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衰微久矣!有或兴之,辄或阻之,使无人焉,不畏艰难,而勤率之,将终于凘灭矣。
今日者,残灯如豆,曙光一线,存亡继绝,不可谓非诸君子之力,亦不可谓非吾员林之幸。──黄溥造
彰化县儒学建立于雍正四年(1726),为推展地方教育的前哨站,而「兴贤书院」草创于嘉庆十二年(1807),到光绪廿一年(1895)割让为止,共八十八年。随着彰化科举士人的增加,地方书院亦发挥实际的教育作用。
「兴贤吟社」于大正十三年(1924)创立于兴贤书院,最主要的创立者是黄溥造,努力延续书院传播汉文化的功能,并担负起文化抗日的责任。
「兴贤吟社」历经了日治时期、战后时期、九二一震后重建等种种难关,始终屹立不摇,它集合了所有人的力量,更代表台湾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象征。
本书收录了许多「兴贤书院与吟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重要诗人传略,也完整收录「兴贤书院、吟社」年表,是了解彰化儒学、书院发展的重要书籍。
作者简介
张瑞和
现任顶新和德文教基金会研究员、文向教育基金会永靖服务处委员。
曾任彰化县永靖乡福兴、永靖国小教师、台中师院、云林科技大学汉学所毕业。
荣获树人奖、教育部社会人文着作优良奖、师铎奖、台中师院杰出校友奖、「彰化县文化局文学谘询委员」、台湾史蹟研究征文「林衡道文献纪念奖」第一名、台湾省奖励教育人士着作优良奖。
着有:《永靖乡土资料研究集》、《永靖杏坛怀旧──老照片专辑二》、《詹作舟全集》、《徐见贤诗集》、《2004彰化县福佬客文化节手册》等。
丛书序
推荐序
自序
上篇─兴贤书院
发展背景
第一章 员林地区的开发与产业
一、早期开发
二、行政区域
三、人口结构变化
四、产业
第二章 员林地区的传统教育
一、府县儒学
二、社学
三、义学
四、民学
(一)、日治初期总督府档案员林地区书房
(二)、日治中末期员林地区的书房
(三)、近代员林地区影响深远的两大书房
清领时期
第三章 书院的成立与发展
一、嘉庆十二年(1807)读书人的初创
二、道光初年曾拔萃捐建
三、邱海讲学,文风大振
四、光绪七年(1881)邱萃英等发起改筑书院
第四章 学产田与师资课士
一、书院名下的学产田
二、学产田的获得
三、院(山)长与师资
四、课士──奖励莘莘学子
第五章 书院相关文社
一、步云社──赖绳武、黄超英等创立的文社
二、谦谦社──仓颉圣人供奉,邱萃英首事
三、复韩社—兴贤书院与永安宫韩昌黎夫子供奉奉祀
四、仰眉社──邱萃英为首事的文社
日治时期
第六章 学产田成公园
一、配合政策补助公学校经费
二、提供集会场所
三、学产田免费提供为公园用地
四、学产田租用为员林公园
第七章 日治时期兴贤书院管理人
一、大村赖家──赖绳武、赖绍羲、赖咸熙、赖维种
二、员林张家──张清华、张清标
三、埔心黄家──黄耀南、黄狮保
四、永靖陈家──陈捷鳌
五、社头萧家──萧载福、萧汝鍊
第八章 员林地区五大家族
一、员林地区五大家族
(一)大村赖家──兄弟同榜武举人
(二)埔心黄家──彰化末代武举人
(三)永靖陈家──余三馆
(四)员林张家
(五)社头萧家
二、五大家族发起重修清水巖寺
战后书院
第九章 战后衰弊
一、主权更迭
二、景观杂乱
第十章 九二一震毁与重建
一、九二一灾后重建
二、兴贤书院重建落成
第十一章 重建后的古蹟文化园区
一、现代的文昌祭及成年礼活动
二、举办「兴贤书院研习活动」
三、以文昌帝君教化,净化人心
下篇─兴贤吟社
发展背景
第一章 彰化县诗社概况
一、台湾地区诗社发展
二、彰化地区诗社概况
日治时期
第二章 兴贤吟社创立
一、诗社正式成立前
(一)黄溥造于书院设帐(1920)
(二)先贤筹备(1923)
二、诗社正式成立
(一)诞生背景
(二)帮助创社的先贤
(三)诗社命名
(四)创社宗旨
第三章 日治时期文昌祭与中部诗会 一、以日治报纸报导为例 <
br>二、《诗报》刊载中部诗会
第四章 日治时期重要诗人传略
1.萧如松
2.陈占明
3.张庐山
4.林天爵
5.陈元亨
6.林永盛
7.黄溥造
8.徐见贤
9.詹作舟
10.张和鸣
11.林煳
12.庄柳垣
13.徐元勋
14.萧文樵
15.许蕴山
16.刘德安
17.陈常谛
18.黄镜
19.林桂枝
20.赖剑门
21.高泰山
22.王桂木
23.江朝富
24.林玉华
25.黄庚申
26.张连发
第五章 战争时期的因应-兰斋征诗
一、日治末期兰斋征诗
二、战后初期兰斋征诗
战后复社
第六章 战后复社
一、未复社前诗坛
二、兴贤复社,黄溥造首任社长
三、詹作舟社长时期
四、赖剑门社长时期
第七章 战后重要诗人传略
1.施秋谷
2.洪钖佛
3.何策强
4.丁酉山
5.胡允中
6.张侯光
7.蔡茂林
8.陈木川
9.黄山藻
10.黄有灯
11.谢炉
12.洪光亮
八○年代立案
第八章 彰化国学研究会立案与发展
一、参与彰化县诗学研究会的创立
二、陈木川以「彰化县国学研究会」立案,并任理事长
三、次级组织──员林游吟会
四、社址东移后的彰化国学研究会发展
(一)吴五龙理事长时期
(二)吕碧铨理事长时期
(三)吴春景理事长时期
第九章 彰化县兴贤吟社立案与发展
一、陈木川理事长时期
二、吴唤腾理事长时期
三、刘政党理事长时期
结论
第十章 发展特色与对员林地区影响
一、发展特色
二、对员林地区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兴贤书院、吟社年表
自序
彰化县是一个文学发达的地方,无论是新文学或旧文学,都有傲人的成果,且居全岛领导地位。新文学方面:日治时期在异族高压统治下,产生了如谢春木、赖和、杨守愚、陈虚谷、王白渊等一批新文学作家。其中,赖和被誉为「台湾现代文学之父」与「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诗人」。而赖和与杨守愚、陈虚谷等人,则是新旧文学兼长的文学作家。
旧文学方面:鹿港是文化古都,二林有儒林之称,都有贩夫走卒都能吟诗作对之说,以形容该地文风之盛。其实何止二地,彰化县有很多旧文学兴盛之处,如北斗、田中、员林等处,也不容忽视。而且,战后主要的汉诗坛平台─诗学杂志发行,五十年来多由彰化人肩负起重责。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施梅樵于彰化北斗,在螺溪吟社协助下成立《台湾诗学》杂志。民国四十二年(1953)起,洪宝昆、王友芬创《诗文之友》(后改称《中国诗文之友》),直至民国八十二年(1993),王友芬逝世停刊,四十年之久。民国八十三(1994)年,彰化市吴锦顺创刊《台湾击(金本)诗双月刊》,停刊后,民国八十八年(1999),花坛杨龙潭、张丽美伉俪创刊《中华诗坛》接棒。至今,成为现今汉诗坛的主要切磋琢磨,互通消息的平台。
其实,学界研究一般都只注意到县儒学所在的彰化,及「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对南彰化相对就忽略了。由于台湾日治时期史料取得日益方便,让以前的研究疏忽处,渐渐因学界的研究与论文的发表,如拼图般,渐渐拼凑得更完整。
台湾三大诗社──台北瀛社(成立于1909年)、台南南社(成立于1906年)、台中栎社(成立于1902年)。其中,栎社更是鹿港人多有参与,且大村赖绍尧(1871 ~ 1917)曾任社长。但与这三大诗社同时的,彰化县还有田中兰社创立于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北斗螺溪吟社创立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这二个诗社,在被人忽略的南彰化,但几乎与台湾三大诗社同一时期创立,令人讶异。
而且,战后主要的汉诗坛平台──诗学杂志发行,五十年来多由彰化人肩负起重责。自民国三十七年(1948),施梅樵于彰化北斗,在螺溪吟社协助下发行《台湾诗学》杂志。民国四十二年(1953)起,洪宝昆、王友芬创《诗文之友》(后改称《中国诗文之友》),直至民国八十二年(1993),王友芬逝世停刊。民国八十三(1994)年彰化市吴锦顺创刊《台湾击(金本)诗双月刊》,停刊后,民国八十八年(1999),花坛杨龙潭、张丽美伉俪创刊《中华诗坛》至今,成为现在汉诗坛的主要互通消息的平台。可见彰化县在汉诗坛的地位。
员林兴贤吟社,除了一般对其创社年代认知错误外,对诗社历史所知亦有限。往往好奇的探问:七、八○年代,台湾的汉诗社,已因人才青黄不接而纷纷歇社,何独兴贤吟社不然?反而,如一块大磁铁,吸引县内乃至外县市的汉诗同好加入,而壮大成为两个县级社团。
员林兴贤吟社成立于兴贤书院。书院乃清代课士及祭祀之地,但因日本据台,功能尽失。在日治中期,日本笼络岛民,推行同化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大正十三年(1924)创立的兴贤吟社,却在此时努力延续书院传播汉文化的功能,并担负起文化抗日的责任。
兴贤吟社最主要的创立者是黄溥造。他是兴贤书院聘请设立「兰斋」塾学的汉文教师,以书院为基地创立吟社,并兴复原有的文昌祭,邀请台中州诗坛前辈举行联吟大会以建立人脉,成为日治时期兴贤课题词宗来源。社员作品集结为《兴贤吟社百期诗集》,为兴贤吟社立下十年出版一次总集的典范。纵然日治战争时期及战后,政治、社会还没纳入常轨的恶劣环境中,诗社无法活动,但黄溥造居于老师怕学生荒废课业,独自举办「兰斋课题」前后各三年。培育学生汉诗的精进,也联系起「兰斋师门」深厚感情。这批学生维系着兴贤命脉到九○年代。而黄溥造的风范,仍继续成为现今汉诗社前进的指针。
本书原本是笔者就读云林科技大学汉学所,民国九十六年六月硕士论文《员林兴贤吟社研究》,由施懿琳教授辛勤指导,及口考官林叶连、吴进安、周益忠教授的指导。前汉学所所长郑定国教授提供早期诗学杂志相关资料,以供查阅,帮助颇大,皆无限感谢。
其实,我早于民国七十七年即在吴锦顺老师主办彰化诗学研究会的一週研习。参加兴贤吟社,已立案的彰化国学研究会。当时,参加彰化诗学研究协会吴锦顺老师办理的一週汉诗研习,汉诗习作课程指导老师之一是陈木川理事长。由其引荐加加彰化县国学研究会,当时同社有高泰山、施秋谷、黄庚申、黄有灯、林文龙等。但因怠惰而疏于亲近请益。近继续参加彰化县兴贤吟社的复社,并担任理事。本论文资料蒐集,得力于社友协助,如自家人写自家事。再次感谢当年写论文时提供各种资料、接受访问及协助者。
蒙彰化师范大学林明德副校长及康原老师的不嫌弃,将本书纳入「彰化学丛书」,甚感荣幸。经过修改撰成《员林地区传统文化摇篮-兴贤书院与吟社》。由原学识性论文变成一般通俗书籍。内容增减颇多。尤以增加书院内容,补充近现代书院诗社资料。减少诗社内容,但因迫于原论文篇幅太过冗长,删除一些某些章节,如:「兴贤吟社组织与运作」、「兴贤吟社社员的分析」、「兴贤社社员与时代脉动」、「兴贤吟社的文学活动」、「诗作歌咏的主题」、「跨社联谊的文学活动--联吟会」等。并将繁复的註解简化,以方便大众阅读。
张瑞和着
在我看来,每一处古老的建筑,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而员林兴贤书院,对我而言,就是一本关于台湾文脉的珍贵篇章。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兴盛贤德”的期许,让人联想到过去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而“吟社”二字,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古典文学创作和文人交流的想象。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以诗会友,以文会友,这是一种多么纯粹而美好的精神共鸣。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兴贤书院这一物质载体,与吟社这一精神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阐述“维系传统文化命脉”这一主题的。书院是否为吟社提供了活动的空间,让诗文得以在历史的氛围中吟咏?吟社的成员,又是否以他们的才情和活动,为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化的生动体现?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挖掘,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兴贤书院和吟社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成为我们台湾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每当我听到“员林兴贤书院”这个名字,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古朴的建筑和悠远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彰化平原上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台湾文脉的宝贵遗迹。而“吟社”,则直接勾起了我对古典诗词创作和文人雅集的美好想象。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传承文化、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空间和社群充满了兴趣。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让我对其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兴贤书院在历史上是如何扮演着培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的?它又与员林当地的“吟社”之间,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是书院提供了吟社活动的场所,还是吟社的活跃,反过来又丰富了书院的文化内涵?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宝贵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不至断绝。这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评分提到员林兴贤书院,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总是伴随着一丝丝的怀旧感。我成长在台湾,虽然不是员林在地人,但对于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兴贤书院,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兴盛贤德”的期许,让我联想到过去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有才之士的期盼。而“吟社”,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学创作与交流的活动。在过去,诗歌、文学创作,不仅仅是少数文人的雅趣,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兴贤书院”这个实体空间,与“吟社”这个文学社群活动联系起来的?书院是否为吟社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吟社的成员是否又对书院的维护与发展起到了作用?这种实体与精神的相互作用,在我看来,是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兴贤书院的历史变迁,以及在不同时期,它如何孕育、支持了当地的文学社群。更想知道,那些曾经在吟社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文人,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他们的作品,又有哪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窥见台湾文学发展史中,一段鲜为人知却又无比重要的篇章。
评分员林兴贤书院,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总是与一股温文尔雅的文化气息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彰化平原上的一处历史建筑,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台湾文脉的活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守护着先贤的智慧。而“吟社”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一群文人雅士,围坐一堂,吟诗作对,分享创作的画面,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雅致的生活情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得以延续的载体充满好奇。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点。我非常想知道,兴贤书院在历史上是如何扮演着培育文人、传承知识的角色?它又是如何与当地的“吟社”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了当地文学艺术的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那个没有科技便利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避免其湮灭。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精神的致敬,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
评分我对于“维系传统文化命脉”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员林兴贤书院,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守护台湾传统文化的一座重要灯塔。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更凝聚着先贤们的智慧与精神。而“吟社”,则更直接地指向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一个没有网络、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一群人能够因为共同的兴趣而聚集,相互学习,共同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兴贤书院在历史上的功能与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同时,我也对“吟社”的活动内容、成员构成、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个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讲述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兴贤书院和吟社是如何努力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不至于断裂。这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评分员林兴贤书院,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一直带着一种古老而亲切的韵味。它不仅仅是彰徉在彰化平原上的一处古迹,更像是我们这片土地的记忆之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的汗水与情怀。我一直对这种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空间充满好奇,尤其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许多传统都显得有些“老掉牙”的时代,去探寻那些能够维系文化命脉的载体,显得尤为珍贵。想象一下,在兴贤书院的古朴廊道中,是否还能感受到当年书声琅琅的景象?那些泛黄的书卷,是否还散发着墨香,诉说着先贤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文化的传承?而“吟社”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对外台文学传统的一种浪漫想象。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年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分享彼此的创作,这是一种多么纯粹而美好的交流方式。这本书所描绘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场景吧,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有人愿意去守护这份雅致,去延续这份文化基因,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我特别想知道,兴贤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教育场所,演变成一个承载着文学社群的载体?这本书一定能给我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以及现在,都存在的文化脉络。
评分每当听到“员林兴贤书院”这样的名字,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过去,仿佛能听到古书中传来的琅琅书声,看到身着长衫的文人墨客在院落中,或是埋头苦读,或是高谈阔论。兴贤书院,对我而言,不仅是一处古迹,更是我们台湾文化血脉中,一段不容忽视的印记。而“吟社”,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文人雅士生活的向往。在那个相对宁静的年代,一群有共同志趣的人,因为诗词歌赋而结缘,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景象。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让我对其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兴贤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扮演着孕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的?它与员林当地的“吟社”,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是书院提供了吟社活动的场地,还是吟社的活跃,反过来又丰富了书院的文化内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绘出,在那个时代,是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宝贵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不至断绝。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让我们反思当下,并汲取力量的源泉。
评分员林兴贤书院,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历史印记的名字,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过往岁月的点滴。我总觉得,一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的是一个地方的精神,而兴贤书院,无疑是员林乃至台湾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吟社”,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群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因为对诗词歌赋的热爱而聚集,在吟咏唱和中,传递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化的感悟。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元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维系着我们宝贵的文化命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讲述,兴贤书院的历史沿革,以及它在不同时期,如何孕育和支持了当地的文学社群,也就是“吟社”。而“吟社”的成员,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诗文创作和交流,为书院注入生命力,让这份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一段鲜为人知,却又意义深远的文化图景。
评分当我看到“员林兴贤书院”这个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历史、关于人文的种种画面。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我们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而“吟社”这个词,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内心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在过去,诗歌、文学的交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让我看到了它试图连接历史、空间与文化活动的宏大视角。我非常好奇,兴贤书院是如何从一个教育机构,演变成一个孕育文学社群的摇篮?而这些“吟社”,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借助书院的力量,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实体与精神的互动,是如何共同构筑了台湾文化独特的魅力,并让这份“命脉”得以生生不息。
评分员林兴贤书院,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总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也充满了文人的雅韵。它不仅仅是一处古迹,更像是我们台湾文化脉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而“吟社”,则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清风明月下,对酒当歌、吟诗作对的文人雅士。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去探寻和理解那些曾经维系着传统文化命脉的载体,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题目《维系传统文化命脉:员林兴贤书院与吟社》,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焦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兴贤书院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扮演着文化传承的“温床”角色,又是如何为“吟社”这样的文学社群提供滋养的土壤。而反过来,“吟社”的成员们,又以怎样的才情与热情,让书院的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甚至发扬光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实体空间与人文活动的相互依存,是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为当下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