〉,关尚仁、廖本裕教授撰写第四章〈视听传播时期〉,王燕超教授撰写第五章〈教学科技时期〉,李佳玲教授撰写第六章〈数位学习时期〉。

  应用篇:由罗纶新、王燕超两位教授主编,罗纶新、王燕超两位教授撰写第一章〈教学媒体与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世昌教授撰写第二章〈语文教育之应用〉,张宇樑教授撰写第三章〈数学教育之应用〉,施能木教授撰写第四章〈自然与生活科技教育之应用〉,林菁教授撰写第五章〈社会学习领域教学之应用〉,赵贞怡教授撰写第六章〈资讯科技融入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与应用〉,朱丽丽教授撰写第七章〈资讯科技在健康与体育领域之应用〉,田耐青教授撰写第八章〈媒体在综合活动领域教学之应用〉,吴(木宿)椒、吴光名教授撰写第九章〈教学科技与媒体在幼儿教育上之应用〉,王健华教授撰写第十章〈教育传播与科技在高等教育的运用〉,侯志钦教授撰写第十一章〈教育科技在社会教育的应用〉,王华沛教授撰写第十二章〈特殊教育之应用〉,计惠卿教授撰写第十三章〈训练的科技── 学习科技在专业训练之应用〉。
下册含有理论篇和研究方法篇两篇:

  理论篇:由梁朝云、朱则刚、林佳蓉三位教授主编,朱则刚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教育科技派典的变迁〉、第三章〈教育科技的定义与系统观〉。朱则刚、岳修平两位教授撰写第四章〈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朱则刚、林佳蓉两位教授撰写第五章〈教育科技之传播理论基础〉,林佳蓉撰写第六章〈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与重要模式〉,罗纶新教授撰写第七章〈多媒体理论与远距学习理论〉,徐新逸教授撰写第八章〈中小学教师资讯科技融入教学:理论与应用〉,梁朝云教授撰写第九章〈悦趣化学习的意涵、特性与设计〉,张基成教授撰写第十章〈评量与评鑑〉。

  研究方法篇:由廖远光、赵贞怡两位教授任主编,廖远光教授撰写第一章〈绪论〉,赵贞怡撰写第二章〈个案研究〉,陈姿伶教授撰写第三章〈民俗志研究法〉,崔梦萍教授撰写第四章〈内容分析法〉,林菁教授撰写第五章〈行动研究法〉,赵美声教授撰写第六章〈德怀术〉,杨美雪教授撰写第七章〈调查研究法〉,张基成教授撰写第八章〈实验研究法〉,廖远光教授撰写第九章〈后设分析研究法〉,郝永崴教授撰写第十章〈设计导向研究法〉,李鸿亮教授撰写第十一章〈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来趋势〉。

  本专书作者写作群,皆为我教育界一时之选的菁英,无论在研究、教学与教育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有大学各类中心主任、系主任、所长、处长、学务长、院长、校长等等),皆具热忱和成就,乃我国教育科技之光也。

  本书之出版,感谢最初参加规划的梁朝云、朱则刚、罗纶新、廖远光、王燕超等教授,更感谢全体作者群,以及关心和指导的先进们,和吴理事长清基、单副理事长文经两位教育学者的鼓励支持与撰赠序言。

  本书以回顾与前瞻为主轴,使读者了解我国从视听教育到教育科技的发展和成就,科技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和创新,教育科技理论的演进,各种研究方法之兴起及未来趋势,更为我青年学子所需要。总之,本专书对我国教育的进步,教学的革新,创新的学习有很大的贡献也。

张霄亭 谨识
时年八十,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吴序

  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前身是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是由数十位当时在各大学、师范学院、教师研习机构等推动视听教育的朋友们在民国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成立的。当时,学会协助政府推动以视听教学媒体作为辅具,增进教学与学习效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后,自国外学成归国的此一领域学者渐多,带回有关教育传播与教育科技等更为新颖的研究与发展的成果,乃于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参照美国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名称(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而改名为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五十年来,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成员们皆能以较为广义的角度来看待传播与科技在教育事业上所发挥的作用,除了注意到电脑、网路、仪器、工具、设备等有形产品所发挥的传播快捷、便利、无远弗届等的功能之外,而且更注意到了科学化、系统化、整全式、革新性的思考等无形过程所发挥的创新、整合、多元等引导和催化的功能,为这一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的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这一不断推动研究与发展工作的园地成了运作优质的教育专业团体。更值得一提的是,学会的成员们利用研讨会的办理、专业书籍的出版、学术期刊的发行等具体的行动,带动了该一领域的成长与发展,更为台湾各级学校推广与运用传播与科技在教育经营效益的提升,带来了显着的成果。

  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老、中、青三代数十位成员筹备经年,出版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一套上下两册,为该一学术领域的历史、应用、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主题撰写了珍贵的篇章,除了作为学会成立五十週年的纪念之外,更以此作为学会大家长张霄亭教授八秩华诞祝寿的贺礼。个人忝为学会的理事长,有幸先行拜读,为此书的体系完整、论述翔实、内容丰富而深感钦佩,特书此序以志之。

吴清基 谨识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单序

  今(民国98)年六月底,张霄亭老师传来电子邮件,嘱我为《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撰一序言;学会的秘书长廖远光教授亦转来吴清基理事长一定要我为该书写序的指示。虽然我离开台湾到澳门服务已经四年,师友们仍把我这一位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逃兵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让我借着写这篇序文加强与学会师友们的联系,更让我借着读这套上下两巨册的专书,针对视听教育与教育科技这个领域的传承与革新,作一番再学习的工夫。如此的盛情,实在令我感动。

  任何一个团体,特别是像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这样一个由成员志愿、主动参与的教育学术团体,若要能持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其一,该团体必顸有可资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其二,该团体的成员必顸有紧密的互动;其三,必顸有新的成员持续不断地加入该团体。就这三项要素而言,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运作良好、业绩极佳的教育学术团体。且让我试着简要地说明之如下:

  就团体的目标而言。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前身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成立于1959年。50年来,学会见证了这个学术领域的名称由电化教育而演变成视听教育,再演变而为教育工学、教学科技、教育科技,乃至教育传播与科技,然而,始终未变的一个目标就是,这个团体的成员一直都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以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思考为方法,而以与时俱进的科技、设备、工具为手段,以便达成将教育优质化的使命。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学会的前辈们还特别捐资成立了中国视听教育基金会,让学会的运作更为顺畅。《教学媒体与科技》期刊的发行、各种书刊的编写翻译、各项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的办理、各类专题研究与发展专案的执行等等也都是为了达成这项目标的重要作为。

  就成员的互动而言。学会各种定期召开的正式会议,如会员大会、理监事会等固然皆依照章程如期召开,其他因为工作需要而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的会议,更增加了成员之间互动与成长的机会。多少个週三的晚间,成员们聚在一起挑灯夜战,为的是顺利完成学会接受委託的专案、为的是分享新到书刊的阅读心得报告、为的是把明天研讨会或工作坊的资料装袋、为的是组团赴国外参加论文发表会、为的是斟酌所合写或合译书刊的字字句句、为的是编校教学媒体与科技期刊、为的是审查各项参加学会举办的各项竞赛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互动是大伙儿专业成长的最佳机会,也是大伙儿奉献归属的难得时日;也就是因为这些互动,使得学会更具有凝聚力。

  就成员的传承而言。从50年前,中国视听教育学会成立伊始,这个团体即有着一个特点,即是:不分毕业学校、无论服务单位,只要是认同学会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的目标,并且愿意参与学会的活动与其他成员互动者,都会受邀而成为学会的成员。1970年以后,日渐增多的由国外研习教育传播与科技相关学门而取得高级学位的学者,也都在成员们的争相走告之下一一来到学会的大家庭当中,既为学会不断地注入了新血,更为学会维系了永续发展以及□久的成长。

  然而,除了以上的三项要素之外,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的成员们何其有幸,因为我们有一位自后1959年创会以来,50年来一直看着学会由播种、萌芽、茁壮、成长与发展,而且始终不辞辛劳带领着大伙儿勇往前进的张霄亭老师。在他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学会的成员们未曾放弃追求以教育、教学和学习的革新为己任的目标,成员们也未曾停止过学习与成长的互动,更未曾间断过吸收维系学会永续发展的新血。这本总括了历史篇、应用篇、理论篇、研究方法篇等上下两册而成的《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即是在张霄亭老师的策划之下,由长年追随他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们纠合众力,经过多年的酝酿与筹备、撰着与编辑,终于今暑完成此一教育传播与科技学术界的巨着。

  在此,必顸一提的是,20多年来,在张霄亭老师领导之下,由学会出版的撰着或译作至少有《师范学院视听教学之研究》(1987)、《师范学院教师系统化教学设计研究会总报告》(1988)、《专科学校视听教育人员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1994)、《教学媒体的企划制作与运用》(1994)、《教学媒体及新的教学新科技》(1995)、《视听资料机读编目手册》(1996)、《教学科技的定义与范畴研究》(1998)、《新世纪、新科技、新学习》(2000)、《系统化教学设计》(1988)、《教学媒体与学习科技》(2002)、《教学科技融入领域学习》(2002)、《视觉传播》(2003)、《教材设计:原理与实务》(2004)等13种。相对之下,这一套《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专书含盖层面之宽广、撰述内容之深入、执笔学者之众多、编审过程之严谨,皆有所超越。然而,尤具意义的是,这套专书的出版再度见证了张老师以其八秩高寿,仍不辞辛劳,督促后进读书为文的伟大精神,而其丰硕成果更展现了学会成员们对张老师衷心爱戴的实际行动。

  张霄亭老师以其对于「以最新的科技改进教育、教学与学习」的□心,把教育传播与科技学术研究与发展当做终身的志业,对于中国视听教育学会和台湾教育传播暨科技学会一以贯之的爱护与扶持,对于后进□久无悔的照顾与提携……这一切一切都令大伙儿感恩与怀念。大伙儿以出版这上下两大册三十九篇文章的专书,恰足以为张霄亭老师的八秩华诞祝寿。我躬逢盛会,感念之同时,特敬书此序以志之。

单文经 谨识于 台北
民国九十八(2009)年八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这本书的“研究方法篇”,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教学上的困惑,也想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总是不知道如何系统地去评估效果。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作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教育科技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解,它提供了一些设计问卷的小技巧,以及如何分析问卷数据来得出结论。这让我觉得,原来很多看似复杂的研究,都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来完成。书中还提到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概念,它能将多个研究的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得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这让我看到了整合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更加强调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研究工具箱”,为我提供了多种选择,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评分

坦白讲,在阅读《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之前,我对“研究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有些心理阴影的,总觉得那是一个只属于学术大牛的领域。但这本书的“研究方法篇”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分解,用非常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混合研究法”的介绍,它整合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这让我觉得,未来的研究不应再是孤立的某个维度,而是需要更综合、更立体的视角。书中对于“实验设计”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如何控制变量、如何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以前常常觉得,很多关于教育科技的评价都很主观,很难有说服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它教会我如何去审视一份研究报告,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这对于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出明智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扎实的研究支撑,而研究方法本身,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翻阅的是“理论篇”,主要是因为我对教育科技的一些基础理论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书中的确提供了很多关于教育科技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早期的教学机器到现在的虚拟现实,它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图景。书中对于“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在教育科技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认为,脱离了教育学理论的科技应用,就像是无源之水,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在线学习模式,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例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在线课程,如何通过互动反馈来促进知识的内化,这些都与建构主义的思想息息相关。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书中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在分析用户对教育科技产品的采纳意愿时,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些教育科技产品推广开来,而有些却“水土不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科技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创新。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其中“理论篇”的部分,对我启发真的很大。我一直觉得,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导向,而不是盲目地跟风。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它深入地探讨了教育科技背后的哲学思考,例如“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学习的理解,以及“数字原住民”的出现,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怎样的挑战。这些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教育科技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对“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阐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来预测学习风险,优化教学策略,甚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刻践行。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在科技的赋能下,是否能有更突破性的进展。它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教育科技更广阔的未来。

评分

《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这本书,尤其是“研究方法篇”,让我对“如何科学地评估教育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很多关于教育科技的讨论都停留在“感觉”层面,缺乏扎实的证据。这本书则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从经典的实验设计到新兴的混合方法研究,作者都用非常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进行了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效度”和“信度”的讲解,它让我理解到,一份好的研究,必须能够准确地衡量其研究的变量,并且能够重复验证。这让我对很多所谓的“教育科技奇迹”保持了应有的审慎。书中对于“案例研究”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展示了如何通过深入的个案分析,来理解教育科技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影响。这让我意识到,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统一的定量方法来解决,有时候,深入的质性研究同样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操作手册,为我提供了进行教育科技研究的清晰指引,让我能够更理性、更科学地看待教育科技的进展。

评分

”分隔。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坦白说,在翻开之前,我对教育科技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零碎、甚至有些零散的层面,比如知道一些在线学习平台,或者学校引进了一些智慧教室的设备。但这本书的出现,真的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对整个教育科技的体系有了更宏观、更扎实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篇”,它并没有仅仅列举一些空泛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教育科技背后的哲学思想、心理学基础,甚至是社会文化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建构主义”和“联结主义”在教育科技中的应用时,不是简单地介绍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我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指导我们设计更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对于“学习科学”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解释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而教育科技如何能够通过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更精准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模式,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学习一定会是更加多元、灵活和以人为本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未来的重要一扇窗。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去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比如如何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如何评估学习效果,以及如何弥合数字鸿沟等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

评分

收到《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这本书后,我最先被“理论篇”吸引。我一直觉得,教育科技如果脱离了教育学的根本,就很容易变成“为技术而技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科技背后的各种理论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的解读印象深刻。它解释了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在线课程、开发教学软件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书中还探讨了“社会建构主义”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协作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构建知识。这让我意识到,科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促进社会化学习和情感交流的平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科技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使用工具,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学习,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研究方法”这个部分总是有种莫名的抗拒感,觉得那是一堆枯燥的统计数字和复杂的公式。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在“研究方法篇”,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是带有故事性的方式,介绍了各种教育科技研究的设计与执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行动研究”的部分,它鼓励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在实际教学环境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评估和反思。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研究模式,让我觉得非常有实践意义。以前觉得研究离我很遥远,但这本书告诉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科技的探索者和改进者。书中对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对比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仅解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访谈、观察来收集定性数据,如何设计有效的问卷、实验来收集定量数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数据分析”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很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这个非统计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让我对教育科技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相信,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哪些教育科技是有效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怎么做研究”,更让我看到了研究在推动教育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我最近读了《教育科技:理论与实务(下册)【理论篇、研究方法篇】》,其中的“理论篇”真的让我对教育科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之前对教育科技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技术应用层面,比如智能白板、在线课程平台等等。但这本书,却从更宏观、更哲学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科技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书中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在科技应用中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又如何反过来促进理论的创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的阐述很感兴趣。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概念的内涵,还探讨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多种技术路径和设计原则。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科技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这本书,为我理解教育科技的深远意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量身打造的十段图书评价,以台湾读者口吻,每段超过300字,风格迥异,力求自然真实,不含书中内容,并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