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喜.措嘉佛母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得证菩提的女性修行者,她是金刚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体性上也是莲师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为了襄助莲师在雪域西藏弘传金刚乘。
本书不仅详述伊喜.措嘉的生平故事,也是对佛法修持的深度示范。书中充满功勋冒险、精进修道、朝廷阴谋、个人际遇等插曲,处处都是戏剧性的变化。
此 伊喜.措嘉显然是为了帮助在各自生活中的我们,特意决定叙述她自己的故事。她仅仅只是分享,不求怜悯或崇拜──不把她的经验作为「神祕」或超乎人类的展现,而是极度自然且人性的过程。她在年轻时就看清世俗种种的虚幻、进而得到教法的传授、接着修行,全都依序而平实地直述而出。我们从未看到她在身处绝望的状况时,曾出现任何的自怜或以烈士自居的磨难感。事实上,她的能力就在于能将无论何种障难都转为正面且有创意的用途,在她美妙传记所含的一切讯息中,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这使得她的生命如此非凡。──吉美.钦哲仁波切
中译者简介
赵雨青
台大经济系学士,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MBA。曾服务于电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企管顾问等行业。而立之后方遇佛法,暇余学习佛法翻译,作为闻思修道途的一部分(个人网志 bellachao.wordpress.com)。
杨书婷
个人网志「E. T. 翻译社 ~ 在灵感中翻译佛法,在业力下努力微笑」。
宋伯瑜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国中起因兴趣接触汉传佛教与宁玛派为主之藏传佛教,目前学习汉藏翻译,已有部分译作付梓。
另有数位法友协助润稿等,在此一併感谢!
中文版前言 宗萨.钦哲仁波切
审定者序言 白玉.秋竹仁波切
英文版前言 吉美.钦哲仁波切
英文版志谢
英译者导言
序
第一章 化现
第二章 出生
第三章 上师的弟子
第四章 教授与指示
第五章 修行
第六章 成就的征象
第七章 利益众生
第八章 成就佛果
伏藏师所造之跋
中译者后记
中文版前言
宗萨.钦哲仁波切关于伊喜.措嘉佛母的开示
谁是、或说何为佛陀?从历史上来看,悉达多太子来到人间,示现证悟而成佛。然而,这是个象征性的教导。在实相中,「佛陀」是由三种层面而成: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从未与我们分离,而最显而易见或注意到的即是化身。化身可能显现为小鸟、妓女、某种物品等;而事实上,伊喜.措嘉佛母本身即是化身的显现。
续部的法教强调女性的「接受性」,乃因「接受性」此特质对男性或具分别心者较为缺乏,而在接受加持之时,「接受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象征性的意义上,伊喜.措嘉是由赤松德赞王献予莲花生大士的供养;然而于实相中,伊喜.措嘉与我们自己的佛性并无分别。由于伊喜.措嘉的努力不懈,才会有这么多鲜活温暖的金刚乘法教得以存续至今,例如普巴金刚的法教,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
宗萨.钦哲仁波切 二○一一年三月于台北
英译者导言
此译文是关于藏传佛教传统中一位祖师的生平故事,她无疑是世界宗教史上最卓越的女性之一。她生于藏地国王的辉煌时代,那时他们的帝国正处于势力顶峰,在南方支配整个喜马拉雅山区,在东方扩展至今日的汉地,西面与北面则包括中亚的偏远地区。她的一生开展于其国家历史的关键时刻。当时,在王室的扶持下,从印度引入了丰富且成熟发展的佛教,经续二部都得到普遍的弘扬。那是个伟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并存而生的时代。
无论从任何标准来看,《伊喜.措嘉佛母传》都是一部重要的着作。其叙述多彩生动,文藻优美,教法深奥,在历史和文化上都有其细致的艺术完美性。因此,此着作容易阅读,即使是对藏地或佛法所知甚微的读者也能感到兴味盎然。本书故事情节处理流畅,人物性格刻画传神,以致有时容易忘却此文其实非常古老。虽然并非从一般字面上可看出,但事实上,伊喜.措嘉的生平具有独特的现代性。这样说是因为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无论文中的某些层面是多么的充满异国风情或遥不可及,《伊喜.措嘉佛母传》所属的精神、文化传统,至今依然生气勃勃地存在世上。对于佛法的修行者来说,《伊喜.措嘉佛母传》所表达的思想与价值,对现今我们所需面对的课题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欧美历史相反,直到二十世纪后半为止,藏地的政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极度缓慢的阶段,这使得佛法的研习与修行能够在近乎全然稳定的氛围中,不受外部环境干扰而能继续稳定发展,也使得西方前所未闻的文化得以延续。这么说毫不夸张,实质上,中世纪印度的各种佛陀教法,在藏地都被完整保存至今。于现代西方文化、甚至语言存在之前,这些已然普遍勤习的教法与修行,如今仍可见于藏传佛法之中。藏传佛法的传统是如此无间断地流传,若把二十世纪末某位上师的着述或是对佛经的论着,与身在十世纪的前辈们相比,就会发现他们的想法、表达方式、态度皆彼此相似,这反映出他们在本质上其实隶属于同一时代。
因此,《伊喜.措嘉佛母传》具有超越时光的关联性。对生疏的读者而言,无论某些部分看来是多么神祕,对二十世纪的藏人来说,书页内所描绘的世界依然是他们能立即感到熟悉的世界。对藏传佛教修行者而言,伊喜.措嘉的生平故事与其中包含的法教,仍然与在八世纪时一般,切身相关且十分应时。当今西藏上师们仍在传授莲花生大士给予伊喜.措嘉、伊喜.措嘉给予其弟子的教法;甚至在二十世纪的现在,仍然有人在修持相同的禅修与瑜伽,仍然有人取得非凡的成果。
《伊喜.措嘉佛母传》属于藏地文典中称为「南塔」的类别,即「解脱的故事」,记述修道的追寻与成就,主要作为对佛法修行者的教导,借由殊胜成就的形象来鼓励行者的虔敬投入,就内在转化之漫长艰难道路给予启发。故而,此文非仅止于是个好故事,也具有深奥的教法内涵,包含对续部之道的叙述和许多修行重点的参照。这些参照大多时候并不明显可见,往往隐藏在诗歌的隐喻言语之间,只有熟稔续部教法者能了知意义。
以传统来说,《伊喜.措嘉佛母传》涵摄「祕密」成份的这个方式相当常见,因为文章本身所意指的完整修行教导,只能经由具格上师私下授予弟子,这些弟子必须显现其对教法的投入并有相当修为,是能接受并实行这些教法的弟子。 然而,具有这些祕密成分,完全不会使一般读者无法理解此文。相反的,此文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启发大众,让人喜爱。在此理解之下,对于书中部分显见的主要议题进行讨论似为合宜,因此接下来将介绍对某些读者来说可能不甚熟悉的宗教文化背景。
前史、出生、早期生活
由于伊喜.措嘉的实际存在无庸置疑,在文中展露出她性格上出众的真实与人性,现代读者可能会对她的出生与早年生活的神奇、甚或是神话般的记述感到困惑。固然,不可思议的状况看来与其他宗教文化中英雄人物出生时的不凡经历相似,一切神奇皆相随而来:流星、奇异梦兆、神祕使者、无痛分娩、天人及其他瑞兆出现,而当其出生之际,她是超乎自然的美丽与成熟。现代学术界基于主要唯物的立场,会将这些事情摒弃为虚构和神话的内容。对此文来说,在跳入如此仓促的结论前,很重要的是要记得,从教法的观点来看,《伊喜.措嘉佛母传》开头叙述的元素深具意义。请谨记,事实上,在寻得祖古(tulku,土库或转世喇嘛)时,这依然是藏地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神奇征兆是被预期发生并被严肃看待的。
如同文中明白指示的,伊喜.措嘉是将佛法引入藏地并巩固法教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莲花生大士的弟子与助手,莲师则是受赤松德赞王所邀前来,以密法制服阻碍传法恶力的印度大师。她是如此深深涉入此事业,以致她的生平几乎相应于佛法在她国家的设立,特别是续部的传授。因此,她在这个世界的出现,并不用偶然事件的方式来呈现;她的诞生并非是普通人的偶然诞生,而是个伟大、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伊喜.措嘉是通常称为莲师的莲花生大士其命定助手;的确,对佛法教导的建立来说,她是不可或缺的。正因如此,《伊喜.措嘉佛母传》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不是伊喜.措嘉自己,而是莲师。「我可以传佈密乘教法」他思忖着,「妙音天女化身示现的时刻已经来临。」犹如他召唤措嘉的出现一般。因为,若没有她,如同他后来对国王的解释,他努力的成果将会是微小缓慢的。
在伊喜.措嘉出生前与降生时的叙述中,可看到两个独特且互相贯通的想法。首先,从佛法关于转世的教导此观点来看,她应有「出生前」的部分,这并不特别。此外,在佛法传统中,重要人物的传记以一连串先前的非凡化身开始,也系属正常。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要告诉读者,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伟大圣者。更重要的是,此类细节突显出因果业报的基本教义,如同在这一生中显现的人格、能力、喜好与遭遇,对修道的追求或有帮助或有障碍,都被归为先前的业因。遇见佛法、见到上师、天生就会依循上师的指示修行、能够如此修行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福德之果︱经由过去善行积聚的正面能量而来的结果。因而,她能见到伟大上师,并获得使上师教法能深度实践的生命善缘,前提是因为措嘉已经「自可数与不可数的年代以来,她积聚福德且净化烦恼,为一切众生散放恩泽之波」。从这个观点来看,措嘉的生命应被视为一长串业行的最终阶段。如同莲师自己所说,那是残余的障碍被驱除耗尽、储存的广大善德潜藏开花的时刻。
这个基本上为演化性的想法,与另一种大乘佛教的基本看法相结合。除了说措嘉具有广大功德的积聚外,她也被视为化身︱已证悟为了以言语、行为示现佛法道途而「来到世间」。根据这个观点,她出现在八世纪的藏地,是她「身相的舞姿嬗变」一例,乃为使三世诸佛欢喜。她不只经由自身智慧的伟大显露来传法,她的生命也被视为启发人心的一出戏,展现了内心发展的可能与最终成果的成就。
化身(已证悟者能被认知的形体)有一项重要的特质:于出自超凡根源的同时,能根据众生的需求,在他们可觉知的范围及期望中,圆满显现。化身在所显现的层次上能被完全接近,主要是为了沟通与教导。若对象是人类,就现身为真实人类关系网络内的完满人身,因而使得一般人能与之真正接触,并往超越自身桎梏的方向前进。因此,传统上,措嘉身为化身的看法并不被视为要减弱她的人性、或减少她必须奋斗以克服弱点障碍的现实。
另一个值得记住的重点是,根据佛陀教法,佛果不属于轮回之内,而是超越世俗,无法在未开悟的时空流续中觅得。如同莲师对国王所说,是「无因、无作」的,超越时间和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序。因此,将伊喜.措嘉描述为在她从事「引致」证悟的修行前即已证悟,具有很大的意义。此外,根据宁玛派(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如来藏或佛性被认为并非只是潜能,而是具有一切智慧功德的真实心性,虽然受外来染污所遮障,但每位众生皆有,是已然圆满完具的。由此观点,《伊喜.措嘉佛母传》的开宗明义章节可视为对措嘉庄严本质所做的叙述。她在证悟上的进展,绝大部分并非「获得」什么原本没有的,而是显露已有的内在圆满。在本书最末,措嘉身为人所光芒外露的东西,是每位众生都同样具有、同样圆满的,无论在众生身上是多么模煳不清。
上师与弟子
一般而言,佛法,特别是藏传佛法,众所皆知地,非常强调觅得一位真正导师并依循其教导的重要性。此外,对于一位可能的导师所应具有的资格,更进一步给予详尽的评估标准,阐明如何判断其为真正上师,抑或是个骗子。佛法并非要人改变宗教的信仰,佛法上师不为自己打广告,也不寻求追随者。永远都是弟子要先迈出第一步,而且如此跨步之时应要张大眼睛。一旦选择了导师,而且导师也接受了弟子,彼此的关系就必须根据特定的重要原则来开展。这是《伊喜.措嘉佛母传》的中心主题,措嘉本人为关系的两端都做了典范,首先她身为弟子,其后她成为上师。在第四章,她对师徒关系所包含的三昧耶(神圣誓言)做出了充分的阐述。
以最根本的层面来说,精神上师的重要性,其实来自于我们本身的人性。想要遇见并吸收能启发人类全部潜能的知识,便有赖于教法以人类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佛法的传授需要语言、会面、人际关系。这看来似乎十分显而易见,但实际上,这种遇见佛法而获益良多的经验远非普及,且如同先前所述,此乃与业力和福德紧密相关。有些人轻易寻得佛法且进展迅速,有些人只能偶尔找到并感到困难重重,有的人虽遇见却无法认出其价值,有的人则永远都找不到。
于此关联中,值得思考一般的佛法观点,所谓每位众生都有无终且无始的心续流──它无有归属的起源,无论是在分析的当下,或依序从无尽流续中回溯至无数劫的时间。众生受限于虚妄的自我观念,根据「我」与「别人」、自己与外在现象等二元分别的相互影响,来追寻自己目标的达成,以得到快乐且避免痛苦,然因诸显无常,情况必然不定。因此,众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状态的无尽续流,这个续流或多或少地持续着,被认定为乐或苦,然而一切都是短暂易逝、无法带来永久满足。这个过程不只没有止尽,而且不可控制又无法预测,尽管若从某种宽广的参考点来说,这是个不断重复且毫无目标的过程。这就是轮回的定义。无明众生的经验总是如此,并将不断持续。然而,根据佛法,轮回乃受限于自心理解实相的虚妄方式,其本身是虚幻、因缘而生的。轮回经历所反映的并非心的自性,而不过是心的无明,无明从外而来、生起于心的真实本性,而心的本性据说是本俱圆满,不受业力障蔽或烦恼染污。心的自性不由轮回境遇所损,也不因涅槃解脱而增。对大部分众生而言,这个本性被完全障蔽,是个尚未发觉的宝藏,埋藏久远且已然遗忘。但它并不遥远,乃亲密存在每个人心中;它是如此亲密,有时正因如此接近以致无法看见。心的本性也非迟钝、无生气的,它对刺激会有所反应,在特定的心续流中,依着善良、无私、远离「自我」(轮回根源)的业行累积而开展显现。如此的业行能引生有益的能量,用更好的词汇来说,我们称这有益的能量为「功德」(福报、福德);但在佛法的范围内谈及此词时,很重要的是其绝不带有奖惩的概念。
当「功德」增长时,佛性开始非常渐进地有所活动。心中开始形成某种看重灵性修道的兴趣,同时,教法的征示开始如回音般、慢慢显现于外在经验中。用比喻来说,这些可被视为内在佛性显现于外的投射。当这样的过程开始在心中展开时,弟子便会无意间受精神教导所吸引,发现自己置身于能受教与修习的情境中,遇到能在道途上给予引导的老师们,最终则将得见一位能将他安立于究竟解脱境界的上师,借由远远超越智识了解的方式,将弟子真实且俱生圆满的本性引介给他。此最终的会面是在整个轮回存在中最重要的一次,因为此时先前所述的因缘相依过程将来到终点而圆满。如此一位上师的出现,可说是此人的佛性在二元分别阶段中的最后一个化现︱上师的功能在于带领弟子直接经验该本性,发现所谓的内在上师、在心中的上师。
明白这点以后,我们更能了解伊喜.措嘉与莲师相会的重要性,那是过去无始以来相对层次的过程终点。当完美的上师与完美的弟子相遇时,完整的传授因而有所可能。如同伊喜.措嘉自己所说:「珍贵的莲花生大士体现佛陀的一切教导。他就像即将满溢的容器。在我以侍师三悦的方式长久侍奉他之后,上师给予我(伊喜.措嘉这个女子)他所具有的一切,如同从一个瓶子倒入另一个瓶子,倾流而出。」正是当与莲师相处时,伊喜.措嘉经历了其精神追寻的最终阶段;是莲师揭示她对真实自性的内在证悟。第七章中段叙述了此过程的高潮,当时莲师正要永久离开藏地。对伊喜.措嘉而言,那是令人极度痛苦的时刻,我们可略微窥见从人类观点来说,她与莲师的关系对她所代表的意义为何。上师为了回应她动人的恳求,对她唱出最后的教导,其中他说:
汝以女身已成就;自心即主祈加持。
莲师摄政别无他......
他接着说明上师相应法,即与上师相融的禅定修行,这是整个佛法教导中最具力量且最为重要的修行,专为引介方才所说的高潮过程所设。结束时他赞叹道:
此教法外无能胜!
不退不逝师悲心;慈悲光芒永系藏。
祈请者前吾现身──永不分离具信者。
他就这样离开了;对措嘉而言,只留下黑暗。「就像是,」她说,「早晨从梦中醒来。」然而,在极度孤独中,了悟发生了。「我获得无畏的信心,希望与恐惧之巢落下而消失,染污烦恼的折磨已被清除。我亲身体会到上师与我的不可分离,在极大的虔敬中,我开启《喇嘛.桑瓦.杜巴》(Lama Sangwa Dupa)的坛城。」她以简单、轻描淡写的方式,如此叙述这无疑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经验。从此以后,「佛母」与「莲花生」成为不可分离的结合。
从那时起,措嘉成为上师的代表、甚或是上师自己,她被赋予完成事业的任务。她指导国王,引导国家,建立寺庙僧众与在家团体,封藏佛法伏藏。她辛勤努力经过多年,成为广大弟子聚众的中心。当她自己离开的时刻来临时,第七章所生动记述的心碎场景再次出现,而这次的叙述更长,并有许多开示与授记。同样的悼叹被听见,同样的忠告被给予。于是,在对弟子玛.仁千.秋(Ma Rinchen Chok)的教言中,措嘉尊女建议他修持上师相应法。在这个嘱咐之后接着是一段惊人的明确声明,宣说她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圆满正觉的佛,是智慧本性的人间化现。
观上师为本觉光,上师自身融一时,尝此无二宽广空︱等持保任于其处。
若汝真识措嘉吾,轮回涅槃之女主,即见吾住众心中。
诸大、诸根吾化现,十二因缘吾即是,吾等本初未尝离。
若汝视吾为异体,乃因汝实不识吾。
其后,在许多并非如此亲近的群众面前,尽管口气较为直率轻松,措嘉仍再次强调同样的要点:
吾对汝爱全无变,汝行如执常见者!
吾未逝或离汝等,亦未往至他处所,祈祷当确见吾容。
从这些只言片语能明白确定,存在于真正上师与真实弟子之间的关联,其性质与任何其他寻常的关系都不同。矛盾的是,由于已说明的原因,如同《伊喜.措嘉佛母传》所充分显示的,这是深厚的人性接触,其实不可能再有别的可能。进一步来说,由于上师必须以人身显现,这造成「他」必须是男或是女,这对师徒关系便有显然易见的影响,因为关系必须依此而展。而经验显示,这对学生会造成困难。这是个微妙的区块,具有潜在障碍的肥沃土地。在事物的本质中,上师往往显为极具吸引力者,而这容易引发轮回有情的自然情感反应,这些有情都渴求独佔、互惠的关系。
关于最后这一点,其中牵扯到虔诚的问题,对不同性别的弟子来说,都有其重要性。如同《伊喜.措嘉佛母传》所阐明的,措嘉虔诚之真切与接近上师之纯净,无论何时都不可动摇、从未退失。对她而言,莲师无时无刻不是证悟的完美体现:「佛陀化身吾敬礼!」而措嘉的生命也无时无刻不是弟子的完美典范。然而,其后她曾对自己的弟子明确指出师徒关系的独特性质,以及该如何培养正确的态度。在某一时点上,她说道:
故当听取吾教示:
礼敬祈祷根本师,净观、具信、真虔敬;剎那亦莫内思量,上师为汝平等友。
祈赐加持与四灌,观师生动明显现,永不离于汝心中。
其后,在她对嘉华.蒋秋(Gyalwa Changchub,前世曾为其精神伴侣圣萨雷Arya Sale)的歌唱中,措嘉欢庆他们缘结的殊胜福报,然而接着依然温和地加以责备,因为他对上师(措嘉)的观点受「庸俗」和错误的想法所损。从先前的段落,可明显看出对上师虔信何以至关重要。对上师的虔信是开放心灵接受法教的方式,也是能见到内在上师的唯一所缘。
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庄严厚重,有时又带着一种出人意料的活泼。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修行体验的描述,那些画面感很强,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微妙的能量流动。作者在叙述伊喜.措嘉佛母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融入了深刻的佛法哲理,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引人入胜。我有时候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因为我总感觉,那里面隐藏着一些我尚未领悟的智慧。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对话,与佛母的对话,与内心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评分读了这本书的几个章节,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笔下的伊喜.措嘉佛母,展现了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即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和机会都相对有限,她却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在修行和弘法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我尤其被她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所打动,那种泰然自若,仿佛所有的挑战都只是她修行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书中对她内心世界的描绘,非常细腻,让我能够感受到她作为一个人,也会有挣扎、有疑惑,但她总能超越这些,最终回归到最纯粹的智慧。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安宁和力量的指南。这本书让我想起,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能从内在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的种种。
评分这本书一直躺在我书架上很久了,每次翻开它,都被那股强大的力量所吸引,但又好像始终抓不住核心。书中的许多篇章,我总是在断断续续中阅读,尤其是在忙碌的生活间隙,那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仿佛变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我一直觉得,伊喜.措嘉佛母,她不只是一个宗教人物,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智慧化身,她的故事,她的教诲,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只是,我总是被书中的字句所淹没,感觉自己像个站在巨大宝库门口的探险家,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我渴望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不只是表面的文字,而是那种能够引领我内心平静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指引,只是我还没完全准备好去迎接它所能给予我的全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它所呈现的“慈悲”的深度。我一直以为慈悲是一种泛泛的善意,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慈悲,是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是一种普度众生的情怀,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伊喜.措嘉佛母在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佛法的精进,更是对众生的深切关怀。我被她那些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的故事所感动,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我看来,是无比珍贵的。我常常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能以更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人,是否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给了我前进的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章节,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力量”的理解。我一直以为力量是外在的,是强大的能力,是世俗的成功。但伊喜.措嘉佛母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内心的坚定,源于对真理的追求,源于对众生的慈悲。她并非以权势取胜,而是以智慧和德行感化人心。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平静而深沉的震撼,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征服世界,而在于征服自己,在于活出自己内心的光芒。我开始尝试将这种对内在力量的理解,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尽管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但至少,我找到了一个更值得追求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