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起的机上盒、移动数码、手持PC、网路电视等产品,打破了电脑、通讯、家电之间的界限,为消费性电子企业开拓了新境界,产业融合加快,消费性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新技术层出不穷。iPhone、iPad、3D等产品带来消费性电子产业新的发展趋势。
Apple iPad在未发布前已先声夺人。毫无疑问,iPad将对ICT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2010年CES展会上,HP、联想及中国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商-汉王科技,均抢先发布平板电脑,以iPad为代表的All-in-One Tablet PC羊群效应业已开始发酵。
中国LCD TV市场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2010年彩电市场上最热门的话题:(1)彩电厂商向上游领域的延伸,并形成四大平板显示基地;(2)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电视、LED TV、3D TV的火热上市,带来新一轮的品牌竞争;(3)「三网融合」、「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新政策的效应突显,中国LCD TV已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中国手机销售量在2009年增速下滑,2010年快速反弹,在iPhone 4带头冲刺下,预估2011年将是智慧型手机爆炸性成长的一年。随着中国本土品牌和山寨手机厂商加紧切入智慧型手机市场,以及3G手机市场的爆发式成长,2010年中国手机销售量(含山寨手机部分)为2.8亿支,较2009年增长9.7%;智慧型手机销售量(含山寨手机部分)为5,900万支,较2009年增长34.1%。而智慧型手机占整体手机的比重也从2009年的17.23%,提升到2010年的21.07%。
第一章 中国已成为全球消费性电子制造中心
1-1.中国消费性电子产业复合增长率12.2%
1-2.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第二章 iPad引狂热,平板电脑风生水起
2-1.从中国观点看iPad的新商机与冲击
一.闻iPad「风声」,中国水货iPad市场「草动」
二.iPad对中国ICT产业影响分析
三.iPad对中国平板电脑整体市场影响分析
四.山寨iPad商机分析
五.TRI观点
2-2.iPad创新出招,中国厂商软硬合击
一.iPad在中国温而不火
二.iPad激发中国厂商出奇致胜
三.iPad衬垫中国山寨市场高度
四.TRI观点
第三章 NB产业基地多极化发展
3-1.NB ODM大厂西进重庆设厂剖析
一.导言
二.大者恆大趋势下,NB ODM大厂寻求第二生产基地
三.手握HP王牌,重庆招商做足功课
四.TRI观点
3-2.NB零组件产业向重庆转移趋势分析
一.长三角与重庆NB产业「两极」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二.NB零组件厂商前往重庆设厂的趋势分析
三.重庆对NB零组件产业招商策略分析
四.TRI观点
3-3.宏□与方正合作策略及影响分析
一.宏□与方正合作互蒙互利
二.宏□与方正合作对中国PC市场的影响
三.管道磨合问题-宏□必须面临的挑战
四.TRI观点
3-4.2010年中国NB市场动态分析
一.2010年中国NB市场发展
二.2010年中国NB市场产品发展新趋势
三.2010年中国NB市场品牌厂商发展新趋势
四.2010年中国市场平板电脑发展新趋势
五.TRI观点
第四章 中国LCD TV市场持续高涨
4-1.2010年中国彩电行业发展热点
一.上游面板产业热度不减
二.政策利多刺激中国市场
三.中国形成四大平板显示产业群落
4-2.2010年中国LCD TV市场稳定增长
一.2010年中国LCD TV出货量达3,700万台
二.「家电下乡」彩电规模2010年将达1,336万台
三.「以旧换新」彩电规模2010年可达970万台
4-3.产品更替加快,新产品层出不穷
一.LED TV:价格下降催生产品大爆发
二.互联网电视,几家欢乐几家愁
三.3D电视,看上去很美
四.三网融合带动数位电视的发展
4-4.中国彩电厂商的优胜劣汰,强者恆强
一.中国龙头厂商介绍
二.海信 / 创维:中国LCD TV的领域
三.市场地位
四.生产布局
五.外资品牌介绍
六.新品牌进入LCD TV市场
第五章 中国手机产业进入次世代
5-1.2010年中国手机产业发展
一.中国手机市场转型与产业加速
二.中国手机市场厂商发展动态分析
三.3G未老,4G驾到
四.TRI观点
5-2.2010年中国3G手机市场商机大爆发
一.春潮涌动看3G商机发酵
二.3G对2G的替代效应显现
三.运营商3G策略布局比较
四.中国3G市场的发展趋势
五.TRI观点
5-3.中国山寨智慧型手机发力正当时
一.全球及中国智慧型手机市场展望
二.山寨智慧型手机于夹缝中求生存
三.山寨智慧型手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TRI观点
5-4.中国移动OPhone是两岸手机产业最佳合作平台
一.OPhone最新发展动态
二.OPhone & iPhone比较
三.OPhone平台发展趋势
四.OPhone全产业链分析
五.OPhone市场趋势预测
六.TRI观点
5-5.中国手机支付市场前景可期
一.中国手机支付已走向融合和创新
二.中国银联与运营商竞合关系分析
三.中国手机支付相关厂商受益良多
四.TRI观点
第六章 中国消费性电子产业及市场脉动
6-1.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
6-2.产业迁移正当时
一.外商近期在中国布局总体特点与趋势
二.以Samsung为例,分析外资厂商布局特征
6-3.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产业升级加快
一.电子纸
二.触控技术
图目录
图1.1.1 2006 ~ 2020年中国消费性电子产值规模与增长预测
图1.2.1 消费性电子生产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
图2.1.1 中国淘宝网站抢先发布iPad预订信息
图2.1.2 平板电脑产业羊群效应示意图
图2.1.3 CES 201联想以Apple为「假想敌」发布相关产品
图2.1.4 联想移动网战略组成:ProjectLe、LePhone、Skylight、IdeaPad U1
图2.1.5 山寨ICT产业发展以Apple产品为风向球
图2.1.6 中国iPad产业链
图2.1.7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图2.2.1 3G版Apple iPad发展遭遇制式壁垒
图2.2.2 2008 ~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设备市场(By 3.5 ~ 9吋)
图2.2.3 中国移动借鉴App Store成功经验
图2.2.4 中国移动Mobile Market媲美Apple App Store
图2.2.5 汉王科技Touchpad挑战Apple iPad
图2.2.6 汉王以充裕资金强化管道
图2.2.7 借助iPad山寨由「模仿」向「创新」发展
图2.2.8 山寨发展「类iPad」运营模式
图2.2.9 中国IC设计厂商迈向「类iPad」新蓝海
图2.2.10 盛大学习Apple Online Service思维
图2.2.11 赶超Apple App Store魅族软件商店收费启动
图3.1.1 NB ODM大厂寻求新生产基地原因分析
图3.1.2 2008 ~ 2012年全球NB出货量及台湾代工出货量预估
图3.1.3 NB代工厂中国生产据点分佈图
图3.1.4 2007 ~ 2010年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
图3.1.5 2004 ~ 2008年NB ODM大厂毛利率比较
图3.1.6 长三角产业转移升级,NB代工厂难受重视
图3.1.7 PC / NB产业发展条件与进入障碍分析
图3.1.8 重庆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位示意图
图3.1.9 「一江两翼三洋」国际物流大通道示意图
图3.2.1 2009 ~ 2015年长三角地区与重庆NB产业基地产能预估
图3.2.2 NB生产全球运筹模式示意图
图3.2.3 NB供应链运送週期要求
图3.2.4 重庆与长三角地区NB产品定位及物流方向比较
图3.2.5 NB零组件分类及组成
图3.2.6 重庆NB产业链结构区位分佈图
图3.3.1 方正科技与宏□优势互补
图3.3.2 宏□中国管道演变过程
图3.3.3 2009年第四季中国Desktop PC品牌市占率品牌
图3.3.4 2009年第四季中国NB PC品牌市占率品牌
图3.3.5 宏□中国新管道体系构成
图3.3.6 1997 ~ 2009年方正科技PC销售量统计
图3.3.7 2005 ~ 2009年方正科技主要业务营收及毛利率比较
图3.3.8 方正科技股权结构
图3.3.9 方正集团主要业务布局
图3.3.10 2009年中国电脑下乡PC品牌市占率比较
图3.4.1 2008 ~ 2010年中国NB市场销售量
图3.4.2 2010年中国NB市场不同CPU渗透率比较
图3.4.3 2010年中国NB市场不同平台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区隔
图3.4.4 2009 ~ 2010上半年中国NB市场产品尺寸区隔
图3.4.5 2009 ~ 2010年中国NB市场产品内设功能区隔
图3.4.6 2009 ~ 2010年中国NB市场品牌关注度比较
图3.4.7 瑞芯微在产品行销方面下足功夫
图4.1.1 2010年中国彩电行业发展热点
图4.1.2 扩大内需-家电下乡
图4.1.3 扩大内需-以旧换新
图4.1.4 中国已形成四大平板显示产业群落
图4.2.1 2008 ~ 2010年中国LCD TV市场零售量状况
图4.3.1 LED TV和互联网电视并驾齐驱
图4.3.2 2010上半年LED TV品牌结构
图4.3.3 2010上半年互联网电视品牌竞争
图4.3.4 互联网电视,几家欢乐几家愁
图4.3.5 终端产品发展历程
图4.3.6 有线数位电视-缺乏刚性需求的机上盒市场
图4.3.7 有线数位电视-机上盒企业与产品
图4.4.1 2010上半年各品牌市场份额
图4.4.2 中国本土厂商积极探索上游领域
图4.4.3 海信的企业介绍
图4.4.4 2009年LCD TV品牌市场佔有率
图4.4.5 彩电企业综合竞争力因素分析
图4.4.6 Samsung在中国地区生产布局状况
图4.4.7 Samsung TV产品线
图4.4.8 Samsung在中国市场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图4.4.9 修炼内功,新品牌进入LCD TV市场
图4.4.10 同方股份生产布局
图4.4.11 同方股份LCD TV产品链
图4.4.12 冠捷的产品结构及上下游产业链
图4.4.13 冠捷科技在中国的生产布局
图4.4.14 2005 ~ 2010年冠捷液晶电视出货量
图5.1.1 2010上半年中国新增用户中,现2G、3G手机市场转换端倪
图5.1.2 2010年1 ~ 5月中国手机出口额走势
图5.1.3 2009 ~ 2010年中国手机销售量增长状况
图5.1.4 2009 ~ 2010年中国手机产量状况
图5.1.5 2009上半年与2010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销售份额比较
图5.1.6 2008 ~ 2012年中国3G手机销售状况
图5.1.7 中国移动TD-LTE产业进程
图5.2.1 2010年春节促销点燃3G手机市场激情
图5.2.2 2009年1月 ~ 2010年2月中国新增移动用户发展分析
图5.2.3 中国电信运营商3G终端价格比较
图5.2.4 中国电信运营商3G资费比较
图5.2.5 中国电信运营商软体应用商店比较
图5.2.6 2008 ~ 2012年中国手机销售预估
图5.2.7 2008 ~ 2012年中国2G与3G手机用户发展比较
图5.2.8 中国电信运营商3G内容与增值业务布局分析
图5.3.1 2008 ~ 2012年全球智慧型手机销售量及总销售量占比
图5.3.2 2008 ~ 2012年中国智慧型手机销售量及总销售量占比
图5.3.3 2009年全球智慧型手机市场厂商市场份额
图5.3.4 2009年中国智慧型手机市场厂商市场份额
图5.3.5 中国智慧型手机市场品牌产品结构对比
图5.3.6 天宇朗通转身智慧型手机品牌厂商
图5.3.7 山寨智慧型手机以品牌大厂热销机型为风向标
图5.3.8 山寨智慧型手机採用的作业系统趋向于多元化
图5.3.9 多家中国半导体厂商角逐山寨智慧型手机平台
图5.3.10 2009 ~ 2012年品牌智慧型手机与山寨智慧型手机价格趋势比较
图5.3.11 2009 ~ 2012年中国山寨智慧型手机产量预估
图5.4.1 已曝光之OPhone汇总比较
图5.4.2 OPhone是中国移动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利器
图5.4.3 OPhone和GPhone系统基本框架比较
图5.4.4 OPhone产业链构成
图5.4.5 2009 ~ 2012年OPhone手机销售状况预估
图5.5.1 中国手机支付方式走向大融合
图5.5.2 中国手机支付技术方案两大阵营
图5.5.3 握奇数据SIMpass解决方案
图5.5.4 RF-SIM卡结构剖析
图5.5.5 中国银联主推的翰银科技手付通业务
图5.5.6 中国银联合作伙伴
图5.5.7 中国手机支付产业链构成
图5.5.8 2009 ~ 2013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增长预测
图6.1.1 ICT技术应用需求领域
图6.2.1 Samsung在中国的生产布局
图6.2.2 Samsung 2009年后在中国第二阶段布局分析
图6.3.1 全球及中国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统计
图6.3.2 电子书阅读器厂商市占率
表目录
表1.1.1 中国主要消费性电子产品产量
表1.2.1 2009年中国主要消费性电子产品占全球比重
表1.2.2 中国消费性电子产业集中度较高
表2.1.1 2009年第一季 ~ 第三季中国Tablet PC市占率统计
表2.2.1 iPad中国市场消费者调查
表2.2.2 iPad与iPhone在中国市场商机比较
表2.2.3 IdeaPad U1与iPad软实力比较
表3.1.1 2009 ~ 2010年NB ODM前五大出货量比较
表3.1.2 广达在中国生产据点投资情况
表3.1.3 纬创、仁宝、英业达、和硕在中国生产据点投资情况
表3.1.4 重庆发展PC / NB产业SWOT分析
表3.2.1 NB厂商平均销货日数比较
表3.2.2 NB零组件与NB代工厂配套就近设厂的重要性等级划分
表3.2.3 重庆「一园十区」NB产业配套规划
表3.3.1 宏□与方正合作协议摘要
表3.3.2 宏□新经销模式在中国市场遭遇水土不服
表3.3.3 联想、HP、Dell、宏□在中国PC市场通路布局比较
表3.3.4 方正科技投资布局
表3.4.1 2010年中国市场白牌平板电脑产品比较
表3.4.2 瑞芯微RK2818解决方案基本规格
表4.1.1 中国在建(筹建)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
表4.3.1 「五一」周LED TV与CCFL背光LCD TV价格比
表4.3.2 2010上半年LED新品机型统计
表4.3.3 中国TV厂商LED TV产业链涉足领域
表4.3.4 2010年新一代互联网电视融合多种功能
表4.3.5 中国市场3D电视一览表
表4.4.1 中国厂商涉及领域广泛
表4.4.2 2009 ~ 2010年LCD TV品牌销售量预估
表4.4.3 海信 / 创维生产基地布局
表4.4.4 各公司LCD / PDP模组、萤幕进展情况
表4.4.5 同方股份TV业务
表4.4.6 冠捷科技主要产品出货情况
表4.4.7 冠捷液晶电视产品线
表5.2.1 中国电信运营商3G网路建设情况比较
表5.2.2 中国电信运营商3G终端策略比较
表5.4.1 OPhone O1 vs iPhone 3GS超级比一比
表5.4.2 Mobile Market与App Store对比
表5.4.3 中国移动巨额补贴力促OPhone上位
表6.3.1 主要3D显示技术比较
“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书名,对我这个在台湾生活、对科技产品脉搏一直很敏感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共鸣了!还记得刚接触平板电脑那会儿,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而iPad无疑是那个最闪耀的启明星。它不仅仅是一个硬件产品,更像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一种更轻松、更直观的数字生活方式。 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在朋友那里摸到iPad时的那种惊艳感,那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点击的顺滑,那种放大缩小图片时的流畅,还有那个App Store,简直就是一个数字宝库,满足了我对各种娱乐、学习、资讯的一切幻想。然而,iPad的“一马当先”也确实给其他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神奇的是,市场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涌现出了无数的“百花”。我记得当时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Android平板,从大厂三星、HTC,到我们本土的华硕、宏碁,甚至是其他一些新兴品牌,都推出了形态各异的平板。有些主打性价比,让更多人能负担得起;有些则在功能上追求极致,比如更好的摄像头、更强的音效,甚至是一些针对特定人群(如商务人士、学生)的设计。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也充满了活力和创新。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把这种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市场状态,用最简洁、最形象的比喻给概括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iPad“一马当先”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它颠覆性的用户体验?是其强大的生态系统?抑或是其精准的市场策略?同时,我也想知道,那些“百花”是如何在iPad的巨大光环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发展壮大?它们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从而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市场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理解,科技巨头与众多追随者之间的较量,是如何推动整个行业不断进步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让我想起了当年那个充满激情的平板电脑市场初期。那时候,台湾的电子产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许多厂商都希望抓住这个新的硬件浪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身边很多朋友都开始讨论“要不要买平板?”这个问题,这不像买手机那样是必需品,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iPad一出来,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它的触控体验,它的简洁设计,它那个叫做App Store的魔法盒子,都让人耳目一新。但同时,我也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在纠结,毕竟iPad价格不菲,而且当时还有很多其他选择。 像三星的Galaxy Tab系列,刚开始就凭借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的机型,吸引了不少追求自由定制或者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华硕的Eee Pad Transformer,更是以其可拆卸键盘的“变形金刚”设计,喊出了“一台平板,两台设备”的口号,成功定位在需要一定输入效率的用户群体。还有一些品牌,可能在屏幕分辨率、摄像头规格或者喇叭音质上做文章,试图通过参数的堆叠来吸引眼球。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一马当先”与“百花齐放”的动态平衡。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某一款产品,而是似乎在描绘一个更宏大的市场格局。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iPad的“一马当先”的,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还是苹果强大的生态系统构建能力?而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它们各自的“花”又是什么颜色,是什么香气?它们是如何在iPad的阴影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本书会不会去剖析这些市场竞争的策略,比如差异化定位、渠道策略,甚至是价格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书中能分析不同厂商在技术研发、用户体验、软件生态等方面的投入和侧重点,以及这些差异如何最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又如何塑造了整个平板电脑产业的发展轨迹。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这个身处台湾、对科技产品变化颇为敏感的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精准地描绘了平板电脑市场初期那种既有领军者,又有无数追随者的热闹景象。 我清楚地记得,当iPad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时,那种震撼和新奇感是无与伦比的。它的触控界面、简洁的设计,以及那个叫做App Store的庞大应用生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便携式计算设备的认知。在台湾,iPad迅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一种新生活方式的代表,虽然价格不菲,却依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趋之若鹜。 然而,科技的世界从来不缺乏挑战者。在iPad的强大攻势下,各种品牌的平板电脑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三星的Galaxy Tab系列,凭借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化的产品线,成为了iPad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同时,像华硕、宏碁这样的台湾本土厂商,也积极布局,推出了不少具有创新设计和高性价比的平板产品,试图在市场中分一杯羹。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市场动态的精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iPad之所以能“一马当先”的原因,是其创新的用户体验,是苹果强大的品牌魅力,还是其早期对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我也想了解,那些“百花”又是如何在iPad的光环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它们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例如在价格、功能、设计或者特定细分市场(如教育、商务)上寻求突破,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市场分析,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巨头与追随者之间的博弈,是如何不断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格局的演变的。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将我拉回了十多年前那个令人激动不已的科技时代。作为一名身处台湾的科技爱好者,我清晰地记得,当iPad横空出世的时候,那种震撼和好奇心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仅是一款新产品,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预言。 我还记得当时,很多人都对iPad的触控操作、简洁的界面和丰富的应用程序感到惊艳。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数字世界的大门,无论是看电影、玩游戏,还是浏览网页、阅读电子书,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畅和便捷体验。iPad的成功,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人们对“便携式计算设备”的认知。 然而,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独行道。在iPad“一马当先”的同时,一股“百花齐放”的浪潮也随之而来。我记得三星的Galaxy Tab系列,以其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化的产品线,迅速成为了iPad的有力竞争者。华硕、宏碁等台湾本土厂商,也凭借其在硬件制造上的深厚实力,推出了不少颇具竞争力的平板电脑,有的甚至在功能设计上独树一帜,例如推出了可拆卸键盘的“变形”平板,成功吸引了注重生产力的用户群体。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平板电脑市场初期那种既有领军者,又有无数追随者,在激烈的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动态。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iPad之所以能够“一马当先”的原因?是其独特的用户体验?是苹果强大的品牌效应?抑或是其对应用生态的早期布局?而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它们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iPad的阴影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是通过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更贴近用户需求的特色功能?还是在特定细分市场的深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行业分析,让我更全面地理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品牌、技术、市场策略以及用户需求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科技产品的兴衰。
评分光是看到“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不能错过的一本书!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数码产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平板电脑从无到有,从稀奇玩意儿变成人手一台的时代。 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提到平板电脑,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几乎都是iPad。它就像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以其简洁的界面、流畅的操作和强大的应用生态,迅速俘获了全球用户的芳心。在台湾,iPad的上市绝对是轰动性的事件,价格虽然不便宜,但依然吸引了无数的科技爱好者和想要尝鲜的消费者。我当时也曾和其他人一样,在iPad和市面上其他品牌的平板之间徘徊。 那时候,Android平板阵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星、HTC、华硕、宏碁等等,都推出了各自的平板产品。它们有的主打高性价比,有的则是在设计上寻求差异化,比如更轻薄的机身、更出色的屏幕,甚至是可拆卸的键盘设计,试图在iPad的强大光环下,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百花齐放”的景象,虽然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市场格局的精髓:iPad作为领头羊,而其他厂商则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iPad的成功之道,究竟是其软硬件结合的强大力量,还是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它们是如何在技术、价格、功能等各个维度上与iPad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是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场,还是最终被巨头的生态系统所吞噬?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平板电脑市场的演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商业竞争和消费者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数字生活。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直接说出了我当年购买第一台平板电脑时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科技爱好者,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平板电脑从新鲜事物到日常必需品的转变过程。 我记得iPad刚问世的时候,简直就像是颠覆性的存在。那种流畅的触控体验,简洁的操作系统,还有App Store里琳琅满目的应用,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在台湾,iPad的出现无疑是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话题,大家都惊叹于它的功能和设计,也对它所代表的未来生活方式充满了憧憬。 但是,就像书名里说的,“百花齐放”也同样精彩。我清晰地记得,市面上涌现出了非常多不同品牌的平板电脑,尤其是Android阵营的竞争者,比如三星、HTC、华硕、宏碁等等,它们都在努力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有的以高性价比著称,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有的则在设计或功能上力求创新,比如推出可拆卸键盘的平板,或者拥有更出色的屏幕显示效果。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是当年市场最生动的写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深入探讨iPad“一马当先”背后的原因,是其独特的用户体验,是苹果强大的生态系统,还是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同时,我也想知道,那些“百花”是如何在iPad的强大压力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的?它们是通过差异化竞争,比如在特定功能领域(如游戏、阅读)的深耕,还是通过价格策略的调整,来赢得市场份额?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市场分析,让我更全面地理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里,竞争是如何推动创新,以及不同品牌的策略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读到这书名,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当年在台湾各大电器行、通信门市里,各种平板电脑琳琅满目的场景。那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又有点混乱的时代。 iPad无疑是那个最受瞩目的焦点。我还记得,当时身边的朋友们,无论是科技狂热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在讨论iPad,好像拥有它就代表着走在了潮流最前沿。它的触控体验、它的App Store,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我当时也觉得,这东西简直是重新定义了“电脑”的概念。 但是,就像书名说的,“百花齐放”也同样真实。三星、HTC、华硕、宏碁,还有很多其他的品牌,都推出了各自的平板电脑。有的主打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让用户可以更自由地定制;有的则在硬件规格上大做文章,比如更大的屏幕、更快的处理器,或者更低的价位。我记得当时还看到过一些非常创新的设计,比如带有键盘底座的平板,就像是笔记本电脑和传统平板的结合体,试图满足更广泛的使用需求。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是对那个市场格局最生动的写照。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iPad的“一马当先”?是其独特的用户体验?苹果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还是其早期在应用生态上的远见?而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它们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在iPad强大的影响力下生存下来的?是依靠价格优势?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的功能创新?还是在某些被iPad忽视的细分市场找到了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分析这些问题,让我对当时的平板电脑市场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竞争是如何驱动创新的,又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科技版图。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句话简直就像是为我当年购买第一台平板时的纠结心情量身定做的。我还记得那时候,台湾街头巷尾的电子产品店,满满都是各种品牌的平板电脑,价格从几千块到上万块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iPad当然是最耀眼的那个,广告打得铺天盖地,身边所有讨论科技的朋友,最后都会提到它。它的界面确实很舒服,那种丝滑的触控感觉,还有App Store里琳琅满目的应用,都让人觉得“哇,这就是未来!”。 但是,老实说,那个价格,让我这个普通上班族望而却步。所以,我开始研究其他的选择。我记得当时三星的平板做得也很不错,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给了我很多自定义的空间,而且价格相对亲民。还有一些台湾本土品牌,像华硕,他们的平板在设计和功能上也很有想法,比如那个可以变成笔记本的Transformer,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感觉一台机器可以满足我工作和娱乐的双重需求。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把当时的市场状况浓缩成了一句话,那种既有领导者,又有无数追赶者的热闹景象,被完美地呈现出来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分析,iPad为什么能“一马当先”?是它的创新技术?是它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还是苹果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封闭的生态系统?而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它们又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法则的?它们是如何在iPad的强大攻势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片蓝海?是靠性价比?是靠特色功能?还是靠在特定细分市场(比如儿童平板、专业绘图平板)的深耕?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罗列,而是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市场逻辑和商业智慧,让读者能够理解,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为什么有的产品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产品则淹没在竞争的洪流之中。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书名一出来,就勾起了我这个追逐科技潮流多年的台湾读者的强烈好奇。我记得大概是iPad刚推出不久,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平板电脑的广告和评测,大家都在讨论这玩意儿到底能做什么,有没有取代笔记本电脑的可能,抑或是只是个昙花一现的玩具。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这场热闹的市场景象提供了一个梳理和总结,尤其那个“一马当先”和“百花齐放”的比喻,简直太贴切了! 还记得那时候,大家讨论的焦点无非是屏幕尺寸、处理器速度、电池续航,以及最重要的——应用生态。苹果的App Store当时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各种付费和免费的应用层出不穷,从游戏、影音娱乐到学习工具,似乎都能找到满足需求的产品。然而,其他厂商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三星、HTC、华硕、宏碁等等,纷纷祭出了自家研发的平板,有的主打高性价比,有的则是在设计上寻求突破,比如更轻薄的机身、更出色的屏幕材质。那时候,选购一台平板电脑,就像是在一个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里挑选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这本书的名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市场状态:一方面,iPad以其先发优势和独特的体验,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无数竞争者也凭借各自的特色,争奇斗艳,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这种“领先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是技术上的碾压,还是市场策略的差异?是用户体验的革新,还是品牌忠诚度的较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例如,它是否会分析iPad在早期如何通过简洁易用的界面和丰富的应用,迅速培养起用户习惯,从而形成难以逾越的壁垒?同时,那些“百花齐放”的平板们,又是如何试图打破这种垄断的?它们是否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商务办公、教育市场,或者是在特定价格区间,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甚至开辟了新的蓝海?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iPad一马当先,众家平板机百花齐放”——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身处台湾、亲历科技变革的回忆。还记得那个时候,平板电脑这个概念刚开始普及,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谈论这个新玩意儿。 iPad,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的王者。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推出了一款产品,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电子品类。我记得当时,大家对iPad的触控操作、简洁界面和App Store里的海量应用都充满了好奇和兴奋。它就像是一个魔法盒子,能满足你各种各样的需求,从娱乐到学习,无所不能。 然而,科技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和竞争。在iPad“一马当先”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充满活力的竞争者,正如书名所言,是“百花齐放”。三星凭借其Android阵营的强大实力,推出了多款极具竞争力的平板;台湾本土的华硕、宏碁等品牌,也凭借其在硬件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些主打性价比的平板,让平板电脑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为那个充满活力与竞争的市场时代,绘制了一幅生动的群像图。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iPad的“一马当先”是如何实现的?是其颠覆性的用户体验,是苹果强大的品牌和生态系统,还是其精准的市场策略?同时,我也想知道,那些“百花”又是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发展壮大的?它们是如何通过差异化定位、价格策略或特色功能来吸引消费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市场洞察,让我更理解科技巨头与众多追随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竞争如何最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和消费者选择的多样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