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玄奘法师的汉译为底本,根据日本学者长尾雅人编纂的梵本,及胜友(Jinamitra)、戒王菩提(lendrabodhi)、智军(Ye shes sde)三位译师于九世纪初译出的藏译本,加以校勘世亲论师(Vasubandhu)的《辨中边论释》(Madhy’ntavibh’ga-bh’sya)。有关玄奘译对梵本的改动、已至与真谛译之开合,详见本书【校记】。
于校勘时,并参考安慧论师(Sthiramati)的《辨中边论释疏》(Madhyntavibhgaka),以及不败尊者(Mi pham rgya mtsho)的论释《辨中边论释˙光明法鬘》(dBus dang mtha’ rnam par ’byed pa’i bstan bcos kyi’grel pa ’od zer ’phreng ba),对根本颂及世亲释加以疏释,此详见于本书【校疏】。
不败尊者为藏密甯玛派的大学者,他的释论,乃依瑜伽行中观见来释说世亲的释论;至于安慧的疏,则完全依瑜伽行古学,与唯识今学所说,有很大的差异。本书既据此二家释疏为主,因此【校疏】所言,亦可以说是遵从瑜伽行古学的见地。
弥勒五论中,本论是针对加行道行人而说。瑜伽行古学凡为加行道而说者,必强调三自性,因此本论便亦以三自性为骨干而说七事,并由三自性的全盘考察,从而建立瑜伽行古学的中道。有关讨论,以详说于本书〈导论〉及〈前论〉中,读者可以参考。
作者简介
谈钖永
广东南海人,1935年生。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传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甯玛派金刚阿阇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学着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通俗佛学着述结集为《谈钖永作品集》。主编《佛家经论导读丛书》并负责《金刚经》、《四法宝鬘》、《楞伽经》及《密续部总建立广释》之导读。其后又主编《甯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
所译经论,有《入楞伽经》、《四法宝鬘》(龙青巴着)、《密续部总建立广释》(克主杰着)、《大圆满心性休息》及《大圆满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导引菩提妙道》(龙青巴着)、《宝性论》(弥勒着,无着释)、《辨法法性论》(弥勒造、世亲释)、《六中有自解脱导引》(事业洲巖传)、《决定宝灯》(不败尊者造)、《吉祥金刚萨埵意成就》(伏藏主洲巖传)等,且据敦珠法王传授註疏《大圆满禅定休息》。着作等身,其所说之如来藏思想,为前人所未明说,故受国际学者重视。
近年发起组织「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得二十余位国际知名佛学家加入。2007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办「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讲佛学课程,并应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之请,讲如来藏思想。
最近入手了《辨中论释 校疏》,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为在台湾生活的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承载有着一份特殊的责任感,而佛学经典无疑是其中瑰宝。我总觉得,很多经典的原文,虽然充满智慧,但若没有好的注释,往往难以窥其全貌。尤其是《辨中论》所阐述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理解的重点。希望这本书的“校疏”二字,能够为我带来更清晰、更准确的理解。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三性”之间关系的辨析,以及它们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指向“无性”的空性。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灵活的方式来阐释,避免过于学院派的枯燥,而是能够真正地触及到经典的核心思想。此外,我个人对书中是否会探讨《辨中论》在不同传承中的影响,或者与其它中观派论典的比较,也颇感兴趣。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涉及,相信会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辨中论》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辨中边论释 校疏》,光是书名就感觉很有深度,我一向对佛学经典很有兴趣,但又常觉得原典晦涩难懂,需要有注解和疏释来帮助理解。《辨中论》作为中观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三性”思想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常常让我感到困惑。这本《校疏》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纸质摸起来就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字迹也清晰,排版也挺大方的,读起来不会觉得压抑。我比较喜欢那种能把复杂的概念,用比较贴近生活、或者用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比喻讲清楚的书。希望这本《校疏》能在这一点上给我惊喜,让我不再被那些深奥的佛学名词弄得晕头转向。我个人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无分别相”、“二分别相”和“具三分别相”的解释,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以及它们在修行中的具体体现,一直是我想要弄明白的。期待这本《校疏》能够一一解答我的疑惑,带领我更深入地体会《辨中论》的智慧。
评分《辨中论释 校疏》这本书,我才刚翻了几页,但已经感觉到它是一本相当用心的著作。我一直觉得,学习佛法,尤其是像《辨中论》这样思想深邃的经典,如果能有一本好的疏释,简直是如虎添翼。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佛学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很多时候,原典的文字确实让人望而却步。这本《校疏》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经文,还包含了“校疏”二字,这说明作者在版本考订和义理阐释上都有深入的研究。我个人比较期待的是,书中对于《辨中论》中“境”、“相”、“名”、“义”等概念的辨析。这些都是理解佛教哲学逻辑的关键。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疏解,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概念在《辨中论》中的独特用法,以及它们是如何构成《辨中论》完整的论证体系的。此外,对于《辨中论》如何建立“三性”的论证过程,以及最终如何指向“无自性”的空性见解,我也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我相信一定能为许多像我一样,想要深入理解《辨中论》的读者,提供极大的帮助。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辨中论释 校疏》这本书,虽然我不是佛学专家,但一直对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观派的观点很感兴趣。我总觉得,很多佛经的原文读起来有点拗口,需要有好的注释书才能读懂。《辨中论》的“三性”理论,比如“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我希望这本《校疏》能够用比较清晰、易懂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辨中论》想要表达的道理。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例子或者类比,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落入“遍计所执”的陷阱的?又如何才能体会到“依他起”的缘起性?而最终又如何证得“圆成实”的究竟?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枯燥的文字解释,更能提供一些实践上的指导,让我能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另外,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的疏释是否与当代的哲学思潮有所对话?如果能将佛学思想与一些现代的认知或者心理学观点联系起来,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佛法的精髓。
评分拿到《辨中论释 校疏》这本宝藏,老实说,一开始是被它扎实的“校疏”二字吸引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部古老的经典,光是读原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详实的校勘和精辟的疏释,才能拨开迷雾,直抵核心。尤其是像《辨中论》这样,牵涉到甚深的法相和义理,没有好的注释,真的很容易望文生义,甚至误入歧途。这本书的装帧就透着一股认真劲儿,翻开来,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学术的气息,但又不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我特别想知道,这次的“校疏”究竟在哪些地方下了功夫?是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找出最准确的字句,还是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段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辨析?我个人比较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校勘,为我们呈现一个更接近龙树菩萨原意的《辨中论》。另外,我对书中对“假有”、“遍计所执”、“依他起”这三个概念的深入阐释也充满了好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从中看出“圆成实”的真相,一直是我想要深入探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