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研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抗日战争关系的专着。书中介绍了这所战时最高学府的战时迁徙、战时教育、战地服务、学术参战、国防科学等活动,同时对师生们的形势分析、国际关系、日本研究等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攷察。本书不仅开拓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的若干空白领域,并且力图从更高层次上,表现中国知识分子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努力与贡献。
作者简介
闻黎明
1950年生,湖北浠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兼任河南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着作有《闻一多传》(中日文版)、《闻一多年谱长编》、《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合着)、《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合着)、《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等。
前 言
代 引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第一章 动盪年代
第一节 战火初燃
第二节 学府劫难
第二章 慷慨迁徙
第一节 南迁长沙
第二节 再迁昆明
第三节 三设分校
第三章 直面轰炸
第一节 日军空袭
第二节 轰炸灾难
第三节 对应措施
第四节 疏散岁月
第四章 反对妥协
第一节 同仇敌忾
第二节 怒斥投降
第三节 精神支柱
第四节 兵役宣传
第五节 汲取力量
第五章 文人抗战
第一节 抗战演出
第二节 诗歌强音
第三节 播音五洲
第四节 踊跃输捐
第六章 学术参战
第一节 弘扬爱国主义
第二节 加强应用科学
第三节 推动国防科技
第七章 投身战场
第一节 湘江岸边从军热
第二节 服务美国志愿队
第三节 担当盟军翻译官
第四节 应征青年远征军
第五节 青山处处留忠骨
第八章 关注日本
第一节 编纂中日战事史料
第二节 正视国际关系演变
第三节 战后处置日本讨论
结 语
参考书目
后 记
繁体版后记
这本书《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光听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感,一种历史的沧桑。在台湾,我们对那段充满磨难却又孕育了无数精神财富的抗战时期,有着特殊的感情。而西南联大,更是其中的一个璀璨的符号。我一直很好奇,在那个战火纷飞、生计艰难的年代,这三所名校是如何汇聚在一起,并且克服重重困难,维系着高等教育的火种?书名里的“风云”,我想绝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指在那片土地上,知识分子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做出的不凡选择。我特别想知道,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保持学术的严谨和创新?那些教授们,他们身上一定有着怎样的信念,才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继续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这本书,我想它一定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西南联大日常生活的细节,关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关于他们的困苦与坚持,关于他们在乱世中对知识的虔诚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我期待能从中感受到,那一代知识分子所散发出的光芒,那是一种在黑暗中闪耀的希望之光。
评分《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书名,像一道引人入胜的门,把我带向了那个充满挑战与传奇的年代。在台湾,我们对那段历史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西南联大,那是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的灯火从未熄灭的象征。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充满艰辛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是如何维系着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该是多么的艰苦,我难以想象。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保持治学的严谨和创新的精神?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景象,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希望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在战乱的阴影下,知识分子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了民族的希望。
评分《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书名,一下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台湾,我们对那段历史总是充满了敬意,尤其是对西南联大,那是一个集结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术传承的传奇。我特别想知道,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是如何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是如何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和追求的?我常常想象,在简陋的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那些伟大的教授们是如何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又是如何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展现出那个时代鲜活的人物群像,不仅仅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也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师生,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不朽的精神。我期待能从中读到他们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守护知识的火种,如何在逆境中绽放出不屈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那个年代知识分子风骨和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的探寻。
评分读到《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我们教科书上那些关于“西南联大”的片段,但总觉得不够深入,不够鲜活。我们知道它汇聚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名校,知道它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了八年,但具体的细节,那些构成“联大”精神内核的,我总觉得还有很多未曾被完全揭示。我好奇的是,在战乱的背景下,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术传统的知识精英们,是如何融合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在碰撞中产生了怎样的火花?是不是也有激烈的争论,也有思想的较量?我特别想了解,在那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组织教学的?我猜想,那时的课堂一定和现在的大学校园截然不同。可能是破败的校舍,可能是简陋的桌椅,甚至是露天的讲台。但即便如此,那些名师大家是如何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如何将深奥的学问传递下去?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刚毅坚卓”的精神,是如何在那个年代生根发芽,并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要挖掘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学术传承,以及那个特殊时期所孕育出的独特教育理念。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
评分《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在台湾,我们一直都很关注抗战历史,对西南联大的传奇更是耳熟能详。我总是很好奇,在那个颠沛流离、烽火连天的年代,这所汇聚了中国最顶尖智慧的学府,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孕育出辉煌的学术成果的?书名里的“风云”,想必描绘的不仅仅是时代的波澜,更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坚守学术、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多关于西南联大日常生活真实的细节,看到那些教授们如何在简陋的教室里,用他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点燃学生们的希望;看到学生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知识和教育所能发挥出的强大力量,以及那一代学人身上所闪耀的独特精神光辉。
评分这本书《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仅仅是书名就勾起了我许多的联想,关于一段我们民族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岁月,也关于那群在这段岁月中用知识和信仰撑起一片天地的伟大灵魂。在台湾,我们对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关注,总觉得那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我尤其好奇,西南联大如何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汇聚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术力量?那里的生活环境该是多么的艰苦,我无法想象。在物质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学术研究是如何能够开展,并且取得成就的?那些在简陋校舍里传授知识的教授们,他们身上一定有着非凡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我特别想从书中了解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教学、研究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学术的执着?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西南联大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关于师生之间的情谊,关于学术上的争鸣,以及在民族危难面前,知识分子所展现出的担当和气节。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在最黑暗的年代,总有一束光明,那就是知识和教育的力量。
评分这本《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光听名字就让我心潮澎湃。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那段抗战岁月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西南联大更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书名里的“风云”,我想它不仅仅指代那个动荡的时代,更象征着在那片土地上,知识分子们所经历的种种考验与辉煌。我特别好奇,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背景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是如何坚持学术研究,如何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我常常在想,那时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教授们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在简陋的条件下,将深奥的学问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西南联大不为人知的细节,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关于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如何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对知识的无比热爱。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力量,去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气节,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
评分《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那段艰难岁月和那些伟大人物的无限遐想。在台湾,我们对于抗战历史有着深刻的记忆,对于西南联大更是充满了敬意。我总是好奇,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资源匮乏的时代,这所汇聚了中国最顶尖学术人才的大学,是如何运转的?书名里的“风云”,不仅仅是时代的大背景,更是指在那片土地上,知识分子们所经历的起伏与挑战。我特别想从书中了解到,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师生们是如何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何保持对学术的热忱,并且创作出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那些教授们,他们身上一定承载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颠沛流流中坚持教育的理想。这本书,我期望它能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那些鲜活的面孔,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刻的致敬。
评分《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名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和教育的敬意。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在台湾长大的读者,我们对“联大”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先辈的缅怀。我总是想象,在那个国难当头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坚守自己的阵地。这本书,我想一定能够回答我心中许多的疑问。比如,在战火连绵的背景下,西南联大是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学术的独立和尊严?那些教授们,他们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里,学术研究是如何得以进行?是不是有很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诞生的?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去理解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我想要看到,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如何孕育出璀璨的学术之光。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所大学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力量,去理解历史,去珍视当下。
评分这本《抗战风云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历史的联想。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于那段艰苦岁月,对于那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斗的前辈,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书名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时代感。我总是好奇,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西南那片相对偏远的地方,究竟是如何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在那样的艰难条件下,维系着学术的火种,甚至还产生了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我脑海中浮现的,绝不是一套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年轻的学子们,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四面八方涌向昆明,脸上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也带着对未来的迷茫。还有那些教授们,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只为守护住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希望。我尤其想知道,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们是如何克服生活的困苦,如何在简陋的教室里讲课,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保持治学的严谨。这本书,我想一定能带我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怀,去理解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期待能从书中读到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让一代学人能够坚守下去的信念。这不单单是一段历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