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事,也叫佛事,从根本上讲,一切佛之教化,均为佛事。《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鸠摩罗什注曰:「佛事谓化众生」。但是一般习惯,则把佛忌、祈祷、超度、追荐等佛教仪式称为佛事。在中国民间,法事、佛事、法会、做道场等词,基本上是一个概念。近年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中国佛教音乐,吸引了众研究者的目光。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音乐在中国佛教法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当人们看到在中国佛教法事音乐中存在着大量民间乐曲的时候,常常只看到佛教为了弘法而使用民间音乐的一面,认为佛教音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人」。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事情的另一面,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面:即在部分佛教法事中,或者说在某一法事的大部分音乐中,音的功能主要是「娱神」(更确切地说,是「通神」)。而「娱人」,只不过是第二位的、附属的功能。
我在多年佛教音乐的田野工作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某一法事有乐器伴奏的时候,常常不是按音乐界的惯例,由歌者根据伴奏乐器提供的确定调高来决定自己的音高,而是在领唱单独开始后,伴奏者临时根据歌者(维那)的音高,迅速找到相应(有时是相近)的调高来伴奏。这种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音乐规律的现象,在佛教法事中,不但不是个别现象,而且似乎普遍存在,这就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了。我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1989年夏,我到潮州开元寺录制《潮州佛乐》音乐录音带。当时,参加录制工作的有开元寺退休老方丈、佛乐大师慧原法师,和他的弟子们以及担任乐队伴奏的几个居士。录制工作一开始,我便发现,无论是慧原法师担任维那起腔,还是他的弟子传然尼师担任维那起腔;也无论演唱、演奏的是「禅和板」,还是「香花板」,担任乐队伴奏的几个居士总是等维那起腔后,才根据维那起腔的音高,笛子摸索着找孔位定调,二胡摸索着找把位定调,就连扬琴,也要先在弦上试敲几个音后,才找到所需要的调,然后伴奏。虽然这个乐队,都是老手,他们又经常在一起为信徒做法事,这一过程仍需要大约5至15秒的时间。也就是说,在乐队进入后的第一个5至15秒钟内,乐队所发出的只是杂讯!
因此,我便要求唱诵的出家人按照乐器所提供的调高来起腔。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对所有音乐家来说都是「天经地义」的方式,他们却很不习惯。慧原法师告诉我,他们一直都是按他们固有的方式演唱、演奏的。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方式是他们独特的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更没有深究其中的宗教意义,反而自以为是地认为不是他们的乐队「水准有问题」,便是歌者和伴奏者缺少合作的经验。
从1989年夏录完《潮州佛乐》回到北京,到1991年2月,有一天我忽然隐隐意识到,我可能在录音时犯了一个错误。但这还不是「悟」。一直到1995年的春天,我在湖南南岳录制《南岳焰口》的时候,我才彻底了悟这个问题。
录音一开始,我便又遇到了同样的现象:维那起腔之前,所有的乐器都不定调。
待维那起腔之后,唱诵的僧众接腔的同时,笛子和二胡才试探着进入。与潮州的情况一样,乐器进入后的第一个5至15秒内,乐师们忙着寻找合适的调高,直到「搭调」为止。这一次,我没有再自以为是,而是尊重他们的习惯,耐心等待他们找到一致的感觉。这一次的录音,和在潮州相比,顺利得多了。
我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即在田野工作中,要充分尊重此文化载体—本地艺术家的意愿、习惯、表达方式,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主观意念强加给别人。要时时记住:在深广浩瀚的中国文化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本书特色
身为音乐学家,我决定去寻找那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古代音乐。我相信它们活着,我时常感受到它们温热的气息。我确信它们负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蕴含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始终在黄河中流着,在长江中流着,在中国广袤大地的每一条小溪中流着…。
美妙的古琴名曲《广陵散》,据说是神传给三国时代的名士嵇康(西元223年-263年)。这位集颓废派诗人、前卫音乐家、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于一身的天才美学家,生前对这首「声调绝伦」的《广陵散》过于珍爱,誓不传人,以至他舍生取义临刑前,在崇拜者——三千太学生面前开了一场「告别音乐会」,却不得不在最后一刻,留下他此生唯一的遗憾:「《广陵散》于今绝矣!」
身为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师,田青教授悲痛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音乐文明,销声匿迹,而神鸟迦陵频伽却给他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要轻信「《广陵散》于今绝矣。
音乐,不怕水火、不畏兵燹,表面上看来无影无形、无痕无迹,才可以深藏在人们的心上,重生于人们的口中。只要时间存在,人类繁衍,它就可能口口相传、代代永存。唐有唐的「玛丹娜」,宋有宋的「邓丽君」,一代一代流行音乐的沖刷、渗透,再加上一代一代艺术家们创造性的发展、改良、革命,已经使我们很难从现存的世俗传统音乐中分辨出清晰的年轮,很难从经过漫长岁月雕琢的曲调中寻觅出原始的音符来了。但是,在深山古剎、在荒郊野庙,在全国各地的丛林之中,却很可能保存着未经「改造」或改变较少的古老音乐。
背起一个破答录机、一壶水和一个装着书和干粮的绿书包,田青教授独自开始参五台、谒峨嵋、拜九华、觐普陀、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的漫漫朝觐路。十多年过去了,迦陵频伽鸟引他找到许多从没有失去的《广陵散》,得沐法雨的甘冽清凉。
本书是田青教授首度在国内出版的佛教音乐鉅作,隶属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期能唤起海内外中国人对佛教音乐的珍惜之情,并为人类历史留下璀璨的篇章。
作者简介
田青
着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主“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在中国文化界有较大影响,着有《中国宗教音乐》、《净土天音》、《捡起金叶》等多部着作。
【推荐序】《佛教音乐的华化》出版缘起 ◎星云大师
【目录】
有关唐代「俗讲」的两份资料
《金瓶梅》与佛曲
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我国宗教音乐研究概述
「京音乐」与「怯音乐」——北京佛教音乐中的「都市派」和「农村派」
杨荫浏与中国宗教音乐
宗教音乐:人类伟大的发明
科学 宗教 艺术——兼谈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
法事音乐给谁听?
慈悲如一 普度无二——佛教「瑜伽焰口」与道教「铁罐施食」
梵呗——人间佛教的弘法之舟
琴心与佛心
附录 书陈寅恪〈书魏书萧衍传后〉之后
结语 知识分子要学一点佛教
推荐序
《佛教音乐的华化》出版缘起
我从一九八九年春天第一次返乡探亲以来,认识的、要感谢的朋友很多,除了政府官员、中国佛教协会诸方大德、法师,以及国家宗教局等领导,其中有两位最为特殊,一位就是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长者,一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如果说,佛光山在两岸未通之时,得以宗教先通,乃至后来两岸文化的交流上有一点点贡献,其中之一,就是要感谢田青教授的穿针引线。
二○○三年,田青教授热忱的促成下,成功的邀请佛光山梵呗赞颂团到北京中山堂、上海大剧院演出,让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佛教音乐,正式登上了大陆的音乐殿堂。这可以说是历史以来的一大进展与成就。
我常说,佛教的梵呗音乐,都是用来赞咏佛陀,过去只有在寺院的殿堂里唱给佛祖听,今天,能走上国家剧院、音乐厅、社教馆,唱给「人人是佛」的现前诸佛大众一起共赏,不是更有意义?这一演出,造成当时社会极大震动。之后,中华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及国际佛光会共同主办,由两岸三地佛教界组成了「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田教授担任总指挥,分赴澳门、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不仅演出反应热烈,并且取得了极大的回响。
二○一○年五月,承蒙田青教授协助,获得文化部蔡武部长支持,让「一笔字」有机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且让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说「中华文化与和谐社会」。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建立「六和僧团」,出家人称「和尚」,就是「以和为尚」,今天胡锦涛总书记提倡「和谐社会」,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千年万古的历史树立了重要的标竿,让未来的子子孙孙不再有对立,不再有战争。我一介僧侣,在眼睛模煳、老迈之龄,也不禁效法「剖心罗汉」,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和平的往来、人民的安乐,尽一片心意而戮力以赴,这也要感谢田青教授的因缘成就。
田青教授尤其致力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希望更进一步的发扬。好比崑曲、南京云锦等都是田教授带领研究,向联合国申请成功的成果。在二○一○年岁末,历时一年多织锦的「云锦袈裟」,在田教授陪同下,由南京云锦研究所王宝林所长、南京云锦博物馆馆长张玉英送给了佛光山、送给了佛陀纪念馆,让全台湾,乃至全世界来到佛陀纪念馆的人士,都可以一睹这老祖先宝贵的智慧遗产。
田教授所做的一切,在个人,是专业的领域,但这已不只是他小我的成就,而是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大我的贡献。如今,田青教授将他历年来关于佛教音乐的论述,交给我们香海文化来出版,这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借此因缘,能唤起海内外中国人对中国佛教音乐的珍惜之情,并为人类历史留下璀璨的篇章。是为序
作者序
《广陵散》与迦陵频伽的启示--我为什么要研究佛教音乐?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中,古琴名曲《广陵散》的名字,最终成了某种失传文化的代名词。每当人们要痛惜「礼崩乐坏」,感叹某种文化形式或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时候,常常要慨叹「成广陵之绝响」。
是的,古往今来,的确有许多美好的音乐在绵绵的时间中消失了。再怎么「余音绕梁」,也顶多在人们的主观想像中「三日不散」。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的确有它的特殊性。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即现即逝、随生随灭的;看不见、抓不着、留不住。「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有什么办法呢?古人没有精确的记谱法,更没有答录机,有时候,只好凭我们寻扯獭祭。现世之人,谁都没有陪孔老夫子在齐国听过韶乐,所以,谁都说不清楚老先生到底为什么听过它之后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来?
作为一个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的教师,面对我的学生,我真希望能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悠悠远古,走进那个金声玉振、琴瑟友之的时代,去亲聆我心向往之的古代音乐,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再传授给他们。当然,对我这个「肉身凡胎」而言,这只能是梦想。
就在我为此苦恼的时候,我听到了窗外的一声鸟叫。我一下子想起了迦陵频伽,茅塞顿开。就是这一声鸟叫,决定了我后半生的道路。
于是,我决定去寻找那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古代音乐。我相信它们活着,我时常感受到它们温热的气息。我确信它们负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蕴含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始终在黄河中流着,在长江中流着,在中国广袤大地的每一条小溪中流着。当然,我那时还不懂「溪声便是广长舌」的道理。
可到那里去找呢?江山易改,去年的歌儿今年便不再唱了,你怎么可以相信现在还有人唱着一千年前的曲调呢?即使你找到了,你又怎么能让人相信,这就是千古遗音呢?还是迦陵频伽,让我看到了一条路,一条通往逝去的时代、通往一个神秘城堡的路。在那里,我应该可以找到被视为《广陵散》的古老文化,找到我的祖先们曾经热腾腾的心灵。
我开始了新的学习和跋涉。就在那个听到鸟鸣的早晨,我决定了我后半生的道路。我离开了执教的音乐学院,离开了刚刚一岁的幼子和家庭,投考到曾一度关心过佛教音乐的着名音乐学家杨荫浏的门下读研究生。而后,又不顾一切地违背「不要搞佛教音乐」的师训,背着一个破答录机、一壶水和一个装着书和干粮的绿书包,睡在火车的座位下面,独自开始了我参五台、谒峨嵋、拜九华、觐普陀、涉敦煌、造访前藏、后藏、安多、康巴数百所汉、藏寺庙的漫漫朝觐路。在此期间,我特别留意穷乡僻壤、深山老林的荒郊野庙,我始终坚信,只有在人迹罕见的山野里,才会有珍宝。
时光荏苒,一晃十多年过去了。那只神鸟不但引我走进了一座瑰丽辉煌的城堡,让我找到了许多从没有失去的《广陵散》,而且引我踏上了正信之途,让我得沐法雨的甘冽清凉。回首往事,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的事业、我的生活、我今生受用的一切,全赖于这只神鸟。
南无迦陵频伽!
谈到“华化”,我总是会联想到《佛教音乐的华化》这本书上册中提到的,佛教艺术如何在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那么,下册很可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佛教音乐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韵味。我比较好奇的是,这种“华化”是否也涉及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元素?比如,一些地方戏曲的唱腔、或者民间的歌谣,是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佛教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必然需要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度对话,而音乐正是这种对话最直接、最生动的载体。我希望下册能更深入地挖掘佛教音乐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在“华化”的大背景下,又展现出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这就像是在一片广阔的画布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音乐图景。
评分一直都很期待这套《佛教音乐的华化》的下册,上册留下的意犹未尽的感觉,实在太浓烈了。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部跨越千年、横贯东西的文化史诗。从西域传来梵呗,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佛教音乐,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特别好奇,在“华化”的过程中,哪些元素是被保留,哪些是被融合,又有哪些是全新的创造?古代的僧侣和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宗教的严谨性与艺术的表达性之间取得平衡的?我猜想,下册会深入探讨更多具体的案例,比如不同宗派的音乐风格差异,或者在不同朝代,佛教音乐在宫廷、寺庙、民间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读上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象那些古老的经文被谱成曲,在寂静的寺院回荡的景象,有时是庄严的礼赞,有时是悠扬的梵唱,充满了神秘与祥和。希望下册能让我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些音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轨迹,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审美情趣。
评分每次谈到佛教音乐的“华化”,总觉得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面向,光是“华化”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它不是简单的“中国化”,更不是某种程度的“世俗化”,而是佛教音乐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甚至民间习俗发生碰撞与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生命形态。我非常期待下册能更细致地剖析这一过程的内在动力,例如,在佛教传播的早期,是否曾有过本土音乐形式的抵抗或接纳?又是哪些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促使了佛教音乐的“华化”进程?我个人尤其关注佛教音乐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结合,比如经文的意境如何通过音乐来传达,诗词的韵律如何被融入到唱诵之中。这就像是把古老的智慧,披上了中国式的诗意外衣,变得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希望下册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例子,例如,分析某首著名佛教乐曲的旋律、节奏、配器,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让我对这种“以夷变夏,又以夏养夷”的神奇过程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对于《佛教音乐的华化》下册的期待,更多是来自它所能提供的“听觉”与“文化”的双重体验。我们常常只关注佛教的教义或仪轨,却忽略了它在听觉上的呈现。而佛教音乐,恰恰是佛教精神最直接、最动人的表达方式之一。我一直对古谱的复原和研究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是否能通过一些历史文献的解读,尝试复原一些失传已久的佛教音乐片段?或者,能否分析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音乐在演唱技法、乐器使用上的演变痕迹?想象一下,穿越时空,听到不同朝代的僧侣们如何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元素来演唱佛经,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体验。我尤其希望作者能探讨佛教音乐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在冥想、禅修中的作用,以及它所传达的宁静、慈悲、智慧等精神内涵,是如何通过旋律和节奏,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佛教音乐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艺术形式,它既有宗教的庄严和神圣,又蕴含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从上册了解到佛教音乐的“华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下册的到来,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深入的期待。我想,这本书应该会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分析,更会深入到音乐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例如,佛教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它又是如何成为人们表达信仰、情感,甚至进行社会动员的一种方式?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华化”的过程中,佛教音乐是否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从而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我希望下册能够提供更多关于佛教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在丧葬、庆典、或者日常的修行中,佛教音乐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