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只能是人生下一阶段的事吗?
有没有一种事业是既做好事又赚钱的?
人在中年如何转化「危机」,
开创另一个事业的春天?
两个作者,背景迥异。一个30出头,一个年逾60;一个身在大陆;一个身居香港;一个事业刚开始,一个退休多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社会创业的热忱!
于是,一个创立「多背一公斤」,一个创立「社会创业论坛」,踏上他们新的人生征途……
30岁可以有既做好事又赚钱的事业?
真正的创业者,无论是商业创业或是社会创业,从来都不是等到万事具备才去做的。
创业者依赖的是自己的激情和理想,而不是所谓的「安全感」。
真正改变世界的,往往是一些没有钱、没有资源、也没有多少经验的「毛头小子」。
所以,有志参与社会创业的朋友: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现在就去做。
50岁后可以有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
「人到50是最灿烂的一刻,因为未来的30年才是最有意义的日子」。
「人到半场」(halftime),就像一场比赛踏进下半场,
仍是海阔天空、变幻莫测,可以有无尽的惊喜,难以预料的收获!
作者简介
谢家驹
商界出身,曾任职南顺集团及瑞安集团管理高层,出版多部着作。1992年创办谢家驹管理顾问公司,以改变华人管理的面貌为己任。退休后,谢家驹致力推动社会企业。除了出版书籍,更与志同道合的热心人士组成「社会创业论坛」(Hong Ko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推动社会创业精神;借论坛、工作坊、探访等,向有意投身社会创业者提供实用资讯及支援。
余志海
199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就职通讯及IT产业,负责电信专案及电信产品市场行销。热爱旅游及摄影,同时也是多家旅游杂志的撰稿人。2004年4月,在一次和朋友的旅途见闻交流中,萌发了为中国乡村教育服务的想法,并提出了「多背一公斤」的活动创意。2004年到2006年上半年,以志愿者的身分推广「多背一公斤」,并得到了大量背包客的认同与支持。随着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加,2006年8月起,他从单位辞职,以全职公益人的身分领导和运作「多背一公斤」。
一、挥别过去
我的IT生涯
我的管理顾问之路
二、现在的新生涯
旅行是我生命的另一条主线
当我遇见社会企业家
三、当头棒喝的那本书
《如何改变世界》的 启发
How to Write to Change the World 的 启发
四、坐言起行
多背一公斤的诞生
社会创业论坛的创立
五、一个青年一个中年看世界趋势
是社会企业,不是NGO
社会企业移风易俗
六、我社会企业路上的启蒙导师
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
就业智囊海哲信
七、令人感动的社会企业
World of Good、Shokay、欣耕工坊
咖啡直递、黑暗中的对话、多背一公斤
八、新趋势下的人生新活法
30岁可以有既做好事又赚钱的事业
50岁后可以有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九、放眼未来
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每一企业都是社会企业
附录
1.社会创业该从何下手?
2.推荐十本好书
这本书的书名还挺吸引人的,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每天在生活压力下挣扎的台湾人来说,“做公益也能赚钱”听起来就像是某种都市传说,或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懂的秘籍。我一直觉得公益这块是需要热情和奉献精神的,但现实是,生活总得继续,房租、水电、一家老小的开销,哪一样不是实打实的钱?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模式?是像一些社会企业那样,一边做着有意义的事,一边又有商业上的考量,能够自给自足甚至盈利?还是说,作者有找到什么特别的渠道,能让参与公益的人也获得一份不错的回报?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实际的案例,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真的有人靠着做公益,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况,甚至创业成功。尤其现在年轻人创业压力大,社会福利体系又不像国外那么完善,如果真有这么一条路,那绝对是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我猜书中应该会提到一些关于商业模式、资源整合、甚至可能是募资或募款的技巧,因为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如何让这份爱心转化成可持续的经济动力,才是关键。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建议,而不是那种只适合在象牙塔里讨论的理想化方案。
评分最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下一步,年纪慢慢增长,感觉过去的工作模式好像有点停滞不前,加上看到新闻上大家谈论的“斜杠青年”、“第二事业”之类的,也开始有点心痒痒。尤其看到“中年转业”这个词,就觉得好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心愿,想做点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但总觉得门槛很高,不是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就是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否则很容易淪为“消耗”自己。这本书名《做公益也能赚钱》就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会想,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技能或经验,结合一些社会需求,发展成一种新的事业模式?比如,我可能在某个行业有十几年的经验,能不能把这些经验运用到帮助弱势群体,或者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上?书中会不会探讨如何评估一个公益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将其商业化?我特别期待里面能有关于如何找到市场缺口,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的讲解。毕竟,只有经济上能站稳脚跟,公益事业才能走得更远,也才能真正地帮助到更多人。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整合社会资源,或者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来推广公益项目的策略,这些对我来说都非常实用。
评分说实话,看到“做公益也能赚钱”这种说法,我一开始是有那么一点点怀疑的。总觉得公益就该是无私奉赠,一旦加上“赚钱”两个字,好像就变了味道。但是,我也明白,在这个时代,单纯的理想主义很难支撑起一个事业,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创业的风险本就很高。所以,这书名其实是在挑战一种旧有的观念。我会好奇,作者是怎么去平衡“公益”和“赚钱”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的?是不是真的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既实现社会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书中会不会详细解析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它们是如何找到切入点的,如何建立起一个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盈利的组织,甚至是如何吸引投资的?我也会想知道,这种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是不是除了商业头脑,还需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各界质疑的建议。畢竟,一個新興的商業模式,往往需要時間和努力去被接受和認可。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阅读社会议题和商业创新类书籍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做公益也能赚钱”这几个字,打破了我过去对于公益的刻板印象,也让我看到了新的商业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商业逻辑和公益目标巧妙地融合,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双赢”模式。我会关注作者是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具有潜力的公益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计划。特别是对于“青年创业”和“中年转业”这两个群体,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同的。我希望书中能针对性地分析,例如,青年人如何利用创新思维和技术优势,开创全新的公益商业模式;而中年人如何发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在公益领域实现职业的二次飞跃。书中是否会涉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融资渠道,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市场推广和品牌塑造,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细节。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实操性强的指南,帮助读者将公益理想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评分我常常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不像父母辈那样,有了稳定的工作就一辈子的心安理得。大家都在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包括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这本书的名字《做公益也能赚钱:青年创业与中年转业的新选择》,就像是在说,你不用再纠结于“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理想而放弃生活”。它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你把生活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青年创业”和“中年转业”这两个不同阶段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针对性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创新创业的方向,可以让他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而对于中年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让他们在稳定之余,也能找到新的热情和方向。我猜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识别社会需求,如何设计有市场潜力的公益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的讨论。我也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提升公益项目的效率和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